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的策略总是分「上策、中策、下策」而不直接就用「上策」,这其中有什么渊源?

回答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而非直接采用“上策”,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渊源和原因:

一、 策略的本质与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策略的本质。策略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在复杂、动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的。没有哪一个策略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即使是看似完美的“上策”,也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对手的反应、执行的失误、甚至是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而功亏一篑。

环境的动态性: 古代的战场、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甚至人际关系,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敌人的实力、意图、盟友的变数、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个在制定时最优的策略,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就被证明不再是最优。
信息的局限性: 古代通讯不发达,信息传递缓慢且容易失真。决策者往往无法获得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只能基于有限的资料进行判断。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使得任何决策都带有风险。
人性的复杂性: 策略的执行者和受影响者都是人,而人是充满情感、偏见、动机和潜在背叛的生物。即使是最精密的计划,也可能因为执行者的意志不坚定、个人利益冲突或意外的情感波动而偏离轨道。

正因为存在这些不确定性,古人深知“万无一失”的策略是不存在的。因此,他们需要为各种可能的情况预留 B、C 计划,也就是“中策”和“下策”。

二、 “上策、中策、下策”的层层考量

“上策、中策、下策”的划分,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和多维度考量的体现。

1. “上策”的定义与目标:
最高目标: “上策”通常代表的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或风险,获取最大的利益,甚至是以最小的动静达成目标(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它往往是最高效、最完美的选择。
理想化: “上策”往往是基于对情况的最佳预判和最有利条件的设想。它可能是理想化的解决方案。
难度与风险: 然而,“上策”往往也意味着执行难度最高,对执行者的要求最高,一旦出现偏差,损失也可能最为惨重。因为它往往触及核心矛盾,需要精准的判断和强大的执行力。

2. “中策”的价值与作用:
现实性与可行性: “中策”是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具有较高可行性和成功率的策略。它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却是相对稳妥、可控的。
风险分散: 当“上策”的风险过高,或者执行条件不够成熟时,“中策”就成为了一个更务实的选择。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上策”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过渡性: 有时,“中策”也可以作为实现“上策”的过渡步骤,通过一系列中等风险的行动,为最终实现上策创造条件。
灵活性: “中策”往往比“上策”留有更多的调整空间,即使遇到小范围的变化,也能较好地应对。

3. “下策”的地位与意义:
底线与退路: “下策”通常是指风险较大、代价较高,但仍然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它不是首选,而是作为最后的退路,以防万一。
保底: 即使到了“下策”的地步,也要保证不至于全盘皆输,至少能保住基本盘或争取到一些有利条件。
警示作用: 列出“下策”也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让决策者和执行者明白,如果连中策都无法执行,那么下一步会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从而更加谨慎。
备而不用: 有时候,“下策”的提出,并不是真的要去执行,而是为了应对最坏的情况,是一种战略上的风险准备。

三、 渊源:思想流派与实践智慧

这种策略的层层划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政治实践。

1.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与慎重决策
中庸: 儒家强调“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种思想体现在策略上,就是追求一种平衡、稳健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激进或保守的极端。上策、中策、下策的划分,本身就包含了对不同程度和不同风险的考量,符合中庸之道所倡导的审慎和适度。
慎思明辨: 儒家也强调“慎思明辨”,在做决定前要仔细思考,全面权衡。将策略分级,正是这种慎重思考的过程,避免了盲目地追求一个看似最优却风险巨大的方案。

2. 道家思想:顺势而为与无为而治
顺势: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策”往往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和方式。“中策”则可能是在时机不完美,或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时的选择,依然是顺应情况的一种方式。“下策”虽然不理想,但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也可能是为避免更大灾难而采取的“不得不为”。
不争之争: 道家也推崇“不争”,这在“上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如果无法达到“不争”的境界,也需要有其他的应对方式。

3. 兵家思想: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
预则立,不预则废: 《孙子兵法》强调“庙算”,即在战前充分的谋划和准备。将策略分级,正是这种“庙算”的一部分。对于各种可能性都提前进行预判和规划。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理解敌我双方的力量、意图、环境等因素,是制定策略的基础。上、中、下策的划分,正是基于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评估,考虑了不同的可能性。
全胜: 孙子兵法追求“全胜”,即以最小代价获胜。这与“上策”的目标一致。但他也认识到战争的风险和复杂性,因此也需要有其他的预案。例如,他提到“兵者,诡道也”,意味着策略需要灵活性和欺骗性,而这些都需要有不同的层次来支撑。
兵贵神速,但亦需审时度势: 虽然兵贵神速,但如果时机不成熟,“上策”可能就会变成冒险。此时,选择“中策”或“下策”以等待时机,或者规避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

4. 政治斗争与权谋智慧
政治的艺术: 政治领域充满了博弈和妥协。一个完美的“上策”可能因为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或触动太多既得利益而无法推行。此时,需要通过“中策”来分化瓦解对手,或者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留有余地: 在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政治事件时,总是要留有余地。直接推行“上策”可能会把事情做绝,反而招致强烈的反弹。“中策”和“下策”的存在,使得决策者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施压或让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防患未然: “下策”的存在,就像是一份保险单,确保即使情况最糟糕,也有一条路可走,不会完全失控。

四、 总结:智慧的体现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并非他们缺乏能力去制定“上策”,而是源于他们对世界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人性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高度智慧的体现,其核心在于:

