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祁钰为什么听到朱祁镇政变后连说三个好?

回答
要说朱祁钰听到朱祁镇政变后连说三个“好”,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不是简单的一句“好”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掺杂着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己的处境。

首先,咱们得明白朱祁镇是谁。他是朱祁钰的哥哥,是正统皇帝。当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这简直是明朝君臣的奇耻大辱。这个时候,还是郕王(朱祁钰的封号)的朱祁钰,在孙太后和群臣的拥戴下,临危受命,登上了皇位,改元景泰。他这一下子,就从一个亲王变成了掌握大权的天子,这地位的转变,你说有多大?这可不是一般人能遇到的机会。

所以,当朱祁镇被瓦剌送回来之后,一开始,朱祁钰是想得很周全的。他让朱祁镇搬进了西苑的别宫,给他了个“太上皇”的名号,虽然不是真的太上皇,但也算是个尊号,名头上是尊崇,实际上就是软禁。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是为了稳住局面,防止朱祁镇的旧部在他登基之初就闹出什么乱子来。毕竟朱祁镇在位多年,在朝野还是有一些根基的。

然而,朱祁钰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他登基后,虽然努力稳定朝政,但身体一直不太好,景泰八年,他病重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他的哥哥,被软禁的朱祁镇,在王振余党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发动了“夺门之变”。

你想啊,朱祁钰当时是什么状态?他病得都快不行了,最需要的是休息和治疗。结果呢?半夜里有人闯进宫来,说是“拥立太上皇”,直接把他的皇位给夺走了。这对于一个病重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是最大的打击。

那么,朱祁钰为什么会听到朱祁镇政变后连说三个“好”呢?这“好”字,可不是高兴的“好”,更像是苦涩的、无可奈何的、甚至带着点自嘲的“好”。

第一声“好”,可能是一种解脱的“好”。

朱祁钰病重在身,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可能早就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也知道自己一旦驾崩,朝中可能会因为储君之位而生出新的乱子。而且,他对于自己被软禁的哥哥朱祁镇,心中肯定也有一丝愧疚或者说是复杂的情感。当听到朱祁镇夺门成功,重新登基的那一刻,他可能反而有了一种“终于结束了”的感觉。他不用再为储君的问题烦恼,也不用再担心死后国家会如何。至少,在名义上,国家还是在皇室内部平稳过渡,没有落入外人之手。这种解脱,是一种悲哀的解脱,但也是一种事实的接受。

第二声“好”,可能是一种讽刺的“好”。

朱祁钰自己就是从被软禁的皇子(朱祁镇被俘时,他本来就是王爷)变成了皇帝。他深知这种权力更迭的残酷和不易。他现在自己又被哥哥“夺门”了,从皇帝又变回了亲王。这种经历,可以说是惊人的相似。他可能在想:“真是风水轮流转啊!当初我能登基,是哥哥不在;现在哥哥能回来,也是因为我病了。这世间的权力,从来就没有稳稳当当的时候,都是靠着各种机会和手段。” 这其中的讽刺意味是很浓厚的。他可能在嘲笑自己,也可能在嘲笑这个政治斗 माहित的世道。当初他对朱祁镇的安置,现在也用在了自己身上,这就是所谓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第三声“好”,可能是一种心灰意冷的“好”。

朱祁钰可能也知道,朱祁镇的夺门之变,背后是有一部分旧臣的支持的。而且,朱祁镇作为前任皇帝,本身就有着天然的合法性优势。虽然朱祁钰登基是顺应了当时的情况,但朱祁镇终究还是正统皇帝。在他病重的时候,这种“正统”的力量再次显现,将他拉下了皇位。朱祁钰可能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全摆脱哥哥的阴影,无法彻底巩固自己的统治。当他明白自己即便是坐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在关键时刻,还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时,他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心灰意冷。他已经尽力了,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如此。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对政治斗争的无力感的表现。

所以,这三个“好”,不是简单的应声,而是朱祁钰在病榻之上,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所做出的复杂情感的表达。有解脱、有讽刺、更有深深的无力感和心灰意冷。这三个字,承载了他从郕王到皇帝,再到被废黜的整个政治生涯的起伏,以及他对权力、命运和人性的深刻体悟。这是一种在极度虚弱和绝望中的一种悲凉的、深刻的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很纳闷,讨论一个历史细节问题,不引史料原文就开始在那里做“阅读理解”、“心理分析”,有些人的脑子除了洞之外是不是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黑白漫步 的答案称

他就是说了一万句MMP,史官敢写吗?

