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吗?

回答
古代中国是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个问题,就像我们面对一幅古老的卷轴,需要细细展开,才能看清其中的纹理和色彩。简单地说,“是”或者“否”,都可能过于绝对,因为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既有专制集权的身影,也交织着封建的特质,但“封建”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语境下,又有着微妙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这说的是一种政治体制,核心在于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国家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辖。古代中国在秦朝统一后,就奠定了这一制度的基础。

皇权至上: 皇帝是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从丞相到地方官员,都必须听命于皇帝。任何挑战皇权的尝试,都会被无情镇压。这种权力几乎是绝对的,不受任何独立机构的制约。
中央集权: 权力从中央辐射到地方,而不是从地方向中央汇聚。朝廷任命官员管理地方,财政收入也大部分上缴中央。地方官吏的升迁、调动都由中央决定,他们对中央负责,而不是对地方百姓负责。
官僚体系: 为了有效统治庞大的疆域和人口,朝廷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虽然早期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层层负责,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这套体系虽然在不同朝代有微调,但中央集权的精神从未改变。

封建国家:

这里的“封建”二字,大家可能会立刻想到欧洲中世纪那种领主分封土地、形成层层效忠关系的模式。但如果用这个狭隘的欧洲标准来套古代中国,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古代中国历史上对“封建”的理解,是更复杂的。

早期“封建”: 在西周时期,确实存在一种“封建制”,即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在其境内分封给卿大夫,形成一种层层分封、血缘和宗法关系紧密的等级制度。此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自行征战。这种模式更接近欧洲的封建制。
秦朝之后的转变: 秦朝统一六国,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任命郡县长官,他们是国家的雇员,而不是独立的诸侯王。这可以说是从“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的根本转变。

那么,古代中国在秦朝之后,尤其是汉唐宋明清时期,算不算“封建国家”?

如果我们坚持欧洲中世纪那种“领主拥有土地和附庸权力”的标准,那古代中国就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国家。因为土地的所有权在名义上是属于皇帝的,地方官员的权力是由中央授予的,而不是世袭的领主权力。

然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或者说当我们理解“封建”作为一种“分封、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时,古代中国的一些特征又带有“封建”的影子。

宗法与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等级秩序和礼法。虽然没有欧洲那样明确的土地和人身依附关系,但社会仍然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家族、门阀、士族等群体在历史上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特权。
士族与地主阶级: 在一些朝代,例如南北朝和唐代,士族门阀在政治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即便在郡县制下,强大的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方式(例如通过科举、通过捐纳)进入官场,也可能形成一种对地方权力的渗透和影响,虽然这与欧洲的封建领主性质不同。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尽管中央集权是主流,但历代王朝都面临着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的博弈。一些强大的地方势力,如藩镇、军阀,也曾挑战中央集权的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露出中央集权体制的脆弱性,以及地方力量的潜在“封建化”倾向。

综合来看,更准确的说法是:

古代中国在秦朝之后,建立并发展了一种高度发达的、带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中央集权国家。

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欧洲中世纪那种“封建国家”,因为其核心是皇权对全国的直接控制和官僚体系的运作,而非分封领主之间的等级依附关系。

但是,由于中国历史的悠长和复杂性,以及社会结构中始终存在的等级观念、宗法制度和地方势力的潜在作用,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封建”这一概念在某些侧面的适用性。例如,在讨论汉代的“内外官”制度、唐代的“门阀政治”衰落后又出现的地方藩镇割据,或者明清时期大家族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时,都可以看到一些与“封建”相关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不如说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贯穿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但其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中,也掺杂着一些源于古代“封建”传统的残余影响和演变。”

就像一件精美的刺绣,底色是坚实的中央集权,但上面点缀的图案,却可以看到从早期封建残留下来的丝线,以及时代变迁后衍生的不同色彩和纹样。用一个标签来概括,可能会丢失太多细微之处。

总而言之,理解古代中国,需要我们抛开僵化的西方式概念,去感受其历史的脉动和演进。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形成自身独特政治文明的宏大叙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到的问题:

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吗?


