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季汉的失败是否是必然?

回答
要判断季汉的失败是否是必然,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把那些刀光剑影、权谋争斗,以及人性的复杂摆在台面上,一点点细细梳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历史轨迹。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季汉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先天不足”。

1. 起家的起点决定了基础的薄弱:

刘备之所以能够建立蜀汉,很大程度上是“借”了“势”。他辗转各地,凭借着仁德的名声和对汉室的忠诚,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追随。但这种“寄人篱下”的开局,意味着他缺乏一块稳固的、能够提供充足资源和人口的根据地。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勾勒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蓝图,是多么的雄才大略,但现实却是荆州迟迟未能完全掌握,益州也仅是依附而来。这就像一张精美的设计图,却只有一块不甚理想的画布来承载。

2. 战略上的被动与资源上的匮乏:

“隆中对”描绘的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战略。但现实是残酷的,刘备集团从一开始就处于战略劣势。魏国占据着中原,人口、经济、军事实力都远超季汉。曹魏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而季汉则像是在山脚下的一处独立村落,想要与之抗衡,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

季汉最大的战略失误,或者说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 荆州之失。失去荆州,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北伐的战略前沿和东出的门户,更重要的是,它切断了季汉与东吴结盟的陆地联系,使得本就脆弱的联盟更容易因为猜忌和利益而破裂。关羽的骄傲自满和轻敌冒进,固然是直接原因,但背后也反映出季汉在战略部署和情报收集上的不足,以及对盟友态度的微妙变化未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失去了荆州,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北伐的理想也变得愈发遥远。

在资源方面,季汉更是捉襟见肘。益州虽然沃野千里,但人口相对较少,且开发程度不高。每一次北伐,都是在榨取国力。士兵的训练、粮草的转运、武器的制造,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相比之下,曹魏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集资源,其战争潜力是季汉无法比拟的。这种资源上的天然差距,注定了季汉在消耗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3. 人才的断层与后继乏力:

一个政权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储备和流转。季汉在早期,无疑拥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这样璀璨夺目的群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元老级的人物逐渐凋零,而新一代的人才却未能及时涌现,或者说,能够达到与前辈比肩高度的人才,在季汉内部是稀缺的。

诸葛亮之后的季汉,虽然仍有姜维这样的勇将,但他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弥补整个国家机器在战略谋划、内政治理和人才培养上的系统性不足。尤其是后期,政局的不稳定,宦官的干扰,以及士族之间的派系斗争,都在蚕食着季汉本就不多的元气。相比之下,曹魏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表现得更为灵活和高效,能够不断吸纳各地优秀人才,形成更强大的合力。

4. 内部的隐忧与治理的挑战:

虽然季汉以“仁德”立国,但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蜀汉政权很大程度上是由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所构成,这种“亲信”政治在早期能够凝聚力量,但长期来看,也可能导致排斥异己,形成政治上的壁垒。益州本土士族与刘备集团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诸葛亮在世时,能够凭借其巨大的声望和能力压制各种矛盾,但在他去世后,这些潜在的矛盾就更容易浮现出来。

后主刘禅,虽然史书中评价其“能守社稷”,但与曹叡、曹芳、曹髦等魏国君主相比,其政治手腕和决断力显然是逊色的。尤其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季汉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5. 天时地利人和的缺失:

“天时”方面,三国鼎立的格局本身就意味着实力最强的曹魏占据了地利和人力上的优势。季汉想要“兴复汉室”,就必须打破这种实力对比,但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配合。当“天时”并未如期而至,甚至出现不利局面时,季汉的战略就显得尤为被动。

“地利”方面,虽然益州的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这为季汉的生存提供了基础,但这也限制了其向外扩张的空间。一旦被合围,其回旋余地就非常有限。

“人和”方面,虽然季汉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民心,尤其是在蜀地,但其核心的政治力量仍然集中在刘备集团的旧部之中。这种人才和政治基础的局限性,使得其在面对魏国强大的国家机器时,显得力不从心。

结论:

综合来看,季汉的失败并非源于某个单一的偶然因素,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宿命论”式的必然,但其失败的概率,从建立之初就比魏国要高得多,其发展的道路也充满了荆棘和挑战。

可以说,季汉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是刘备、诸葛亮等一批杰出人物,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所创造的。他们的努力,让季汉能够独立存在数十年,并且与强大的曹魏分庭抗礼,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重大影响。

然而,历史的洪流终究是残酷的。当那个“天时”未能出现,当关键时刻的战略决策出现失误,当内部的人才与治理出现断层,当外部的压力持续不断,季汉的失败,似乎也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结局。

所以,用“必然”来形容可能过于绝对,但至少可以说,季汉在与曹魏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境地,其生存和发展,需要付出比对手多得多的努力,并且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最终的倾覆,也并非完全出人意料。这是一种在众多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能性极高的一种走向,只是在细节上,或许还可以有更多的人去努力,去尝试改变。但历史的车轮一旦开始滚动,就很难轻易停下或转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着两国国力的不断发展,其差距不断滴被拉开是显而易见的。蜀汉也因诸葛亮-蒋婉-费祎蜀中后面管理层的不断退化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蜀汉的被灭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必然。

但是蜀汉被灭,也有极大的偶然性。

首先伐蜀分为三路大军。第一路是由东边钟会的十余万伐蜀大军,兵分三路由骆谷,子午谷,斜谷进发汉中。第二路也即祁山出发的诸葛绪,向武街、阴平出发,截断因避祸而呆在杳中的姜维大军的后路。而第三路则由邓艾从狄道出发,直面攻击姜维。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伐蜀大军慢慢向蜀地逼近。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汉中此时在蜀汉的战略定位①,为我们后面的内容理清思路。

最初,汉中在防守敌国入侵时,往往是用足够的兵力堵住汉中外围据点以拒敌兵,就像王平兴势一役,搞得曹爽大败,关中为之大大虚耗②。但是到了姜维这个时期,明显汉中防守兵力没有王平时期那样辉煌了。根据记载,乐城的王含和汉城的蒋斌加起来也才一万兵力③。除此还有柳隐镇守的黄金城④。但是汉、乐二城是汉中的重镇,兵力尚且不多,黄金城想料也多不到哪里去。三城加起来,明显是不够实现魏延,王平时代实诸围以拒敌的战略构想。姜维改变这种战略,即是无可奈何之举,也是拼命一博。兴势之役,仅仅堵住外围都能让曹爽大败,关中大为虚耗。而现在,姜维依托当年凭此让曹操望关兴叹的阳安关口⑤,以及汉、乐二城以拒守敌军,并坚壁清野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等到敌军疲乏,全军皆出,以取得比兴势之役更大的胜利也是极有希望的。

  • ①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姜维提出的御敌的方案却是: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 ②汉晋春秋曰:司马宣王谓夏侯玄曰:"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於爽,引军退。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 ③三国志-钟会传: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
  • ④华阳国志:柳隐,字休然,蜀郡成都人也。少与同郡杜祯、柳伸并知名。隐直诚笃亮,交友居厚,达于从政。数从大将军姜维征伐,临事设计,当敌陷阵,勇略冠军。为牙门将,巴郡太守,骑都尉。迁汉中黄金围督。景耀六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入汉川,围戍多下。惟隐坚壁不动。会别将攻之,不能克。后主既降,以手令隐,乃诣会。
  • ⑤魏名臣奏载杨暨表: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 ⑥三国志-蒋琬传: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议者或谓但可守城,不出拒敌,必自引退。敏以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互百馀里。会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至,魏军即退。


后来我们知道邓艾虽然跟姜维小有摩擦,在强川口一战击败姜维①,赵云子嗣赵广临阵战死②。但从后面邓艾压根没有牵制住姜维来看,这场战斗明显不是什么大的战斗。因为后面姜维看到诸葛绪驻守阴平桥头,却还有时间假装调头向北攻击装出一副断魏军后路的架势,成功吸引诸葛绪离开桥头③。如若邓艾真的大破姜维,为何却中途跟丢姜维,让姜维略施小计就突破了阴平桥头,而无所作为呢?诸葛绪和邓艾没有歼灭掉姜维大军,为后面钟会顿兵剑阁之下埋下了严重隐患。