问题是谁告诉你这句话是“史官”记下来的?

这个说法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弘治元年(1488)祝允明所撰《成化间苏材小纂》,卷一“武功徐公传”,原文如下:

景皇帝聞锺声,問左右誰邪?左右对太上皇。景帝曰哥哥好好。
*或曰于謙邪夫?未委然否。

作为一本30年后才出现的、以记录地方名人为要务的私人著述,而且传主是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这段记载的可靠性恐怕是要打个折扣的,而且无论真假,都和“史官”扯不上关系。


@胡拉 认为这三声好体现了“朱祁钰怀疑于谦造反”,亦属荒谬。

首先,提到于谦的这句在原文中是以备注小字的形式出现,只是“或曰”,而“未委然否”也可以表明编撰者不甚认同的态度。流传至今的杨瑄《复辟录》倒是采用了这个“或曰”的版本:

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 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但是《复辟录》正文虽然成书更早,这段话却是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附入的,与其来源《苏材小纂》相比已有讹误,不可不察。

其次,即便景帝确实问出了“于谦耶”,亦不能武断解读为“怀疑于谦造反”,至于担心“于谦夺了皇位”更是天方夜谭,对明代制度稍微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文臣篡位是绝无可能实现的,也没有智商正常的文臣会去尝试篡位。即便于谦发动政变,那也必然是“拥立”而非“自立”。


说到这里,问题本身已无回答的必要:

景帝是否曾在听到他哥哥复辟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是一个好(《复辟录》),两个好(《苏材小纂》),还是话剧表演式的三个好(《明朝那些事儿》)?

说不定他只是喘了两声气呢?

各位想象力丰富的答主,何不去起点大展宏图呢?毕竟知乎又不给钱。


最后,希望知乎给我一个“亲自答”的认证。

user avatar
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 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有一段因为史官实在是不懂,所以漏记了。我当时在现场,现在补全真相。

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
是时二帝相见,景皇帝曰:"奇变偶不变",英宗对曰:“符号看象限”

然后才是:

