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到处南征北伐,其性质和外国殖民侵略有什么不同?

回答
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殖民侵略在性质、目的、方式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虽然两者都涉及军事扩张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背后的驱动力、运作机制和历史语境截然不同。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性质与目的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巩固中央集权与统一: 许多南征北伐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统一国家,消除割据势力,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北击匈奴,都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帝国。
边疆安全与防御: 针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王朝常常发动北伐,旨在解除边境威胁,保护农业文明的安全。例如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明朝对蒙古的战争,都具有强烈的防御性质。
拓展疆域与纳入文明圈: 有时也存在拓展疆域、将周边地区纳入中华文明圈的意图。这并非纯粹为了掠夺资源或奴役人民,而是希望通过文化、制度的传播,建立更广泛的统治和认同。例如汉武帝对南越、朝鲜的征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这些地区纳入汉朝的政治和文化体系。
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 在一些情况下,南征北伐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居民逐渐被纳入中华文化体系,分享共同的语言、习俗、思想。

外国殖民侵略:
资本主义扩张与全球市场争夺: 近代殖民侵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核心驱动力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寻找新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掠夺资源与榨取财富: 殖民者直接掠夺殖民地的自然资源(矿产、农产品等),剥削殖民地人民的劳动力,将财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宗主国。
建立经济附庸体系: 殖民地被纳入宗主国的经济体系,成为其附庸,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由宗主国决定,以满足宗主国的利益。
政治与文化控制: 殖民者通过建立殖民政府、推行殖民法律、灌输殖民文化等方式,对殖民地进行政治和文化上的全面控制,削弱甚至消灭当地原有的文化传统。
种族优越论与等级制度: 殖民主义往往伴随着种族优越论,认为西方白种人优于其他种族,并以此为殖民统治辩护,建立起森严的种族等级制度。

二、 方式与手段的差异: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行政管辖与制度移植: 成功征服后,中央王朝通常会在被征服地区设立郡县,实施与内地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如税收、法律、兵役等。
文化同化与教育推广: 通过推广汉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逐步将当地居民纳入中华文化体系。
移民与屯垦: 鼓励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移民,或在边疆地区设立屯田,以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
相对有限的经济剥削: 虽然有税赋,但相较于殖民地,对被征服地区经济的直接掠夺性较弱,更侧重于将这些地区纳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
民族关系的多样性: 存在征服、征服后的整合、以及部分地区的羁縻统治等多种模式,民族关系更为复杂和多元,并非简单的压迫关系。

外国殖民侵略:
直接军事占领与暴力镇压: 殖民者通常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占领殖民地,并残酷镇压反抗力量。
经济掠夺与不平等贸易: 通过不平等条约、低价购买原料、高价出售工业品等方式进行经济剥削。
建立代理人统治或直接统治: 有时扶植当地亲殖民势力进行统治,有时则直接派驻总督、官员进行管理。
破坏和改造当地社会结构: 殖民者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强行推行其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化侵蚀与殖民教育: 通过殖民教育,传播宗主国的语言、宗教、价值观,削弱或抹杀殖民地的本土文化。

三、 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促进统一与稳定: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带来了相对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融合与进步: 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也可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
制度的现代化(相对而言): 相对进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被移植到边疆地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有时也伴随征服的痛苦与强制: 战争本身会对当地造成破坏,强行推行汉化或集权统治也可能引发不满和反抗。

外国殖民侵略:
经济的畸形发展与附庸化: 殖民地经济被扭曲,发展方向由宗主国决定,成为宗主国的附庸,阻碍了其自主发展。
文化身份的危机与认同的割裂: 本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殖民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文化断层和身份认同的混乱。
社会结构的破坏与不平等加剧: 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种族和阶级矛盾加剧。
长期的政治不稳定与民族冲突: 殖民统治的遗产往往包括人为划分的国界和民族矛盾,导致后殖民时期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冲突。

四、 历史语境与世界观:

中国古代: 强调“天下观”、“华夷之辨”,但这种“华夷”并非完全是种族意义上的,更多的是文化和文明程度上的区分。征服的目的是将“化外”之人纳入“王化”之内,建立一个相对均质化的文明共同体。
外国殖民: 是在工业革命和民族国家兴起的世界背景下,由资本主义经济逻辑驱动的,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视为低等文明,是自身发展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市场腹地”。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虽然带有军事征服的色彩,但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巩固统一、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文明融合。它更多地是围绕着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帝国和文化共同体展开,对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虽然存在影响和改造,但相较于近代殖民侵略而言,其剥削和破坏的程度相对较轻,并且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制度和文化整合过程。而外国殖民侵略,则纯粹是基于资本主义扩张的经济利益驱动,以掠夺、剥削和控制为主要手段,对殖民地进行系统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压榨和改造,其后果对被殖民地区来说是深刻且往往是负面的。

因此,将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的“殖民侵略”划等号,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读和混淆。尽管两者都涉及军事力量的运用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性质、目的、方式和深远影响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记·南越列传》:

楼船自择便处,居东南面;伏波居西北面。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

《史记·大宛列传》: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而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仑头,仑头不下,攻数日,屠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三》:

