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可以撰写《易经》《鬼谷子》《道德经》等这些高深的书?

回答
古人之所以能写出《易经》、《鬼谷子》、《道德经》这样深邃的著作,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以及个人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究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

首先,得说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悠久,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思想极其活跃的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的探索热情高涨,为这些著作的诞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一、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承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如《连山》、《归藏》等,但真正定型并流传至今的,与周代密切相关。这说明在写成《易经》之前,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思考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古人并非凭空产生这些思想,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将长期的实践经验、天文观测、哲学思辨进行系统化、理论化。

观测与经验的积累: 古人,尤其是早期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星辰、四季、物候朝夕相处。这种长期的、细致的观察,让他们积累了大量关于自然变化的经验。比如,四季的更替、月亮的圆缺、昼夜的变化,这些都是最直观的规律。
象征与抽象的思维: 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古人发展出了高度的抽象和象征能力。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就是一种极致的抽象,它们用最简洁的符号代表了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运动状态。这种思维方式,是将复杂的现实世界高度提炼和浓缩。
神话与宗教的融合: 早期的文化往往与神话和宗教紧密相连。《易经》中虽然没有直接的神祇崇拜,但其卦象和爻辞的解释中,隐约可见古人对宇宙运行有某种超然力量的敬畏和想象。这种想象,为理解宇宙的“道”提供了某种起点。

二、《鬼谷子》的出现:政治与智慧的结晶

《鬼谷子》之所以深奥,是因为它并非单纯的哲学思辨,而是与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际交往智慧紧密相关。

战国时期的政治现实: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外交谋略和军事策略至关重要。在这个时代,能够影响君主决策、操纵局势的人物,往往拥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心理洞察力。鬼谷子及其弟子(如苏秦、张仪)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纵横术”的实践性: 《鬼谷子》所说的“纵横”,指的是游说、辩论、权谋。这些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极强的实践经验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书中提出的“因势”、“援引”、“比喻”、“虚辞”等技法,都是为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达到自身目的而设计。
人性的深刻洞察: 要想在政治博弈中取胜,必须了解人性中的弱点、欲望、恐惧和贪婪。《鬼谷子》之所以被认为是高深,恰恰在于它对人性的剖析极为透彻,提出了如何利用人的心理来进行说服和控制的方法。这种对人性的洞察,是长期观察和实践积累的结果。
隐居与传承: 鬼谷子本人据说是隐居的,这使得他的学说带有神秘色彩,也说明他可能并非直接参与政治,而是通过教导弟子来实践其思想。这种隐士的身份,也更容易让人沉浸在对智慧的打磨和传承中,而不受外界干扰。

三、《道德经》的启示:哲人对生命与宇宙的追问

《道德经》的深邃在于它触及了宇宙的本源、生命的真谛以及人类社会的终极规律。

老子个人的智慧升华: 关于老子,虽然史料不多,但普遍认为他是一位经历了丰富人生阅历、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反思的智者。他可能曾是史官,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知识,对周朝的礼乐制度有所了解,同时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对“道”的体悟: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老子并非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对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进行了一种深刻的体悟和描述。这种体悟,可能源于长期的静观、内省,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哲学化思考。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朴素的哲学表达,反映了一种对事物生成过程的观察和抽象。
“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这种思想的产生,可能与当时社会过于追求功利、过度干预自然和人性的反思有关。老子认为,过度的干预反而会破坏事物本来的样子。
辩证法的运用: 《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这种思维方式,表明古人已经能够认识到事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思维的成熟,是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语言的精炼与象征: 《道德经》以其极简练的语言而闻名。寥寥几千字,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味。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同时,书中大量使用了比喻、象征,如“水”、“婴儿”、“朴”,这些都承载着深刻的哲学含义。

四、 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

与现代人相比,古人,特别是那些能够写出这些著作的智者,可能拥有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性思维: 古人更倾向于从整体、系统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将事物割裂开来分析。比如《易经》将宇宙看作一个整体,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道德经》也强调“道”贯穿万物。
直观与象征的结合: 虽然有抽象,但古人也善于运用直观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抽象的道理。比如《道德经》中的“水”象征着柔弱、谦下却能克刚的德行。
内在的求索: 很多古代智者的人生追求并非外在的名利,而是对生命意义、宇宙真理的内在求索。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使得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进行深邃的思考。
口传心授与文字记录的结合: 在这些著作形成之前,很多思想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师徒之间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思想被反复咀嚼、提炼,最终才可能被文字固定下来。