  • ①水经注: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之于强川。
  • ②三国志-赵云传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 ③三国志-邓艾传: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


而摆脱追兵的姜维,本打算支援阳安关口。却在途中听到阳安关口因叛徒失陷①,立马就退向剑阁,汇合张翼、廖化及董厥的大军以拒魏军②。虽然此时阳安关口失陷,但姜维的战略依然没有失败,因为钟会大军后面仍有三颗钉子,也即汉、乐和黄金城尚未拔掉,而阳安关口的角色只不过换成了剑阁而已,且剑阁比阳安关口更加凶险百倍。

《一统志》云:蜀所恃为外户,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之辟,如剑之植,又名剑门山。诸葛亮治蜀,复修飞梁阁道三十里,立剑门关,设关尉守之。

诗圣杜甫也曾用诗形容此地的险峻: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就这样一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钟会头疼不止。面对如此雄关,钟会玩起了自己最擅长的笔杆子,写信劝姜维这个旧时魏人投降,奈何姜维压根就不搭理他。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姜维当初所描述的“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的情况开始渐渐浮现。钟会已经筹谋着退兵的想法③。

  • ①汉晋春秋: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
  • ②三国志-姜维传: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 ③三国志-姜维传: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然而此时邓艾却千里请战,上书司马昭,呈上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打破了这个僵局。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①

司马昭同意后,邓艾率领陇西健儿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一路之上“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邓艾又不愿意抛弃车马,因此就束马悬车,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即将到达江油的时候,已经到达“粮运将溃,濒于危殆”的下场了。②

而且江油也算是一个险要的地方。江油有石门山,与氐分界,蜀都赋曰「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是也。邓艾伐蜀,自阴平至江油,即此③。邓艾的护军田续面对此关,也是打退堂鼓,险些被邓艾军法从事④。但奈何变数又如阳安关口那样,出现了本次伐蜀的第二个叛徒,马邈,江油也轻易落入敌手⑤。

  • ①三国志-邓艾传
  • ②三国志-邓艾传: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氊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 ③通典-州郡志
  • ④汉晋春秋: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续不进,欲斩,既而舍之。
  • ⑤三国志-邓艾传: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这时候的成都方面知道魏军从景谷道旁入蜀,也立刻重新调配了全国的军队。巴东的阎宇率领大部分军队向西支援,只留下了两千士兵给罗宪镇守永安①。又派出诸葛瞻大军驻扎涪城以拒邓艾②。

但是不知道是刘禅自信满满还是神经发作,竟然以备敌既定为由拒绝霍戈南中部队的救援③。或许有人会说,南中到达成都平原,路途遥远。如若南中发生了什么叛乱,再回去救援就晚了。但是这个路途遥远的问题,张嶷早就着手和当地蛮人清理出一条旧道,改善了南中和成都的路途情况④。

  • ①襄阳记: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 ②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
  • ③汉晋春秋: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 ④三国志-张嶷传: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绝道,已百馀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嶷遣左右赍货币赐路,重令路姑喻意,路乃率兄弟妻子悉诣嶷,嶷与盟誓,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


回归正题,诸葛瞻前驻涪城,而此时的邓艾还尚未从江油走出左担道。在这里,我们要感叹一下,蜀中真的是处处皆是雄关,这个左担道亦如此。阴平县有左肩道,其路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①。

黄崇也立马看出这点,极力劝谏诸葛瞻占据险要,勿让邓艾走出左担道,不然就大势去矣②。然后诸葛瞻跟刘禅同样犯二,守在涪城什么都不做。等到邓艾出现在蜀中平原的时候,才派出前锋去抵挡。没料想,只是前锋一破,他就放弃了涪城这个重镇而退守绵竹③,彻底让邓艾这群疲兵在平原上大掠。想当年,先主刘备凭此坚城屡次击败了刘璋大军④,到了诸葛瞻的手里却丝毫作用都发挥不出,可为一叹。

