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吴历次对季汉的战争都处于上风?

回答
东吴和季汉,作为三国鼎立时期最能相互牵制的两大势力,它们之间的较量,始终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有一个印象,似乎东吴在与季汉的交锋中,往往能占据上风,甚至取得胜利。但如果深入剖析,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更准确地说,东吴对季汉的战争,并非“历次都处于上风”,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有起有伏的态势,在某些关键的、大规模的战役中,东吴确实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且能够巩固其战略优势。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双方的地理位置、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具体战役来细细道来。

一、 地理隔阂与战略优势:为何东吴在正面战场能占便宜?

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地理。东吴依仗的是荆州和扬州,水网密布,长江天险,这构成了其防御体系的基石。而季汉则偏安一隅,以蜀地为根据地,山高谷深,易守难攻,但同时也意味着其出川作战,补给线漫长且艰险。

1. 长江天险: 长江,这条奔腾的大河,在三国时期是孙吴最为重要的战略屏障。它不仅阻挡了来自北方的曹魏进攻,也有效地限制了季汉从陆路大规模北伐的能力。即使季汉想要经由荆州进攻,也必须跨越长江,这对季汉而言,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军事任务。东吴只需要守住长江沿岸的关键渡口和城池,就能有效地阻止季汉的西进。

2. 补给线的挑战: 季汉一旦出川,无论是北伐关中,还是试图经由荆州向东进军,其补给线都必须穿越险峻的山地或漫长的陆路。一旦东吴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或者派遣精锐部队进行侧翼袭扰,季汉的后勤部队就很容易被切断,最终导致兵疲师老,难以持久作战。

3.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是季汉北伐的跳板,也是其连接中原的关键地带。然而,荆州自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后,其防守一直面临严峻的挑战。东吴对荆州的垂涎,以及其自身的地缘政治需求,使得荆州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在早期,东吴就曾借力于孙刘联盟的破裂,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夺取了荆州大部。这无疑大大削弱了季汉北伐的能力,也让东吴在与季汉的直接对抗中,拥有了更为有利的地理位置。

二、 国力对比与战略重心:为何东吴能承受战争的消耗?

虽然三国时期,蜀汉以“汉”为号,代表着正统的号召力,但从实际的国力来看,东吴往往比季汉更为充裕。

1. 人口与经济基础: 扬州和荆州(在吴国手中时)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拥有相对发达的农业和商业,人口也比蜀地更为稠密。这意味着东吴能够提供更多的兵源和税赋,支撑其军事行动。相比之下,蜀地虽然山川险峻,利于防御,但农业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人口也相对稀少,这限制了其兵力规模和经济支撑能力。

2. 战略的被动性: 季汉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决定了其必须主动出击,以攻代守。而东吴,虽然也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但其更现实的目标是“保境安民”,并伺机扩张。因此,在与季汉的战争中,东吴往往能够采取更为主动或至少是选择有利时机的战略。当季汉发动北伐时,东吴的防御重点是守住长江和荆州要塞;而当季汉力量空虚时,东吴才可能发动有限的进攻。

3. 军事人才的优势(在某些时期): 在孙刘联盟时期,诸葛亮曾与周瑜、鲁肃等人配合默契。但联盟破裂后,东吴在军事指挥上,尤其是在特定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将领。例如,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以劣势兵力击溃了刘备的主力;而吕蒙在夺取荆州时,也展现了其过人的军事才能。这些将领的出现,使得东吴在关键战役中,能够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

三、 关键战役分析:东吴“上风”的体现

要证明东吴“历次都处于上风”可能有些绝对,因为双方你来我往,也有一些拉锯和局部的小规模冲突。但若聚焦于那些影响战略格局的大规模战役,东吴确实展现出了其优势:

1. 夷陵之战(222年): 这是孙刘交战中最著名也最关键的一场。刘备倾尽全力,以数万人马进攻东吴,试图夺回荆州。然而,东吴主帅陆逊,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采取了坚守待援、火烧连营的策略,一举击溃了蜀汉主力,刘备仅以身免,损失惨重。此战之后,蜀汉失去了大规模北伐的战略能力,其国力受到了无法挽回的打击。这场战役是东吴在军事上对季汉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也是其战略优势最明显的体现。

