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是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强,但面对来自外部(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威胁时,其军事策略和应对机制有时显得不足。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展开:

一、 内战内行:成熟的战争模式与社会结构

古代中国之所以被认为是“内战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厚的战争文化与理论积累:
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 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到后来的《六韬》等,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关于战争策略、战术、后勤、军队管理乃至政治斗争的经典著作。这些理论不仅指导了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为战争的进行提供了系统性的框架。
兵农合一与动员能力: 汉朝以后的“募兵制”和“卫所制”等制度,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建立在庞大的人口基础和相对成熟的官僚体系之上。一旦爆发内战,朝廷能够相对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动员。从征兵、训练、粮草供应到武器生产,都形成了一套运作机制。
长期的战争经验积累: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内部的武装冲突实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争霸,隋唐之际的群雄逐鹿,宋末元初的动荡,明末的农民起义和党争,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都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内战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如何招募军队、如何进行攻城战、野战、水战,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进行政治宣传等。

2.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军事指挥:
中央集权下的军事统一: 一旦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能够将全国的军事力量集中起来,由皇帝或最高军事统帅统一指挥。这种统一指挥在内部平叛或征讨地方割据势力时,能够发挥巨大优势。
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中国古代的内战,往往不仅仅是军事较量,更是政治斗争的延伸。利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敌人、招降纳叛、策反敌将等,是常见的策略,这使得内战的复杂性远超单纯的军事对抗。例如,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典型的政治军事结合的例子。

3. 社会结构的适应性与韧性:
农耕文明的稳定基础: 农耕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社会较强的韧性。即使经历战乱,一旦恢复和平,生产力也能较快恢复,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士大夫阶层的政治参与: 历代王朝的士大夫阶层既是统治者,也是军事人才的来源。他们参与战争,为战争提供策略和指挥。很多文人也懂兵法,例如诸葛亮、范仲淹等。

4. 典型的内战表现:
大规模的军队动员和消耗: 中国历史上的内战,往往涉及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军队。双方投入巨大,战损率高,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令人触目惊心。
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消耗: 内战是国家最大的消耗,粮草、武器、人力,无一不消耗殆尽,常常导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残酷的内耗与政治清洗: 内战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也伴随着残酷的政治清洗、屠杀和猜忌,使得整个社会元气大伤。

二、 外战外行?一个复杂的议题

说古代中国“外战外行”则是一个更具争议且需要辩证看待的说法。它并非绝对,而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特定情境。

认为“外战外行”的一些理由和观察:

1. 主要对手的特点与挑战:
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 中国古代长期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这些民族以骑兵为主,作战勇猛,机动性强,擅长草原战和掠夺式战争,与农耕文明的军队在作战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针对性战术的局限性: 中国军队在面对游牧民族时,往往难以发挥其步兵和攻城战的优势,在开阔地形上的骑兵对决中也常处于劣势。防御策略如长城,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划分,难以完全阻挡骑兵的冲击。
后勤与地域限制: 在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带作战,对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是巨大的挑战。而游牧民族则能就地取材,依靠牧业自给自足,这使得战线一旦拉长,中国军队很容易陷入困境。

2. 对外战争的战略与心态:
防御为主的战略转变: 很多时候,对外战争的性质是从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这对于长期习惯于内部管理和防御的中央集权国家来说,是一种战略上的适应过程,并非总是能迅速调整。
“文治”与“武备”的平衡: 中国传统上强调“文治”,虽然也有武将,但对军队的控制和对军事的重视程度,在和平时期往往不如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投入。这使得在战争来临时,军事人才和储备可能不如内部动员来的迅速和有效。
征服的代价与整合的难度: 中国在历史上也征服过不少“外族”,如秦汉征服匈奴、唐朝征服突厥、元朝征服中国(作为外部力量),明朝征服蒙古(早期)。但征服后的“有效治理”往往比战争本身更困难,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策略来消化和整合。例如,唐朝虽在贞观时期对突厥取得辉煌胜利,但边患并未彻底消除。

3. 历史上的失利案例:
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 北宋在军事上对契丹(辽)和党项(西夏)常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和南宋偏安。
南宋与蒙古的战争: 南宋在军事上难以抵挡蒙古的强大攻势,最终灭亡。
其他朝代在边疆地区的长期拉锯战: 很多时候对外战争并非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而是长期的拉锯战,消耗国力。

反驳“外战外行”的理由与观察(强调其并非绝对):

