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生物是自然科学,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古生物学中的一些道理
历史是人文科学,所讲述的内容和我们关系更近,我们更容易裂解
历史你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基本上大家知道一段史实,就可以互相聊起来了,知道历史的人也多,而且历史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毕竟历史涉及到的是和我同一个物种的生物-现代人在过去所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与我们今天关系更密切,作为同一种生物我们也更容易理解这些人在当时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古生物学虽然也可以被看做自然历史,和历史有相似之处,但是古生物学本质还是自然学科,而且研究的很多生物和我们并不是一个物种,别说古生物了。一般老百姓除了生物爱好者对于其他生物并不熟悉。其实你也很少能看到两个老人在聊生物学吧,比如一个老人指着一只喜鹊说“这是鸦科鸟类,和乌鸦亲缘关系很近,其智商在鸟类中极高,属于雀形目”,另一个老人可能就是“哦”,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一个老人指着路边的草说“这是禾本科什么什么植物,早在白垩纪禾本科就已经出现了,禾本科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另一个老人想到:“你说的话什么意思?”对于两个中老年人来说,能够展开讨论太难了,因为能够共鸣的东西太少了,自然科学对于大众来说,相比于历史还是小众。
而且对于古生物的了解需要很多基础,比如解剖结构、生物分类、演化理论以及驱动生命演化的动力-地球的环境变化,想要能真正聊起来,必须双方都有这些基础才行,这入门门槛就比历史高多了。
喜欢恐龙的小朋友谈到恐龙往往也只是谈谁比谁厉害,谁吃谁,谁能打过谁,哪个大哪个小。很少有两个小朋友再聊恐龙的时候去谈恐龙解剖结构、演化趋势、演化动力、地理扩散、亲缘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要理解这些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再加上专业知识,对于小朋友来说这种简单的聊天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小朋友想象力丰富,两个小朋友这样聊起来回很有意思。如果两个中老年人聊恐龙也只限于小朋友聊得这些,那对他们来说有点太无聊了,只有两个人对古生物有深入了解,才能把话题深入下去,要不然只能浮于表面。
历史有它自己的研究,但对于大众来说,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是最好的科普方式,而且故事大家都愿意看,看了也能记住也能了解,这样普及面广了,能聊到一起的人就多了。
当然,古生物也可以以历史的方式,去写那种篇故事情节色彩的生命演化史,但是这里面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在历史的角度,人类往往是面对特定环境和事件主动做出行动,而生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生命所发生的变化并不是主动进行的而是被动进行的,毕竟自然选择是环境变化去选择生物随机的变化,生物不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其实光是这一点可能就比较难理解了,虽然在以历史的方式写生命演化史的时候,可以写***生物进化出了***结构,适应了***环境,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可能这样的生物演化史写出来很容易让人明白,但有时会让读者产生误解。总之生命演化史如果简化成历史的形式,可能方便人们去了解,但对于深层次正确理解还是比较困难。
而且关于环境变化,环境为什么会变化,怎么变化,这些也很难搞明白,有很多问题至今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到底怎么发生的一直争论不休,不像历史基本上是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古书写的,当然一些墓葬当中古书的原本或者文物可能会校正一些历史,但大部分历史基本都定型了。而且古代历史发生的背景事件基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比较好理解。想要理解生物与环境世界、生物与生物以及不同环境事件之间的联系,这就比较困难了,比如聊到恐龙灭绝,我们知道小行星撞击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造成了灭绝,但是是如何造成灭绝的?这颗小行星是哪来的?如果话题不能深入下去,只停留在表面,那么这种谈话也就没有意思了。
当然,也有可能谈话的双方一方很了解,一方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很感兴趣,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这样也可以谈论下去,但大部分中老年人聊天只是一种消遣罢了,而不是去上课或者听一个人在那卖弄学识。
总之,在大众看来,古生物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太远,关系也不密切,入门门槛高,懂的人自然就少了。但真正了解古生物的人也都知道,其实今天地球上每个生物每个结构的背后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史,我们是无数古生物在时间长河中一代代积累到今天的产物。古生物与我们如此之近,但又如此遥远。
历史则是近几千年我们祖先经历的事情,历史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历史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只要是有正常认知能力会阅读的人都能去了解历史,这便增加了历史的传播性,能聊到一起去的人就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