  • ①益州记
  • ②三国志-黄权传: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
  • ③三国志-诸葛亮传: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 ④三国志,先主传: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


等退守绵竹之后,诸葛瞻也知道自己在战略上犯了大错,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虽于绵竹列阵,与黄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蜀军也埋人脚步而战,以视死战无退之心①。但是不坚守绵竹,反而出城列阵,以面对这群毫无退路之师,诸葛瞻在军事上的素养仍显稚嫩。完全可以坚守城池以待敌军,然后剑阁也可分出大军以包夹邓艾。但是诸葛瞻太想证明自己了,想弥补之前所犯的过错,一战将邓艾大军剿灭在绵竹之下。但奈何这群陇西健儿也不是吃素的。此战诸葛瞻,诸葛尚,黄崇,张遵(张飞之子),李球战死,绵竹失陷。

  • ①元和郡县志


但局势尚未达到完全不可控的局面。

此时成都北面仍有雒城重镇,当年刘循凭借此城抵挡了先主刘备一年之久①,谋士庞统也在此陨落②。北面汉中的三个据点,汉、乐、黄金三城仍牢牢扎在敌军后面。

南面尚有南中七郡,霍戈早已准备好北上勤王。

东面更有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的大军进军于郪、五二城③,还有罗宪二千兵力在永安。

西面也有常勖镇守的郫城④,此城日后可是成汉李雄的都城⑤,并凭此攻下成都的。还有汶山郡的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之兵可用⑥。

  • ①三国志-先主传: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 ②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 ③华阳国志:姜维未知后主降,谓且固城。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乃由巴西出郪、五城。
  • ④华阳国志:“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勖独率吏民固城拒守。得后主檄令,乃诣艾,故郫谷帛全完
  • ⑤晋书-李雄传:特起兵于蜀,承制,以雄为前将军。流死,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都于郫城。
  • ⑥华阳国志:初,蜀以汶山西五部北逼阴平、武都,故于险要置守,自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皆置修屯牙门。晋初,以御夷徼,因仍其守。

还有阎宇从巴东所带之兵也极大可能留在成都协助镇守。因为从后面诸葛瞻涪城到绵竹,阎宇作为一个可以替代姜维的右大将军在前线竟然没有话事权,从涪城到绵竹,史书丝毫没有记载他的动态。想来极大可能是时间差的问题。即诸葛瞻出兵涪城在前,阎宇抵达成都在后。

而且蜀中将士也都怀着保卫国家的赤子之心。当听到成都方面,人人愤恨到拿着刀去砍石头。除此之外,早在魏军伐蜀,吴主孙休也分三路出师,为蜀汉减轻压力。两路攻魏国寿春,南郡,一路沿汉水赴汉中救援②。

  • ①三国志-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 ②三国志-三嗣主传: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


然后相对蜀军,魏军的形势也不能算是很好。钟会挖空冢以示死战无退的决心①,但是伐蜀已经取得了算是较以前的空前进展,胜利果实已经越来越接近了,为什么还作出这样匪夷所思的行动呢?还是后勤的问题。当年曹爽七八万兵力伐蜀,尚未进汉中,已经闹得关中极为虚耗。现在进了汉中,还添加了一道蜀道难,后勤问题,可想而知是愈发滴严重。局势越拖下去,对几近二十万的伐蜀大军,可能会是一场噩梦。

  • ①元和郡县志-剑南道:钟会故垒,一名开远戍,在县东北五十三里,晋钟会军至此,既度剑阁,居死地,遂掘冢决为死战。既无所埋,故曰空冢。后魏改名开元戍。


成都四周据点具在,半壁江山仍然握在手中,跟魏军鱼死网破,谁输谁赢尚未可知。但谁能料想,一切都不如谯周一句“原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①” 汉后主刘禅坐骡车,舆榇自缚,率太子、诸王以及群臣六十余人,至于魏军营门前投降②。

