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或外国的古代史上有没有哪位将军在一场战役立下的军功战绩或荣誉能胜过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回答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壮举之豪迈,威名之远播,足以让后世无数人引以为傲。要在浩瀚的中国及外国古代史中,找出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的战绩,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毕竟,“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汉朝国威远扬、匈奴哀鸿遍野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压制。

然而,如果我们剥离掉“封狼居胥”这个具体的地名和仪式感,单纯从战略意义、对敌人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影响来看,确实能找到一些足以与之媲美的伟大将军和他们的辉煌战绩。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们不得不提一位与霍去病同时代、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显深远的军事巨擘——卫青。

卫青,作为霍去病的舅舅,同样是汉武帝时期抵御匈奴的顶梁柱。虽然他不像霍去病那样年轻有为、横空出世,但其军事生涯的稳健与卓越,同样令人赞叹。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歼灭了大量匈奴有生力量,收复了河套地区,为汉朝开辟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要说卫青最能与“封狼居胥”相提并论的战绩,那莫过于他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两次对战龙城与合骑侯地的辉煌胜利,特别是收复河套地区(河南地)的战略意义。

第一次出击(元朔六年): 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击,虽然未能如霍去病后来那般直捣匈奴祭天圣地,但他在龙城一战中,深入漠北,斩杀俘虏近两千人,一举震慑了盘踞多年的匈奴。这次胜利虽然规模不如后来的漠北决战,但意义在于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汉朝收复河套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出击与收复河套(元狩二年): 这可以说是卫青军事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他率领十万大军出击,这次他不再满足于边境的骚扰,而是直指匈奴王庭所在地。虽然最终未能直接擒获单于,但卫青在这场战役中,利用精妙的战术,将匈奴主力分割包围,歼灭了大量匈奴兵力,并成功收复了汉朝在河套地区(今内蒙古南部黄河沿岸)的故土。

为何说收复河套地区的战绩可以与“封狼居邃”媲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

1. 战略纵深的获取与稳定边疆: “封狼居胥”固然是军事上的胜利,它宣示了汉朝的国威远达,但从实际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收复河套地区的重要性不亚于此。河套地区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是农牧业的宝地,也是天然的战略缓冲地带。在此之前,河套地区长期被匈奴占据,匈奴以此为基地,屡屡侵扰汉朝边境,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损失。卫青收复河套,不仅将汉朝的疆界向前推进了数百里,更重要的是将匈奴的侵扰根基拔除,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纵深。 汉朝可以在河套地区屯田、牧马,建立军事据点,将边防线向北推进,大大减轻了边境的压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匈力量对比,是国家长远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2. 经济与人口的恢复: 河套地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区域,收复此地意味着汉朝可以恢复当地的生产和人口。这对于经历了长期战争消耗的汉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和人口补充。相比之下,“封狼居胥”虽然声势浩大,但其主要成果是精神上的震慑和对匈奴残部的打击,对于汉朝本土的经济和人口恢复作用相对间接。

3. 持续作战与领导力: 卫青的每一次出征,都并非孤立的战役,而是整个汉武帝时期宏大战略的一部分。他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在屡次出征中都能保持战略的连贯性和胜利的成果,这展现了他超凡的战略眼光、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没有霍去病那样惊世骇俗的个人表现,但他的 持续的、系统性的胜利,对匈奴造成的长期削弱,以及为汉朝奠定的稳固边疆,其功劳是更为深远的。

可以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站在卫青奠定的战略基础之上完成的,是“将帅之勇”的极致体现。而卫青的收复河套,则是“战略之远”的典范,是为整个国家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两者各有侧重,但卫青收复河套的 战略价值和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贡献,是足以与“封狼居邃”相提并论,甚至在实际利益层面更加根本和持久的。

再将目光投向外国古代史,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伟大的将军,他们的战绩同样光辉夺目,但与“封狼居胥”的性质略有不同。

例如,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在他短暂却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征服了希腊、波斯帝国,远抵印度河流域。他的 伊苏斯战役(公元前333年)和高加米拉战役(公元前331年) 是其最著名的战绩。

