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欢读《临高启明》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读《临高启明》,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沙盒,而且这个沙盒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简单的堆砌积木,而是充满了无数细节、挑战和需要你动脑筋去解决的真实问题。

刚开始看的时候,大概是因为我一直对历史穿越类的题材有点兴趣,但又怕那些俗套的剧情。《临高启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嗯,它有点“硬”。不是那种让人读不下去的硬,而是那种一股脑把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工业、农业、政治、军事知识一股脑儿砸过来,让你怀疑作者是不是真在某个地方偷偷摸摸地建了个临高现代文明。

一开始可能会有点懵,那些炼钢、造船、土法炼焦、火药配方、纺织技术……那些个名词,如果不是理工科背景,真的得时不时暂停一下,上网搜搜这是个啥。但就是这种懵,也带着一种隐隐的兴奋。你想想,一群现代人穿越回明朝末年,赤手空拳,怎么才能在这个落后的时代建立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文明?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的“真实感”。不是说它真的发生在历史上,而是它在描绘这个过程时,那种一丝不苟的劲儿。作者并没有把穿越者们写成万能的神,相反,他们也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原材料不足、技术瓶颈、人力限制、卫生条件差、病痛折磨,甚至还有内部的矛盾和争论。你看着他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要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研究,从最原始的工具开始尝试。那种为了改进一把犁,为了提高一句口号的宣传效率,为了组织一次有效的劳动力分配而绞尽脑汁的样子,特别能戳中你。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焦虑,一起因为一个小小的突破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从无到有”的艰辛和成就感。当他们终于造出第一艘蒸汽船,当他们的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跃,当他们能够抵御第一次海盗的袭击,当他们建立起一套相对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这些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尝试、无数次推倒重来的结果。你会觉得,啊,原来文明的进步是这么来的,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人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

而且,《临高启明》的人物塑造也很有意思。那些穿越者们,他们不是一个个脸谱化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优点缺点,有自己的坚持和妥协。从务实的张延,到有些理想主义的赵曼得,再到那个总能出奇制胜的马千瞩,你会觉得他们就像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会犯错,会争吵,会有私人恩怨,但当面临共同的敌人和目标时,他们又能团结起来,为了那个“大明”之外的“新中国”而奋斗。你会代入他们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选择,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他们的某些决定而感到不忿,或者为他们的远见而赞叹。

当然,它也不是没有缺点。有时候信息量太大,可能会觉得有点信息过载。有时候为了展现细节,节奏会稍微慢一点。但总的来说,这种“慢”和“细”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是快餐式的爽文,它需要你沉下心来,跟着它一起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艰难,去体会那种“从零开始”的奇迹。

