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明显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会被认为是艺术珍品?

回答
许多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在它们诞生之初,或许并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艺术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而非仅仅遵循一套僵化的“普遍审美”。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摆脱当下流行的口味,却最终赢得“艺术珍品”的美誉,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且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作用:

1. 挑战与革新:打破既定边界,开辟新路

最直接的原因是,那些“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往往是艺术史上的“叛逆者”。它们敢于挑战当时约定俗成的绘画技法、题材选择、表现形式,甚至挑战的是艺术本身的定义。

技法上的突破: 想象一下印象派的兴起。在人们习惯了古典时期精细勾勒、色彩写实的绘画风格时,莫奈、雷诺阿这些艺术家用粗犷的笔触、斑斓的色彩、捕捉瞬间光影的方式出现在画坛。这在当时的观众看来,无疑是“未完成”、“粗糙”、“不精致”的,与他们心中“美的标准”相去甚远。然而,正是这种对传统技法的颠覆,开启了现代绘画的新纪元,让人们看到了色彩和光线本身的表现力。

题材上的大胆: 杜尚的《泉》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现成的尿布,被他签上名字,摆在展览上,并被命名为艺术。这彻底挑战了“艺术品必须是艺术家手工制作的、具有独特性和美感的物品”这一传统观念。在当时,这被视为对艺术的嘲弄,是对艺术神圣性的亵渎。但正是这种对“何为艺术”的拷问,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催生了现成品艺术、概念艺术等诸多流派,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创作的认知。

观念上的颠覆: 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将物体拆解、重组,从不同角度同时呈现,这在习惯了“所见即所得”的观察者眼中,是扭曲的、破碎的,不符合“真实”的审美。但毕加索的目的是要表达比单纯模仿现实更深层次的视觉体验和空间关系,是艺术界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全新解读。

当这些“激进”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证明是开启新方向的关键一步时,它们所携带的“不符合当下审美”的特质,反而成为了它们独特价值的体现——它们是先锋,是引领者,是艺术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2. 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超越感官,触及灵魂

艺术珍品并非总是以“好看”来评判。许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哲学思考,这些深度往往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愉悦。

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探索: 弗朗西斯·培根的肖像画,那些扭曲、模糊、充满痛苦的人物形象,在很多人看来是“丑陋”的,甚至令人不安。然而,培根正是通过这种具象化的“丑”,深刻地揭示了二战后人类内心的焦虑、孤独与生存的无意义感。他的作品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是为了捕捉人类精神深处的真实情感。观众在最初的排斥之后,可能会被这种直击心灵的真实所震撼,从而认识到作品的深刻意义。

社会批判与反思: 古斯塔夫·库尔贝的《石工》描绘了两个贫苦的石工,他们的生活艰辛而平凡。在当时,贵族和神话题材的绘画是主流,库尔贝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以一种直白、不加修饰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生活。这在崇尚高雅的艺术界看来,是“粗俗”的,甚至“政治不正确”的。但正是这种对现实的真实描绘,是对社会不公的有力批判,是对被忽视人群的肯定。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更能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很多前卫艺术、行为艺术,甚至是某些概念艺术,都可能在形式上显得“怪异”或“不可理解”。但它们的价值往往在于其背后提出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以及对既有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观念的挑战。当作品触及了重要的社会议题,或者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时,即使形式上不那么“讨喜”,其艺术价值也可能因此凸显。

3. 艺术家的个人视野与原创性:独一无二的印记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拥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表达自我的冲动。这种个人视野,往往是“普遍审美”无法完全捕捉的。

个人化的情感表达: 文森特·梵高,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如雷贯顶的名字,在他生前却饱受误解和贫困。他的作品,比如《星月夜》中翻腾的笔触、充满情感的色彩,在当时可能被视为“病态”或“失控”。但正是这种极致的个人情感表达,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触动了无数后人。他的“不普遍”恰恰是他的“个性”,而这份个性,最终成为了艺术的珍宝。

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有些艺术家可能在作品中预见了未来的某种趋势,或者表达了一种超越其时代理解的思想。例如,一些早期的科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可能显得荒诞不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这些作品的想象力便显得尤为宝贵。

