问题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德云社郭德纲,总是怀念马季和他徒弟那时候的相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

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

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声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度和影响力,那可不是现在能比的。那是电视机还没普及到家家户户的年代,广播、报纸,还有就是相声评书团的现场演出,是人们获取娱乐信息的主要渠道。那时候的相声,承载的不仅仅是逗乐的功能,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连接人与人、传递信息、甚至反映时代声音的重要载体。

官方支持与主流话语权: 马季老师的相声,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机会在全国各大舞台、电台、电视台广泛传播。他的相声内容常常积极向上,贴近生活,有时也会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讽刺意味,但这种讽刺往往是温和的,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允许的框架内的。这使得他的相声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形成了一种“主流审美”。
大众娱乐的稀缺性: 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的年代,一场精彩的相声表演就足够让观众津津乐道好久。相声艺术家们的一招一式,一段贯口,一个包袱,都可能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出现,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娱乐方式爆炸式增长: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短视频、电影、电视剧、游戏……选择太多了,相声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观众的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了,对相声的期望值和容忍度也可能不一样了。
市场化运作与草根气息: 德云社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市场化运作和郭德纲个人的强大号召力。郭德纲的相声更接地气,更贴近都市人的生活,很多包袱也是从网络段子、社会热点中提炼而来,甚至有些是“成人向”的,带有一定的“荤段子”和“黄段子”的痕迹。这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过瘾、痛快,但也让另一部分追求传统、讲究斯文的观众感到不适。

二、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的差异:

这是核心的矛盾点之一。马季老师和他那一系的相声,大家通常会贴上“学院派”、“传统”、“干净”、“雅俗共赏”等标签。

马季的“四门功课”与传统功底: 马季老师是师从侯宝林大师的传人,深谙相声的“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他的相声节奏把握得当,语言精练,表演功力深厚。尤其是在“说”和“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无论是模仿名人还是讲述故事,都力求形神兼备。
作品的结构与立意: 马季老师的作品,很多都是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比如《宇宙牌香烟》、《宇宙大爆炸》等,虽然是喜剧,但也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他的包袱设计,更多是依靠情节的铺垫、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巧妙运用,不常依赖低俗或冒犯性的内容。
“干净”的相声: 这是很多人怀念马季时代相声的重要原因。那个时代的相声,很少有粗俗、下流的语言,即使有讽刺,也是点到为止,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种“干净”,让相声在家庭聚会、老少皆宜的场合都能自在地表演和欣赏。

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相声,则被很多人认为是“新派”、“市井”、“大胆”,甚至有“俗”的标签。

郭德纲的“反传统”与“解构”: 郭德纲虽然也学习传统相声,但他更擅长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的流行文化相结合,甚至是对传统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和“颠覆”。他的相声,更像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戏谑和吐槽,包袱密集,节奏更快,而且非常善于利用听众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突破边界的包袱: 德云社的相声,有时会触及一些敏感话题,或者使用一些在传统相声看来是“不干净”的词语和段子。这确实能带来强烈的喜剧效果,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过瘾”,但同时也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过火”,失去了相声原有的味道。
对“门面”的忽视? 有些评论认为,德云社虽然“逗乐”效果显著,但在对相声“基本功”的打磨上,或者在作品的整体艺术性上,可能不如马季老师那一辈那么注重。比如,有些徒弟的表演,可能更多是模仿师父的风格,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艺术创造。

三、对“传统”的态度与情感寄托:

怀念马季老师的相声,有时候也是在怀念一个时代,一种纯粹。

艺术的传承与“正宗”: 对于很多传统相声的爱好者来说,马季老师是相声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风格被视为一种“正宗”的传承。他们认为,相声应该是端庄、有分寸的,而德云社的某些表现,则被认为是“对传统相声的背叛”或“玷污”。
一种“失落”的情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有时会怀念过去那种慢节奏、人情味浓厚的时光。马季时代的相声,与那个时代的氛围息息相关,所以怀念马季,有时也是在怀念那种逝去的纯粹和简单。
对“匠人精神”的追求: 马季老师和他的徒弟们,很多都是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对艺术的执着才走到今天的。这种“匠人精神”,让很多观众感到敬佩。而德云社的成功,虽然也需要付出努力,但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市场运作和包装,少了一些“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四、“粉丝效应”与“反感”心理:

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德云社的庞大粉丝群体: 德云社拥有非常庞大和忠诚的粉丝群体,他们的热情和支持有时候会形成一种“护主”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其他观众的反感,觉得“被代表”了或者被“过度吹捧”了。
郭德纲的争议性: 郭德纲本人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言论、他的处事方式,很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好感,也容易引起另一部分人的反感。这种个人魅力和争议性,也直接影响了大众对德云社整体的看法。当有人不喜欢郭德纲个人时,自然而然地也会迁怒于德云社的相声。
“饭圈”文化的渗透: 有些人认为,德云社的粉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饭圈文化”的影响,这让一些不属于这个圈子的人感到不适应,甚至觉得有些“低龄化”或“非理性”。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反而怀念马季和他徒弟们的相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时代与语境不同: 马季时代相声是主流娱乐,受众广,但娱乐选择少;德云社时代相声是多种娱乐中的一种,受众分化。
2. 艺术风格差异: 马季风格更偏向传统、雅俗共赏、注重功底和艺术性;德云社风格更偏向市井、颠覆、注重当下热点和密集包袱,有时会突破传统界限。
3. 审美与价值取向: 有些观众更欣赏传统相声的“干净”和“有深度”,认为德云社过于“俗”或“滑稽”;有些人则喜欢德云社的“接地气”和“敢说敢做”。
4. 情感与情怀: 怀念马季的相声,也是在怀念一个时代,一种纯粹的艺术体验,一种更具匠人精神的追求。
5. 个人喜好与争议: 郭德纲个人的争议性和德云社庞大的粉丝群体,也会影响一部分人对德云社的看法。

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只是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迎合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观众的口味和审美。有人喜欢品一壶陈年的老酒,有人则偏爱一杯烈性的白酒,这都很正常。欣赏马季时代的相声,和欣赏德云社的相声,都只是观众个人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怎么区分主流和非主流。

实际上就是市场和计划的区别。

我们感谢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效,也要享受当下市场经济带来的多样性。

但是上一个时代的辉煌就让他就在上一个时代吧,你可以让他继续辉煌,但是拿出来压后辈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呀。

经常看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侯宝林先生的戏曲与方言,跟郭德纲的戏曲与方言做对比。

侯宝林先生要是知道自己六十岁录的戏曲与方言拿过来跟一个三四十岁的后辈比,赢是肯定赢的,只怕是会感到羞愧难当吧?