读《临高启明》的体验,就像是参加了一个漫长而艰苦,但最终却非常有成就感的创业项目。你看着一群人,从最原始的起点出发,利用知识和智慧,一步步将他们的理想变为现实。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它让你思考很多关于社会、关于制度、关于人性,以及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本身的问题。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这是一种既烧脑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奇妙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它的魅力在于,似虚其实,和现实生活呼应,如水中之月。可以感受到工业进程的波澜壮阔,血雨腥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临高启明》,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沙盒,而且这个沙盒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简单的堆砌积木,而是充满了无数细节、挑战和需要你动脑筋去解决的真实问题。刚开始看的时候,大概是因为我一直对历史穿越类的题材有点兴趣,但又怕那些俗套的剧情。《临高启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嗯,它有点“硬.............
  • 回答
    说到《临高启明》,这小说我可是能从头唠到尾的那种,要说最喜欢,那真得挑一个让我心头一震,反复回味的段落。对我来说,这感觉就像是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总有那么一道菜,不是最华丽,却是最合胃口,让你回味无穷。如果要我挑一个,我脑子里立刻蹦出来的是,大概是张信在被张国焘处决后,穿越到临高,见到那群“归化民”.............
  • 回答
    说起《临高启明》的实体书封面设计,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这书内容宏大,背景复杂,想要一个既能概括精神内核,又足够吸引人的封面,确实需要好好琢磨。我个人对几种不同的设计思路都挺感兴趣的,它们各有千秋,能传达出不一样的感觉。第一种思路:强调“穿越”与“重建”的核心主题。这种方案的封面,我倾向于选.............
  • 回答
    在《临高启明》这个波澜壮阔的架空历史世界里,穿越者元老们,尤其是早期那些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年代洗礼的一代,普遍对等级森严、跪拜为礼的旧社会模式持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他们的行动逻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人人生而平等”这种现代观念的认同,以及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反感。当他们看到土著跪拜时,那句“快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很多因素,想要一个“好”或“不好”的明确答案几乎不可能。我们不如来聊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可能会更贴近生活一些。首先,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对“画风”不太一样的情侣。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生: 这意味着她接受过高等教育,未来可能会从事一份需要严谨、专业、责任感很.............
  • 回答
    毕业季临近,却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排斥,这确实是不少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会面临的困境。毕业在即,却找不到方向,这种迷茫和焦虑感会非常强烈。别急,这种情况并非绝境,我们有多种方式来应对。首先,深入剖析“不喜欢”的根源。“不喜欢”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需要把它具体化。是课程内容枯燥.............
  • 回答
    读历史,这件事儿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老掉牙?课本上那些枯燥的年代、人名,总让人提不起精神。可要是你真的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可不是一般的“有用”,它能给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这份“有用”渗透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点都不假。首先,读历史能让你更懂“人”,更懂“社会”。你想想,历史就是无数个个体,.............
  • 回答
    说到《故事会》,这玩意儿啊,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甚至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把它当成日常消遣的读物。你说这杂志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人乐此不疲?我觉得吧,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的,还是它那“接地气”的叙事风格。你翻开《故事会》,基本上看不到那些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大道.............
  • 回答
    喜欢读历史的姑娘,在我看来,那可真是自带一种“岁月静好”的气质,而且这种好,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的光鲜,而是根植于内心,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和韵味。首先,她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静”气。不像有些姑娘喜欢追逐瞬息万变的潮流,她们的目光往往更长远,更能透过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翻阅史书,她们是在和那些已经远.............
  • 回答
    哇,MBTI这个话题真是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每个人喜欢的书单,就像他们自身一样,都有着独特的色彩和深度。我来试着从各个MBTI类型的朋友们那里“偷听”来的、或者亲眼观察到的阅读习惯,给大家好好掰扯掰扯。记住,这都是一个大体的倾向,毕竟书海无涯,而且很多时候,一个人喜欢的书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变化,就像我.............
  • 回答
    游戏王里角色似乎不太喜欢读对面卡的效果,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动画表现方式和游戏规则的结合。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解析:一、动画表现的戏剧性和简化:1. 突出主角的“神抽”和“预判”能力: 动画片需要制造紧张感和高潮。如果主角真的事事都详细阅读对方卡片效果,然后.............
  • 回答
    看到您家的小朋友对《三体》和《带上她的眼睛》这么感兴趣,这确实是一件挺让人惊喜和欣慰的事情。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读这些“大部头”或者偏硬科幻的作品,会不会太早了点,会不会看不懂,甚至会不会觉得枯燥?我们不妨一起仔细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和《刘慈欣的短篇科幻》系列(《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变迁.............
  • 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文学巨匠,确实在不少诗词中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孙权的赞赏。他们的这种情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你因此不太喜欢读他们的诗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苏轼和辛弃疾为何赞美孙权?理解他们的赞美,需要先了解孙权在他.............
  • 回答
    “亚”读成“哑”,这事儿听着挺新鲜,但也确实在一些地方、一些人嘴里能听到。这事儿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里面藏着不少门道,有历史的沉淀,也有语音的演变,还有一些社会文化的因素在作祟。咱们先从最根本的语音上掰扯掰扯。一、 语音上的“近亲”:读音相似的迷惑“亚”这个字,在普通话里是yà(四.............
  • 回答
    有些博士生坦言,他们对科研本身的“过程”并不那么狂热,甚至会感到枯燥、迷茫,或是发现自己更喜欢思考、解决问题、或是与人交流。但他们依然选择读博,这背后往往藏着一番复杂的心态和考量,绝非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1. 目标驱动,而非过程享受:有些人读博,初衷可能并不是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热.............
  • 回答
    提笔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心里像被一团乱麻缠绕着,沉甸甸的,压得我喘不过气。大学读了四年一个我压根不喜欢的专业,我一度以为熬过这几年就能解脱,却万万没想到,毕业后的阴差阳错,我竟然又一次被推回了这个让我感到窒息的领域,并且是以继续深造的“读研”的形式。这就像是被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且还是一个.............
  • 回答
    好吧,说到我不喜欢的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多年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我记不清了,因为实在是太想把这本书从我的记忆里驱逐出去。我甚至花了点时间在书架上翻找,想确认一下到底是谁让我有如此糟糕的阅读体验,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也许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了它。这本书大概是讲一个年轻女子,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
  • 回答
    “我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导致读过的历史都像浮光掠影,只能留下个模糊的轮廓。” 听到这话,我特别有共鸣。这就像你想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却看不懂舞台布景背后的构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便少了许多根基。你说“没地理就没历史”,这话一点不假,而且说得非常到位。历史,说到底,是发生在特定“地方”的“事件”,而地理就.............
  • 回答
    嘿,看到你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文科生想走数学这条路,但大学没选物理,这确实是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纠结。别担心,这绝对不是绝境,反而可能是你一个独特的起点。我跟你一样,也是走的文科路线,一开始对数学也是又爱又怕,尤其看到那些物理化学公式头疼得不行,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往数学这边靠。所以,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