从秦代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就建立了。这是伟人和教科书一直宣扬的。应该从孟德斯鸠开始西方,日本,以及中国近代都接受了。

的确,很多教科书对帝制中国时期的描述,有如下的关键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实际上这正是二十世纪我国左翼史学的几个重大成果之一。

虽然今天无论是学界还是坊间,都很难说不对唯物史观产生偏见,但是当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它被绍介到中国的时候,还可以算是一种很有力量的工具。它的应用和壮大,从1949年之前几十年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真的恳求大家,遇事多想多质疑是好事,但是也不要无限行政背锅制,那无疑又是一个极端了。

至于孟德斯鸠这部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没有看懂。我冒昧地理解一下,这里可能是指,自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之后,中国帝制时期的“专制主义”性质被广泛接受了(这里我这样揣测的依据,是下文中题主无疑更重视“专制主义”这个概念。)也可能是指,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一部分,战胜了伏尔泰为代表的、通过歌颂中国论证“开明专制”的一派。

这个观点先无论对错,我都注意到,您有一种倾向:认为专制主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落后的象征(也可能是源泉)。这无疑是不对的。下文再详细阐述。



然而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学了早起中国文明以及一些历史学的东西,有了一些怀疑。也许是一起重大的历史篡改事件? 我们是怎么得出古代很专制的结论的?

这里是第二个恳求:请不要那么快地把自己不喜欢的观点阴谋论化。学界每天都有想有所成就的冒险家,如果有人在这种大范围下作死的话,是一定有人乐意制裁的。更何况历史篡改所需要的资源和精力,基本上是无法承受的。请您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尽量“奥卡姆剃刀一点”(笑),更简洁的逻辑回路正确的几率更大。

既然您的落脚点是“因为历史被篡改或其它原因,我们错误地得出中国古代很专制的结论”,我想我之前的一些猜测是奏效了的。您重点是在“专制主义”上,并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存在。

但是实际上,在一般历史课本上的这三点的含义是确定的,基本属于一种专有名词一样的存在。

专制主义:在这种语境下,往往是指中央政府内部的运行是非分权的,权力向一个人(或机构)集中的情况。

中央集权:在这种语境下,往往是指中央和地方关系上,权力从地方衰减,在中央得到加强的情况。

封建社会:按照斯大林式的五阶段论划分的社会阶段,指一段农民对地主或国家产生人身依附性,并被束缚在土地上进行自然经济生产等的社会形态。

事实上,马克思本人没有来过东方,他对东方的主要论述也集中在西方资料比较丰富的印度,他的很多观点也颇有争议――现在的这种说法,恰恰是几十年学界讨论的结果。这三条没有一条,被“伟人”之流直接使用过。

这种情况下,您还认为专制主义是一种天然落后或者带贬义的词汇吗?那置绝对主义于何地?

至于帝制中国的专制性到底强不强:一个在文明的中期就出现了世族衰落、望族从地方到中央集中、规范的官僚机构人才选拔和运行制度的完善发展、从帝国中心到地方的经济、人员往来密集的国家,其专制性的强大,还需要有别的佐证吗?

有一些说法认为中国的专制性酷烈于清,并举例说明朝士大夫的风骨和优待,认为不存在专制。首先说明,清帝国作为帝制中国的尾声,专制主义强大到残酷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而明朝的士大夫很显然虽然某种程度上很快活,但是还是难以与之前的前辈相比:西方人对明代廷杖的印象深刻以至于形成了“刻板印象”。

