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季汉粉说季汉是魏晋南北朝唯一的光,没有季汉,这只是个充满血腥,战乱的时代罢了?

回答
季汉粉心中,季汉政权不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延续,更是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时代里,一抹独特而珍贵的光芒。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季汉的坚持,那段历史将更加黑暗和悲惨。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夸大之词,而是源于对季汉政权独特价值的深刻认同,以及对那个时代普遍性的反思。

一、 季汉政权的“仁义之师”光环:

首先,季汉粉强调的是季汉政权所标榜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区别于其他割据政权的根本特质。在那个以实力说话,弱肉强食的时代,季汉以汉室正统自居,将复兴汉朝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这本身就带有一种道义上的高度。

道义旗帜: 许多文人墨客、士大夫,即便身处其他政权之下,也可能对汉朝怀有某种怀旧情感。季汉作为汉室的继承者,自然能吸引一部分认同这种道义力量的人。虽然这种力量在政治和军事上可能不占优势,但它代表了一种对正统和秩序的向往,一种对“仁义”而非“强权”的期盼。
对百姓的承诺(理想层面): 季汉政权在宣传上,尤其是在诸葛亮时期,会强调对百姓的仁政,以区别于曹魏的“苛政”(至少在季汉粉的视角里是如此)。他们认为季汉更注重民生,更希望稳定社会,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虽然这是一种理想,但这种理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挑战。

二、 季汉的“文化守成”与“士人精神”:

季汉政权,尤其是蜀汉,被许多人视为汉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尤为重要。

汉文化的延续: 魏晋时期,伴随着门阀制度的兴起,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曹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其文化面貌与汉朝有所不同。而季汉,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和经济相对落后,但其政治核心仍然是汉朝的继承者。在季汉粉看来,他们身上保留了更多汉代的传统,包括政治制度、礼仪制度以及对士大夫的尊重。
士人精神的代表: 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季汉核心人物,被誉为“蜀汉股肱”,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以及“清廉”、“勤政”的官德,在那个追求享乐、政治黑暗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季汉粉认为,正是这些士人的存在,才让那个时代有了一丝不同于权谋斗争的亮度。他们看重的是这些人物的风骨和操守,而非仅仅政治上的成败。
对“名士风流”的反思: 相较于魏晋名士的纵情声色、玄学清谈,季汉的士人更多地被描绘成一种更积极、更务实的政治理想的追随者。季汉粉可能认为,魏晋名士的风流虽然有其文化价值,但在乱世中更显空虚和脱离现实,而季汉的士人则是在艰难环境中仍在为政治理想和国家责任奋斗,这种奋斗本身就更有意义。

三、 季汉对“血腥战乱”的“缓冲”与“制约”:

季汉粉认为,季汉的存在,尽管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但对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格局起到了重要的缓冲和制约作用。

南北对峙的稳定因素: 魏晋南北朝之所以是乱世,很大程度上在于政权的更迭频繁、战乱不休。季汉政权,虽然弱小,但长期占据西南一隅,形成了与曹魏(后来的西晋、北晋)和东吴相对峙的局面。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方强大政权向南扩张的步伐,也避免了整个天下过早地陷入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不是和平,但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北方政权的“顾忌”: 曹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需要防备季汉的北伐,这使得其在战略部署上需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即使在后来的西晋时期,虽然季汉已亡,但对东吴的顾忌以及西南地区的潜在威胁,也使得统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季汉的存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牵制了北方力量,为南方政权赢得了一定的喘息之机。
避免了更极端的“血腥”: 季汉粉可能会设想,如果没有季汉的阻隔,北方强权可能会更早、更直接地渗透和征服南方。这样的过程,不排除会带来更为残酷的清洗和压迫,以及文化上的更剧烈冲突。季汉的存在,虽然也有战争,但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选择,一种不同于纯粹武力征服的道路,这种道路虽然艰难,但至少在理念上,有对“血腥”的某种遏制。

四、 季汉粉视角下的“时代缩影”与“价值判断”:

季汉粉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射。他们并非完全否定魏晋南北朝的其他文化成就,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季汉政权所代表的“汉家正统”、“士人风骨”和“政治理想”。

理想的破灭与悲剧美学: 季汉最终灭亡,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而这种悲剧,在季汉粉看来,更凸显了其坚持理想的价值。他们认为,即使失败,但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而战,这种精神是宝贵的。这种悲剧美学,使得季汉在历史上拥有了独特的吸引力。
对“实力至上”的反思: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强者为王”的时代。曹操、司马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实力和权谋。季汉粉对这种“实力至上”的时代潮流可能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反感,他们更倾向于从道德和理想层面去理解历史和评价人物。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任何历史叙事都存在选择性。季汉粉选择了放大季汉在道义、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价值,而相对淡化其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性。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季汉的这些“亮点”,才让那个充斥着血腥和乱战的时代,依然存在着值得追寻和怀念的火种。