终有一天,老郭也会成为上个时代的人,我也会变成上个时代的观众/粉丝。

如果到时候见人跟人说,听说过郭德纲吗?几十年前他可如何如何,这也太羞耻了吧。

最遗憾的是,体制内的相声演员,你们真传承了前辈名家的精神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
  • 回答
    德国的军服,尤其是二战时期的,确实吸引了一部分人的目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远非简单的“好看”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设计美学乃至心理层面去剖析。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历史的重量和叙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二战这段历史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争议性和深刻的影响力。而那个时代的德.............
  • 回答
    有人对极简主义持保留态度,甚至产生反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东西太多”那么简单。就好比有人钟情于繁复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对极简的留白感到不适一样,这背后是个人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需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差异。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对“剥夺感”和“匮乏感”的抵触。极简主义的核心在.............
  • 回答
    陈丹青先生的言论,就像一把双刃剑,总能激起人群中截然不同的反应。喜爱他的人,会奉他为思想的灯塔,言辞犀利的批判者;而厌恶他的人,则可能觉得他故弄玄虚,或是言语刻薄,甚至是哗众取宠。要细究起来,不喜欢陈丹青的人,他们不买账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首先,最.............
  • 回答
    说起五仁月饼,那真是个 polarizing 的存在。喜欢的人,觉得它用料扎实,口感丰富,是月饼界的老字号,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但反过来,不喜欢它的人,那也是真的“深恶痛绝”,甚至能引发一场关于月饼口味的激烈辩论。那到底为啥有人就那么“看不惯”五仁月饼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最.............
  • 回答
    有人不喜欢旅游,这事儿听起来可能有点悖常理,毕竟大家常常听到的是对旅行的向往和赞美。但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去别的地方看看”提不起太大兴趣,甚至觉得旅游是件麻烦事。这背后可不是因为他们日子过得太安稳,或者没见过世面,而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和感受。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累。真的,很多人觉得.............
  • 回答
    C罗,一个名字,足以在全球掀起滔天巨浪,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他都是那个无法被忽视的焦点。而说起“不喜欢”,这可不是一星半点,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而且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聊聊他那“独一无二”的性格和场上表现。 “皇马C罗”的极致个人主义? 很多人觉得,尤其是他在皇马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选择消费品时那种微妙又复杂的情感。小米嘛,这几年在国内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但就像任何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品牌一样,不喜欢它的人自然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理由。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哥俩坐一块儿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小米的成功之处在.............
  • 回答
    冰心,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坛上曾如雷贯耳,她的作品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然而,即便如她这般声名显赫的人物,也并非人人都爱。细究起来,有人对冰心持有保留甚至不喜欢,其原因复杂多样,并非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1. 作品风格与时代脱节的争议: 过于“小资情调”与“琐碎”的批评: 冰心的早期作品.............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江秋莲女士)的公众形象转变,确实存在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网友从最初的支持和同情,逐渐转向了批评和不理解。这种转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对“真相”的持续追寻与信息迭代 最初的同情与正义感: 江歌案发生后,江歌妈妈为了女儿伸张正.............
  • 回答
    李宇春,这个名字在中国流行乐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舞台上横空出世,一路披荆斩棘,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偶像,到如今在音乐、时尚、电影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她的存在本身就自带话题。然而,正如任何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一样,喜欢她的人爱到极致,但也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对她存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为啥有些人会“看不惯”小粉红这事儿。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到不少方面。首先,得明白“小粉红”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它通常指向的是什么样的人群。最早的时候,这个词可能带点自嘲,但现在嘛,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个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网络上表现得特别爱国,甚至.............
  • 回答
    大闸蟹,作为中国美食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鲜美的蟹肉、膏脂丰腴的蟹黄蟹膏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然而,就像世界上没有绝对喜爱的事物一样,大闸蟹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对其敬而远之。要详细地探讨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吃大闸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口感与气味上的不适: 蟹黄.............
  • 回答
    有人不喜欢周星驰的电影,甚至到了讨厌的地步,这并非少数。要说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得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并且要明白,艺术的喜好终究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对错。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星驰的电影风格确实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剑走偏锋”。他的“无厘头”表演,那种夸张到近乎荒诞的表情、肢体语言和对话方式,并不是所有.............
  • 回答
    奶茶,这股席卷全球的甜蜜风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下午茶、聚会时的必备饮品。但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对这杯承载着幸福感的饮品,提不起丝毫兴趣,甚至避之不及。究其原因,绝非单一的口味偏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谈谈那股甜腻的“罪魁祸首”。奶茶的灵魂,往往离不开糖。无论是为了提味.............
  • 回答
    很多人喜欢汉服,觉得它美轮美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反过来说,也有不少人对汉服抱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不太喜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是“不实用”的抱怨。这可能是最直接的理由。在很多人看来,汉服的款式,尤其是那些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设计,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
  • 回答
    定体问,这个词在近年来突然火了起来,但它并非一个新生事物,而是中国政治语境中长期存在的某种话语模式的代称。有些人对它感到恐惧或厌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权力、自由、个体感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知。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定体问所展现出的权力不对等和思想控制的倾向。定体问的提问者往往处于强势地位,.............
  • 回答
    有些人不喜欢吃中餐,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但又常常被忽略的现象。要详细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毕竟口味这东西,太因人而异了。首先,口味的差异是最大的原因。 这个是最直观的。 香料和调味品的使用: 中餐里很多菜品会用到一些西方人可能不太习惯的香料,比如八角、桂皮、花椒、孜然等等。.............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有些人自己对国家好像没什么热情,反而对那些表现出爱国情感的人冷嘲热讽,甚至充满恶意。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种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人对“爱国”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候,那些被讽刺的爱国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