1. 并非所有“外战”都失利:
唐朝的对外战争: 唐朝在前期对外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征服了东突厥、薛延陀,击败了高句丽,与西突厥作战,一度确立了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李世民、李靖等名将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重创了匈奴,开启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明朝对蒙古的早期战争: 明朝在洪武、永乐年间对蒙古进行过多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强大的防御体系与长期存在:
长城: 虽然并非万能,但长城的修建和维护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在抵御外部入侵方面的长期努力和军事组织能力。
强大的国家机器: 中国能够长期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存在,其政治和军事组织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来抵御外部侵略,很难想象其文明能够延续至今。
适应性与学习能力: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也逐渐学习和适应了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并发展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例如训练自己的骑兵、发展针对性的防御武器等。

3. 对“外战”定义的模糊性:
很多时候,“外战”的对手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外国”,而是历史上与中原农耕文明并存的游牧民族或征服者。这些民族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与中华文明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融合关系。一些“外族”在中原建立王朝后,也逐渐被中华文化同化,其军事体系也可能融入中原体系。

结论:复杂的辩证关系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度和复杂性,拥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高度集权的指挥体系。这使得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王朝更替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而关于“外战外行”的说法,则需要辩证看待。在面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外部威胁(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化作战)时,中国军队确实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导致了一些失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在所有对外战争中都“外行”。在某些时期和特定情况下,中国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对外作战能力。

因此,与其简单地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不如说古代中国在处理内部冲突方面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成熟度,但在应对外部多样化且具有独特军事优势的文明和民族时,其军事战略和适应能力则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演变和挑战。这种“外行”更多是一种相对的、在特定对比下的观察,而不是一个绝对的评价。中国能够长期作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文明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其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抵御外部威胁方面所具备的相当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历史来看,中国人打内战时,各种计策、战略可以说非常有智慧、高效,然而远征外国即便是在最强大的时候,也鲜有成功的例子。至少表现是完全不如内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这个问题,答案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古代中国是否总是领先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里,确实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技和发明: 中国在古代拥有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例如: .............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概念是否等同于西方现代科学中的“量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答案是否定的。它们虽然都触及了世界的深层运作规律,但其出发点、方法论和具体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就像一位对这两种思想都略知一二的人,用自己的话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阴阳”和“量子”.............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 回答
    中国古代边患频仍,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深邃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一句“朝廷图省事”就能概括。将原因归结于统治者的“省事”,如同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简化成一个偷懒的故事,未免过于轻率,也忽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打破“省事”这个标签的惯性思维。 事.............
  •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帝王的影响力,嬴政、李世民、康熙这三位绝对是绕不开的巨擘。将他们排在前三,绝非偶然,他们的功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其影响力绵延千年,至今仍能感受到他们留下的印记。第一位:秦始皇嬴政——统一帝国的奠基者嬴政,这位秦王,以雷霆万钧之势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
  • 回答
    现代中国人难以写出像古代诗词一样美的诗词,这是否算一种文化流失,或者是否是一种遗憾,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何谓“古代诗词之美”?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诗词之美”究竟包含哪些要素,为何我们觉得现代诗词难以企及: 形式的精炼与格律的约束: 古代诗词,.............
  • 回答
    明朝是否是中国古代最残暴的朝代?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要直接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并不能完全涵盖历史的复杂性。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以便大家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残暴”这个词的含义。在历史上,统治者的残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严.............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古代中国对于来访的外国使节,其身份的认知,以及来访国君主是否清楚自己是在“朝贡”,这背后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演变的体系,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为“视一切为朝贡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考察“朝贡”的本质、实践以及不同时期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朝贡”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粹.............
  • 回答
    古代中国是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个问题,就像我们面对一幅古老的卷轴,需要细细展开,才能看清其中的纹理和色彩。简单地说,“是”或者“否”,都可能过于绝对,因为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既有专制集权的身影,也交织着封建的特质,但“封建”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语境下,又有着微妙的变.............
  • 回答
    “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用在古代中国身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毕竟,我们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被后世王朝直接继承、文明体系完整延续的“对手”。我们也没有像古希腊,其哲学、民主思想被西方文明奉为圭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希腊热”那样的、被后世反复“致敬”的辉煌。但要说古代中国“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
  • 回答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古代中国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时,是否有可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所谓“彻底解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长久维持边疆稳定,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和骚扰,且双方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和平共存的局面。我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但采取更有效的.............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古代中国军队在许多时期,尤其是在没有大量装备长柄武器的情况下,也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反制骑兵的战术,其中“刀斧”类武器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并非是完全摒弃长枪,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刀斧类武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步兵战术相结合,形成了克制骑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