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旅游?

回答
有人不喜欢旅游,这事儿听起来可能有点悖常理,毕竟大家常常听到的是对旅行的向往和赞美。但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去别的地方看看”提不起太大兴趣,甚至觉得旅游是件麻烦事。这背后可不是因为他们日子过得太安稳,或者没见过世面,而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和感受。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累。真的,很多人觉得旅游就是换个地方累。收拾行李、赶飞机/火车、倒时差、适应陌生的环境、在景点里人挤人地排队、晚上还要倒腾第二天的行程……这一系列折腾下来,与其说是放松,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耗。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工作就压力很大,需要深度休息的人来说,他们宁愿在家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比如窝在沙发上看书、追剧,或者好好睡一觉,这比在景点打卡更能让他们恢复精力。他们觉得,旅途中的疲惫感会抵消掉“看到新风景”带来的短暂愉悦。

其次,经济上的考量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旅游的花费,从交通、住宿到餐饮、门票,再到购物纪念品,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把这笔钱花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教育投资、改善居住环境、或者为未来做储蓄。他们会觉得,把钱花在购买一些耐用品或者提升生活质量上,带来的满足感和长远效益要比一次短暂的旅行更实际。旅游的“体验”虽然宝贵,但对他们而言,这种宝贵程度不足以抵消其高昂的成本。

再者,对“折腾”的厌恶。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欢打破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和环境。他们享受稳定和可预测性。旅游意味着要离开舒适区,去面对各种未知和变化。语言不通怎么办?人生地不熟如何解决突发情况?饮食习惯不同怎么吃?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是冒险的乐趣,但对不喜欢折腾的人来说,就是压力和潜在的麻烦。他们更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一切都井井有条,不需要去费心应对各种新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在家就能获得相似的满足感。现在信息发达,网络资源爆炸。很多人可以通过纪录片、VR技术、线上展览,甚至是通过阅读,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他们觉得这些方式既经济又便捷,还能避免人潮拥挤和舟车劳顿。比如,想看壮丽的自然风光,可以看国家地理的纪录片;想了解历史文化,可以逛博物馆的线上展览。这些虚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他们对新知的渴求,而无需付出实际行动。

另外,社交压力和期望也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因素,但有些人并不买账。在社交媒体充斥着旅行美照的时代,旅游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和身份的象征。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不去旅游,就会被视为“没意思”、“没追求”。但有些人对此并不在意,他们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界的评价。他们可能会觉得,为了发朋友圈而旅游,或者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去旅行,反而失去了旅行本身的意义,变得庸俗化了。他们宁愿做真实而自我的自己,即使这意味着不随波逐流。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对“打卡式”旅游本身就持保留态度。他们觉得,很多人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那些著名的景点拍张照留念,然后就匆匆赶往下个地点。这种快餐式的游览方式,让他们觉得肤浅且缺乏深度。他们更喜欢的是深入地体验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当地人交流,去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但这种深入的旅行方式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又是一重门槛。

最后,也有一些人,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本身就不与旅游挂钩。可能他们更喜欢宅在家研究学问、钻研技术,或者专注于某个艺术创作领域。他们的热情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些内在的追求上,外部的“新奇”对他们来说吸引力并不大。他们可能觉得,将时间花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比去远方更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所以你看,不喜欢旅游,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行”或者“奇怪”,而是因为他们在权衡了利弊,考虑了自身的感受、经济状况、兴趣偏好以及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之后,得出的个人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的“好生活”的定义,而旅游,对他们而言,可能并不是其中的必需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旅游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是有收益和成本的。觉得收益大于成本的人会热衷,觉得成本大于收益的人会排斥。

旅游的“收益”,其实就是陌生的一切带给人的新鲜感,也就是所谓的“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但在今天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陌生的地方”带给人的陌生感,已经大大降低了。