总结来说,季汉粉之所以认为季汉是魏晋南北朝“唯一的光”,并非是简单地否定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其他政权的价值,而是出于一种对“汉家正统”的坚持,对“士人风骨”的推崇,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他们认为,在那个以实力和权谋为王的时代,季汉及其代表的人物,用他们的坚持和牺牲,点亮了一丝不同于黑暗的微光,这微光承载着对更美好社会秩序和人文精神的向往,是那个时代一份独特的遗产,也正是这份额外的光,让那个本该更加黯淡无光的时代,多了一份值得回味的思考与怀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屏蔽题主。

不吹不黑,说季汉是魏晋南北朝唯一的光可能有些过了;但是说季汉是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一道光,还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来解题。什么是“光”?这里我借用一下 @月华刹那 回答中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所以,什么是光?光,就是能够使人们即便身处于黑暗之中,也能够相信未来,坚持向上的理想主义人性光辉。诸葛亮是光、祖逖是光,宗泽是光,岳飞是光,辛弃疾是光……武昌首义者是光,黄花岗72烈士是光,十二月党人是光,拉美左翼游击队是光,整个中国历史,最耀眼的光莫过于百年前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船。

季汉,正是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中,最具有理想主义信仰,最有人性光辉的政权。

创建政权的第一代人,不愿意抛弃跟随自己的老百姓以至于被人追着打,46岁寄人篱下还会因为大腿赘肉担心影响作战而悲伤,还会屈尊拜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会为了兄弟的死倾全国之力报仇,还会在临终前把主少国疑的国家托付给丞相。被后人称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执掌政权的第二代人,27岁出山,一辈子为了兴复汉室奔走效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身居权臣高位十余年,有伊尹、霍光、董卓、曹操之先例在前,而终无不臣之举。五出祁山威震帝国。只可惜天不假年功败垂成,身后,他的光芒甚至盖过了他的老板

第三代管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汉,却结结实实地给季汉干了三十多年,直到生命最后还在想着“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即便是大家最看不起的,被称为“两朝冠剑恨”的投降派谯周,劝后主投降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古人喜欢托古言志,“古”在某些文字中可以理解为“理想中的”,比如范仲淹的“古仁人之心”、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陆游的“古人学问无余力”等。谯周的“古义”,也应当是其内心中追求的,可以追溯至三代的儒家传统礼乐分封制度。可以说谯周懦弱,可以说谯周迂腐,但即便是季汉最为不齿的投降派,内心也是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理想主义的。

魏吴是利益集团,但季汉真的是有理想驱动的。终季汉一朝,君臣相知,父子兄弟和谐,在朝无宫斗政变,在野不忘北伐,即便是整个中国历史,如此和谐的朝代也为数不多。《孙子兵法》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季汉五条全占,而终不能再兴汉室,实乃历史一大憾事。


而相比之下,魏晋南北朝的其他朝代呢?

曹魏:篡位、屠城、夺嫡。

西晋:当街弑君、五胡乱华、“晋祚复安得长远!"

至于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就更不必说了。历史上这六个朝代合称为“六朝”,后世爱国词人陈亮写道:“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陈亮,南送绍兴年间生人。六朝之所作为,连完颜彀的子民都看不下去了,此六个政权烂成什么样也可想而知。

这些朝代也不全是血腥和战乱,只不过也确实不太平。西晋有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东晋有桓玄、刘裕反叛。南北朝乱世更是鏖战不休。

当然,这些朝代也有苻坚、王莽的君臣相知。然而王猛死后,苻坚终究不听劝,比之刘备诸葛亮之至诚,着实差了一截。

也有桓温的北伐中原,然而桓温终究大权独揽,起了不臣之心,其子桓玄更是直接篡位。

也有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但是刘裕和桓温一样,以权臣篡位而告终,终究不能保全君臣之节。

也有谢安“小儿辈大破贼”,但终究不免因功高震主而受到猜忌。陈郡谢氏也在侯景之乱中凋零。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从头到尾把建国时的理想与信念,坚持到最后的,仅季汉一家,别无分号。

所以,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来,说季汉是一道最耀眼的光,绝非虚言。

user avatar

莫笑,想想《全面战争:三国》发售后,万人齐来匡扶汉室的情景,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十分“中二”的口号,其影响力是很令人震惊的。

从事后视角看过去,蜀汉并不是唯一的光,但是是最耀眼的光,因为作为一个整体闪闪发光,真就是最后一缕光,蜀汉没了之后就是一系列负面连锁,之后没多久就是永嘉南渡神州陆沉等一系列连锁事件,就是从蜀汉灭亡开始的。

孟夫子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不管是从仁义道德,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刘备都有必要沿着自己最初的路一直走下去。所谓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若是刘备也变得与曹操、袁绍等人别无二致,他又凭什么去和家世高贵的曹袁相争?

