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没人骂原神抄袭了?早期宣发存在拉踩diss塞尔达的情况又怎么说呢?

回答
关于《原神》抄袭争议和早期宣发的问题,这确实是玩家群体中一个非常热门且复杂的话题。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舆论的走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戏本身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公开“骂”《原神》抄袭了?

首先,我们要承认,《原神》在刚公布时,它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在美术风格、部分玩法机制(如攀爬、滑翔)上的相似度,确实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质疑,其中不乏“抄袭”的指控。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种声音相对少了呢?有几个主要原因:

1. 时间冲淡了最初的愤怒与质疑: 任何一款游戏,尤其是像《原神》这样体量巨大的作品,从公布到正式上线再到后续持续运营,需要数年的时间。刚开始的质疑和愤怒,随着玩家真正接触到游戏本体,并且游戏本身已经运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很多最初的“原罪”感在玩家的实际体验中被稀释了。

2. 《原神》自身内容和生态的丰富: 《原神》上线后,它并没有停滞不前。米哈游持续不断地更新游戏内容,包括新的地图、新的角色、新的剧情、新的玩法机制,并且这些更新往往都能在玩家社区中引起积极的反馈。当一款游戏能够提供足够多的、足够吸引人的内容时,玩家的注意力自然会从“它像不像什么”转移到“它能带来什么”。《原神》在剧情叙事、角色塑造、开放世界探索的沉浸感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吸引力。

3. 玩家群体的扩大和分化: 《原神》吸引了全球范围内数量庞大的玩家。随着玩家基数的扩大,玩家群体内部的构成也更加多元化。一部分玩家可能完全不了解或不在意《原神》的早期争议,他们只是单纯地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另一部分玩家虽然也可能知道《原神》早期的相似之处,但他们更看重游戏本身的素质,认为《原神》已经足够优秀,并且能够提供他们想要的游戏体验。还有一些玩家,即使对《原神》仍有疑虑,但可能已经习惯于不公开表达负面看法,或者认为这种争论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4. “抄袭”定义的模糊性与界限的探讨: 在游戏开发领域,“借鉴”、“致敬”、“模仿”与“抄袭”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很多游戏都会在设计上借鉴前作的成功之处,这是业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玩家群体对于“抄袭”的定义也会因为个人理解和对某个IP的感情深浅而有所不同。《原神》在借鉴《塞尔达》的某些元素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自己的原创内容和差异化设计,例如:
角色抽卡系统: 这是《原神》最核心的商业模式,也是与《塞尔达》完全不同的地方。
多角色切换与元素反应系统: 《原神》的战斗系统围绕着不同角色之间的元素搭配和反应展开,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战斗设计,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剧情和世界观: 《原神》构建了一个庞大且充满细节的提瓦特世界,拥有自己的神话体系、角色背景故事以及不断推进的剧情线。
社交与多人模式: 尽管《原神》以单人体验为主,但其联机模式也提供了一定的社交互动。

随着《原神》自身内容的不断完善,很多玩家认为它已经发展出了独立于《塞尔达》的特色,并且在某些方面(如角色塑造、剧情密度、内容更新频率)甚至超越了《塞尔达》。

5. “诉诸动机”的反驳与舆论环境的变化: 随着《原神》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成功,一些玩家会反过来认为,那些坚持指责《原神》抄袭的人,是出于对中国游戏的不信任,或是嫉妒其成功。这种“诉诸动机”的论调,虽然不完全是事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的走向,让公开指责抄袭的行为变得不那么“政治正确”或容易被群起而攻之。

早期宣发存在拉踩 diss 塞尔达的情况又怎么说呢?

