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古代的事物,为什么很多中老年人只谈论古人的历史,不爱谈论恐龙等古生物相关的东西?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

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

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

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政治变迁、文化艺术、英雄人物的叙事。从黄帝尧舜到秦皇汉武,再到唐宗宋祖,这些故事里有冲突、有斗争、有辉煌、有衰落,有咱们能看得懂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根”。

所以,当大家说起“历史”,脑子里自然而然就蹦出的是这些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事件和人物。恐龙虽然也古老,但它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朝代更迭,更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经典诘问。它是地质年代下的生物演替,虽然震撼,但和人类的情感世界、社会经验没有直接的、即时的联系。

2. 情感的联结与代入感:古人是“自己人”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谈论历史人物,比如岳飞、苏轼,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处境,能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悲愤或欣慰。这些古人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前浪”,他们做的事情、留下的思想,对我们当下的生活、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共鸣,甚至借鉴。

恐龙呢?它们是地球漫长生命史中的一部分,是遥远的“他者”。它们灭绝了,我们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但很难产生那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我们不会因为霸王龙的灭绝而感到惋惜,也不会因为某种恐龙的生存智慧而产生学习的冲动。它们更像是一种科学事实,一种自然现象,而非情感上的“亲人”。

3. 文化传承的载体:故事性与叙事性

咱们中国人尤其讲究故事性。历史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有起承转合,有褒贬评价。这些故事通过口耳相传、文学作品、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代代相传,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古代历史的故事性非常强,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人物、权谋斗争,“水浒传”里的侠肝义胆,“红楼梦”里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故事的叙事方式,正是中老年人所熟悉的、且乐于分享的。

而恐龙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是以科学的、理性的、基于化石证据的方式呈现。虽然也有很多科普作品,但其“故事性”和“情感温度”相对较低,不容易像历史人物那样,成为人们社交互动中的谈资。它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普及,而不是情感的共鸣。

4. 认知习惯的形成:从小到大的教育路径

回想一下,我们接受的教育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课都是主导性的学科,而关于古生物的介绍,可能更多地出现在生物课或者科学课的某个章节,而且通常是浅尝辄止。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认知上,就把“历史”和“人类社会史”划上了等号。

当一个人习惯了用某种框架去理解世界,并且这种框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强化,那么即使后来接触到了新的信息(比如关于恐龙的丰富知识),也很难立刻改变固有的认知模式。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年代,对古生物的科学认知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和深入。

5. 社交场景与话题匹配度:谈论的便利性

在一个社交场合,如果有人突然提起“你知道吗?那个时候有一块巨大的陨石撞击了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趣,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冷”,不知道怎么接话。

但是,如果有人说:“说起来,咱们当年看《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火烧赤壁那一段真是精彩!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讲,他每次讲都绘声绘色的……” 这种话题的铺垫和引导就更容易,大家更容易找到共同点,一起回忆,一起讨论。这涉及到话题的“社会亲近度”,古代人类历史显然比遥远的恐龙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土壤。

6. 实用性与经验的关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很多时候,人们谈论历史,也是想从中找到一些对当下有用的东西,比如治国之道、处世哲学、学习经验等等。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往往能给人以启示。

恐龙虽然很有趣,但它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如果有的话),与我们现代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经验关联度不大。我们很难从恐龙的生存之道里直接找到解决现代职场问题的办法,或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总结一下

所以,与其说中老年人“不爱”谈论恐龙,不如说他们更习惯、更倾向于谈论那些与人类文明、与自身生活经验、与文化传承更紧密相关的“历史”。古人的事迹,有故事、有人情、有价值,更容易引起共鸣和讨论,也更容易在社交场合找到共同语言。

恐龙作为地球生命史的一部分,虽然科学价值巨大,但它们与人类的情感、认知和文化传承的联系相对疏远,因此在日常的社交话题中,自然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接地气”了。这是一种认知习惯、文化偏好和社会习惯的综合体现。

当然,随着科普的深入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生物充满了兴趣,这股“恐龙热”也在不断升温。未来,或许我们也能看到更多关于古生物的精彩讨论,但这在当前,老一辈人更倾向于谈论人类历史,是非常自然且可以理解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古生物是自然科学,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古生物学中的一些道理