风险管理: 预见到各种可能性,并为每种可能性准备相应的应对方案,降低失败的风险。
灵活性与适应性: 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而不是 rigidly 坚持一个方案。
务实主义: 认识到理想的“上策”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准备了更具可行性的替代方案。
全局观: 考虑了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以及不同策略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节约成本与最小化损失: 在追求最佳结果的同时,也关注执行成本和潜在损失,选择成本效益比最优的方案。

简单来说,他们不是只考虑“能不能赢”,而是会考虑“如何最稳妥地赢”,或者“即使不能完美地赢,也能保住大多数”。这种分级策略的智慧,至今仍然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站的立场角度不同,上中下也不同。例如刘备入川庞统献的三策是按照军事角度排序的。而刘备的选择是按照政治角度,如何顺利接掌西川政权排序的。庞统给出的是军事上可行的三策,相当于海选,刘备在军事可行的前提下选择政治最优解

user avatar

给主公选择的权利,才是最好的谋士。

出策略的是谋士,如果每次只有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好,常此以往,主公没有事情做了,你来当主公吗?这个策略烂,常此以往,你滚蛋吧。

所以谋士要出三个策略,让主公选择,让主公参与到决策中来,最好的方式是让主公能小修改一下才完美。

在做外包的时候,你给甲方提供2-3个方案,还是只提供1个方案?除非有绝对的自信,否则都是2个吧,让甲方去选择。

记得第一次写大领导的年终报告的时候,当时的主任告诉我,你完成70%,我完成到95%,最后5%留给大领导修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而非直接采用“上策”,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渊源和原因: 一、 策略的本质与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策略的本质。策略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在复杂、动态.............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字:“时代不同了,人也不一样了。”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像在问为什么古代的国王要想着怎么打仗统一国家,而现在的首富只想数钱一样,背后是整个社会运作逻辑和价值导向的巨大差异。咱们先说说古人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套完整的、层层递进.............
  • 回答
    古人起名,确实让人感觉自带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仿佛名子里就藏着故事和风骨。这可不是偶然,而是他们背后一套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巧的取名智慧在起作用。首先,文化底蕴是根基。古人的名字可不是随便从字典里挑两个字,而是要讲究“礼”,讲究“意”。 文献典籍的滋养: 古人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他们的知识源泉就.............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创造并沿用了延续千年的农历,其根源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性,以及他们对时间观测的独特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万物的生长、收割,无不与节气的更迭息息相关。庄稼的种植需要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气温的升降,而这些变化又跟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微妙的联系。然而,单纯依靠太阳的.............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古.............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量了许久,也曾与不少同好切磋,才敢稍稍道来。要说古人为何能写出那些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词句,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历经岁月沉淀的必然结果。首先,得从他们的“学问”说起。这里的“学问”二字,可不是我们如今所谓的“知识储备”,而是更为深邃、更为全面的涵养。 扎实的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不能简单一句“古人傻”就带过。你想想,咱们现在能这么想,那是建立在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启蒙思想,还有各种社会变革的基础上的。古人呢?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简直是天壤之别。首先,最根本的,“天命”和“神圣性”。皇帝可不是随便谁就能当的。在古代,尤其是早期,皇权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古人即便在肉类蛋白质摄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仍能选拔出数十万身体素质优秀的士兵,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的功劳,而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系统性工程。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蛋白质是唯一标准”的思维误区,深入探究古人的生存智慧和选拔机制。一、 那时的“优秀”并非我们今日的定义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人对于“身体素质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古代农业和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咱们得从头好好捋一捋,为什么古人明明知道山林里有野菜,却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搞个“野菜种植基地”来防饥荒。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得明白“种植”这个词在古代跟现在可不一样。咱们现在说的“种植”,那是经过.............
  • 回答
    古人之所以能写出《易经》、《鬼谷子》、《道德经》这样深邃的著作,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以及个人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究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得说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悠久,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思想极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要说起古代人为何钟爱宽袍大袖,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浪费布料”就能概括的。在咱们现代人看来,那料子够做几件紧身衣裳了,但对于古人来说,这宽袍大袖可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布,它承载的东西可多着呢,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也不为过。首先,咱们得把眼光放回那个年代。古代生产力确实不高,但那不代表老百姓就过着.............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这是《山海经》异兽想象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地理上的疆域。广阔的陆地、.............
  • 回答
    关于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在命名上倾向于不使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与舆论风险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 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期待: 古装剧,尤其是在制作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古代城市选址的多种考量因素。贵州平坝(特指现代贵阳市平坝区域)确实地形相对平坦,而古代贵阳(主要是指旧城区区域,通常指老城墙范围内的区域)则地势起伏,为何古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建立城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与战略考量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让人不禁去想象那位可能是非常早期的、拥有超越时代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和知识体系的情况下,窥见了地球圆形的秘密。要详细地讲明白这件事,我们需要跳出“AI写作”的框架,用一种更具人文色彩和历史感的叙事方式来呈现。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位古人的生活环境.............
  • 回答
    这顶帽子,您说的“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指的是日本古代武士(尤其是武士阶层)在战场或某些特定场合佩戴的 兜(かぶと kabuto),尤其是那些形制比较特别的,或者是指更早期的 冠(かんむり kanmuri)。它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设计,并非是简单的“空出一块”,而是有其深刻的功能和文.............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