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朱祁钰听到朱祁镇政变后连说三个“好”,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不是简单的一句“好”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掺杂着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己的处境。首先,咱们得明白朱祁镇是谁。他是朱祁钰的哥哥,是正统皇帝。当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这简直是明朝君臣的奇耻大辱。这个时候,还是郕.............
  • 回答
    夺位之后,朱祁钰为何留着这位“太上皇”?对于明朝的“夺门之变”,很多人都知道是朱祁钰在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后,临危受命,登基为帝。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让很多人费解:既然朱祁钰已经是皇帝,为何不趁此机会将这位前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彻底除掉,以绝后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考量.............
  • 回答
    朱祁镇,这位明朝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他的名字与“十大昏君”的称号联系在一起时,总会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若我们抛开一些片面的、标签化的评价,深入探究朱祁镇的真实面貌,或许会发现他并非那么“罪无可恕”,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并不配得上这个沉重的称号。“土木堡之变”的帽子太过沉.............
  • 回答
    要说朱祁镇为何要对于谦痛下杀手,这事儿得从头捋。话说当年土木堡一战,大明朝真是被瓦剌给打得一败涂地,皇帝朱祁镇本人也成了俘虏,这绝对是大明立国以来最丢人的事儿了。当时,朝野上下那是乱成一锅粥。一边是远在北方的皇帝生死未卜,一边是逼近京城的敌军,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复杂印记的皇帝,最终获得了“英宗”这样一个颇具褒义的庙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文人士大夫的评价以及后世对功过的权衡。要理解他为何能得此庙号,咱们得从他的人生轨迹、政治生涯以及最终的评价说起。首先,咱们得回到他的人生经历。朱祁镇,在.............
  • 回答
    要说朱祁镇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人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他这个人身上,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一点点地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承认,朱祁镇这个人,骨子里并非是什么坏人,也谈不上是什么昏君。他虽然年轻,但比起一些老谋深算的君主,反而有一种天真的、直率的劲儿。你想啊,一个皇帝,如果整天.............
  • 回答
    朱祁镇,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饱受争议的名字。提及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土木堡之变”的惨败、被俘的屈辱以及后来的复位。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仔细梳理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现这个评价或许过于简单化,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也确实展现出一些被低估的特质。“土木堡之变”:并非一人的.............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这位在位时期被誉为“仁宣之治”的皇帝,一生中拥有两位儿子,其中长子便是后来引发“土木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提起朱祁镇,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他年少登基,被宦官专权裹挟,最终导致国之大辱的形象。那么,这位让明朝历史蒙上阴影的皇帝,为何会是宣宗的儿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血脉延续,而是多种复杂因.............
  • 回答
    话说那年,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便是“夺门之变”。这次事件,让原本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镇,戏剧性地重返了皇位,这其中缘由,绝非偶然,而是多方势力相互角逐、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要说朱祁镇为何能成功夺回皇位,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根源。首先,土木堡之变是导火索。那场灾难性的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问题,“教员”与明英宗朱祁镇之间的关联可能存在表述上的混淆。根据历史事实,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1435年-1449年在位,后复辟),而“教员”一般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并非历史人物。因此,您的问题可能涉及表述误差。以下从历史角度分析朱祁镇的即位背景及原因: 一、朱祁镇为何能成为皇帝?1.............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很多人不理解,身为皇帝,为何不效仿前朝许多君王那样,在危难关头“君王死社稷”,而是选择了屈辱的被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当时的情况以及朱祁镇自身的特质。首先,我们得承认朱祁镇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文韬武略”、.............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涉及朱祁镇的剧情里缺少“叫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也有影视改编的艺术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叫门”事件本身的历史背景。那是明朝中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的严重后果在土木堡之战后集中爆发。英宗朱祁镇在亲征瓦剌时,被宦官王振裹挟,贸然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而是时代、制度、个人能力和战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康熙皇帝大破葛尔丹和明英宗被俘也先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比,就像把一个训练有素的现代军队和一支装备简陋的古代部落放在一起较量,虽然都是“亲征”,但起点和过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咱们先说说康熙皇帝和葛.............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的军事决策,涉及对安南(今越南)、下西洋以及河套卫所的权衡,其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经济考量,也包含政治野心和战略优先级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 一、战略优先级:北方边疆的“防御”与“战略价值”1. 河套卫所的现实意义 河套地区.............
  • 回答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从来都不是一个秘密。他没怎么费心思去“删改”自己那段乞丐的经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重要的原因。首先,朱元璋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他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也最生动的证明。想想看,一个出身贫寒,早年还要四处讨饭的孩子,最后却能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这本身.............
  • 回答
    要回答朱祁钰为何对哥哥朱祁镇如此“恶劣”,却又不直接派人暗杀他,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身的性格和顾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不坏”就能概括的。朱祁钰的“恶劣”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恶劣”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而不是纯粹的人身侮辱。这种“恶劣”.............
  • 回答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其严酷程度,至今令人心惊。他亲自审案,制订严苛法律,无论官职高低,一经查实,便处以凌迟、剥皮等极刑,抄家灭族更是家常便饭。据史料记载,仅在洪武一朝,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便高达十几万,几乎刮了朝廷一层皮。然而,即便如此雷厉风行,朱元璋也未能彻.............
  • 回答
    要理解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的原因,得先回到那个时代大明北方的严峻形势,以及朱棣个人的政治考量。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决定,而是基于现实、战略和政治野心的复杂权衡。一、 北方防线的脆弱性与历史包袱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建立之初,对北方的防御体系是继承元朝留下的。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也就是所.............
  • 回答
    朱元璋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励精图治的君主,而非坊间或某些演义中塑造的那般残暴不仁的昏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对“昏君”的刻板印象,深入审视他一生的作为。首先,朱元璋的出身是理解他行为的关键。他出身贫寒,吃尽了天下苦。这种经历让他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因此,他登基后,许多政策都着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