最后说点题外话。有些答主是从“封建主义”这个概念入手论述的。近些年学界也在这个问题上大加反动。其实倒是没必要的。“封建”这个词经历了日语语境下的变动,加上后来几十年概念的转变,已经与原义差别很大了。现在大家要么心照不宣地按照这个扩充义来讨论问题,要么有意避开再也不谈(就说成“帝制中国”如何?其实现在的升学时期的历史课本,都只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了)――为这个概念“正本清源”,倒是毫无必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是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个问题,就像我们面对一幅古老的卷轴,需要细细展开,才能看清其中的纹理和色彩。简单地说,“是”或者“否”,都可能过于绝对,因为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既有专制集权的身影,也交织着封建的特质,但“封建”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语境下,又有着微妙的变.............
  • 回答
    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拜占庭皇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运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从理论上讲,拜占庭帝国确实拥有一些基础条件,但要完全复制中国古代的模式,却存在着根本性的阻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中国古代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首先,统一.............
  • 回答
    探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是否是“必然”,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掺杂了历史的偶然性、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结构的制约。与其说是“必然”,不如说是多种因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互作用、螺旋式推进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和路径依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早期国家形态与权力.............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古代是否比欧洲更加专制独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细致地比较,因为“专制独裁”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而且欧洲在漫长的历史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形态。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比欧洲更集中的权力,但两者在制度设计和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一、 定义.............
  • 回答
    “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用在古代中国身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毕竟,我们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被后世王朝直接继承、文明体系完整延续的“对手”。我们也没有像古希腊,其哲学、民主思想被西方文明奉为圭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希腊热”那样的、被后世反复“致敬”的辉煌。但要说古代中国“没和其他文明古国较.............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古代中国军队在许多时期,尤其是在没有大量装备长柄武器的情况下,也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反制骑兵的战术,其中“刀斧”类武器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并非是完全摒弃长枪,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刀斧类武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步兵战术相结合,形成了克制骑兵.............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确实将“心”视为一个集思考、情感、意志于一身的枢纽,这一点从许多古籍和日常用语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比如,《礼记》中说“心欲善,则身欲行”,表达了心意引导身体行动的观点。但即便如此,“绞尽脑汁”这个成语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古人对思维过程的认识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实践和观察而不断深化和细.............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实行金本位,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可能过于片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现代金融概念的框架,深入到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实际运作之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金本位”。在现代意义上,金本位是指以黄金作为货币发行的基础,货币的价值直接与一定重量的.............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第一将领”,这就像是在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谁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一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位名将都有其辉煌的战绩、独特的军事思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但如果要从影响力、战绩、军事才能的全面性来衡量,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下这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1. 战国四大名将之.............
  • 回答
    《长生殿》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细腻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人性、命运与爱情的深刻探讨所共同铸就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帝王将相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面映照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的镜子,其悲剧性的力量,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人心。要详细理解.............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国际形势”算不算最好的,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最好”,这个词儿太绝对了,古代中国跟现在不一样,哪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甚至是危机四伏。不过,跟一些其他朝代比起来,明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实力和地位,也经历了一些特别的阶段.............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其日期的确定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紧密相连。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历法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源:对太阳运行的朴素观察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意到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并非恒定.............
  • 回答
    要论明末农民战争和太平天国哪个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巅峰,这实在是个让人难以抉择的问题,就像面对两座巍峨的高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不过,如果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较个真,我倒是觉得,从影响力、组织程度和对历史进程的颠覆性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更像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次集大成式的爆发,其某些层面确实达到了前.............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祖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外族群。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涉及迁徙、融合、历史变迁,就像一幅幅慢慢展开的古代画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的族群构成也在变化。早期可能以华夏族为主,后来逐渐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比如匈.............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要评价明朝盔甲是否是中国古代历代之巅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与欧洲的板甲时代做比较。15世纪欧洲进入板甲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其盔甲以全身包裹、防护性极强而闻名。而明朝,恰恰是中华冷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盔甲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和先进。明朝盔甲的辉煌与特色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朝.............
  • 回答
    在没有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古代中国,数学发展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时的数学体系以象形文字、符号和算筹为基础,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一、 算筹与记数系统:独特的计算工具古代中国数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使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算筹是一种用细长的小木棍、竹棍或金属棍,通常长度在25厘米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