2. 吞噬荆州(219年): 虽然这不是直接意义上的“季汉”对“东吴”的战争,而是孙权借刘备北伐曹操之际,派吕蒙偷袭荆州,并擒杀了关羽。这次行动,可以说是东吴单方面地破坏了孙刘联盟,并直接夺取了季汉最关键的战略要地——荆州。此后的季汉,虽然仍有北伐的尝试,但失去了荆州,其战略主动性和前进的空间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吴通过一次精妙的军事行动,不仅消灭了季汉在荆州的军事力量,也极大地削弱了季汉的整体实力。

3. 合肥之战的间接影响: 虽然合肥之战是曹魏与东吴的对抗,但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刘备集团正在积极经营荆州,意图三分天下。曹操为了应对刘备的压力,不得不长期维持在合肥的重兵。而东吴能够从侧翼配合,甚至在特定时期,利用曹魏与刘备的冲突,来巩固自身在荆州的地位。可以说,东吴与季汉的较量,也是整个三国均势格局中的一部分,东吴在避免被季汉挤压的同时,也利用了季汉对曹魏的牵制。

四、 也有失利与复杂的博弈:并非一边倒

然而,也必须承认,东吴并非在与季汉的每一次交锋中都占尽便宜。

早期: 在孙刘联盟时期,双方是合作关系,共同对抗曹魏。比如,赤壁之战,就是双方联手取得的胜利。
零星冲突: 在荆州争夺战的后期,季汉在一些局部战役中也可能取得过一些小胜,但这些都无法改变整体的战略态势。
东吴的“骄傲病”: 比如夷陵之战后,东吴的统治者在没有充分评估季汉实力的情况下,也曾有过冒进的想法,但这被陆逊及时制止。

总结来说,东吴之所以在与季汉的战争中,尤其是在关键的大规模战役中,能够占据上风,并最终巩固其战略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地理优势: 长江天险和对荆州的控制,使得东吴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季汉的进攻,并在必要时发动有限的进攻。
国力支撑: 相对发达的经济和更多的人口,为东吴提供了更强的战争资源。
战略主动性(在某些时期): 东吴并非一味被动防守,而是能抓住时机,如吕蒙夺荆州,陆逊战夷陵,展现出高超的战略和战术能力。
关键战役的胜利: 夷陵之战和夺取荆州的行动,直接奠定了东吴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并极大地削弱了季汉的实力。

因此,与其说东吴“历次都处于上风”,不如说东吴在关键性的、大规模的战略性对抗中,能够有效地运用其地理、国力和军事人才的优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在与季汉的较量中,长期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而季汉,尽管拥有“兴复汉室”的号召力,但受制于地理和国力,其北伐的尝试,最终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国鼎立的均势,反而因为战争的损耗,加速了其衰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简单了。因为刨去夷陵之战,我大吴场场都是背盟偷袭。

夺三郡、白衣渡江,我大吴的爱好就是背后捅刀。捎带上前传的“大发舟船迎妹”,后传的乘火打劫白帝城,整部汉吴外交史就是孙家班一边哭诉“你欺负我”,一边不断背后捅刀子的奇葩史。

末了一清算,被喷得体无完肤的刘备集团刨去被动还击,可曾发一兵一卒加于东吴?

没有。所有背弃盟好的军事冲突都是东吴患了被害妄想症后突然挑起。

什么叫做又当又立,此之谓也。

这种趁着盟友死斗大敌之际背后下黑刀的勾当藏拙还来不及,居然还好意思得了便宜卖乖,真是无耻之耻。

刘备集团堂堂正正与曹操较量一年有余,用东吴的话说,打得“北边大小皆惧”。孙十万之流身为盟友,不助拳还罢了,在朋友背后下手,倘若还沾沾自喜问天下人:

“为啥关羽能胜曹操,但被我轻松搞定?”

能说啥?

当然,自打蜀汉充分吸取历史教训,把所谓的盟友当贼防,一有风吹草动就“东增白帝之守”后,我大吴的华丽丽战绩便就此打住,只剩下全体在白帝城下丢人现眼的正常发挥了。

呵呵。







user avatar

关键词:

吴郡(杭州)人

姓孙

偌大的产业,巨子

长得很有特色,不同常俗

很会拱火挑事儿

有一个浓眉大眼的好朋友搭伙儿

这个朋友根在四川


此人必是一个守护者,手握三叉戟,痛击他的队友,保护他的敌人(惊喜)!


我大哥(现在是老婆了)最擅长的就是干队友,你还问他为什么擅长干队友?

