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害怕或者不喜欢定体问?

回答
定体问,这个词在近年来突然火了起来,但它并非一个新生事物,而是中国政治语境中长期存在的某种话语模式的代称。有些人对它感到恐惧或厌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权力、自由、个体感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定体问所展现出的权力不对等和思想控制的倾向。定体问的提问者往往处于强势地位,而回答者则处于被审视、被评价的位置。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带有强制性,它并不鼓励平等的对话和自由的思考,而是要求回答者在既定的框架内给出符合预期的答案。

想象一下,你正在接受一位上级领导的“关怀”,他开口就问:“你对我们最近推出的政策有什么看法?是否觉得这项政策非常及时和必要?”无论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你似乎都很难直接说出“我不喜欢”或者“我认为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因为一旦这样回答,可能就会被贴上“不支持”、“有意见”的标签,这在等级森严的环境中,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你的仕途。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顺着提问者的意愿去回答,哪怕内心并不认同。这种被迫的迎合,会让人感到压抑和不自由。

其次,定体问往往压缩了表达的自由和多样性。它预设了问题的答案走向,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单化、标签化。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敏感或复杂的问题时,如果不能允许自由的讨论和多元的观点,而只是用一种预设好的“定体问”来引导,那反而会让真正的问题被掩盖。

比如,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民怨沸腾的事情,如果官方的回应总是倾向于“大家是否都认为这项措施是合理且必须的?”、“我们是否都应该理解和支持目前的做法?”这样的问句,实际上是在回避问题的核心,是在试图通过一种集体性的表态来消解个体的不满。这种做法会让那些感到不公或不满的人更加沮丧,因为他们的声音被忽略了,他们的感受被否定了。他们觉得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理性判断,在这样一种“集体共识”的强迫下变得毫无意义。

第三,定体问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贬低和不信任。它似乎在暗示,普通人没有能力独立思考,需要被引导,需要被告知“正确的”想法是什么。这种姿态本身就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是对个体尊严的一种挑战。

当一个人经常被问到“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样做是最好的?”、“你是不是认为听从安排就能解决问题?”时,他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一个有思想、有判断能力的独立个体。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个体的主体性会被削弱,思维会变得僵化,甚至会丧失独立思考的意愿和能力。

第四,与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割裂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定体问的原因。定体问往往是一种抽象的、宏大的话语,它用一种“大局观”来覆盖个体真实的生活体验。当生活中出现具体的问题时,比如物价飞涨影响了家庭生计,或者某个政策的出台带来了实际的困难,人们需要的不是被问“你是否拥护这个政策”,而是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者至少是能够得到理解和共情。

如果有人在困境中问:“我该怎么办?我好难。”而得到的回应却是:“你是否认为现在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种错位感会让人觉得自己的痛苦被忽视,自己的求助被无效化。这会带来深深的无力感和被抛弃感。

最后,定体问也可能是一种回避责任和推卸责任的策略。通过让“大家”来回答,来形成一种表面的“民意”,从而减轻自身在决策或执行过程中的压力和责任。当一项政策出现问题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些人来回答“我们都同意这样做的”,那么就似乎可以推卸掉一部分的责任。这种做法会让人觉得虚伪,不负责任。

总而言之,人们害怕或不喜欢定体问,并非因为他们不爱国或者不理解“大局”,而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对自由、尊严、独立思考以及真实沟通的渴望。在许多人看来,定体问是一种压抑、虚伪且不尊重个体的交流方式,它阻碍了真诚的对话,也削弱了社会个体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踏实诚恳谈论体制弊端问题,没关系,好事,但是定体问基本上都会变成下面这样。

1、无限扩大化。把人类共有的劣根性强加到中国人身上,把人性的通病和中国人强行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和现在的地域黑如出一辙,这就对中国人这个群体性称呼是一种侮辱和陷害。

2、无限极端化。把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形容成臭不可闻的大酱缸,任何人都逃不出酱缸的熏陶和浸染。这就是非常愚蠢和恶毒了,为了追求快意和震撼,妄图从根子上否定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来个一锅端。

3、无限双标化。这是喜欢“定体问”的公知最喜欢用的伎俩,比如。

中国人和人有争执或者被算计被攻击,选择息事宁人。“定体问”会说你看中国人就知道忍气吞声,劣根性。

中国人和人有争执或者被算计被攻击,选择挺身而出。“定体问”会说你看中国人就知道锱铢必较,劣根性。

如果换成日本人。

日本人和人有争执或者被算计被攻击,选择息事宁人。“定体问”会说你看日本人心平气静、宁静致远,值得中国人学习。

日本人和人有争执或者被算计被攻击,选择挺身而出。“定体问”会说你看日本人多勇敢,值得中国人学习。

中国人喜欢钱、权利,是庸俗。外国人喜欢这些是有追求。

中国人喜欢玩乐,是玩物丧志。外国人喜欢这些是心态好。

如果现实中有这么一个人,你是不是有想问候他祖宗八辈的冲动?