历史是人文科学,所讲述的内容和我们关系更近,我们更容易裂解

历史你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基本上大家知道一段史实,就可以互相聊起来了,知道历史的人也多,而且历史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毕竟历史涉及到的是和我同一个物种的生物-现代人在过去所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与我们今天关系更密切,作为同一种生物我们也更容易理解这些人在当时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古生物学虽然也可以被看做自然历史,和历史有相似之处,但是古生物学本质还是自然学科,而且研究的很多生物和我们并不是一个物种,别说古生物了。一般老百姓除了生物爱好者对于其他生物并不熟悉。其实你也很少能看到两个老人在聊生物学吧,比如一个老人指着一只喜鹊说“这是鸦科鸟类,和乌鸦亲缘关系很近,其智商在鸟类中极高,属于雀形目”,另一个老人可能就是“哦”,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一个老人指着路边的草说“这是禾本科什么什么植物,早在白垩纪禾本科就已经出现了,禾本科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另一个老人想到:“你说的话什么意思?”对于两个中老年人来说,能够展开讨论太难了,因为能够共鸣的东西太少了,自然科学对于大众来说,相比于历史还是小众。

而且对于古生物的了解需要很多基础,比如解剖结构、生物分类、演化理论以及驱动生命演化的动力-地球的环境变化,想要能真正聊起来,必须双方都有这些基础才行,这入门门槛就比历史高多了。

喜欢恐龙的小朋友谈到恐龙往往也只是谈谁比谁厉害,谁吃谁,谁能打过谁,哪个大哪个小。很少有两个小朋友再聊恐龙的时候去谈恐龙解剖结构、演化趋势、演化动力、地理扩散、亲缘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要理解这些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再加上专业知识,对于小朋友来说这种简单的聊天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小朋友想象力丰富,两个小朋友这样聊起来回很有意思。如果两个中老年人聊恐龙也只限于小朋友聊得这些,那对他们来说有点太无聊了,只有两个人对古生物有深入了解,才能把话题深入下去,要不然只能浮于表面。

历史有它自己的研究,但对于大众来说,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是最好的科普方式,而且故事大家都愿意看,看了也能记住也能了解,这样普及面广了,能聊到一起的人就多了。

当然,古生物也可以以历史的方式,去写那种篇故事情节色彩的生命演化史,但是这里面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在历史的角度,人类往往是面对特定环境和事件主动做出行动,而生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生命所发生的变化并不是主动进行的而是被动进行的,毕竟自然选择是环境变化去选择生物随机的变化,生物不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其实光是这一点可能就比较难理解了,虽然在以历史的方式写生命演化史的时候,可以写***生物进化出了***结构,适应了***环境,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可能这样的生物演化史写出来很容易让人明白,但有时会让读者产生误解。总之生命演化史如果简化成历史的形式,可能方便人们去了解,但对于深层次正确理解还是比较困难。

而且关于环境变化,环境为什么会变化,怎么变化,这些也很难搞明白,有很多问题至今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到底怎么发生的一直争论不休,不像历史基本上是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古书写的,当然一些墓葬当中古书的原本或者文物可能会校正一些历史,但大部分历史基本都定型了。而且古代历史发生的背景事件基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比较好理解。想要理解生物与环境世界、生物与生物以及不同环境事件之间的联系,这就比较困难了,比如聊到恐龙灭绝,我们知道小行星撞击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造成了灭绝,但是是如何造成灭绝的?这颗小行星是哪来的?如果话题不能深入下去,只停留在表面,那么这种谈话也就没有意思了。

当然,也有可能谈话的双方一方很了解,一方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很感兴趣,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这样也可以谈论下去,但大部分中老年人聊天只是一种消遣罢了,而不是去上课或者听一个人在那卖弄学识。

总之,在大众看来,古生物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太远,关系也不密切,入门门槛高,懂的人自然就少了。但真正了解古生物的人也都知道,其实今天地球上每个生物每个结构的背后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史,我们是无数古生物在时间长河中一代代积累到今天的产物。古生物与我们如此之近,但又如此遥远。

历史则是近几千年我们祖先经历的事情,历史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历史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只要是有正常认知能力会阅读的人都能去了解历史,这便增加了历史的传播性,能聊到一起去的人就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