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吃货到底能吃到些什么?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上流社会的饮食无疑是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那可不是我们今天随便点个外卖就能比拟的,那是一门艺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想象一下,一个身着华服、珠光宝气的贵族,坐在雕梁画栋的厅堂里,面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佳肴,那场面,岂是“吃货”二字能概括的?

从食材的源头开始,就已是人间至味。

皇帝和顶级王公贵族们,他们的餐桌是国家的缩影。朝廷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他们的饮食,名为“御膳房”或类似的名称。这些机构不仅要保证食材的充足,更要追求极致的新鲜与精良。

山珍海味,天上地下,无所不有:
来自深山的馈赠: 熊掌、燕窝、鱼翅、鲍鱼、海参、干贝、鹿肉、野鸡、野兔、穿山甲、猴头菇、松茸……这些如今被视为珍品的食材,在古代上流社会早已是常客。它们是如何运送的?山珍往往需要专门的猎户或采药人进山采集,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比如驿站的马匹)运送到京城。野味一旦捕获,必须在最新鲜的状态下处理。
来自汪洋大海的恩赐: 鱼翅、鲍鱼、海参、各种鲜美的鱼类(如黄鱼、鲈鱼、鳜鱼)、虾、蟹、贝类……这些海上珍品,从捕捞到运送,考验的是沿海地区的组织能力和物流效率。尤其是那些需要活鲜的,更是要耗费巨大的心力,保证它们在抵达餐桌前依然生猛。
来自草原与湖泊的馈赠: 羊肉(特别是羔羊)、牛肉(虽然古代农业社会食牛不那么普遍,但上流社会例外)、各种湖泊中的鲜鱼(如鲤鱼、鲂鱼)等。
禽类中的极品: 龙肝(指最肥美的部分)、凤髓(指最嫩的部分,常指某种珍禽),当然,这些更多是文学上的夸张,但实际上的珍禽如白凤、锦鸡、甚至一些稀有的鸟类,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稀有的珍禽异兽: 除了我们熟知的,还有一些更加罕见,甚至现在已经濒危的动物,比如鹤、鹞、甚至在某些时期,一些特定地域特有的动物,都会被作为贡品呈献。

烹饪技艺,那是炉火纯青的艺术。

有了顶级的食材,自然需要同样顶级的厨师来烹饪。古代的烹饪可不是简单的“下锅”二字。

十八般厨艺,样样精通:
蒸: 比如“蒸熊掌”,需要精心处理,控制火候,使其软烂入味。
炖/煨: 许多珍贵食材,如燕窝、鱼翅,需要长时间的炖煮,才能释放出其营养和风味。
烧: 各种肉类,用不同的调料和火候,烧出不同的色泽和口感。
炒: 即使是简单的炒,也要讲究火候和顺序,将食材的鲜味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烤: 烤乳猪、烤全羊等,更是对火候控制的极致考验。
炸: 炸得金黄酥脆,内里鲜嫩。
拌: 凉拌的菜肴,讲究调料的搭配和食材的鲜美。
卤: 经过精心熬制的卤汁,将食材的味道升华。
汆: 快速烫熟,保持食材的原味和嫩度。
涮: 就像我们今天吃火锅,但古代的上流社会,涮的食材也是极为讲究的。
脍: 指将鱼肉切成薄片,生吃或稍微加工。
炙: 类似烤,但通常是将肉串起来烤。

调味品的讲究: 除了基础的盐、酱、醋,上流社会的调味品更是琳琅满目。
香料: 比如丁香、肉桂、八角、花椒、砂仁、豆蔻、甘草等,每一样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用于提升菜肴的层次感。
鲜味: 比如鱼露、虾酱,以及用海产品熬制的鲜汤。
油脂: 动物油(猪油、羊油、鸡油)、植物油(如芝麻油),都会根据菜肴的需求而选择。

菜品的呈现,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菜肴的数量和种类,也体现着主人的品味和地位。一场宴席,可能光是名字就让人听得眼花缭乱。