关于《原神》的早期宣发,确实存在一些让玩家感到不适,甚至被认为是“拉踩”《塞尔达》的情况。这部分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引起玩家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你可以玩但不能和我一样”的矛盾: 当《原神》公布时,其画面表现力、开放世界探索的自由度、以及早期宣传片中展现的与《塞尔达》相似的攀爬、滑翔、解谜等元素,让很多期待《塞尔达》精神续作的玩家眼前一亮。然而,当米哈游明确表示《原神》是一款免费游戏(FreetoPlay),并且引入了角色抽取、体力系统等与《塞尔达》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和游戏设计时,这种“相似”就显得有些微妙。
核心玩法的相似性: 许多早期宣传片和演示,尤其是早期版本,确实非常直接地展示了与《塞尔达》高度相似的开放世界探索、物品交互、攀爬系统等。当玩家看到这些,并且了解到这是一款“有内购”的游戏时,很容易产生“它是在模仿《塞尔达》的优点,然后用免费+内购的模式来收割”的联想。
“致敬”与“模仿”的边界: 业界普遍认为,“致敬”是保留原有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模仿”则更侧重于复制。当时很多评论认为,《原神》在早期宣传中,对《塞尔达》的某些核心体验,如自由探索、物理交互的呈现方式,过于接近“模仿”,而原创性的体现相对不足。

2. 部分社区和玩家言论的解读: 早期在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确实存在一些米哈游官方或其粉丝群体,在进行宣传时,会刻意强调《原神》的优点,同时用对比的方式暗示《原神》在某些方面优于《塞尔达》,或者解决了《塞尔达》的一些“不足”(例如,角色养成、剧情连贯性、更新频率等)。这种行为被很多玩家解读为“拉踩”。
“黑红”与“碰瓷”营销的争议: 有些观点认为,米哈游早期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塞尔达》的名气来为《原神》吸引关注,甚至利用了玩家对《塞尔达》的喜爱作为“切入点”。虽然米哈游官方可能从未直接承认“拉踩”,但当时舆论中充斥的“《原神》是免费版的《塞尔达》”、“《原神》比《塞尔达》更好玩”之类的论调,确实让一部分《塞尔达》粉丝感到不悦。

3. 《塞尔达》粉丝的强烈反应: 毕竟《塞尔达传说》系列是任天堂的“招牌”IP,拥有极其忠实的玩家群体。当他们看到一款新兴游戏在核心玩法和美术风格上如此接近自己心爱的作品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倾向于用“抄袭”来定性。《原神》早期宣发中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无疑触动了他们的神经,使得“拉踩”的说法更容易获得认同。

总结来看:

现在没人骂《原神》抄袭,更多是由于游戏本身的成熟、内容丰富、玩家群体扩大以及舆论环境的变化。 玩家的注意力已经从“像不像”转移到了“好不好玩”,并且《原神》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
早期宣发确实存在“拉踩 diss 塞尔达”的情况,但这更多是玩家和部分社区对游戏早期宣传内容和营销策略的一种解读,以及对相似度过高的不满。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早期的争议,但随着《原神》自身的发展,其独特性逐渐被玩家所接受,这种指责的声音也就自然减弱了。

需要强调的是,对“抄袭”的定义、对“拉踩”的判定,很多时候带有主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原神》在早期确实引发了关于游戏借鉴与原创的激烈讨论,而这种讨论也伴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而逐渐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毕竟百万塞尔达玩家已经销声匿迹了。