原创性与颠覆性: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试图赋予事物新的意义,或者展现事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种原创性的尝试,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即使在创作过程中,“不符合普遍审美”成为了必然的代价,但其开创性的价值,最终会被历史所认可。

4. 评论家、策展人与学术体系的作用:价值的构建与传播

艺术价值的认可,并非完全是自发的市场行为,也离不开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博物馆以及学术研究的推动。

艺术史的叙事: 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通过分析、解读和推广,将某些作品置于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中,赋予其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他们会从技法、思想、风格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作品,帮助公众理解其价值所在。

艺术机构的背书: 博物馆的收藏、画廊的展览、学术研讨会,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价值体系。当一件“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被重要的艺术机构收藏或展出时,它就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其艺术地位也随之提升。

时间的选择: 艺术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许多作品在最初可能被忽视或误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原创性、深刻性或历史意义逐渐显现,并被更多人接受和珍视。这就像陈年的美酒,需要时间来发酵,才能展现出其醇厚的风味。

总而言之, 一件作品之所以能从“不符合普遍审美”的境遇中脱颖而出,成为艺术珍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可能是在技术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思想上挖掘了深邃的内涵,在表达上展现了艺术家独一无二的灵魂,同时也离不开艺术界和历史的评价与筛选。这些作品的价值,往往在于它们挑战了既有的舒适区,拓展了我们认知和感受世界的边界,并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它们告诉我们,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的实验性,以及它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有皇帝的新装。

举个例子:比特币,它只是一串电脑计算出来的数字,根本没有价值,也没有任何背书。(比特币玩家所宣传的数学公式就是背书,只是个文字游戏,根本和货币的背书不是一回事)。它就能超到上万美元一个数字。市场经济,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有个噱头它就有可能被炒作起来,比特币玩家的名言:莎b的共识也是共识。

user avatar

我胡乱说点东西,肯定有谬误,望指证。首先我们要明白,毕加索是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人,他的写实派的绘画功力相当深厚,早在10几岁的时候就把所谓的“符合正常人审美”的绘画类型画的炉火纯青。比如这张早期作品

之后他对这种绘画方式感到厌烦,就开始我们现在一般看到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很大的一个成就或者说特点在于,一副画上展现的永远不是一个角度的内容。比如你看毕加索画了一个人的侧面,而实际上他既画了这人的侧面又画了他的正面。

比如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一张照片,被称为照片式的毕加索。很多人被这张照片震撼到,这就是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的一个比较直观的体现。但实际这照片也只是使用了毕加索的理念中的皮毛而已,当然我说的这些也只是一些皮毛。

所以,那些画绝对不是题主说的“ 明显不符合正常审美”。

另外,题主的另一张画是马克·罗斯科的作品。绘画上色彩类的作品一般是比较容易出现所谓的”不能欣赏“的问题的。因为多数人会以看素描的态度来看色彩作品,看这个作品够不够写实,形态够不够具体,画的逼真与否。然而实际上这些对色彩绘画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只有“色彩“二字。画作中对色彩的把握是否到位,颜色的搭配是否和谐,甚至每一种颜色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是否经过足够的设计,环境色、环境光的是不是有准确的表达,全局光源与点光源相互作用对色彩的影响等等,这些才是色彩作品中最重要的。

就像蒙德里安的作品一样,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蒙德里安的作品也是一样不解他就是摆了几个色块为何能成为大师,但实际上看似随意的色块和线条都是经过精细的配比和组织。

现在蒙德里安的作品理念已经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比如毕加索的画你要看他的绘画过程,他的画的内容不全是最后成品所能展示的,因为他经常会在画内画了一些内容和细节后又用大面积杂乱颜色将这些内容细节盖住,并不是说这些细节是无用的而做修改,而是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理念的表达。同样,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也绝对不是人们以为的随心所欲而画的。绘画与设计,它在过程中的复杂程度是一般没有参与其中的人想象不到的。

比如一个简单的logo设计过程:

所以要去评价一个艺术作品,绝对不是想当然看上一眼那么简单。要去学习、了解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些作品的绝妙之处。

最后,毕加索曾说,人人都喜欢听鸟叫,但是大家却都听不懂它们在说什么。他认为,一个画家的作品永远不可能迎合所有人。能有一部分人钟情于它们,肯赞美它们,已经足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