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先不说,我说一个近代的。
《猴子与猫》是17世纪法国作家拉·封登创作的寓言诗,大意是狡猾的猴子把栗子在火中烧熟,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比喻被他人利用去冒险,却得不到好处。
这样一个西方寓言,在晚清传入我国。后来,一些文人(郭沫若,徐铸成)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火中取栗」来代指这篇寓言的寓意。最终,逐渐成为一个成语。这是极少的典故来自西方的成语。这个成语,出现的时间晚不晚?
成语的本质是浓缩一些具体事件,使词语直接指向抽象的道理,但又具有原事件的一些形象特征。这件事情每个时代都有人在做,只不过有时候不符合成语的格式。比如,“真香”。
语言永远是鲜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