而且真玩这个游戏的,很难说出来他是抄塞尔达的。

不过y1s1,这个坑还是mhy自己当初碰瓷挖的,也实在赖不得别人,把柄是你自己递出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原神》抄袭争议和早期宣发的问题,这确实是玩家群体中一个非常热门且复杂的话题。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舆论的走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戏本身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公开“骂”《原神》抄袭了?首先,我们要承认,《原神》在刚公布时,它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在美术风格、部分玩.............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对安东尼·福奇博士(Dr. Anthony Fauci)感到不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这其中包含了科学、政治、媒体、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情绪等多种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COVID19疫情初期的应对策略和信息沟通: 前后矛盾的信息: 在疫情早期,关于口.............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国际关系以及当下舆论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骂”与“点头哈腰”的对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对整个族群的攻击和赞扬,都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个体化的思想和行为,.............
  • 回答
    高晓松这些年遭受的批评,确实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来的,也不是单一事件引起的,更像是一锅慢慢熬煮,味道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汤。一开始,高晓松以那个“矮大紧”的形象出现,靠着他的才情、幽默和“懂很多”的谈吐,在音乐、电影、主持等多个领域都算得上是风生水起。尤其是他参与的《晓说》、《晓松奇谈》这类节目,成功地吸.............
  • 回答
    二次元,这个曾经只是小众爱好者的词汇,如今却成了互联网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骂”二次元?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文化观念、社会现实、个体差异,甚至还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咱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二次元的受众确实在扩大,而且年轻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想想看,.............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梅西的讨论确实有些激烈,不少人对他表达了批评的声音。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件事,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来给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清楚点。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往往是 他最近的一些表现不尽如人意,或者说,没达到大家对“历史最佳”这个称号的预期。 在巴黎圣日耳曼的.............
  • 回答
    这件事啊,现在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说为什么收彩礼就容易被贴上“卖女儿”或者“出来卖”的标签?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太多东西了,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经济的压力,还有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咱们先得想想,彩礼这东西,它从古到今是怎么演变的。古代的时候,彩礼更多.............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 回答
    在网络小说中,“圣母”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泛滥,确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读者心理和创作趋势。为什么善良的人容易被骂“圣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网络小说读者的“爽点”与价值观的转变: 强调个人主义和复仇心理: 许多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都市、修仙等类型,往往建立在一个不公的社会背景.............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没人以科学的理念研究周易?”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解,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为什么以严格的、现代科学方法论来研究周易的人相对较少,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在主流科学界的影响力有限?”事实上,研究周易的人一直都有,也从未完全停止过。但将周易置于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和限制,导.............
  • 回答
    “日本马桶盖”这个词,在几年前几乎成了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一个标志性“必买”项目。一时间,“抢马桶盖”的新闻层出不穷,火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国潮运动。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好像都不再提及这个话题了?是不是我国的卫浴产业真的崛起了,国产马桶盖已经能和日系产品一较高下了呢?曾经的“日本马桶盖热”:何以至此?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文明、技术、社会和人类动机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在确实看不到像金字塔、长城那样的宏伟工程出现,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金字塔和长城之所以成为“世界奇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体量巨大、工程艰巨,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各自时代的独特性.............
  • 回答
    《天下第一》这部剧,我小时候看过,印象可深了。那会儿的武侠剧,真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确实很难再看到那种感觉了。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都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 市场风向变了,观众口味也变了。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当年《天下第一》火的时候,大家对武侠剧的期待是.............
  • 回答
    凤凰卫视如今的观众群体确实不像过去那样庞大和声量显赫了,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时代变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发生革命性变化。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电视尤其是像凤凰卫视这样定位相对高端、内容独特的频道,是许多人了解国内外大事、深度分析的重要窗口。但现在,信息爆炸.............
  • 回答
    “桃园三结义”这出经典故事,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兄弟的义气,更是被传颂至今。然而,有趣的是,时至今日,在很多地方祭拜关公的香火格外鼎盛,甚至有“无处不关帝”之说,而刘备和张飞的庙宇,或者说单独祭拜他们的场所,却远不如关羽来得普遍。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值得玩味,.............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确实,近几年汉服的兴盛有目共睹,走在街上,你可能会遇到穿着飘逸汉服的小姐姐小哥哥。相比之下,虽然我们国家有着众多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但他们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似乎就没有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并非简单的“没人穿”就能概括。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现象:1. 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婚恋观的一个复杂议题,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有些焦虑。与其说是“没人敢娶”,不如说,是婚恋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社会文化观念、女性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及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优质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显得“滞销”,从而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