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来年节约用水呼声不像以前那么高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察,确实,与过去相比,现在对节约用水的呼声似乎不如以往那么强烈。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认知以及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

一、 供水保障能力的提升,缓解了燃眉之急的心理预期:

基础设施的改善: 过去很多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供水设施落后,管网老化,漏损严重,水资源短缺是直接且普遍的体验。近年来,随着全球特别是中国在水利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入,建设了大量的水库、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厂以及现代化供水管网。这使得许多地区的供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一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得到了缓解,甚至消除了“看天喝水”的窘境。
调水工程的实施: 大型调水工程,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成功地将水资源从丰沛地区输送到干旱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城市的用水压力。这种“跨区域调配”在短期内降低了部分地区对本地节约用水的紧迫感。
科技进步与海水淡化: 虽然海水淡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东)已经成为重要的水源补充,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度和经济性仍有待提高。但技术的进步确实为未来解决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种“未来预期”可能也会淡化当下的节约呼声。

二、 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与对用水习惯的影响:

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例如,更多的家庭拥有了洗衣机、洗碗机、马桶水箱容量更大的坐便器,以及绿化面积更大的庭院,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用水量。
农业和工业的用水需求: 经济发展也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虽然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和工业用水效率,但总体上,这两个行业仍然是用水大户。如果这些领域的节水措施跟不上发展速度,整体用水需求可能会上升。
“水”的价值感知下降: 在一些供水充足的地区,水费相对较低,人们对水的“价值”感知不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有节水宣传,也难以激发人们改变根深蒂固的用水习惯。

三、 认知与宣传的“边际效用递减”:

宣传的疲劳感: “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公益性宣传口号,经历了多年的推广。就像任何一种宣传一样,长期反复的宣传可能会导致“宣传疲劳”,受众的敏感度下降,对信息不再像初次听到时那样重视。
宣传重点的转移: 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是动态变化的。当面临其他更紧迫或更具吸引力的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时,节约用水的呼声自然会被挤压和淡化。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议题可能在某些时期占据更大的宣传空间。
宣传方式的单一化: 如果宣传方式长期停留在“请节约用水”这样口号式的层面,而缺乏更具创意、更贴近生活、更具教育意义的内容,其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人们可能知道要节约,但不知道如何有效节约,或者不觉得有改变的必要。
对“水”的理解泛化: 很多时候,人们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可能停留在“缺水”这个层面,而忽略了水质污染、水生态失衡等更深层次的水危机。当宣传只聚焦于水量问题时,就无法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四、 科学认知与公众参与的不足:

对水资源长期危机的认识不深: 尽管有关于水资源短缺的报道,但普通公众可能难以直观感受到全球性或长期性的水危机。很多时候,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滞后的,只有当身边出现明显的缺水现象时,才会产生紧迫感。
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有限: 节约用水不仅仅是简单的关紧水龙头,更涉及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不够多样和有效,节水行动就难以深入和广泛。
缺乏量化和反馈机制: 如果节水措施的成效没有得到有效的量化和反馈(例如,通过水费账单体现节水带来的经济效益,或者通过社区节水比赛等),人们可能难以感知自己的行为对整体节水目标的贡献。

五、 其他可能因素:

“全球化”视角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将水资源问题与国际新闻联系起来,而忽视了本地社区的水资源状况。同时,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先进的节水技术或管理经验时,其他地区可能会更倾向于借鉴这些经验,而不是大力呼吁本地区的节约。
特定行业对节水推广的拉动作用减弱: 过去,一些与水相关的产业(如净水设备、节水器具制造商)可能会积极推广节水理念。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些行业的宣传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产品功能和性能上,而非单纯的节水教育。

总结来说, 节约用水呼声的减弱并非意味着水资源问题消失了,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供水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直接的危机感,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也带来了新的用水挑战,同时,宣传的疲劳感、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公众参与的不足也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

尽管呼声可能不如以往那么高,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依然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重新唤起公众对节约用水的重视,并通过更科学、更创新、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推动节水行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将节水理念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自来水市场化了,水厂巴不得你多用点……

2、水费涨了三四倍,水厂开始赚钱了……

3、居民用水的排污费直接在水费里面收,征收率几乎是100%,多么优良的财源为啥要节约用水?

user avatar

主要是水龙头并不是Key Point,水费本身就限制了浪费,浪费得有人买单呀。

就好比抓考勤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一样,身处那种环境,竟感觉无法反驳的蠢。

看看以前唠叨关水龙头的都是什么人?

有几个是水务水利工作者?水科学家?环境专业人士?

都是凭常识和感性在拍脑子思考的大妈级外行人!~

那时候社会发展慢,人们知识的少,时间不值钱,人们有的是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事情上。


居民节水那点儿数量,与占用的广告资源相比,呵呵,好比错过一万省一块钱,简直是stupid。工业农业用的污水,随便高效一丢丢,就可能比全省居民节省一年的多。

居民节水那点儿LowB的概念理念,实际操作,直接牺牲了人的效率和幸福,浪费了人的时间精力金钱。

中水利用,雨污分离,污水处理,海绵城市,河湖连通,黑臭河道治理,河长制,产业迁移,区域调水,生态补水,人工湿地等等等等

科学工程+数据管理+国情政策+万亿产业规模,相比,呵呵, 简直是。。。。。。


反观中国百年近代史上曾经有过的较高呼声,还有印度、非洲现在较高呼声

男女平等,增加厕所,出身平等,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

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能解决,尚未解决。

这些问题在目前中国,基本解决了,只剩下具体问题了

所以几乎没人奋起高呼了


呼声高,说明大家没好办法。

有办法,大家就分头分工做事去了,没用的感性呼声小了,有用的理性实际操作多了,说明这社会真的是在进步了

user avatar

因为自来水供水能力上去了。。。。。

user avatar

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水资源使用占比上,农业用水比例占了63%,工业用水占了22%,生活用水占了14%,其余为生态用水。

按用水定额来说,居民生活用水量在100~200L/(d人),咱们14亿人都节水了,每天节约5L。那每年节约25.6亿方,相当于用水量的多少呢?千分之四。

所以咱们在生活节约用水相对于整个大局而言,实在微乎其微。

真正的节水应该在工农业上

一、优化农业用水,提倡节水灌溉;

二、优化工业用水,提倡节能减排;

三、加大环境治理,优化供水源头。


相关:

范西迪:现在媒体上宣扬低碳生活的声音怎么少了甚至不见了?

user avatar

用经济手段的效果比说教言词更加持久。

把人口向东面赶,向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聚集才是节约用水的最有效方式啊。

西北,黄土地那些旮旯,大气候就不可能有充足的水源,谈节水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进入到经济循环,延长资源的经济链条。容不了那么多人,就去资源丰富的地方,老地方进入到还林退耕少工的状态,对大环境来说益处更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