说吧,是你自己去西湖底雅座,还是要俺们请你去?

user avatar

我是真无意争什么谁上风谁下风的事情,天时、地利,甚至是人和都属于客观因素,这许多东西后人争来没必要。简单来讲运气好否,只听天命。

现在像 @快意恩仇法孝直 这样的人连客观因素都要争的长短,整的好像蜀国条件越占上风,刘备就更有能耐一样。刘备一生多逆势而行,百折不挠,这分明才是刘备最可贵之处。

就说这孙权可投入兵力多于刘备,我就不明白有什么好争。有人整天掏空心思黑孙十万,关键时候孙十万居然无法在荆州投入更多兵力,这人恐怕是连《三国志吴主传》都没认真读过。


关羽对荆南可投入兵力不多

孙权终日号称十万,夺三郡时拿不出太多兵力很好理解,他要留着预备部队,以防北方有事。与此同时,关羽号称三万,南援荆州也只能拿出五千兵力,同样很好理解,双方都要戒备北方战线,所能拿出兵力都打了折扣。这也是为何甘宁宣称只用八百兵力就敢阻击关羽的原因,关羽兵力有限。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什么叫“飞书”,什么叫“急助”?

刘备把关羽兵力提到三万,鲁大师只有一万兵力,能不急吗?

问题是法孝直估算孙权兵力用了双标手法,一方面把刘备五万援军与荆州军并做是总兵力,另一方面就只算吕蒙、鲁肃的总兵力,直接把驻扎在陆口的孙权当隐形,把江夏郡开除出荆州。

【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

战争有阶段性,孙权夺三郡,很明确记载吕蒙有两万兵力,鲁肃有一万兵力。可孙权整个战役对荆州投入的兵力不止如此,尚有吕岱督十将讨长沙。接着刘备给关羽增兵,孙权急召吕蒙背上之余,还调了孙皎部去替换吕蒙,使吕蒙可以北上。孙皎与吕蒙不是统属关系,他的部队不可能是吕蒙所督二万人的一部分,他时任都护、征虏将军、夏口督,地位还在吕蒙之上。

孙皎初期有二千兵力,并孙瑜万余、黄盖数千,约有一万五千。就算孙皎部全留在南方处理吕蒙的手尾,吕蒙那二万主力也能赶往前线,已跟关羽势均力敌,况且潘璋部号称数千兵力可以发挥一万的战斗力。

孙权在陆口还有多少人,这很好推算,此战过后孙权就赶去发动那著名的合肥之战,蒋钦、陈武、徐盛、宋谦等大概率都在孙权本部。陈武督五校,蒋钦督万人,孙权本部至少留有三万人,总兵力凑起来还不到十万。

强行让刘备兵力高于孙权,无非想说真打下去刘备赢面更大.......那样形势下再打下去必定两败俱伤,政治这事就是有人肯低头吃亏才有玩下去的可能。

孙权、吕蒙两个小伙子不讲武德,偷袭刘备、关羽两位老人,这好吗?这不好,但是能占到便宜。

就好比有人在Q群对别的网友充满恶意的说:“趁他病,要他命一样。”现代人连损人不利己的想法都产生,为了意气之争玩到这种地步,更何况是充满利益的政治呢?

至于刘备带了谁回来,也可以推算一下。倘若取信《山阳公载记》描述,马超、关羽、张飞曾经见过面,当在此时。马超又曾屯兵于临沮,有一定概率是这时候随刘备到荆州。只是张飞时任巴西太守,未必抽的开身,故马超回来也存在疑点。黄忠、赵云是刘备之爪牙,通常不会离开刘备本部,最可能登场。

双方后期形势如图,刘备对孙权,关羽对鲁肃、吕蒙、孙皎。

双方都留着数万策应部队,一方面防北方,一方面怕对方直接从长江怼过来。倘若刘备在公安、江陵的部队能动,孙权在陆口的部队也能动。

吴砀、袁龙复叛又被鲁肃、吕岱讨平,时间显然发生在鲁肃和关羽对峙初期,倘若关羽三万大军压着鲁肃,他还敢分兵去平叛,这鲁大师怕也太瞧不起关云长。至孙皎、吕岱留守三郡,已说明后方无忧,按照《吴主传》说法,连孙皎部都投入到对鲁肃增援当中,估计是处理完吕蒙的手尾就跟了上去。

从刘备不责备长沙太守廖立看来,长沙郡的军事力量应该是真的不强,遭到吕岱、鲁肃打击后如何还能再有一战之力?吕蒙诱降郝普时也提及【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亲见也。】最起码有一点,郝普周边的军事力量都已经被吕蒙所瓦解。

鲁大师和甘宁守住资江江口,关羽无法率水军南下,这样受制于地理环境也不是关羽所能控制的劣势,原本孙权军就可以在洞庭湖来去,水军走资江、湘江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有天然的优势,这是孙权分长沙北部为汉昌,领鲁肃经营多时就埋下的伏笔。

谁占上风,看结果不就好,孙权夺三郡已成事实,最终结果是孙权得到了长沙、桂阳二郡,结果到底有没有占上风?


