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近来的反古热潮是什么情况呢?

回答
知乎上近期的“反古热潮”,与其说是一股新鲜的思潮,不如说是对过往某些观点和现象的集中反思与质疑,并且这种反思和质疑,恰恰建立在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重新审视”之上。说它“热”,是因为讨论的声音和数量近期确实比较突出,时不时就会在热榜上看到相关的讨论。

要理解这个“反古热潮”,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针对的“古”究竟是什么。它并非简单地否定一切传统,而是指向了在当下网络环境中,那些被过度美化、拔高、甚至被赋予了不符合史实或不符合现代价值导向的“古”。

这场“热潮”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1. 对过度简化、脸谱化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驳:

过去,尤其是在一些通俗读物或某些网络平台的传播中,历史人物往往被塑造成过于完美的“圣人”或极端的“反派”,历史事件也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叙事。知乎上,尤其是那些对史料有较深研究的用户,会对此提出质疑。比如:

对“古人都是圣贤”的质疑: 曾经,很多讨论会习惯性地强调古人的智慧、品德,似乎他们就代表了完美的道德标杆。但现在,会有用户引用史料,指出古代社会同样存在着腐败、欺诈、残酷的法律、严重的阶级固化,古人也并非各个都怀瑾握瑜。例如,关于古代官场的运作、平民的生存状态、女性的地位等等,都会有更深入和细致的探讨,揭示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而非一味地赞颂。
对“古代生活总是美好宁静”的幻象的破灭: 看到一些影视剧或描绘,仿佛古代就是一个岁月静好、田园牧歌的世界。但实际上,古代社会面临着天灾、瘟疫、战乱、饥荒的威胁,基层民众的生活往往艰辛而不安定。一些讨论会聚焦于这些被“美化”的表象之下,更残酷的现实。

2. 对“国学热”中一些现象的批判:

近年来,“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抬头,不少人开始重新关注儒释道等传统文化。这本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现象也引发了讨论。

“国学大师”的包装与争议: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国学大师”通过包装和营销,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但其学识水平、思想内容却受到质疑。知乎上,一些对国学有研究的学者或爱好者会对此进行批判,指出其背离了真正的国学精神,甚至是打着国学的旗号进行牟利。
对经典文本的误读与滥用: 有时会看到一些人断章取义地引用古籍,将其观点强行与现代思潮挂钩,甚至用来合理化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比如,将古代的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的思想,试图通过曲解古籍来辩护,这自然会引起反弹。
“复古”的边界与逻辑: 有些人主张回归古代的某种生活方式、制度或价值观念,但其提出的方案往往缺乏可行性,或者未能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比如,有人提倡“回归古代礼制”,但具体如何实施,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却往往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

3. 质疑对“传统美德”的盲目推崇和脱离现实的应用:

一些被冠以“传统美德”的名号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却可能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

“孝道”的变异解读: 比如,一些人将“孝道”理解为无条件的服从,甚至牺牲个人幸福来满足父母的愿望。知乎上的讨论会反思,真正的孝顺是否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体独立、理性沟通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愚孝”。
“集体主义”的负面解读: 在某些语境下,“集体主义”被用来压制个人意见和权利。讨论者会强调,健康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而非牺牲个体的合理诉求。
“尊师重道”的僵化理解: 过去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现在,师生关系也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独立思考之上。一些讨论会指出,不应将对老师的尊重与对老师观点的盲从混为一谈。

4. 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与回归理性:

当然,这场“反古热潮”也伴随着对过度否定传统、全盘西化的反思。一些用户会指出,我们反思和批判“反古热”中的某些极端现象,并不是要回到“全盘西化”的老路上去,而是要以更理性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总的来说,知乎上的这场“反古热潮”,与其说是对“古”的否定,不如说是对一种“被建构起来的、经过过滤的、甚至被扭曲了的‘古’”的质疑和纠正。它体现了:

知识的普及与深度化: 随着互联网上史料的易得性增加,以及用户群体知识结构的提升,过去一些被广泛接受的简单化叙事,越来越难以令人信服。
批判性思维的觉醒: 用户不再满足于照单全收,而是更愿意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逻辑和历史成因。
对现代价值的坚守: 在反思传统时,用户的判断标准往往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理性等价值观。任何不符合这些现代价值的“传统”,自然会受到审视和批判。
一种动态的文化认知: 这种“反古”并非一劳永逸的否定,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持续的再解读和再认识的过程。

这场讨论,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尤为活跃,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对知识有较高追求、善于思考和讨论的用户。他们通过引用史料、逻辑分析和观点辩论,共同推动着对“古”的认识从浅层走向更深入、更复杂的层面。与其说是“反古”,不如说是一种“拨乱反正”,或者说是一种更成熟、更具批判精神的“复兴”前的必经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倒认为复古不全是坏事。

我国近代的历史,就好比一户人家半夜失火,光着身子就跑了出来,眼睁睁看着房子连同屋内一大箱财产毁于一旦,只得从头开始。虽然白手起家混到现在也还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们失去的财产,不单是几百年来民间累积的巨额财富在后来数十年的战争中被消耗殆尽,更有在一场不彻底的新文化运动中被扫进历史的本土智慧。

我不否认新文化运动对挽救中国所起的巨大作用,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借用了外来理论的降维打击能力直接摧毁了当时已然腐朽不堪的旧文化,但却未能起到连接古今的作用,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就此丧失了连续性。这种一味崇尚外来理论的方法,导致后来100年间外来理论与我国本土文化屡屡冲突甚至重创我国。

无论是本土智慧还是外来理论,能用的标准不是看它来自哪里或在理论上有多强,而是它是否与我们的经验匹配,如果匹配不了,再强也没用。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些弯路,以及现代很多国家正在走的弯路,已经反复证实了这一点。