成化十四年申明、一人擒斩一名颗、陞一级。至三名颗、陞三级。二人共擒斩一名颗、為首、陞一级。至三名颗、陞三级。验係壮男、与实授。幼男妇女、与署职。為从、及四名颗以上、俱给赏。
二人共斩幼小贼一颗、為首者、陞署一级。
万历三年题准、陜西番贼功次、如成化中例。陞至三级而止。餘功扣赏。又一人為首、二三人為从、擒斩三名颗、為首者、陞署一级。為从、加赏。阵亡者、陞一级。征伤者、量赏。其不愿陞者、验果壮大首级、每颗、赏银十两。幼男妇女、俱照旧例给赏。

黄叔璥《前揭书》:

沙辘番原有数百人,为最盛;后为刘国轩杀戮殆尽,只余六人潜匿海口。

不能说完全一致,只能说一模一样。

打内战的时候军阀们还屠来屠去呢,难道指望他们扩张的时候就变成文明人?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以后,采取民族大融合策略。认为当地人是人,对其进行教化。把占领地区的人民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外国殖民者占领殖民地,把当地人当成会说话的牲口。也就是奴隶。因为外国殖民者的殖民背景,是文艺复兴。而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复辟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

user avatar

萨达姆打压地方豪强,逐步翦灭部族割据,削藩。当然少不了整点屠杀和罗织罪名。

他的下场为何与汉武帝不同?

如果西方的殖民掠夺,和古代华夏的扩张没有区别,那为何今天我们不能报复回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殖民侵略在性质、目的、方式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虽然两者都涉及军事扩张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背后的驱动力、运作机制和历史语境截然不同。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性质与目的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巩固中.............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 回答
    中国古代儒家是否虚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历史实践、不同时期的儒家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 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何会引发“虚伪”的质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才能判断其是.............
  • 回答
    中国古代武术的水平,这可真是个让人着迷的话题。要说它的“水平”,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体育竞技的标准来衡量,也不能完全套用武侠小说里的夸张描写。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体系,渗透在军事、社会、哲学甚至日常生活中。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古代武术的“本体”。它不是单一的“拳种”,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涵盖了徒手搏击.............
  • 回答
    中国古代,广袤的疆域内,青藏高原和西域的风沙中留下了不少帝王的足迹。虽然他们的行程并非如今日这般便利,但为了巩固边疆、宣示主权、安抚部族,也有些皇帝或其代表,将目光投向了这片遥远的土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古代交通不便,直接意义上“亲自”踏足青海、新疆地区的皇帝,寥寥无几。更多的是通过派遣使节、将.............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说起选拔人才的制度,绕不开“八股取士”这四个字。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演变,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考试制度。八股取士,顾名思义,就是指考试文章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要按照固定的“八股”体例来写。 那么,这“八股”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它是一种文章的结构模.............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上流社会的饮食无疑是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那可不是我们今天随便点个外卖就能比拟的,那是一门艺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想象一下,一个身着华服、珠光宝气的贵族,坐在雕梁画栋的厅堂里,面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佳肴,那场面,岂是“吃货”二字能概括的?从食材的源头开始,就已.............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儒教未能自行演进为一神教,其原因错综复杂,根植于其思想内核、社会文化土壤以及历史发展轨迹。这并非简单的“没跟上”或者“没能悟透”,而是儒教本身具备的独特生命力,使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与其他宗教在根本上的区别。首先,儒教的“神性”在于“.............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乱世”二字绝非空穴来风,它承载的是无数生灵涂炭、社会动荡的悲怆记忆。要说有多乱,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细细道来,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这是一种彻骨的混乱,深入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一、战火连绵,生灵涂炭:首先,最直观的乱,就是无休止的战争。在乱世,王朝倾覆是常态,地方势力割据更是普.............
  • 回答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人口的迁徙和财富的转移,更是一场深刻的技术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的先进技术如何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嫁接,最终融入南方这片充满生机的新土地,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一、 流动的人才:技术最直接的载体经济重心南移,说到底,是人的流动。当北方士族、.............
  •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
  • 回答
    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与其简单地说“高”或“低”,不如说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各自的亮点和发展路径,并相互影响。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逐个击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中国古代科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束缚,为何到清朝却比欧洲落后”,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这两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来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是不准确的。 宗教在中国古.............
  • 回答
    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交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西域”到“西洋”这条路线的变迁,更是浓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和时代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承载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变化。从西域到西洋:一条开放与收缩的脉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最早与外界发生大规模联系,通常指向“西域”。.............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为何似乎“跳过”写实直接走向写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一种简化理解。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写实并非被忽略,而是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下,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有着更 nuanced 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实”和“写意”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 .............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山西:从晋之崛起,到转型之困,再到未来可期提到山西,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苍茫,是晋商的传奇,是那一句句“人说山西好风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不断变化,关于山西地位“越来越低”的论调也时常萦绕耳畔。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山西究竟经.............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费一番周折,毕竟牵涉到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变量。咱们得从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长期领先的根基说起,然后再剖析近代落后的深层原因。古代的辉煌:农耕文明的巅峰与制度优势首先,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与其以农立国的国策以及由此发展出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密不可分。 精耕细作的农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