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文革时被毁的文物很多,但还有很多像河姆渡、兵马俑、马王堆等等重要古迹都是在这个时间发掘的?

回答
您提出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层面。一方面,“破四旧”的狂潮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重要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甚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

“破四旧”的破坏性浪潮: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确实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运动的核心是批判和否定一切被认为是“封建”、“资本主义”的文化元素。

意识形态的狂热: 当时的政治氛围极度狂热,一切与“旧社会”沾边的东西都被视为需要清理的对象。寺庙、古迹、牌坊、名人故居,甚至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籍、书法、绘画,都可能因为其“旧”的标签而被毁坏。很多文物是在缺乏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被愤怒的群众当街焚烧、打砸,其破坏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令人心痛。
“革命”的口号掩盖下的破坏: 很多破坏行为打着“革命”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基于对历史和文化的无知,或者是被少数狂热分子煽动的结果。这种破坏的范围非常广,从民间到一些地方性的文化机构,都未能幸免。

重要古迹的发现与发掘:特殊背景下的例外

然而,您提到的河姆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汉墓等重大考古发现,恰恰是在“文革”的特定时期被发掘出来,并且得到了相对较好的保护。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无心插柳,意外发现:
兵马俑: 兵马俑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的需求。1974年,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陶俑残片。最初,这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发现,但很快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则与城市建设和地方工程相关。1971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地区,部队在修建工事时挖出了墓葬,从而暴露了三座汉代墓葬。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更具偶然性。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挖泥取土时发现了大量木质文物和骨器,这些有机物在湿润的土壤中得以保存,从而揭示了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 国家层面的重视与保护(某种程度上):
“文革”后期政治的转变: 尽管“文革”初期破坏严重,但到了“文革”后期,尤其是1970年代以后,国家整体政治局面有所稳定,并且开始考虑一些长远性的发展和国际形象。
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认知: 这些重大遗址的发现,其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一旦这些发现被确定,它们的重要性就超越了单纯的“旧”的范畴。国家层面,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能够彰显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成就的发现,还是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保护。
“革命文物”的重新定义(针对部分发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考古发现,特别是那些能够证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和人民的智慧的,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革命的”或“人民的”的意义。例如,兵马俑被视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当时的语境下,也能找到某种“正当性”。

3. 考古队的专业性和努力:
专业团队的坚守: 尽管整体环境复杂,但中国考古学界在那时仍然有一批专业人员在坚持自己的工作。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对文物价值的判断,在发现的初期便介入,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保护和发掘。
“相对”的隔离: 在一些重大遗址的考古工地,虽然受到“文革”的影响,但专业考古人员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保证了发掘工作的专业性,并尽可能地减少了对遗址的进一步破坏。
国家项目性质: 这些重大的考古发掘,一旦被确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往往会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项目,虽然也需要汇报和批准,但其优先级和资源调配,可能会比一般的文化机构或古迹更受重视。

4. “无心栽柳柳成荫”的巧合:
发掘时机: 这些重大遗址的发掘,恰好出现在了“文革”时期的一个相对平静或其破坏性有所减弱的阶段。如果这些发现发生在“文革”最疯狂的初期,其命运可能就难以预料。
保护措施的及时: 尽管“文革”时期整体文化保护环境恶劣,但对于这些重大的、已然暴露的遗址,采取了相对的保护措施,比如建立保护区域,限制人员进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进一步的破坏。

总结:一个时代的矛盾与复杂性

因此,文化大革命时期文物被毁现象严重,与重要古迹被发掘并受到一定程度保护,这并非矛盾,而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体现。

破坏是普遍的、系统性的,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清扫。
发掘是偶然的、是专业力量在特殊时期的坚守,并与国家在特定阶段对国际形象和文明传承的有限考量相结合。

可以说,河姆渡、兵马俑、马王堆的幸存和发掘,是在“破四旧”的狂风巨浪中,一部分珍贵的中华文明火种,在偶然性、专业努力和国家层面有限的重视下,得以重见天日。它们的发现,也为后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研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文革”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的巨大创伤,那是一段充满反思的沉重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哥是个框,啥都往里装,我就知道有好几处摩崖造像,石雕,官方口径都是说是文哥的时候砸的,但八九十年代的照片显示,当时都有的,明显后面被人割走倒卖了。

user avatar

谢辰生,新中国起草制定各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主要参与者,文保专家,他认为“文化大革命”对文物的破坏并非人们相像的那样严重;谢先生指出,“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现在的文物破坏是全面的,尤其是古建筑的破坏。”

wyzxwk.com/Article/zhon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