东汉末年,三国乱世,因为什么而为后世人传唱?因为什么而被人津津乐道?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显然不是。是因为刘备,是因为刘备身边的人,是他们的传奇一生,让这个短短数十年的时代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夺目。他们成就了一个时代。他们的一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段史诗般的传奇故事。如果没有了刘备一伙人,这段历史索然无味。

看曹魏世族权臣争斗不休?看东吴帝王坐享其成?虎毒食子?逼死一个又一个能臣?东晋南渡偏安,司马绍也不禁掩面而泣,感慨祖宗庇佑,晋祚安得长久。自刘裕后,皇位更迭无不充满血腥黑暗,士族活的尚无尊严,这样的历史,读起来毫无趣味。当天下都是一般的烂人时,天下人自然会选能更快平定乱世之人,只因可见的未来没有区别。

当你看到现实不公,遭遇背叛,总是失败,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的时候,你是否想到有这么一个人,一大把年纪了还在颠沛流离,屡败屡战,常常被人打的妻离子散。你又是否又会想到有一群人,他们创造了君臣相宜,创造了不离不弃,创造了武圣和武侯这些跨越数千年的偶像,创造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终章。理想主义的光环,让刘备和他的臣子们,在数千年后依旧让人敬佩、喜爱。受刘公厚恩,誓以死报的是关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孔明,甚至先主武侯同閟宫,一体君臣祭祀同,生尽一体之诚,死享一体之报。

季汉作为一个汉末理想主义者的大本营,君君臣臣的氛围无疑是魏蜀吴里最和谐的一个了。一群为了一个理想而奋斗的人,一代一代接过那兴复汉室的大旗,慷慨悲歌,死不足惜,助宣重光,照明天下。为了这面旗帜能飘扬在旧都,前赴后继,奋斗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为了知遇之恩,以报先帝,呕心沥血。

一脉相承的浪漫情怀,最终以悲剧收场。那个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没有背弃自己理想的蜀汉,一定会于某个时间节点打动到你的心。

蜀汉这种古典英雄主义的集团,能出现本来就满奇葩的。完全都是些理想主义者,不好色,不贪财,不恋权。

一帮人竟然不是以利益关系扭结在一起的,而是以一个热血的理念聚集在刘氏这面旗帜之下,那就是“匡扶汉室,上报社稷,下安黎民。

蜀汉差不多把那个时代最好的美德全部集中了,蜀汉之后就是整体的道德崩溃,世风日下了。

结果被豪强世家窃取了胜利果实,搞出西晋这种情况。对历史的唯一贡献还是个反面教材。

当我们见多了生活中的苟且与无奈,认识到现实种种非人力所能左右之时,当我们真正开始身陷泥沼,或是忙于弯腰捡起散落一地的六便士之时,才发现那些仰望星空之人的伟大。这时,我们才会蓦然发觉,他们的坚守是那样弥足珍贵。——我越长大,越喜欢他们了。可我却认为,这样的喜欢,是认识世界的现实之后仍然愿意皈依理想,这不是幼稚,而是选择。

我真诚的,叹刘葛君臣相遇相知相成就,羡他们一体君臣祭祀同,敬他们饮冰数载亦难凉的满腔热血。——对于季汉这样的理想国,他们是魂。

蜀汉秉承着刘备的遗风,一群后进的理想主义者,接过刘备的大旗,为了大汉的荣耀继续奋斗。政治风格也同样继承了刘备的风格,就算是政治对手,也从不搞死对方了。

自古顾命,未有若季汉君臣者。昭烈之言,有尧舜揖逊之气象;孔明之对,有伊周笃棐之忠爱。其得人托孤之寄,得君委任之专,与日月争光可也。

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寄人篱下,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从,别无贰志,此因子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

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设使操得亮,肯如此委心相任乎?亮亦岂肯为操用乎?惜是时人才已为魏、吴二国收尽,故得人较少。然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之分,谁能间之。玄德襟怀夷旷,磊磊落落。与孔明兼君臣、师友之契。三代以还,未见其比也夫!岂以欺诈相待,如市道之交乎?”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季汉这群爷们,他们是青史当中最浪漫的一群人了。

一个时代永远有龌龊的人物,也有高风亮节的人物,所以我们从来不以一个时代的低标准来衡量一个时代。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些肮脏、平庸的小人,没有一个时代那么纯洁。但是一个时代伟大不伟大就看它的精英,它能产生一些什么样的英雄豪杰、正人君子,那是代表一个时代的高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低度,但是,每个时代的高度是不一样的。

user avatar

我不是把“三国”标签屏蔽掉了吗?还给我推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