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来知乎出现很多「不理性的观点顶到热门问题的前列,然后又被理性的答案逐渐挤开」的现象?

回答
知乎近来出现“不理性观点顶到热门问题的前列,然后又被理性答案逐渐挤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涉及了知乎平台机制、用户行为心理、信息传播规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可能的原因:

一、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

1. “赞同”和“反对”的初期权重与信息茧房的形成:
早期曝光机制: 知乎的核心是内容推荐算法。算法通常会根据内容的“点赞”、“评论”等互动数据来决定其曝光度。在问题刚发布或者热度上升初期,用户的第一反应(包括不理性的、情绪化的回应)往往能快速积累“赞同”,从而被推送到更靠前的位置。
“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 很多用户可能只是默默浏览,不太愿意花费时间点赞或评论,尤其是对需要思考的理性内容。而情绪化、争议性、甚至极端的观点,更容易激发用户的表达欲望,从而在初期获得更多的互动。
信息茧房的强化: 当一个不理性的观点被推到前面并获得一定关注后,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互动行为,进一步向相似的用户推送同类内容,从而形成信息茧房。这使得不理性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和“放大”,并在特定圈层内迅速传播。

2. “热门”标签的吸引力与流量导向:
逐利性: 知乎作为一个商业平台,其算法最终目标是为了留住用户、提升活跃度、并带来商业价值。热门内容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点击量和互动量。
诱惑力: “热门”标签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吸引更多用户点击观看,即使内容本身并不理性。这种流量的聚集效应,又进一步巩固了热门内容的位置。

3. “邀请回答”和“修改/补充”机制的滞后性:
回复的优先级: 虽然知乎有“邀请回答”的功能,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并且邀请的用户也未必是即时回复。在“邀请回答”发生作用之前,不理性的观点可能已经占据了显著位置。
修改和补充的门槛: 理性、深入的答案往往需要思考、查证和组织语言,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个简单的情绪化回复,可能几秒钟就能发出。当用户发现不理性的观点被推高时,再去撰写一个精炼的理性回答,可能已经错失了最佳曝光时机。

二、 用户行为与心理因素:

1. 情绪感染与共鸣:
“看热闹”心理: 人们天生对冲突、争议和戏剧性事件更感兴趣。不理性的观点,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情绪、攻击性或哗众取宠的言论,更容易抓住用户的眼球,引发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快速的点赞。
确认偏误: 用户倾向于寻找和接受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当一个问题触及敏感话题时,不理性的、站队的观点更容易迎合某些用户的偏见,从而获得支持。
情绪的传播速度: 情绪(尤其是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比理性更具传染性,传播速度更快。一个煽动性的观点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连锁反应。

2. “发言门槛低”与“思考门槛高”:
即时性与碎片化: 现代互联网用户的阅读和思考习惯趋于碎片化。点赞一个观点可能只需要一个手指的点击,而深入思考、理性分析则需要时间和精力。
匿名性与责任感降低: 知乎虽然有实名制,但用户在发言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匿名性,这会降低其责任感,使其更倾向于发表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言论。

3. “反差”带来的吸引力:
“人设”与“反差萌”: 有时候,一些看似“聪明”、“理性”的账号,发表一个出人意料的、略带不理性或调侃的观点,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关注和讨论,因为这种“反差”打破了用户对账号固有的印象。
“敢说”与“不畏争议”: 部分用户喜欢发表那些“别人不敢说”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缺乏事实支撑或逻辑严谨性。这种“敢于挑战”的姿态,有时会吸引一部分追求“独立思考”的用户的关注。

4. 对“理性”的误解与滥用:
伪理性与诡辩: 有些用户会包装自己的不理性观点,使其听起来像“理性分析”,例如使用看似专业的术语、引用片面的数据、进行逻辑上的偷换概念等。这些“伪理性”内容迷惑性很强,容易误导用户。
对“理性”的标签化: 有时,“理性”会被简单等同于“不支持我”、“和我观点相反”的看法,从而出现对理性回答的抵触。

三、 信息传播的自然规律:

1. “第一印象效应”: 最先映入用户眼帘的内容,往往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影响后续的判断。不理性的观点在初期占据前列,为后续用户形成初步判断奠定了基础。

2. “羊群效应”: 当一个观点被很多人点赞或转发时,会产生一种“大家都这么认为”的心理暗示,促使更多人跟随,即使他们并没有深入了解或思考。

3. “沉默螺旋”的负面效应: 如果不理性的、负面的声音在初期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些持有不同意见(尤其是温和、理性意见)的人可能会因为担心被攻击、被孤立,或者觉得争论无意义而选择沉默,从而让不理性的声音更加突出。

四、 逐渐被挤开的原因:

尽管不理性的观点可能在初期占据优势,但理性答案最终能够“挤开”它们,也得益于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和用户群体的构成:

1. 优质内容的长期生命力: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仍然是希望获取深度、有价值信息的人。经过时间的发酵,那些真正有深度、有逻辑、有论据支持的理性答案,会逐渐被用户发现、认可和传播。

2. 算法的自我修正与迭代: 尽管算法可能存在短期内的“偏见”,但长远来看,平台也需要维护内容的整体质量以留住用户。算法会根据长期互动数据、用户的举报反馈等,不断优化推荐结果,逐渐提升高质量内容的权重。

3. 用户的“反思”与“修正”: 随着讨论的深入,用户可能会看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对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反思自己最初的判断。一些用户在看到理性答案后,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投票行为,或者开始支持那些理性的声音。