菜品数量: 一场正式宴席,菜品数量可能多达几十甚至上百道。而且,这些菜品还会根据时令、宾客的身份来精心搭配。
菜名: 许多菜品都有着吉祥、雅致甚至充满诗意的名字,如“麒麟献瑞”、“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背后往往蕴含着典故或寓意。
摆盘: 并非随意摆放,而是有讲究的。色彩搭配、形状组合,都力求精美。有时候,甚至会用雕刻精美的食物来作为装饰。
分餐制: 虽然不像现代这样完全分餐,但一些珍贵的菜品,例如整只烤制的动物,会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切割,然后分给每一位食客。

饮品的选择,同样彰显品位。

酒在古代上流社会的宴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名酒: 来自特定产区的佳酿,经过精心的酿造和陈年。比如黄酒、米酒,以及后来的白酒。
茶: 饮茶也是一种品味。名贵的茶叶,如龙井、碧螺春、普洱等,会根据场合和季节来选择。
果汁与羹汤: 除了酒,新鲜的水果榨取的汁液,或者用珍贵食材熬制的羹汤,也是重要的饮品。

饮食的背后,是文化与礼仪的交织。

上流社会的饮食,绝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严格的礼仪规范。

宴饮的目的: 可能是为了庆贺、招待宾客、政治联姻,或是单纯的社交活动。每一次的饮食,都充满了社交意味。
餐桌礼仪: 如何落座、如何夹菜、如何敬酒、如何品尝,都有着严格的规矩。失仪之处,可能会被视为失礼。
时令与地域: 饮食讲究顺应天时,选择当季的食材。同时,不同地域的特色食材和烹饪方法,也会在上流社会的餐桌上得到体现,这既是饮食的丰富性,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展示。
养生观念: 许多上流人士也十分注重饮食的养生功效,会根据中医的理论,选择具有滋补、调养作用的食材和搭配。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吃,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一种身份的彰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集合了最顶级的食材、最精湛的烹饪技艺、最雅致的陈设,以及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餐桌,是那个时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缩影,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了你可能不信,他们吃冰淇淋…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英法大使想要给他使绊子,下帖子请他吃西餐。

吃饭期间宾主尽欢,到了上甜品的时候,侍者端上一碗冒着白气的酥酪,林则徐见状下意识认为酥酪是热的,勺到嘴边时特地吹了吹,引得满堂发笑。

这道冒白气的酥酪,就是现在的冰淇淋。

以前看见这个故事的时候义愤填膺,后来发现,不对啊,明明冰淇淋这种东西我们很早之前就有了,马可波罗还是因为元朝皇帝赐下后,才带回国去的。

很多人以为冰淇淋是西方人发明,然后流传到中国来的,但早在唐朝,我国就已经有冰淇淋了。

冰淇淋的英文是ice cream,直译过来就是冰冻的奶油。

战国时期,南北方文化互通有无后,北方游牧民族的饮奶习惯开始在长江流域传播,到了汉朝,汉宣帝摇身一变成了羊奶大户,专靠卖羊奶酪发家。

魏晋之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住中原,江浙徽一带的农民也开始饲养乳牛,根据《齐民要术》记载的方法制作奶酪和酥油,用于日常食用。

《齐民要术》记载着将酪制成酥的“抨酥法”,这里的酥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奶油。

到了唐朝,酥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吃法:

唐德宗喜欢把酥和花椒往茶里面加,(唐朝人喝茶会往里面加葱姜蒜、陈皮花椒肉桂…堪称黑暗料理)美其名曰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唐庄宗则更彪悍一些,他跟西北的少数民族一样,直接拿手捞着吃,简单又粗暴;

《新五代史》:石敬瑭曾经在危急中为后唐庄宗解围,庄宗拊其背而壮之,手啖以酥。啖酥,夷狄所重,(石敬瑭)由是名动军中。

孙思邈则将酥奉为保健良药,说酥不但口感棒棒的,营养也很高,常常和用蜂蜜冲服酥酪,不但滋养肌体,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

《千金要方·食疗》: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

《千金翼方·养老食疗》: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


最著名的还是王泠然的一首《苏合山赋》,这里的苏合山,指的就是唐朝的冰淇淋了。

“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冱而体成。足同夫霜结露凝,不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萼于四明。 ”