这个星球在200年前已经探完了。所有被公认好看的地方,你从小已经在各种照片和银幕里看了无数次。去哪里都是故地重游。我看楼有答主说,自己“脑补能力太强”,光看图片就能得到大部分的实地体验,这其实是很无奈的。

现在任何陌生的国外城市,只要在Google Street上研究过几遍,就算你第一次去,也完全可以做到和在那里生活过没两样,哪个路口转弯,要多走几条街,某某店在哪个标志的对面,从没去过的你一清二楚,坐到这个店里要点什么,你心里甚至都已经打好了草稿。

10几年前读过一篇英文专栏,作者也是感慨世间已无神秘,决定和同伴去南美的一个丛林中的部落探秘。他们劈林开路、遇水渡舟,真觉得自己是在“开拓”处女地。等到终于抵达雨林深处的村落,一个穿着“纽约大学”文化衫的原始兄弟走出来和他们问好。这才瞬间傻眼,无奈承认,看来这世界上真的无秘可探了。

陌生感的丧失,直接导致了我们今天的旅游体验,比起过去的人是下降的。一个例子就是,那些未受到互联网洗礼的老头老太,对旅游的忍受程度和投入程度,要远远高于年轻一代。

不仅如此,现在的人比过去有着更丰富和更强烈的虚拟世界体验。如今全世界的旅游地,要面对的是从埃索达、达纳苏斯、雷霆崖来的新一代游客,他们“见过”潘多拉星球上发光的蘑菇,“见过”过希利苏斯的落日。这代人的想象力之宽广,已无法被那些明信片上的风景所震撼。他们的体验阈值不断上升。在这样高的阈值面前,旅游的“产出”就变的很有限了。


而旅游的成本,其实又很高。

对一个国内中等收入的人来说,为期一周的旅行,往往要消耗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而对收入更高的群体来说,机会成本本身就很贵。加上旅游前要和同伴沟通、看老板同事脸色请假、各种隐形的事前成本就足以让人很想放弃。

如果我们把旅行的“收益”,去除以整个旅行的时间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场旅行的“单位时间快乐值”是很低的。因为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了无谓和痛苦的交通上。一场2个小时的美景体验固然很美好,但这之前往往是几个甚至十几小时的飞机先到某个枢纽城市,花上2个小时从机场赶往市中心,然后又是几小时的车/船才能抵达远离航空枢纽的目的地,和这些时间/金钱/疲劳的先期成本一比较,那2个小时的享受是否还值得,就见仁见智了。

要是旅行时间够长,比如半个月一个月的,这类交通时间作为固定成本还可以被摊的比较低。但大部分上班族,能凑个四天三夜就不错了,当中光赶飞机这一项就能折腾掉一到两个整天,怎么算怎么划不来。

在旅途中,一些非常细小普通的舒适度提升,也往往需要付出比日常生活大的多的金钱代价。比如仅仅是让你在几个小时内能放平睡觉,你就需要付出三倍的机票钱;更不用说优质的酒店、包车,哪一项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但要是你胆敢把这些都省了,旅行的体验就会在无数细节的折磨中直线下降,让你感叹这么折腾还不如在家。

更不用说,现在年轻人最为普遍的自助游方式,对于一些责任心特别强、对不确定性又特别抗拒的人来说,筹划安排的心力成本就颇为可观,如楼里Ethan所说,“基本上是一次小型的项目管理”。还有些人天生在陌生环境容易焦虑、或者体质容易疲劳,非逼着这类人去旅游,收益和成本可能更加不成正比。

成本如此之高,收益又如此有限,不爱旅游实在是一个很好理解的事情。天生就“真正”爱旅行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号称或相信自己爱旅游的人,只是在大众舆论和流行价值观影响下的一场误会。“死前要去的50个地方”、“在XX遇见天堂”之类的洗脑文,硬生生把“爱旅行”和“爱生活”划上等号,成了不容辩驳的主流价值观。不喜欢旅游居然落到了需要给出理由自我解释的地步,我觉得这实在不免有些霸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