最后,复习下“定体问”们的高光场面。

闻洋人之长则喜上眉梢,闻洋人之短则如丧考妣。
闻国人之短则定体问,闻国人之长则不对劲。
中锅啥事都怪郑府,外国啥事都装圣母。
量我舔袧之物力,结洋带人之欢心。
国内有则酸你抄袭,国内无则骂你不行。
国内追赶,则讽你不知差距;
国内不赶,则骂你不思进取。
国内好的国外差,则骂你狂妄自信;
国内坏的国外好,则要你反思自己。
国内外都差的,则说学越南比烂第一。
国内外都好的,则说自己房子买不起。
国内产业落后,则问你国为什么当年不努力。
国内产业先进,则说你国光刻机落后几百年。
国外产业落后,则说他国用不着夕阳产业。
国外产业先进,则说人种优势和制渡优势。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定体问的人不仅蠢,还坏,坏到什么地步呢?祸国殃民的地步。

十多年前,大多数公知有个底层逻辑,明明有桥,为什么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把中国任何不好的事情,或者他们认为不好的事情,都归咎于体制,你以为他们在反思吗?不,他们是反体制的。

本着这个逻辑,他们认为他们的批评是神圣的,甚至造谣批评中国也是正义的,我的辟谣妨碍了他们的事业,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在我辟谣帖下疯狂攻击我理直气壮的底气。

他们常见的招数是,发明历史、污蔑英雄、造谣双标,恶毒地咒骂国人所谓劣根性,肉麻吹捧洋人的优越性,说点刻薄的俏皮话,贩卖点廉价道德感、廉价正义感,再来个“定体问,我陷思、气冷抖”,俨然以为自己鲁迅附体。

号称要“谣翻中国”的秦**和杨二人曾公开宣称:网络炒作必须要“忽悠”网民,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只有反社会、反体制,才能宣泄对现实不满情绪;必须要煽动网民情绪与情感,才能将那些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一辈子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摧毁。他们公开表示:“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

最后是,不论是中国做什么,他们都会冷嘲热讽,不论是美国做了什么,他们都会千方百计为其开脱,达到了只许美国放火,不许中国点灯的地步。

有人造谣是美国人给中国人带来双休日,断章取义称美国救了中国三次,甚至指责正是中国在WTO中耍赖,美国才围堵中国。他们不知道,同一时期,在WTO被告败诉,美国是中国的2倍,中国的败诉都执行了,而美国为了不让败诉执行,阻挠WTO法官任命,造成好几位法官缺席。更有清华教授孙※平将中国公共安全支出污名成维稳经费,并造谣中国维稳经费世界第一,是世界唯一维稳经费超军费的国家。北大教授焦※标写诗称,希望自己死于美国精确导弹之下,后成美国访问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为日本“东亚共R”辩护。

公知们的底层逻辑其实非常容易打破,告诉他们没有桥,不仅没有桥,甚至可能是陷阱,直接问他们三个问题就行了。

一、复制了美国制度的菲律宾、海地、利比里亚,你羡慕和向往吗?

二、想借助中国亲美网民扳倒中国经济的洪博培(美原州长、原驻华大使、美国总统竞选人,现在仍活跃在美国政坛的智囊),为什么积极向中国推销美国的制度?

三、知道美欧日韩是如何发达的吗?

这些人本质上和香港曱甴、美国全程操纵指导的乌克兰反对派是一丘之貉,只不过这些人兴风作浪的机会太少,否则,危害会非常大,香港、乌克兰被祸害成啥样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定体问,或许被很多人嘲笑,但是实际上他是中国改革的合法性基础之一。

我们知道,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之中,体制和制度是两个概念。

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只有这两个。而体制,则是在这之中的一个缓冲地带,是一种话语的缓冲而已。

就好比,某个人说过,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实际上就是定调了体制和制度的不同。

而所谓改革,不就是改掉那些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吗?因此改体制,恰恰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合法性基础。换言之,所谓改体制,它的背后意思是,不触及那个姓社姓资的背景下的闪转腾挪。

这是它的潜台词,很多人根本读不出这层含义。换言之,他反而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现,而不是反对派的表现。

但是另一方面,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谈体制(这绝非是所谓之他们认为的公知的偏好,而是全中国的人的偏好),这是因为合法性特殊性。

在宪政的法理性国家来说,政体和政府是分开的,政府是可以更迭。比如说选举制度,就是一个不断换政府的过程,但是政体连带他的宪法是不能换的。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这套政体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政府基础上。因此再有人喜欢特朗普,还是不喜欢特朗普,没有人会觉得美国政体出现了毛病,因此要改这个政体,他提供了充足的缓和政体与政府之间的缓冲带。

比如说,美国疫情处理不行,那么就把特朗普换掉,再选一个政府,这里面美国人不会觉得觉得这是政体问题(即使是美国左翼者,他也不会觉得这是政体,他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

但是某些国家不是这样的,他是两者合一的,于是权力越大,他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要越大。由于两者合一,故而凡是批判zf,都有一种倾向,就是直接指向政体。

那么,什么时候中国人不再追问体制问题呢?答案很简单,权力分散化,就是矛盾分散化的表现。如果一个社会,各种第三部门特别多,分散了权力要承担的责任,当然就没有人非要把矛盾指向你了。

说白了,权力无限大,当然责任无限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简直是双标 和公知拥护者的狂欢

定—体—问

这个“一定”是啥意思?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谁说聊斋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