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女生会害怕生孩子?

回答
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女性在任何时代,只要有了生育的可能,都或多或少会伴随对分娩的恐惧,只是表现形式和关注度有所不同。我们之所以觉得在“这个时代之前”好像听不到,更多的是因为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表达情感的“许容度”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恐惧更加显性化和被讨论化了。

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恐惧在历史上是如何存在的:

一、 为什么感觉“这个时代之前”没听过女生害怕生孩子?

这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生孩子”的认知和期望不同:
过去: 生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女性的天职,是家庭延续、家族繁荣的必然途径。女性从孩童时期就被灌输“长大要结婚生孩子”的观念,这几乎是她们人生轨迹的“标准配置”。“害怕”可能被视为一种软弱,或者是不够“贤惠”、“坚强”的表现,不利于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认同。
现在: 虽然生育依然是许多人的人生选择,但现代社会赋予了女性更多元的角色和选择。教育、事业、个人独立等都成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生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甚至有人选择不生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育对女性来说不是一个“必须且毫无选择”的事情,那么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痛苦、风险、对身体和生活的影响产生疑虑和恐惧,就显得更加自然和可以理解。

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差异:
过去: 信息传播主要靠口耳相传,信息来源有限且经过层层过滤。孕产的经历更多是在家庭内部(尤其是母亲、祖母辈)和邻里之间流传。这些信息往往带有经验主义色彩,而且在讲述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美化”或“轻描淡写”负面信息,以传递“过来人”的经验和安慰。直接的、详细的负面描述并不常见。
现在: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爆炸式增长。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孕产经历,都可以被迅速、广泛地传播。无数的孕期论坛、育儿博主、产妇分享的视频和文章,将分娩过程的细节(包括疼痛、危险、并发症等)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现出来。人们不再是“只听故事”,而是能看到“现场的直播”,这种直观的冲击力自然会放大恐惧。

社会对情感表达的容忍度变化:
过去: 传统观念强调女性的隐忍和奉献。对于痛苦和不安,很多女性被教育要“默默承受”。公开表达对生育的恐惧,可能被视为矫情、抱怨,不符合“温柔贤淑”的形象。女性的痛苦往往被家庭和社会“内化”了。
现在: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女性被鼓励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包括焦虑、恐惧和担忧。承认并讨论这些负面情绪,被视为一种勇敢和诚实的表现,而不是软弱。这种“情绪自由”的社会氛围,让女性更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生育过程的认知升级(和妖魔化)并存:
过去: 产科学不如现在发达,很多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可能是未知的或未被充分解释的。人们更多依赖经验和传统方法。
现在: 现代医学对分娩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因此揭示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并发症以及孕妇和胎儿可能面临的困难。医疗资料、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难产、大出血、新生儿健康问题等案例,虽然是为了普及知识和提高警惕,但也可能让一些女性对整个过程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惧。

二、 历史上真的没有人害怕生孩子吗?答案是:当然不是。

只是她们的“害怕”有不同的表现和叙述方式:

恐惧的表述更隐晦:
行动上的规避或拖延: 一些女性可能会因为恐惧而尽可能推迟生育,或者尽量减少生育次数。
求助于更“神秘”或“古老”的仪式: 在缺乏科学解释的年代,人们会依赖宗教、巫术、习俗来祈求平安顺利。这些行为背后,正是对未知和危险的恐惧驱动。比如,对特定神明的祈祷、佩戴护身符、遵循特定的禁忌等,都是一种将恐惧“外包”或“转化”的方式。
口头的“暗示”或“感叹”: 可能会听到老一辈说“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遭罪”之类的话,这些都是对分娩艰辛和风险的一种委婉表达,其中蕴含着恐惧。但它们往往被包装在“人生必经之路”的叙述中。
家庭内部的相互安慰与鼓励: 家族中的长辈(如母亲、婆婆)会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安慰和鼓励即将分娩的女性,这种鼓励背后,也是她们自己曾经经历过恐惧,并学会如何去面对和克服的经验传递。

对“死亡”的普遍恐惧:
在过去,分娩的死亡率是真实存在的,远高于现在。因此,对分娩的恐惧,很多时候与对“死亡”本身以及对抛下孩子、家人而离世的恐惧紧密相连。这种对生命终结的直接担忧,自然会笼罩在对分娩的心理阴影上。

对身体变化的恐惧:
即使没有现代医学的详细描述,女性也会感知到怀孕和分娩对身体带来的巨大改变。对身体失去控制、对疼痛的预期、以及分娩后身体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如身材走样、健康问题等),这些都是跨越时代不变的顾虑。

总结一下:

不是这个时代之前“没有人”害怕生孩子,而是:

1. 社会期待和价值观念让女性更倾向于压抑或隐晦地表达这种恐惧。
2. 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使得负面信息不那么容易被广泛、直观地触及。
3. 社会对情感表达的包容度较低,女性更需要表现出坚强。

现代社会,信息的透明化、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个体情感的尊重,使得女性更愿意、也更有条件去承认和表达她们对生育的种种顾虑和恐惧。这是一种进步,是女性在承担“生育”这一生命过程中,更加真实、自主地面对和发声的表现。她们的恐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未知、疼痛、风险以及对自身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孕妇会对分娩产生恐惧,即分娩恐惧(pregnancy fear)。

未婚、未孕女性同样会产生类似的心理,这种恐惧称之为生育恐惧(birth fear)。

心理学上将其定义为:一种复杂的痛苦感觉,是女性想到自己未来面临生育时产生的担心、焦虑甚至想要逃避的情绪体验。

生育恐惧可能包括:疼痛恐惧、母子健康安全的恐惧、身体外形和身体功能改变的恐惧、孩子抚养的恐惧、自己不能完成角色转化的恐惧......

