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到处南征北伐,其性质和外国殖民侵略有什么不同?

回答
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殖民侵略在性质、目的、方式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虽然两者都涉及军事扩张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背后的驱动力、运作机制和历史语境截然不同。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性质与目的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巩固中央集权与统一: 许多南征北伐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统一国家,消除割据势力,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北击匈奴,都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帝国。
边疆安全与防御: 针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王朝常常发动北伐,旨在解除边境威胁,保护农业文明的安全。例如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明朝对蒙古的战争,都具有强烈的防御性质。
拓展疆域与纳入文明圈: 有时也存在拓展疆域、将周边地区纳入中华文明圈的意图。这并非纯粹为了掠夺资源或奴役人民,而是希望通过文化、制度的传播,建立更广泛的统治和认同。例如汉武帝对南越、朝鲜的征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这些地区纳入汉朝的政治和文化体系。
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 在一些情况下,南征北伐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居民逐渐被纳入中华文化体系,分享共同的语言、习俗、思想。

外国殖民侵略:
资本主义扩张与全球市场争夺: 近代殖民侵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核心驱动力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寻找新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掠夺资源与榨取财富: 殖民者直接掠夺殖民地的自然资源(矿产、农产品等),剥削殖民地人民的劳动力,将财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宗主国。
建立经济附庸体系: 殖民地被纳入宗主国的经济体系,成为其附庸,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由宗主国决定,以满足宗主国的利益。
政治与文化控制: 殖民者通过建立殖民政府、推行殖民法律、灌输殖民文化等方式,对殖民地进行政治和文化上的全面控制,削弱甚至消灭当地原有的文化传统。
种族优越论与等级制度: 殖民主义往往伴随着种族优越论,认为西方白种人优于其他种族,并以此为殖民统治辩护,建立起森严的种族等级制度。

二、 方式与手段的差异: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行政管辖与制度移植: 成功征服后,中央王朝通常会在被征服地区设立郡县,实施与内地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如税收、法律、兵役等。
文化同化与教育推广: 通过推广汉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逐步将当地居民纳入中华文化体系。
移民与屯垦: 鼓励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移民,或在边疆地区设立屯田,以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
相对有限的经济剥削: 虽然有税赋,但相较于殖民地,对被征服地区经济的直接掠夺性较弱,更侧重于将这些地区纳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
民族关系的多样性: 存在征服、征服后的整合、以及部分地区的羁縻统治等多种模式,民族关系更为复杂和多元,并非简单的压迫关系。

外国殖民侵略:
直接军事占领与暴力镇压: 殖民者通常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占领殖民地,并残酷镇压反抗力量。
经济掠夺与不平等贸易: 通过不平等条约、低价购买原料、高价出售工业品等方式进行经济剥削。
建立代理人统治或直接统治: 有时扶植当地亲殖民势力进行统治,有时则直接派驻总督、官员进行管理。
破坏和改造当地社会结构: 殖民者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强行推行其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化侵蚀与殖民教育: 通过殖民教育,传播宗主国的语言、宗教、价值观,削弱或抹杀殖民地的本土文化。

三、 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促进统一与稳定: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带来了相对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融合与进步: 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也可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
制度的现代化(相对而言): 相对进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被移植到边疆地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有时也伴随征服的痛苦与强制: 战争本身会对当地造成破坏,强行推行汉化或集权统治也可能引发不满和反抗。

外国殖民侵略:
经济的畸形发展与附庸化: 殖民地经济被扭曲,发展方向由宗主国决定,成为宗主国的附庸,阻碍了其自主发展。
文化身份的危机与认同的割裂: 本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殖民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文化断层和身份认同的混乱。
社会结构的破坏与不平等加剧: 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种族和阶级矛盾加剧。
长期的政治不稳定与民族冲突: 殖民统治的遗产往往包括人为划分的国界和民族矛盾,导致后殖民时期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冲突。

四、 历史语境与世界观:

中国古代: 强调“天下观”、“华夷之辨”,但这种“华夷”并非完全是种族意义上的,更多的是文化和文明程度上的区分。征服的目的是将“化外”之人纳入“王化”之内,建立一个相对均质化的文明共同体。
外国殖民: 是在工业革命和民族国家兴起的世界背景下,由资本主义经济逻辑驱动的,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视为低等文明,是自身发展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市场腹地”。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虽然带有军事征服的色彩,但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巩固统一、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文明融合。它更多地是围绕着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帝国和文化共同体展开,对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虽然存在影响和改造,但相较于近代殖民侵略而言,其剥削和破坏的程度相对较轻,并且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制度和文化整合过程。而外国殖民侵略,则纯粹是基于资本主义扩张的经济利益驱动,以掠夺、剥削和控制为主要手段,对殖民地进行系统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压榨和改造,其后果对被殖民地区来说是深刻且往往是负面的。

因此,将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的“殖民侵略”划等号,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读和混淆。尽管两者都涉及军事力量的运用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性质、目的、方式和深远影响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记·南越列传》:

楼船自择便处,居东南面;伏波居西北面。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

《史记·大宛列传》: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而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仑头,仑头不下,攻数日,屠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三》:

成化十四年申明、一人擒斩一名颗、陞一级。至三名颗、陞三级。二人共擒斩一名颗、為首、陞一级。至三名颗、陞三级。验係壮男、与实授。幼男妇女、与署职。為从、及四名颗以上、俱给赏。
二人共斩幼小贼一颗、為首者、陞署一级。
万历三年题准、陜西番贼功次、如成化中例。陞至三级而止。餘功扣赏。又一人為首、二三人為从、擒斩三名颗、為首者、陞署一级。為从、加赏。阵亡者、陞一级。征伤者、量赏。其不愿陞者、验果壮大首级、每颗、赏银十两。幼男妇女、俱照旧例给赏。

黄叔璥《前揭书》:

沙辘番原有数百人,为最盛;后为刘国轩杀戮殆尽,只余六人潜匿海口。

不能说完全一致,只能说一模一样。

打内战的时候军阀们还屠来屠去呢,难道指望他们扩张的时候就变成文明人?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以后,采取民族大融合策略。认为当地人是人,对其进行教化。把占领地区的人民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外国殖民者占领殖民地,把当地人当成会说话的牲口。也就是奴隶。因为外国殖民者的殖民背景,是文艺复兴。而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复辟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

user avatar

萨达姆打压地方豪强,逐步翦灭部族割据,削藩。当然少不了整点屠杀和罗织罪名。

他的下场为何与汉武帝不同?

如果西方的殖民掠夺,和古代华夏的扩张没有区别,那为何今天我们不能报复回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