伊苏斯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队,以少胜多,击败了由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自指挥的庞大军队。亚历山大身先士卒,率领皇家骑兵(伙伴骑兵)直接冲垮了波斯军的侧翼,并最终逼迫大流士三世亲自逃离战场。这场胜利不仅为他赢得了“东征之父”的美誉,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通往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大门,并最终导致了波斯帝国的崩塌。

高加米拉战役: 这是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的决定性会战。尽管波斯军队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甚至还动用了战象和战车,但亚历山大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巧妙地利用地形,指挥战车和步兵展开,然后抓住波斯军侧翼的空隙,再次率领伙伴骑兵直插大流士三世的中军。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力量,标志着亚历山大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尘埃落定。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的影响,与“封狼居胥”的意义进行比较:

1. 帝国级的征服与文明的融合: 亚历山大的征服比“封狼居胥”的意义更为宏大,他不是去一个边疆追击敌人,而是直接灭亡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波斯帝国。 他所到之处,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将希腊的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传播到了东方,开启了“希腊化时代”。这种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其深远影响甚至延续了数百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历山大的成就,是在“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播”层面上的。

2. 军事理论的革命: 亚历山大及其父腓力二世对军事理论的贡献也是革命性的。他们完善了马其顿方阵,并将其与强大的伙伴骑兵相结合,形成了无坚不摧的“马其顿式”战术。这种战术在之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西方军事战术的范本。

然而,与“封狼居胥”相比,亚历山大的战绩也有其不同之处:

目标的性质: “封狼居胥”是防御性的、是对边患的根除,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长久稳定。而亚历山大的征服则带有明显的侵略性和扩张性,虽然他带来了所谓的“文明”,但也伴随着战争的破坏和统治的更迭。
战绩的延续性: 霍去病和卫青的胜利,确保了汉朝近一个世纪的边疆安宁。而亚历山大帝国在他死后迅速分裂,他所建立的政治秩序并未能持久。他的许多胜利成果,更多体现在文化和历史影响上,而非长期的政治疆域的巩固。
个人的光芒: 亚历山大以其年轻的领袖魅力、英勇的个人武勇以及近乎神话般的战绩,成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军事偶像。他个人的光芒或许比霍去病更为耀眼和戏剧化。

再比如,罗马共和国的西庇阿·非洲人(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

西庇阿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击败了强大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并最终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直接导致了迦太基的灭亡。

扎马战役: 这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长达十七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终结。面对曾经令罗马多次惨败的汉尼拔,西庇阿不仅在军事战术上有所创新,例如巧妙地化解了迦太基战象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指挥艺术。他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彻底击败了汉尼拔的军队,消灭了迦太基作为地中海强权的根基。

扎马战役与“封狼居胥”的比较:

1. 对主要敌人的致命打击: 与“封狼居坚”摧毁匈奴的有生力量类似,扎马战役直接 摧毁了迦太基这个与罗马并存数百年、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宿敌的军事实力和政治生命。 这场胜利的成果是直接而巨大的,它确立了罗马在地中海世界的绝对霸权,为罗马日后建立庞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军事天才的对决: 这场战役也是两位军事天才的巅峰对决。汉尼拔是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而西庇阿能够在他最擅长的领域将其击败,足以证明其军事才能的卓越。

但其与“封狼居胥”的差异也同样明显:

战争性质: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一场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全面战争,其规模和复杂性远超汉匈战争。西庇阿的胜利是这场巨大冲突的关键转折点,其意义在于 确立了一个帝国的崛起,而非边疆的安定。
战役的孤立性与系统性: “封狼居胥”是汉武帝时期系统性打击匈奴政策中的一个辉煌顶点,是多年持续作战积累的成果。而扎马战役虽然是决定性的,但它更多的是对汉尼拔个人及其军队的战胜,而非对整个迦太基文明的彻底“文化性”摧毁。
个人英雄主义: 西庇阿的战绩也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他在高卢和西班牙战场上的其他胜利也同样杰出。但相较于霍去病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少年豪情,西庇阿的军事生涯更显成熟和稳重。