这基本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这个时代的女人和上个时代的女人,现代的女人和古代的女人,你要明确一点,她们都是女人,是同一个物种,其共性要远远大于差异性。

现在有女人害怕生孩子,以前自然也有女人害怕。

至于题主问的“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女生会害怕生孩子?

对现当代而言,三四十年代的女人没有害怕生孩子的吗?八九十年代的女人没有害怕生孩子的吗?

你没听说过不代表没有,你都问过她们吗?

实际上还真就有关于以前未婚未育女性生育恐惧的研究,应该属于心理学范畴,我查到了相关论文,但我对此没有什么了解,就不谈了。


对古代而言,我们现在了解古代人言行、思想靠的什么?

靠的是史料、文章和考古证据,而这些最终大多都要落实到文字上。

你现在自己想想,那些史书、文章、笔记小说都是谁写的?

男人。

绝大多数古代女人很难发出声音或者留下什么文字作品并将其流传下来被我们现代人看到。

少数一些所谓的才女倒是留下了一些文字作品,但都是些诗词歌赋杂剧戏曲,像生育、家长里短这些生活琐碎之事则基本没有,这些应该属于笔记体“杂记”。

实际上现存不少古代人写的“杂记”,记载了很多当时的日常见闻、生活小事,包罗万象。但这些无一例外都是男人写的,你觉得他们会记载女人是否害怕生孩子这种事吗?又有几个古代男人会对女人生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呢?

古代女人们没有任何话语权,或许私下会抱怨、表示害怕生孩子,但她们的声音无法被外人和后人知道。

而掌握话语权的男人们的生育理念是多子多福,实际上古代最佳生育子女数量是“五男二女”。在古代很长时期,“五男二女”都是家庭美满之喻。

古代社会认为妇女是生育任务的承担者,所以,生育意义对妇女人生的影响意义更为显著。如果一个妇女不能正常生育,必将遭到家庭、家族和社会各方面的讥讽、鄙视,生育几乎成了妇女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

而任何一个男子,只要是妻子不生育或只生女孩,在家境许可的情况下,都可以名正言顺地纳妾。所以对于古代女人们来说,相比对生孩子的恐惧,她们更怕生不出孩子。

我们来看一些统计数据。

以明代上海地区士人墓志作为基本材料,来对他们生育子女数目进行统计。

搜集到的明代墓志385篇作为统计样本,该样本共涉及886人,其中男性313人,女性573人(已婚)。所得有效女性生育子女数统计样本为550人,有效男性生育子女数统计样本为276人。

具体生育情况如下表:

按照生育子女数分段统计,550 位女性的总计生育数为1483,276 位男性的总计生育数为1178。

由此计算出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2.7男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4.27,(男女)综合平均生育子女数为3.22。男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的1.58倍。

原因在哪?

很明显,这是因为一男配多女。

一是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可以纳妾,一旦妻子生不出孩子,或者生不出男孩,男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传宗接代为名纳妾,甚至休妻再娶。

当然,实际上纳妾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家庭还是一夫一妻。

但是,很多男人在妻子去世后会再娶,而丈夫去世后再嫁的女人则很少、

这两种原因导致了一男配多女,所以男人平均生育子女数要明显多于女人。

再来看下面的几组数据统计表:

1、明代男性继配/纳妾统计表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代真正纳妾的男人只有25.94%,另有16.25%的男人再娶过。

2、一夫一妻多妾家庭结构的男性生育子女数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多妾家庭的男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5.37。

3、一夫一妻家庭结构的男性生育子女数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家庭结构的男性平均生育子女数则只有3.21。

4、明代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代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2.7。

5、一夫一妻多妾家庭女性生育子女数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多妾家庭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只有2.12。

6、一夫一妻家庭女性生育子女数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家庭的女性,其平均生育子女数则达到了3.64。

综上,可以得到结论:在一夫一妻的情况下,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高于男性平均生育子女数。若同一夫一妻多妾情况下的女性生育水平相比更显突出。而对男性来说,一夫一妻多妾可以让他们生育更多的子女。

由此可见,一夫一妻的女性可充分发挥她们的生育能力,有利于女性(生孩子);而一夫一妻多妾的女性生育能力受到限制,对男性则是有利。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大多数女性还敢害怕生孩子吗?

你要是害怕、不生,那男人就可以纳妾。于是女人就陷入了争相生孩子的怪圈。

只要家境允许,那就可劲儿地生,没有死在产房里就往死里生,或许第一胎害怕,但生得多了也就麻木了。

而古代医疗条件差,生孩子相当于过鬼门关,因难产而死的妇女着实不少。

另外,生育过多、过于频繁,会危害女人的身体健康,不少女人因此早早地就去世了。

然而这样男人又可以再娶......

就我现在看到的一些记载,不少古代女人生育的子女数真的很多,而且还非常频繁,有的差不多是一年一个,现在的女生看到怕是要吓到。

比如看看晚明苏州吴江叶绍袁和沈宜修所生育的子女情况: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