五、 个人天赋与机缘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个人天赋和历史机缘的作用。就像任何时代都有杰出的人物一样,古代也一定存在着一些天赋异禀、超凡脱俗的智者。他们的敏锐观察力、深刻洞察力、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他们能够撰写出这些著作的根本原因。同时,他们也可能恰好生活在某个思想爆发的时代,或者遇到了一位能够引导他们走向更深层次思考的良师。

总而言之,古人能够撰写出《易经》、《鬼谷子》、《道德经》这样高深的书籍,是他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对自然与人性的不懈探索、精妙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认知模式以及个人天赋和历史机缘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他们的智慧和生命体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他们吃的好

他们吃的基本上都是纯天然有机食品。粗粮为主,所以便于思维向深度发展。

2、他们住的地方大

那时候人均占有的土地很大,人口密度低。

所以极目远眺,思想波澜壮阔。

3、他们书写成本高

所以怎么写,写什么都要反复思考。

而现代人,书写、表达太廉价了。

为了让更伟大的作品产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新的鼓励措施了。很多质量低的文章,就第一时间被删除了。

还有一些人,也被禁止写了。

这样就鼓励大家,深入思考,留下千古名篇。

user avatar

上古时期的书,你必须充分把握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人少地大,人口-资源边界尚未突破,可耕地仍未充分开垦。

那个将要做道场的螺蛳壳,仍有颇为可观的探索空间以及想象空间,所以视角就会是上古文献里记述的那样波诡云谲,绚烂夺目,因而炫得你感到了北极光一般的高深。浪漫主义,恰恰在于未来之不可知。

汉以后为何独尊儒家,那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临界后逼仄的必然要求了,也就是坚硬的螺丝壳既定了边界,那就在里面一再精细化你的道场吧,后两千年里的文献,到处是涌动的人潮,再也不见北极光。现实主义啊,只是因为现实之难以挣脱。

user avatar

文科领域的成果是占领性的。

金瓶梅第一个写男女一块睡觉。结果成了经典。。后面的人再写类似内容,全算抄袭和致敬金瓶梅。那么问题来了,金瓶梅出现之前,人类就不生孩子了??

你说的这些东西就是这样。。古人不是厉害。而是出生的早。先把坑占了。

user avatar

因为那就是巅峰。

多数人文领域出现巅峰之后,后来者没有机会超越。

因为没有研究空间了。

就像现在的音乐,无法超越巴赫和贝多芬。

现在的部分人文研究,之所以有进展空间,其实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下缝缝补补。

或者不断的去解释经典,在经典上进行“解释”,来做出假装进步,实则可能在扭曲的事情。

不能数学化和量化的科学,基本都符合这一特点。

user avatar

首先,这些东西并不高深。如果你觉得高深,只能说,你过去还未曾有真正的思考。这种古早的东西,相对来说需要的基础不高,容易入门。如果现在让你直接看《信息论》恐怕毛儿都看不懂。

再考虑到这些书在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的影响,会导致一些句子让人似懂非懂。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神秘,就像欧阳锋听到“巴巴希洛普”一样。本身这句话没意义,只是他认为有意义,而且想不明白。

我展开阐述一下吧。比如以《易》为例子。易的所有内容不过八八六十四卦。区区一个6位的二进制数,它能传递多少信息呢?你现在能上网,用的不是手机就是电脑。手机和电脑能显示的颜色数量就远比这个数多多了。甚至于你玩游戏,用现代的数学工具,人们可以在电脑里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世界。虽然这些虚拟世界比现实还是有差距,但是比起那些龟甲、竹篾上写写画画、含糊不清的论述,已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现实的景象,是如何通过摄像头记录到存储设备里,又是如何再被展现出来的?而人类又是如何制造出这种精巧的工具的?这还只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小部分。现代人能上天,能下海,能入地。如何制造出这些工具,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大摞“高深”的书籍。先假设,然后逐渐形成理论,再由理论制造出最初的实物,再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并形成新的理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