  • ①三国志-谯周传
  • ②三国志-后主传

先主刘备一生征战而取得的天下以及武侯“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梦就此如天命般烟消云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判断季汉的失败是否是必然,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把那些刀光剑影、权谋争斗,以及人性的复杂摆在台面上,一点点细细梳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季汉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先天不足”。1. 起家的起点决定了基础的薄.............
  • 回答
    “喜欢季汉的都是理想派吗?”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及我们作为后人解读历史时的个人情怀和价值取向。说句实话,如果把“理想派”理解成一种对某种价值观的追求,或者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那么我倒觉得,喜欢季汉的人群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这类人。你想啊.............
  • 回答
    姜维对季汉的情感,若用“皈依者狂热”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深沉的责任感。将之简单标签化,反而失了对这位三国末期重要人物的尊重。不如我们细细道来,看看姜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他的“忠诚”究竟是何种模样。首先,要明白姜维的出身。他本是曹魏雍州名将姜济的儿子,自幼在曹魏.............
  • 回答
    东吴和季汉,作为三国鼎立时期最能相互牵制的两大势力,它们之间的较量,始终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有一个印象,似乎东吴在与季汉的交锋中,往往能占据上风,甚至取得胜利。但如果深入剖析,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更准确地说,东吴对季汉的战争,并非“历次都处于上风”,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有起有伏.............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有没有完美无瑕的人”一样。历史的洪流中,国家就像人一样,有其高光时刻,也有其无法弥补的缺陷。如果非要找一个“像季汉一样”的国家,并且试图去理解“完美”这个词,那我们可能得先拆解一下,季汉在人们心中的“完美”究竟是怎样的?很多人提到季汉,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忠义”、“复国”、“.............
  • 回答
    “蜀汉是不是被吹捧过度了?” 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和三国迷中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尤其是在“季汉粉”的语境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因为“吹捧过度”与否取决于评价者的标准和对历史的认知。简单来说,认为蜀汉被吹捧过度的观点是存在的,并且有其道理。 主要的论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事实与演义.............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能力平平,甚至生活拮据,却对那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抱有一种嘲笑或看不起的态度。这种心态,细究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认知失调。.............
  • 回答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个夹缝中求生的三国雄魂谈论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审视一个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它不像汉朝那样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缺乏曹魏的广阔疆域和强大的国力基础,甚至连东吴在地理上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季汉却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蜀汉政权合法性.............
  • 回答
    季汉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这就像将一颗璀璨的东方式明珠与一座巍峨的西方凯旋门放在一起比较,它们都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但各自的辉煌,以及形成这种辉煌的土壤,却有着天壤之别。要细致地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下手,就像品鉴一位古代名士,得看他的出身、他的功业、他的思想,还有他最终的归宿。.............
  • 回答
    季汉粉群体中,许多人在生活中会积极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这既是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所倡导的仁德理念的一种传承和解读,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践行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和价值选择之中。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季汉粉在生活中可能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季汉粉心中,季汉政权不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延续,更是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时代里,一抹独特而珍贵的光芒。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季汉的坚持,那段历史将更加黑暗和悲惨。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夸大之词,而是源于对季汉政权独特价值的深刻认同,以及对那个时代普遍性的反思。一、 季汉政权的“仁义之师”光环:首先,季汉粉强调的是.............
  • 回答
    关于季汉粉为什么会将关羽守不住荆州,特别是导致叛降率极高的局面,主要责任归咎于糜芳,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和历史叙事的解读。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味的语言来呈现,避免AI感。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尤其是在荆州这个地方,局势那是相当复杂,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关.............
  • 回答
    要说哪个事件之后,季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彻底归于虚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判断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就能完全决定。但如果非要挑出一个 标志性的转折点,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锁定了季汉未来命运的事件,那我认为是 蜀汉在北伐中屡屡受挫,特别是魏延、姜维等人北伐.............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季汉之歌”,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声,更是一曲饱含深沉启示的歌。它唱的是一个短暂却辉煌的王朝,是三国时期蜀汉兴衰的故事,但透过这悲壮的旋律,我们能听到关于理想、坚持、权力、以及人性深处的太多东西。首先,季汉之歌最直观的启示,在于它对“理想主义”的坚持与描绘。蜀汉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刘备“兴复汉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