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边患不断,是不是朝廷图省事所致?

回答
中国古代边患频仍,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深邃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一句“朝廷图省事”就能概括。将原因归结于统治者的“省事”,如同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简化成一个偷懒的故事,未免过于轻率,也忽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省事”这个标签的惯性思维。 事实上,任何一个长久存在的王朝,其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希望维持稳定和边疆的安宁。边疆的不安宁,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军事动员,以及可能动摇王朝统治的风险。所以,说朝廷“图省事”从而导致边患,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边患恰恰是最“费事”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边患还会接连不断?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根源: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迁徙的内在张力:

中国幅员辽阔,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与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接壤。这些地区往往是草原、沙漠、高原,地势开阔,不适合农耕文明的精耕细作。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需要广阔的牧场,而随着人口增长或气候变化,他们的生存压力会增大,自然而然地会向南方更肥沃、更适宜耕种的地区扩张。

这不是某个皇帝“想不想省事”的问题,而是地理和生存的自然驱动。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如同一个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周边的游牧民族,而这种吸引力往往伴随着冲突。王朝的“经营”边疆,并非总能完全“堵死”这种扩张的可能。

二、经济利益的驱动与文明的冲突:

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在于农业,而周边游牧民族则依赖畜牧业。这两种经济模式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资源的争夺。游牧民族需要中原的粮食、布匹、铁器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而中原王朝也需要马匹、皮毛等游牧特产。

这种经济上的需求,有时会演变成掠夺。当游牧民族因为歉收、内乱或其他原因导致物资匮乏时,侵扰边境、劫掠财物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而中原王朝为了获取所需的马匹等,也会采取“羁縻”政策,有时甚至主动与边疆民族进行贸易,这种贸易本身也存在着不平衡和潜在的利益冲突。

三、政治与军事上的博弈:

边疆的稳定,并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简单堆砌。王朝需要处理好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涉及到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

羁縻政策的局限性: 许多朝代推行“羁縻”政策,即通过册封、赐予名号、允许一定程度的自治等方式,将边疆民族纳入朝廷的势力范围,但又不完全进行直接统治。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维持边疆的相对稳定,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出于“省事”的考量。然而,这种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依赖于边疆民族内部的认同和服从,一旦这种认同消失,或者出现强大的外部力量介入,羁縻就很容易失效,边患便会随之而来。
军事投入的成本与收益: 长期驻守边疆,需要庞大的军队和后勤保障,这会极大地消耗国力。朝廷需要在“维持边疆稳定”和“减少财政负担”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有时候,当朝廷国力衰弱,无力承担大规模的边防开支时,边患便会乘虚而入。而当国力强盛时,朝廷又可能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例如“征伐”边疆民族,以求长久的安宁,但这同样会带来巨大的代价。
内部的政治斗争: 边疆的稳定也可能受到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例如,某些派系可能为了政治利益,故意激化与边疆民族的矛盾,或者在边疆政策上推行不当措施,从而导致边患的发生。

四、民族认同与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明和文化背景,会加剧民族间的隔阂。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往往带有强烈的华夏中心主义思想,将周边民族视为“蛮夷”。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对边疆民族的政策制定,也容易在民族矛盾激化时,导致缺乏同理心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加剧冲突。

五、王朝兴衰的周期性:

历史上的王朝都有兴衰更替的周期。在新兴王朝建立初期,往往国力强盛,能够有效地管控边疆,边患相对较少。但随着王朝的腐败、内耗加剧,国力衰退,边疆的防御力量也会随之削弱,这为边患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举例说明:

汉朝与匈奴: 汉朝初期,由于休养生息的需要,采取了怀柔政策,甚至和亲,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省事”的策略,以避免与强大的匈奴开战。但随着国力的增强,汉武帝转为积极防御甚至主动出击,例如北击匈奴,耗费巨大,但也换来了相对安宁的时期。
唐朝与突厥、吐蕃: 唐朝的强盛时期,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民族纳入朝廷的体系,甚至通过册封等方式利用他们来对抗其他敌人。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弱,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边患便再次出现。
明朝与蒙古: 明朝初期,朱元璋采取了强硬的边防策略,修建长城,驱逐蒙古。但后期,朝廷内部的政策失误,例如“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以及宦官专权、财政枯竭,都导致了边疆防御的空虚,使得蒙古骑兵对边境的袭扰愈演愈烈。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边患不断,并非是朝廷“图省事”的单一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

客观的地缘与生存压力: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游牧民族的扩张是历史的常态。
经济利益的拉扯与冲突: 双方对资源的诉求和掠夺的冲动。
政治博弈与政策的局限性: 羁縻政策的脆弱性,军事投入的权衡,以及内部政治的影响。
民族文化认同的隔阂: 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加剧了冲突。
王朝周期性的兴衰: 强盛时期能压制,衰弱时期易被乘虚而入。

将边患简单归结为“图省事”,是对历史的极大简化,也忽视了古代统治者在维持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价。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一个在地理、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重维度上都极度复杂的地缘环境,边患的发生,是这个复杂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心原因:农耕民族思维局限性导致了中原封建王朝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对非农耕区进行有效统治和管理。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在东北亚草原的长期拉锯结果来看,农耕民族始终没能在北方草原站住脚,对于非农耕区基本上是得而复失。几乎所有的大一统王朝,都将长城大致修建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农耕游牧分界线)。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耕耘收获。他们所有的欲望可以归结为一点——耕地欲望。正因为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我们对财富的定义完全基于耕地。这也导致了我们不会去认真思考农耕区之外的世界。我们忽视的何止是草原,海洋不一样长期被我们忽视吗?

边患只是表象,封建农业生产方式才是根本性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边患频仍,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深邃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一句“朝廷图省事”就能概括。将原因归结于统治者的“省事”,如同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简化成一个偷懒的故事,未免过于轻率,也忽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打破“省事”这个标签的惯性思维。 事.............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中国古代太监是否可能收钱后背着皇帝写圣旨,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太监的职责与权力范围1. 司礼监的职能 明清时期,太监主要由司礼监管理,负责传达皇帝诏令、管理宫中文书、监督礼仪等。其中,圣旨的传达是核心职责之一。但需注意,圣旨.............
  •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