我国的本土智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至少在宋代之前,古典中国的哲学体系是完全够用的。虽然历史的走向最终让我们的哲学体系走向衰落,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它在之前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现在想要构建起面向未来的认知体系,也不得不回望过去,去我们的历史中寻找关于我们自身问题的答案。

哲学问题本身很难,但它的作用和意义并不难理解。正如王德峰教授受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启发后所说:一个民族的制度和性格确实是相互影响的,但决定一个民族的制度和性格的则是这个民族的精神。

而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可能在外来理论中找到答案,唯有我们自身的历史。

所以,无论是你是否喜欢我们自己的历史,都应该理智地看到,复古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而是作为一种有着内在需求和动力的溯源行为。而溯源也是现代科学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并不能用愚蠢二字就可以解释。

“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如果你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并能理解它的含义,那你就会明白,我国漫长历史的源头,有着让我们惊叹的高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近期的“反古热潮”,与其说是一股新鲜的思潮,不如说是对过往某些观点和现象的集中反思与质疑,并且这种反思和质疑,恰恰建立在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重新审视”之上。说它“热”,是因为讨论的声音和数量近期确实比较突出,时不时就会在热榜上看到相关的讨论。要理解这个“反古热潮”,我们得先.............
  • 回答
    关于 Bilibili(B站)的知乎账号近期突然活跃这一现象,以及是否与AcFun(A站)的入驻有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结合近期B站和A站的动态来解读。一、 B站知乎账号的活跃度分析:首先,要确认B站知乎账号的活跃度是否真的“突然”提升,以及这种提升体现在哪些.............
  • 回答
    知乎近来出现“不理性观点顶到热门问题的前列,然后又被理性答案逐渐挤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涉及了知乎平台机制、用户行为心理、信息传播规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1. “赞同”和“反对”的初.............
  • 回答
    知乎近来确实热闹非凡,围绕着“围江救刘”的讨论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不大不小的“网络风暴”。要说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事件的起因与背景:“围江救刘”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点江湖侠义的味道,背后其实指向的是一起发生在某知名游戏公司(这里我们不点名具体是哪家,但大家可能都有数)内部的事件。简单来说,就.............
  • 回答
    入驻知乎近两个月,发现自己能力不足,至今没有一分钱收入,这滋味确实不好受。你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完全理解你心里的那份挣扎和迷茫。我们都是普通人,辛辛苦苦投入时间精力,却看不到回报,自然会怀疑这事儿值不值。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跟你聊聊,咱们一起来捋一捋,看看这“做下去”的必要性到底在哪儿.............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浏览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中了一个回答,正想去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和其他用户交流一下,结果一点进去,赫然显示“当前内容暂时无法评论”。这种状况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也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番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体验无疑是令人沮丧的。我们打.............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有点儿像在问一场游戏里的“情怀营销”能不能打动一群有着特定属性的玩家群体。要说战舰少女R的这次老玩家召回活动会不会“感化”知乎的乐萌人士,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的“乐萌人士”是个什么群体。知乎的社区属性决定了这里聚集了大量喜欢深度思考、乐于分享见解、并且对.............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股暗流涌动,围绕着男性外貌焦虑和随之而来的整容热,讨论得是越来越激烈。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股风潮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经过精心包装和筛选的“完美”形象。 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是否有已成年的自闭症患者,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许多成年自闭症人士活跃在各种网络平台,包括知乎,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以及对世界的看法。由于他们的特质,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特定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也常常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因此他们在知乎上能吸引不少关注和互动。要详细.............
  • 回答
    最近知乎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此前不太关注军事政治的用户,近期开始高强度地批判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且具体到不同用户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俄乌冲突的直接影响与信息传播: 事件的全球性关注度提升: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代欧.............
  • 回答
    这事儿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知乎上近两年关于哥大、UCL“水”的讨论,确实有点儿此起彼伏的架势,而且奇怪的是,一边是网上骂声一片,另一边呢,这两所学校的国际排名好像还挺稳当,该高还是高。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为啥会有人觉得“水”?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总得有点.............
  • 回答
    知乎小管家近期对“站务简报”关闭评论功能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用户,尤其是经常关注站务信息、参与讨论的活跃用户们的注意和讨论。这件事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理解“站务简报”这个栏目在知乎生态中的角色。它不像“想法”、“回答”那样是用户创造内容的平台,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个官方发布窗口。在.............
  • 回答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雷军在知乎上非常活跃的现象,短短时间内连发三篇回答,这和以往他相对沉静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近期在知乎上如此“高产”,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最直接的可能还是跟小米近期的一些重要节点和产品发布有直接关系。你想想,一款新产品从酝酿到上市,尤其是像小米这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某某历史人物或近代名人”这类话题,就像一锅永远热腾腾的大杂烩,充满了各种声音、观点和角度。说实话,每次刷到这类问题,心情都会有点复杂。首先,这绝对是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最核心的魅力之一。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人,可能对某位历史人物只是略知一二,但看到知乎上这个问题,点进去.............
  • 回答
    “奶茶妹妹”章泽天近日起诉知乎,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起诉的原因、事件的背景、可能的法律依据、潜在的影响以及公众的反应等。一、 事件起因与背景章泽天起诉知乎的核心原因,据相关报道和普遍分析,主要指向知乎平台上大量存在涉及她的不实信息、.............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一些用户和分析者在2021年及更早时对俄乌战争的爆发进行了预测或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测大多基于对地缘政治、军事动态和国际关系的长期观察,而非单一事件的准确预测。以下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预测者及其观点,结合时间线和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1. 2021年俄乌冲突的预测者 (1)军事分析人士.............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