夷陵之战,还能强行说成刘备占了上风,现在这历史总是任人打扮,不知不觉就被偷天换日,鱼目混珠。

陆逊已经说的很明白:“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又说:“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当时吴军诸将不解陆逊意图,难道知道结果的后人还能装做不解?

吴军初期节节败退,避开刘备锋芒就是陆逊一开始的意图。接着是兵法中最基本的选择主战场,一路败退的陆逊可以选择便于防守的地区,得到军争之利,将劣势地形留给刘备布阵,刘备再怎么有韬略也只能被动选择不利于自己的战场,兵势难以全部展开,迟早会露出破绽。

夷陵即是后来的西陵,吴与晋南北对峙多年,都赖西陵扼守住长江门户,至杜预用离间计调走西陵名将张政后,吴国才彻底露出缺口,战略作用不必多谈。

此间主客之分明了,拿陆逊避战来论证他处于劣势,真的很少见。

陆逊此举尽得《孙子.军争篇》的精髓:“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虚实篇》又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真要按法孝直这种解法,孙子的意思岂非变成先让我军真的处于劣势,诱惑敌军露出骄纵之心,再待机破之?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就是认为是刘备造成的大军倾危之后果,现在这位网友法孝直说的倒像刘备压根不需要法正辅佐也能打好一样。

乃至于连陆逊不救孙桓与火攻前的试探性进攻都拿来说事,根本不值一驳。

被动选择战场不是劣势。欲战不得,锐气衰弱不是劣势。补给线拉长,遭以逸待劳迎击也不是劣势。什么才叫劣势?陆逊的行为完全可以在《火攻篇》、《九地》、《地形》各篇找到解释,居然还能说出:“假设夷陵初期屡占上风的是东吴而非季汉,那冯习可能会轻敌吗?”

假设白起不节节败退,赵括会轻敌追击吗?假设王翦不是龟缩不肯与楚军交战,楚军会轻敌吗?假设周亚夫不是坚壁不出,看着梁王被围着打,楚军会轻敌吗?历代名将此举要的不就是对方轻敌的效果吗?

战争什么时候不是论结果,而是论假设了?假设白起、王翦、周亚夫、陆逊不这么干,他们还是现在人们熟知的名将吗?

战争陷入对峙阶段,从来都是欲战不得一方落于下风,我就不明白这种上风有什么好争的?


末尾提及李恢可以煽动南中势力牵扯东吴,更是平行宇宙发生的事情。

诸葛亮南征前,蜀国对南中的控制力非常薄弱,此前邓方驻扎在南昌县,李恢驻扎在平夷县,只能初步控制南中的北部,待刘备一旦兵败,三郡并起,还被交州的士燮煽动南中人绑架了益州郡太守张裔。

即便是诸葛亮南征后,蜀国对南方统治还是:“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倘若李恢当时真要号召南中起兵牵制东吴的能力,那么诸葛亮南征事迹压根就不值一提。退一万步说李恢能煽动南中起兵入侵交州,难道他能比经营交州几十年的士燮还凶?

南中和交州确实是通的,我经常在这两地坐高铁来回跑,高铁需要经常钻进山洞......

蜀军伐吴的后勤中枢在巴东郡,吴军的后勤中枢在南郡,双方补给距离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人自己扯了一番白帝离江陵有多少里,以显示刘备却敌千里的威武,怎么蜀军补给跟吴军比还成优势了?荆南骚动只对孙权有到一定牵制作用,对主战场没造成影响,步骘仅以一万兵力威压四郡,何谈刘备在夷陵之战得到了荆南的补给?

史书上都没有写刘备和陆逊存在补给吃紧,只是刘备远途进攻,消耗肯定更大。

本来战争中因地利、时机产生的因素造成的优势、劣势就不是人力所能操控,诸葛亮清晰的认知到伐吴时机不对,所以他的重点不是该怎么打,而是该不该打。到了法孝直这里倒成了好像刘备各方面因素都占有优势,偏偏自己搞翻车,这是黑刘备拿好牌打输了么?

