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德云社郭德纲,总是怀念马季和他徒弟那时候的相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

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

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声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度和影响力,那可不是现在能比的。那是电视机还没普及到家家户户的年代,广播、报纸,还有就是相声评书团的现场演出,是人们获取娱乐信息的主要渠道。那时候的相声,承载的不仅仅是逗乐的功能,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连接人与人、传递信息、甚至反映时代声音的重要载体。

官方支持与主流话语权: 马季老师的相声,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机会在全国各大舞台、电台、电视台广泛传播。他的相声内容常常积极向上,贴近生活,有时也会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讽刺意味,但这种讽刺往往是温和的,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允许的框架内的。这使得他的相声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喜爱,形成了一种“主流审美”。
大众娱乐的稀缺性: 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的年代,一场精彩的相声表演就足够让观众津津乐道好久。相声艺术家们的一招一式,一段贯口,一个包袱,都可能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出现,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娱乐方式爆炸式增长: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短视频、电影、电视剧、游戏……选择太多了,相声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观众的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了,对相声的期望值和容忍度也可能不一样了。
市场化运作与草根气息: 德云社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市场化运作和郭德纲个人的强大号召力。郭德纲的相声更接地气,更贴近都市人的生活,很多包袱也是从网络段子、社会热点中提炼而来,甚至有些是“成人向”的,带有一定的“荤段子”和“黄段子”的痕迹。这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过瘾、痛快,但也让另一部分追求传统、讲究斯文的观众感到不适。

二、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的差异:

这是核心的矛盾点之一。马季老师和他那一系的相声,大家通常会贴上“学院派”、“传统”、“干净”、“雅俗共赏”等标签。

马季的“四门功课”与传统功底: 马季老师是师从侯宝林大师的传人,深谙相声的“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他的相声节奏把握得当,语言精练,表演功力深厚。尤其是在“说”和“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无论是模仿名人还是讲述故事,都力求形神兼备。
作品的结构与立意: 马季老师的作品,很多都是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比如《宇宙牌香烟》、《宇宙大爆炸》等,虽然是喜剧,但也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他的包袱设计,更多是依靠情节的铺垫、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巧妙运用,不常依赖低俗或冒犯性的内容。
“干净”的相声: 这是很多人怀念马季时代相声的重要原因。那个时代的相声,很少有粗俗、下流的语言,即使有讽刺,也是点到为止,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种“干净”,让相声在家庭聚会、老少皆宜的场合都能自在地表演和欣赏。

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相声,则被很多人认为是“新派”、“市井”、“大胆”,甚至有“俗”的标签。

郭德纲的“反传统”与“解构”: 郭德纲虽然也学习传统相声,但他更擅长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的流行文化相结合,甚至是对传统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和“颠覆”。他的相声,更像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戏谑和吐槽,包袱密集,节奏更快,而且非常善于利用听众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突破边界的包袱: 德云社的相声,有时会触及一些敏感话题,或者使用一些在传统相声看来是“不干净”的词语和段子。这确实能带来强烈的喜剧效果,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过瘾”,但同时也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过火”,失去了相声原有的味道。
对“门面”的忽视? 有些评论认为,德云社虽然“逗乐”效果显著,但在对相声“基本功”的打磨上,或者在作品的整体艺术性上,可能不如马季老师那一辈那么注重。比如,有些徒弟的表演,可能更多是模仿师父的风格,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艺术创造。

三、对“传统”的态度与情感寄托:

怀念马季老师的相声,有时候也是在怀念一个时代,一种纯粹。

艺术的传承与“正宗”: 对于很多传统相声的爱好者来说,马季老师是相声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风格被视为一种“正宗”的传承。他们认为,相声应该是端庄、有分寸的,而德云社的某些表现,则被认为是“对传统相声的背叛”或“玷污”。
一种“失落”的情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有时会怀念过去那种慢节奏、人情味浓厚的时光。马季时代的相声,与那个时代的氛围息息相关,所以怀念马季,有时也是在怀念那种逝去的纯粹和简单。
对“匠人精神”的追求: 马季老师和他的徒弟们,很多都是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对艺术的执着才走到今天的。这种“匠人精神”,让很多观众感到敬佩。而德云社的成功,虽然也需要付出努力,但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市场运作和包装,少了一些“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四、“粉丝效应”与“反感”心理:

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德云社的庞大粉丝群体: 德云社拥有非常庞大和忠诚的粉丝群体,他们的热情和支持有时候会形成一种“护主”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其他观众的反感,觉得“被代表”了或者被“过度吹捧”了。
郭德纲的争议性: 郭德纲本人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言论、他的处事方式,很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好感,也容易引起另一部分人的反感。这种个人魅力和争议性,也直接影响了大众对德云社整体的看法。当有人不喜欢郭德纲个人时,自然而然地也会迁怒于德云社的相声。
“饭圈”文化的渗透: 有些人认为,德云社的粉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饭圈文化”的影响,这让一些不属于这个圈子的人感到不适应,甚至觉得有些“低龄化”或“非理性”。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反而怀念马季和他徒弟们的相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时代与语境不同: 马季时代相声是主流娱乐,受众广,但娱乐选择少;德云社时代相声是多种娱乐中的一种,受众分化。
2. 艺术风格差异: 马季风格更偏向传统、雅俗共赏、注重功底和艺术性;德云社风格更偏向市井、颠覆、注重当下热点和密集包袱,有时会突破传统界限。
3. 审美与价值取向: 有些观众更欣赏传统相声的“干净”和“有深度”,认为德云社过于“俗”或“滑稽”;有些人则喜欢德云社的“接地气”和“敢说敢做”。
4. 情感与情怀: 怀念马季的相声,也是在怀念一个时代,一种纯粹的艺术体验,一种更具匠人精神的追求。
5. 个人喜好与争议: 郭德纲个人的争议性和德云社庞大的粉丝群体,也会影响一部分人对德云社的看法。

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只是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迎合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观众的口味和审美。有人喜欢品一壶陈年的老酒,有人则偏爱一杯烈性的白酒,这都很正常。欣赏马季时代的相声,和欣赏德云社的相声,都只是观众个人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怎么区分主流和非主流。

实际上就是市场和计划的区别。

我们感谢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效,也要享受当下市场经济带来的多样性。

但是上一个时代的辉煌就让他就在上一个时代吧,你可以让他继续辉煌,但是拿出来压后辈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呀。

经常看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侯宝林先生的戏曲与方言,跟郭德纲的戏曲与方言做对比。

侯宝林先生要是知道自己六十岁录的戏曲与方言拿过来跟一个三四十岁的后辈比,赢是肯定赢的,只怕是会感到羞愧难当吧?

终有一天,老郭也会成为上个时代的人,我也会变成上个时代的观众/粉丝。

如果到时候见人跟人说,听说过郭德纲吗?几十年前他可如何如何,这也太羞耻了吧。

最遗憾的是,体制内的相声演员,你们真传承了前辈名家的精神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