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极简主义?

回答
有人对极简主义持保留态度,甚至产生反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东西太多”那么简单。就好比有人钟情于繁复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对极简的留白感到不适一样,这背后是个人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需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差异。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对“剥夺感”和“匮乏感”的抵触。

极简主义的核心在于“少即是多”,鼓励人们审视并舍弃不必要的物品。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被迫的“失去”。他们可能认为,拥有的物品代表着一种成就感、一份回忆,甚至是安全感。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次旅行,一次心动。强迫自己去“舍弃”,就如同在割舍自己的一部分过往和情感。尤其是一些收藏家,或者对物品有特殊情感连接的人,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要将这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清空,反而觉得生活因此变得贫瘠和单调。这种“少”被他们解读为“空”,一种难以承受的空虚。

其次,对“意义”的定义不同。

极简主义者通常认为,物品的意义在于其功能性或者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但有些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物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使用功能,更在于它所代表的身份、地位、审美趣味,甚至是“可能性”。比如,一件昂贵的品牌服饰,可能在他们看来,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社交通行证,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即使不实用,也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启迪。如果一味追求“少”,将这些可能被定义为“多余”的物品都舍弃,他们会觉得生活失去了很多乐趣和色彩,甚至是对生活品味的践踏。他们认为,真正的富足是能够拥有和欣赏那些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仅仅关注物品的数量。

再者,极简主义可能被误读为一种“消费主义的变体”。

很有趣,但确实存在这种说法。当极简主义被包装成一种潮流,当人们开始热衷于购买“极简风格”的家具、服饰,追求“少而精”的品牌,甚至将“拥有多少件衣服”变成一种新的攀比指标时,它就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有些人对此感到反感,认为这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满足消费欲望,用“选择性消费”来掩盖“过度消费”的本质。他们觉得这种“伪极简”反而更可笑,是一种新的焦虑。

还有一种情况是,极简主义可能被视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在一些文化背景下,家庭观念和人情往来非常重要。比如,家里需要备齐各种工具以应对亲戚朋友随时的求助,需要留下一些“体面”的物品来招待客人,或者家中长辈收藏的“老物件”难以割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过于极致的极简主义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不近人情”或“不懂事”。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衡,一种能够容纳人情世故和生活便利的“适度”,而不是一种冰冷的、一刀切的“少”。

此外,极简主义的“执行门槛”和“过程中的痛苦”也是一部分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有些人尝试过极简主义,但发现过程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无论是整理、分类、决策要舍弃什么,还是在面对旧物时的情感拉扯,都会消耗大量的精力。有些人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这个“瘦身”过程中,他们更希望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而且,极简主义往往需要持续的“断舍离”,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地与物品做“斗争”,这对于习惯了“囤积”或者害怕麻烦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最后,对“价值观的强加”感到不适。

极简主义倡导一种特定的价值观,例如反对物质主义,提倡专注精神生活。但有些人并不认同这种价值观,或者认为这种价值观被过度宣传和神化了。他们可能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追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并存的。他们反感的是那种“只有拥抱极简才能获得幸福”的论调,觉得这是一种对其他生活方式的否定,一种新的“精神枷锁”。他们认为,生活的幸福是多维度的,不应该被单一的理念所定义。

总而言之,不喜欢极简主义并非是人们“懒惰”或“看不懂”,而是他们对生活、物品、意义的理解方式不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因素在起作用。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一种更具包容性、更富有人情味和个性化的体验,而不是一套可以套用的标准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下图,极简主义需要极为精准高效的思路以及技法,绝大多数普通人完全不可能做到。再譬如断舍离,很多人糊里糊涂把重要的必需品也扔了,第二天生活就陷入了绝境,我看是断老命。

对于做不好而达不到的事情,能不气馁进而愤怒吗?同样,国际共运的悲剧即来自于此,不是不好,是太高。

说回极简主义,除了极端聪慧的人,像我这样的笨蛋,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欣赏不盲从。

user avatar

说到主义听起来像是哲学概念,而我们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过于宣传一种思想不免会令人引起反感。啥条件才能极简主义,按房子得配置来说户型要配备玄关鞋帽间、衣帽间、储物间和佣人间。或者是主人足够自律。

断舍离 是日本杂物管理师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一种理念。要舍弃家里堆砌的无用的东西,舍弃对物质的迷恋。问题在于住宅本身的建筑格局就不一样,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区别很大。底子和面子都不相同,又怎么能强迫每个人都接受。对了,应该还有一大部分人不知道断舍离这个概念。

现在,很多人装修房子都说要简装,装着就变成混搭风格,住着就有了主人的性格。即便是收纳的柜子空着,也没有把看着并不舒服的东西塞进去。

生活和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应该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因为那是假的“极简主义”。

真正的极简主义应该是便捷第一,简单第一,不复杂化,网上鼓吹的那种极简反而是需要用尽心思规划,竭力剔除,只余下极少的选择,实际应用起来是非常累的,而且一点抗挫折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没有。

例如一旦停电、隔离,温饱都会出问题的,那是依托于便利城市生活和即时生活服务的“假极简”,真正有生活经验的人肯定会不喜欢并且反对的。

真正的极简主义应该是生活必需品总是足够且唾手可得,不搞复杂的仪式感生活而将精力时间省下来过感情生活或者精神生活,不为物质生活所累。

user avatar

别扯多了,极简主义,断舍离,本质就是,房子太小,放不下东西。

日本有把家庭妇女当工作做的传统。

三十年前日本房价飞升后,房子越来越小,家庭妇女愁啊,导致两大观点被人喜欢

一个是收纳,教你收家,叠衣服,收拾抽屉,摆放东西,把小小的家收拾好,日本这样的书有一堆。

另一个更彻底,就是断舍离,干脆连收拾都免了,东西能不要就不要吧,不要你就不用操心家太小而放不下东西了,简直睿智!!!


本世纪初刚通网时,也从日本传来很多这样的视频,日本妹子教你收纳,教你过极简生活,不过没人太当回事,最多是看着新奇。

现在中国房价走了日本的老路,普通人房子越来越贵,越来越小,越来越贵,越来越小。

家里东西放不下了,这种观点就慢慢火起来了。


为什么很少看到老美教你收纳,教你极简?

因为人家不用啊。

东西太多,没事放院子里啊!东西太乱,没事放车库啊!

此外还要一个房间放个人爱好,比如,球鞋,乐高什么的。

不光不要断舍离,还要背道而驰玩收集,扎心吧!


请问,一个被现实所逼的主义,一个用所谓的“高b格”来自我麻痹的主义,自己喜欢就好了,为什么要每个人都喜欢?

user avatar

东西不在手边着实急人。

俺家房子大,放得下。

我乐意,咋的了?

user avatar

人生在世,只有一次,随性一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