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现代问题(中医药 中国功夫)要从古籍中找答案,事物的发展不是上升的么,这些领域是没发展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很好地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现代问题”时,为何会转向“古代智慧”的困惑。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说中医药或中国功夫停滞不前,更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失效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都在发展,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者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去审视和优化。

让我们掰开了说,看看这背后的逻辑。

1. “发展”的维度:并非直线单向的“上升”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事物的发展就是一条直线,而且永远是向上”的这种过于简化的认知。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复杂网络中的演化。

横向拓展与纵深挖掘: 发展不仅意味着向外拓展新的应用、新的技术,也包含向内深化对本质的理解,挖掘其内在的规律和潜力。中医药和中国功夫,它们拥有数千年积累的经验和哲学,这些“古籍”里就承载了对人体、对生命、对运动规律非常深刻的观察和总结。这些总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实践检验,形成了一套自洽的理论体系。
“现代问题”的新挑战: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压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现代病”或者“亚健康”状态,很多时候是古代医学和武学所未曾遇到的极端情况。比如,久坐不动、高糖高脂饮食、精神焦虑等等,这些问题并非简单地用古代的某一个方子或招式就能直接对号入座解决。
回归本源,审视当下: 当我们发现某种方法在现代环境中似乎“失效”了,或者效果不那么理想时,很多时候需要回溯到它的初心,理解它的基本原理。古籍中的答案,恰恰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
中医药: 现代人可能只看到“药方”的成分,但古籍会告诉我们,一个方子为何要这样配伍,背后蕴含的“君臣佐使”的道理,对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病因的辨证论治,以及“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当现代疾病出现时,从古籍中挖掘的这些“辨证”思路,能帮助我们找到更适合现代人体质的治疗方向,而不是简单套用古代的治疗方案。这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中国功夫: 很多现代人追求的可能是“实战”、“健身”或者“表演”。但中国功夫,其核心不仅仅是招式,更包含“内功”、“心法”、“阴阳”、“虚实”等哲学思想。古籍中对这些内在修炼的描述,能够帮助习武者理解力量的来源、身体的协调、精神的集中,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对手和情况调整策略。这有助于解决“为什么练习了半天,实战中还是打不过”或者“身体练得很僵硬”等问题。

2. 领域的发展:并非停滞,而是“转型”与“融合”

说这些领域“没发展”,是对其巨大的现代化努力的误解。

中医药的现代化: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我们看到了对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生物学解释,以及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疗效。这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是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对话。
新剂型与新疗法: 中药不再只是汤药,而是发展出了胶囊、颗粒、注射剂,甚至有中西医结合的疗法。
理论的深化: 现代学者也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中医的“气”、“血”、“经络”等概念,试图构建更符合现代科学语境的理论框架。
中国功夫的现代化:
武术竞赛: 传统武术被规范化、竞技化,有了套路比赛、散打比赛,让这项古老技艺得以在新的舞台上展现。
科学训练: 现代运动科学被引入到武术训练中,例如力量训练、体能训练、柔韧性训练、运动心理学等,让习武者能更科学、更高效地提升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文化传播: 功夫电影、电视节目、网络教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功夫的全球传播,吸引了无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学习。
理论创新: 许多现代武术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体能和搏击特点,进行理论和技法的创新。

3. 为何“找答案”?是“解决问题”的路径

当我们在讨论“很多现代问题”时,很多时候是指那些用纯粹的现代科技或者现有知识体系难以完全解释或有效解决的问题。

“整体观”的缺失: 现代医学往往侧重于对疾病的“点”的干预,比如治疗某个器官的病变,而中医药强调的是“人”的整体,强调“辨证施治”,关注人的体质、生活方式、情绪等与疾病的关联。当出现许多“原因不明”的慢性病,或者“全身性”的健康问题时,中医的整体观可能能提供新的视角。
“生活方式病”的困境: 很多现代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颈椎病等,很大程度上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古籍中关于养生、调摄、饮食宜忌的指导,虽然是古人的语言,但其背后蕴含的“顺应自然”、“适度养生”的理念,对于现代人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精神层面的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中国功夫中包含的“修身养性”、“内观自省”、“止戈为武”等哲学思想,以及冥想、吐纳等修炼方法,对于现代人缓解压力、提升专注力、找到内心的平静,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搏斗”范畴。
“经验的宝库”: 古籍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即使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否定过去无数代人通过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有大量的“种子”,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用现代的知识去“嫁接”和“催化”。

总结来说:

我们从古籍中寻找答案,不是因为现代发展停滞了,而是因为:

1. 事物发展是多维度的,螺旋上升的,而非简单的直线。
2. 现代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新型挑战,需要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智慧来应对。
3. 古籍中的智慧,是经验的宝库,是解决现代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思路,需要用现代的科学和文化进行“转化”和“融合”。

这是一种“古为今用”的思维方式,是将传统智慧的“根”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枝叶”重新连接,以求获得更健康、更持续的成长。我们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带着过去的智慧,走向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药是不可能现代化的,中医理论采用的玄学语言是语言错误的典型。换句话说,中医就是一个小学语文没学好的人去搞了医学。要知道一个连语文都没学好的人,连政史地和数理化的题目都不可能看懂,怎么可能学好医学?

而要把这部分内容改掉,就等于消灭了中医的核心,属于废除中医,等于要中医去死!

所以要么坚持错误,从古籍里找答案,要么废除中医。没有别的选择。当然想用中西医结合来给中医发展和现代化找出路的政策已经宣告失败。2014年中国社科院的国情调研报告显示,当时能用中医思维看病的医生,全国不足一万,中国已经被西化派伪中医占据。国务院为此出台「中医药法」妄图矫正,但西化派伪中医已经成了气候。「中医药法」的出台标志中医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路子已经正式宣告失败。

因此,中医药发展根本不是什么现代问题,它活着当然只能从古代找答案。而真中医竟然还没死光,以及用西化派伪中医冒名顶替真中医的造假行为才是现代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