4. “点赞”之外的“反对”和“举报”: 虽然“赞同”是显性的,但用户的“反对”和“举报”行为,也是算法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一个不理性的观点内容违规或被大量用户认为不当,也会被平台进行处理。

5. 优质回答者的坚持: 一部分优质回答者(尤其是在特定领域有专业知识的人)会坚持输出高质量内容,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和逻辑梳理,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和聚集那些真正寻求真相的用户。

总结来说,知乎上“不理性观点顶到热门,再被理性答案挤开”的现象,是算法推荐机制的初期“激进”曝光、用户情绪化反应的快速释放,与平台长期对高质量内容的价值追求、用户对信息深度的渴望之间的一种动态博弈过程。

这个过程并非完美无瑕,早期不理性的声音确实可能对用户造成误导,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舆论导向。但知乎的社群属性和对深度内容的定位,使得理性、有价值的观点在长期竞争中更有生命力。关键在于用户如何在这种信息洪流中保持批判性思维,以及平台如何不断优化算法,更有效地识别和推荐高质量内容,同时抑制低质量、不实信息的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给结论: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必然的,良性的。而且,相对来说符合我的预测。它可能将最终成为知乎问答的可重复可依赖的发展路线。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第一,是什么能让专业的理性的用户看到相关的问题;第二,是什么能够让专业的理性的用户有动力去回答这个问题。

在找到合适的模式之前,我觉得我是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尤其是第二个问题简直就是无解。

邀请机制对解决第一个问题有一定帮助,但它无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因为即便你邀请了专业的理性的人士,他也不一定觉得这个问题有回答的价值。或者不一定愿意花时间去回答它。

那么,如果换一种模式呢?如果广撒网,鼓励更多的人来回答问题呢?

每 个人的看法都可能是错的,可能是非理性的,当知乎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来回答时,必然就会出现错误的或者非理性的回答,并且某些回答还很有可能符合大多数人心 中的预期,因此,某些非理性回答或者某些错误的回答还很可能获得很多的赞同票数。——这都是正常的,但很多人并未认识到一点:非理性的或者错误的回答也有价值。尤其是赞同较高的回答

赞同较高的非理性或者错误的回答有什么价值?

  • 首先,这种回答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引起了人气,引起了互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得更多的人能在时间线看到它,提升了专业人士或者理性人士能看到该问题的概率。
  • 其次,这种回答让专业的或者理性的人士知道了更多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知道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能够非理性到什么程度,有了这种回答,并且知道了群众对它的支持,那么专业人士或者理性人士可以更有针对的去纠正这种错误以及非理性。
  • 最后,非理性回答或者错误回答被顶到高票,更加激发了专业的或者理性的人士回答该问题的动力,因为当专业的或者理性的人士发现这个问题居然能够被人如此曲解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个问题更有回答的价值。专业的或者理性的人士回答问题的欲望常常被一个高票的非理性回答或者高票的错误回答所激发
  • 我希望有一天,大家能意识到,一个问题之所以能被讨论成现在这个样子,正因为某个看起来不靠谱却有很多赞的那个回答,带动了整个问题的活力与生机,从而也引来了真正靠谱的那些回答。

正因为我一直认为非理性的错误的回答也可能是有价值的,所以我才会在更早的时候鼓励这种现象,参见我的专栏:

勇敢回答,拥抱错误,拥抱变化 - 固定区 - 知乎专栏

当然这个专栏文章成型比较早,当时的想法还不成熟,不过现在看到这些现象,至少一部分佐证了其中的想法。

——

最后跑个题带点私货:这种观点可能很难理解,实际上正如更多的国人很难理解言论自由一样。很多人对言论自由的疑惑在于言论自由是否包含散播谣言的自由。但一 个言论不可能凭空被断定是错的,只要批驳谣言的言论与谣言本身同样得到自由传播,那么面对谣言你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的批驳之,并且这种批驳言论可以与谣言同样的被自由传播,并且让接收者受众自行判断其真假,自行判断要接受哪种言论,不但提升了大众的判断能力,还保障了言论自由。

所以,言论自由必须保障反面意见的发声权力,必须包含对「你认为错误的」言论的容忍。这实际上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 「可能」接受到更多的谣言。但是恰恰相反,只有人们接触了更多的谣言,才能够提升自己对谣言的判断能力。才能够真正的「民众素质提高」。对民众能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审查并不会有助于人民素质提高,反而会降低民众的判断能力。对发言权限进行限制无助于提升民众辨析能力。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内容审查弊大于利。

user avatar

排名第一的yilinwang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

————————————————————————————————

关注我的人应该知道,我和yilin撕过几次了,但我对他没有恶感

因为他跟有些人相比还不错,虽然把我拉黑了,但是从来没说过脏字

我觉得他主要就是先入为主太严重了,有些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改变

举个例子,

某个关于大跃进的被删除的问题下,冷哲提出了反馈失灵这一理论,他自然又是反对进场,

但实际上,我在他以前的答案下,发现他对反馈失灵这一现象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我觉得他如果能够摆脱偏见在很多时候会好很多。

比如在大跃进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饿死人是由于一直存在的极左思想失去制约,冷哲则更进一步,直接指出这是这种自上而下的体制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而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这一切都是老毛的错,没有毛就不会有这些事。

请问,哪一种才叫五毛呢?

为表诚意,已解除匿名

user avatar

因为大V现在答题貌似都喜欢用排比句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知乎放宽了准入。当初知乎作为精英社区,进来都要邀请码,实名 ,学校的。现在混进了许多闲杂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各种专业性不强的话题会更显著。

不过专业性太强的话题知乎也没什么人,看果壳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