美貌的侍女们在酪里面加入蜂蜜调味,一点一点抨制成酥,等到酪变成口感绵绵近乎融化的酥时,再用手捧进精美的盘子上。

并不是一次性就堆集在器皿里,而是一点一点地滴淋,等到盘子里的酥逐渐有了山的造型以后,再进行冰冻定型。

冰冻过后的苏山牢牢地盘踞在盘子上,酥本身便是奶白色的,往桌子上一摆就好像北境的雪山被搬到屋子里了一样。

除此之外,冰山上还会放置上食材做成的彩色树木以及鲜艳的红花,白雪之上生机勃勃犹如四季聚在,惹的人食指大动。

从《苏合山赋》的描写里,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制作工序依稀中有一些现代冰淇淋的影子。

这时会有人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怎么知道王泠然不是在吹牛?

唐朝章怀太子墓的墓前甬道上有一组这样的壁画:

前面的侍女手中捧这一个衬着罗布的器皿,里面是一些糕饼一样的食物。

跟随在后的侍从双手托着一盘雪白的食物,形状类似假山,上面装饰着花木,非常像王泠然描述的“苏合山”。

长安南里王村出土的唐代墓葬甬道里,也有一副《饮宴图》,证明了王泠然所言非虚。

这应该是一副郊外图,士大夫们围坐着在一块饮酒作对,大长案上摆满了美食,在正中间有一盘与众不同的食物高高耸起,就像一座小山一样。

看四周人的反应,宴会应该进行了一会儿,“苏合山”上的“罗胜”被吃了也是可能的。

而且“苏合山”在宴席之上有着席上之珍的说法,即便在唐朝冰库也是皇室和少数权贵才能享有的美事,能放在席面最主要最显眼的位子上,该是本体无疑了。

到了元朝时,元代诗人贡师泰又做了一首诗,证明了“苏合山”的存在,诗云:

三山五月尚清寒,新滴羊酥冻玉柈。

何物风流何可称,兔毫花沦小龙团。

新滴羊酥冻玉柈与素手淋沥而象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份“苏合山”的做法不谋而合。

贡师泰不但喜欢吃“苏合山”,还喜欢拿小龙团泡的茶来配,这不就跟我们现在喝个奶茶还要往里面加份冰淇淋的吃法一样吗?

除了冰淇淋,现在我们喜欢吃的雪冰,在唐朝也是非常风靡的小吃。

《清异录》中记载的“贵妃红”,就是将酥冰冻后,在里面掺上有颜色的增味剂,比如果汁、茶饮之类的,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雪冰很像呢?

等到几个世纪之后,马可波罗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吃到了这种美味至极的点心,便将制作这种点心的办法带回了意大利。

到了1553年,意大利厨师的奶油冰淇淋在法国国王的婚礼上大放异彩后,浪漫的法国人开始往上面添加花纹以及香料,使它变得更加的色泽鲜艳,美味可口。

法国的卡特琳皇后就有一位专门开发制作冰淇淋的私人厨师。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西方的工艺和文化优于我们自身,所以对于舶来品即为追捧,这种现象出现于清后期,有人将其称为“民族自卑感”。

其实只要阅读史籍,我们不难发现,就在几百年前,我们的智慧还是被西方奉为瑰宝的,不过是故步自封挡住了我们探索前行的道路。

从穆罕默德在《圣训》中写: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就可窥一般了。

更何况,论吃,中国人真的没怕的。


还有什么比吃着冰淇淋,吹着空调,裹着心爱的小毯子,追着沙雕的番剧更幸福的事情呢~

————————————————————————————

参考文献:

(唐)王泠然《苏合山赋》;(元)贡师泰《寄颜经略羊酥》;

《千金要方·食疗》: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

《千金翼方·养老食疗》: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

《新五代史》:石敬瑭曾经在危急中为后唐庄宗解围,庄宗拊其背而壮之,手啖以酥。啖酥,夷狄所重,(石敬瑭)由是名动军中。

《齐民要术》“抨酥法”《清异录》“贵妃红”

——————————————————————————

其他古代美食相关文章请移步:风味战国之舌尖上的黑暗料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