像补给线、地形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劣势,除了会施展改变地形的法术,换了谁都无可奈何。

读史不吸取经验教训,一股心思钻研史料,好挖出挫败方各方面的优势,来论证其强大,取胜者何其劣势,并假设取胜的种种可能性,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这有意思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吴和季汉,作为三国鼎立时期最能相互牵制的两大势力,它们之间的较量,始终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有一个印象,似乎东吴在与季汉的交锋中,往往能占据上风,甚至取得胜利。但如果深入剖析,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更准确地说,东吴对季汉的战争,并非“历次都处于上风”,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有起有伏.............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一个横跨近两百年的宏大历史事件,至今仍能勾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仿佛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魅力。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充满血腥、宗教狂热和政治算计的历史,依然能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和思考呢?首先,信仰的狂热与现实的碰撞是十字军东征最抓人眼球的要素之一。想象一下,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东晋时期,北方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这为东晋提供了北伐的天然契机。然而,尽管东晋政权多次尝试统一中国,几乎每一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东晋自身的政治和军事体制存在根深蒂固的弊病。 军事力量的结构性弱点: 东晋初期的军队,很大程度上依.............
  • 回答
    想象一下,那个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关原合战,命运的轮盘并没有像我们熟知的历史那样倾斜。如果,仅仅是如果,石田三成的西军,而不是德川家康的东军,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接下来的日本,将会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首先,我们得聊聊当时的权力格局。在关原之前,丰臣秀吉已经去世,他的幼子丰臣秀赖.............
  • 回答
    东晋南朝时期,荆州与扬州之间的势力消长与“争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戏剧性的历史过程。从地缘、经济、军事、政治等多个角度来看,下游的扬州(以建康为中心)往往占据着地利和资源优势,能够对上游的荆州(以江陵为中心)形成强大的牵制和反压。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有时扬州确实会面临来自荆州的挑战,甚至.............
  • 回答
    东北的历史,确实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捉摸、支离破碎的感觉,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很多重要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要说它“像一个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外来影响的长期性: 东北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连接着广袤的.............
  • 回答
    共和国长子:东北,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共和国长子”,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深深烙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部东北人民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奋勇争先的奋斗史,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业摇篮的崛起与转型之路。要理解为何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我们必须回溯历.............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民族起源、体貌特征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并对您的观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1. 鲜卑与蒙古人的关系: 东胡分支: 鲜卑和蒙古人确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东胡民族。东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游牧民族的总称。 历史演变.............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探讨西方女性地位“大部分时候”比东方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境遇差异巨大。笼统地说“西方”和“东方”的对比,会忽略掉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导致西方在某些关键时期和领域,女.............
  • 回答
    这篇题为《为什么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却有中国最好吃的大米》的文章,从人文和地理的角度,对东北大米为何品质出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实能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和食欲。抛开“最好吃”这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很有说服力的,它将东北大米的优越品质归结于一系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叠加。首先.............
  • 回答
    说起“跑关东”,那可是咱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充满辛酸的移民史。很多人都知道,那些背井离乡闯关东的百姓,大多是奔着东北那片黑土地去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明从地理位置上看,南方那些地区的人,如果想往外闯荡,往南去“下南洋”似乎也是一条可行的路,为什么更多的人却选择向北,去了东北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对比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真实与游戏机制之间的一大核心差异。苏军在二战东线之所以能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力损失依然保持战斗力,而《钢铁雄心4》(HOI4)中的苏军在损失约200万人力时就接近崩溃,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历史苏军的庞大基数与战略纵深首先,也是最直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外蒙古和新加坡的独立,与历史上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背景截然不同,因此当地的汉人并未出现效仿东归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三个事件的性质和参与者。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他们在17世纪中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与他们一同西迁的,还有他们的封地、他们的.............
  • 回答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些东西,它们曾经默默无闻,被置于不起眼的角落,仿佛是遗落的尘埃,无人问津。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灵感的闪现,让它们褪去了灰暗的伪装,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说起这类事迹,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我们如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细菌。是的,就.............
  • 回答
    关于温峤在东晋初年政治格局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相对较低的关注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晋建立之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温峤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所采取的行动。温峤:风雨飘摇中的擎天之柱东晋的建立,并非如西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定天下”那样荡气回肠,而是在“八王之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