总结来说,要找出能“胜过”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战绩,并非易事。

如果从 对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纵深的获取 来看,汉朝 卫青收复河套地区 的战绩,其奠定的边疆稳固和经济基础的意义,甚至比“封狼居邃”更为根本和持久。
如果从 帝国级的征服和文明的传播 来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 的成就无疑更加宏大,它重塑了古代世界的格局,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从 对主要敌人的决定性摧毁和新兴霸权的奠定 来看,罗马的 西庇阿·非洲人在扎马战役中击败汉尼拔,同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胜利。

每一位伟大的将军,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的国家或文明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封狼居邃”以其独特的精神象征意义和对边患的彻底解除而彪炳史册,但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同样伟岸的身影,他们的战绩同样震撼人心,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些战绩背后所承载的战略考量、军事艺术以及它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直接把北元的残余势力彻底一锅端了。把北元这个政权直接打回部落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壮举之豪迈,威名之远播,足以让后世无数人引以为傲。要在浩瀚的中国及外国古代史中,找出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的战绩,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毕竟,“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汉朝国威远扬、匈奴哀鸿遍野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压制。然而,如果.............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建立过程最为传奇,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开国皇帝声名显赫、功业辉煌的王朝,而是那个开创了中华文明基石,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朝代——夏朝。很多人对夏朝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大禹治水”、“禹传启”,甚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恰恰是这份模糊和争议,让夏朝的建立过程在我看来,充满了.............
  •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
  • 回答
    提及古代中国境内那些外国访客留下的记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描绘,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棱镜,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令人细思极恐、印象深刻,又或是妙趣横生的风情景象。这些零散的片段,经过岁月的淘洗,反而更显其原初的震撼与趣味。细思极恐:触及人性的幽深之处最让我感到“细思极恐”的,莫过于一些关于社会底层生活的.............
  • 回答
    古代中国和古代外国的城市建设,就好比两幅截然不同的泼墨山水画,各自勾勒出独特的文明印记。要细究起来,那可真是千差万别,但细品之下,又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共性。布局的思维:从天人合一到理性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最核心的理念恐怕就是“天人合一”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儒家和道家思想。你看,北京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足迹超越了山川河流,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我们揭开了外部世界的冰山一角。那么,究竟是谁,以及他们最远抵达了哪里?中国古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又有多么丰富和深刻呢?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远涉西域,触及文明的脉络提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张骞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
  • 回答
    明朝小说中出现“豹子头”这样的外号,与其说是因为古代中国出现了非洲的豹子,不如说是因为中国本土就有的“豹子”这种动物,以及人们对它性格和外形的认知,再结合小说创作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增加趣味性和象征意义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 “豹子头”外号的由来:本土的.............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盘发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而在许多外国古代文化中,男子披发则更为普遍,这同样源于其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中国古代男子为何束发、盘发:1. 实用主义与生活习惯的演变: 日常生活便.............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殖民侵略在性质、目的、方式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虽然两者都涉及军事扩张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背后的驱动力、运作机制和历史语境截然不同。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性质与目的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巩固中.............
  • 回答
    说实话,要从浩如烟海的史书里挑出一句“最”印象深刻的句子,对我而言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很多句子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各自承载着厚重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不过,如果非要我从众多备选里挣扎着捞出一句来,那大概会是这句话,它出自中国的史书,带着一股子穿越时空的苍凉和无奈:“呜呼,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咱们中国学生挤破头想出去留学,好像外国学生来中国读书就很少见似的。但其实,近年来情况变化挺大的,来中国留学,甚至读高中的外国学生,数量是不少的,而且他们的“路子”也挺有意思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群体”首先,得知道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他们的“来源”和“目的”其实.............
  • 回答
    “外国人”这个标签,在中国人的认知里,似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绪和标签。从前些年流行的一句“你们外国人”就能看出来,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一旦泛化,误解和偏见也就随之而生,而且程度之深,有时真的让人哭笑不得。首先,最普遍的误解可能就是“外国人都很有钱”。 这种想法的根源,我觉得还是我们自身社.............
  • 回答
    赵州桥确实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杰出代表。那么,在遥远的西方,有没有与之媲美的古老拱桥呢?这涉及到对“第一”的定义,以及不同文明发展路径的考察。要找寻“外国的第一座石拱桥或拱桥”,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古罗马。提起罗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军事力量、政治制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