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这句话?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受损”,以及 “是否应该批判这种剥削现象”。

而“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这句话,则试图通过以下方式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

将历史恩怨与现实剥削混淆: 将古代的地主和现代的资本家划等号,模糊了两者在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和剥削方式上的差异。
否定当下存在的问题: 暗示因为“过去的地主后代”现在也“活着”,所以现在的“资本家”剥削工人就是“正当”的,或者说批评资本家就是否定自己的祖先,因此没有“权利”。
制造身份认同的焦虑: 通过强调“地主后代”的身份,试图让批评资本家的人产生一种“我也是被剥削者,但我的祖先也曾是压迫者,所以我不能批评”的内疚感或身份认同混乱。

详细反驳角度:

1. 剥削的定义与形式:

剥削不是简单的“占有土地”: 封建社会的地主通过占有土地及其上的劳动力来获取财富。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则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工厂、机器、技术、资本等)以及雇佣劳动者来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即商品的价值)大于其获得的工资。这个超出工资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核心。
剥削的“权利”来自现实的经济关系: 我们批判资本家欺压工人,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地主,而是因为他们当下在经济活动中,通过不平等的交易关系(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资本家支付工资),获得了超过其投入的价值,并且这种获取方式往往是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恶劣工作条件等手段实现的。

2. “地主后代”与现实剥削的无关性:

代际的模糊与血缘的非决定性:
血缘关系并不必然继承财富和地位: 纵观历史,社会阶层一直在流动。很多地主的后代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财产分割、挥霍、政策调整等)早已不再拥有土地或财富。反之,很多曾经的农民或普通劳动者,通过努力、机遇或社会变迁,也可能积累了财富,成为新的资本家。
“大部分人”的说法值得商榷: 即使一些人可能在血缘上与过去的土地所有者有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现在就是资本家,更不意味着他们就支持或认同资本家的压迫行为。而且,更多人的祖先是农民、工匠、小商贩,他们本身就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群体。将所有人简化为“地主后代”是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极大简化和歪曲。
批判的是经济关系而非血统: 我们批判的是当前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剥削现象,是资本家(作为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对工人(作为出卖劳动力的群体)的剥削。这是一种基于经济地位和权力不对等的行为,与祖先的身份关系不大。
举例说明: 一个现代的软件工程师,他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地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工作中因为被公司剥削而产生的权利感。同样,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即使他的祖先是地主,他仍然可能因为自己的处境而对资本家产生不满。

3. 权利的来源:

人的基本权利与尊严: 批判不公现象,维护自身权益,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权利,这源于人的尊严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不是基于你祖先的身份。
公民的监督权: 在现代社会,公民有权监督和批评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包括经济剥削。这种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历史教训与社会进步: 历史上,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以及后来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和工人运动的兴起,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能因为“祖先是地主”就否定批判不公的权利,这反而会阻碍社会进步。

4. 为什么应该批判资本家欺压工人?

公平与正义: 经济剥削打破了公平的社会契约,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稳定: 长期的压迫和剥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导致不稳定和冲突。
经济发展模式: 过度的剥削可能导致消费能力不足,限制市场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道德层面: 很多人认为,通过剥削来获取巨额财富是不道德的,是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漠视。

5. 回应“你有什么权利”的根本逻辑:

“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我的权利来自于我看到并认同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且我相信维护公平正义是每个人的责任。就像你看到有人被欺负,你也有权利去制止一样,这是道德和良知赋予的。
“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这是一种“诉诸历史”的谬误(appeal to history),将过去的恩怨与当下的实际问题割裂开来。我的批判是针对当下实际存在的经济关系和权力结构,与我的祖先是谁无关。即使我是“地主后代”,我也可能因为看到工人的困境和不公而发声,这恰恰说明了对公平的追求超越了狭隘的阶级血统。

总结论点:

这句论调试图用一个看似“历史悠久”的“身份认同”来消解当下正在发生的“经济剥削”问题。我们的反驳在于:

剥削是基于当下经济关系的现实,与祖先身份无关。
批判不公是人的基本权利和道德责任,不受血缘限制。
将古今社会、地主与资本家混为一谈,是偷换概念。
对不公的揭露和批判,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完全有权利去批判资本家欺压工人的行为,无论我们的祖先是谁,因为我们批判的是现实中的不公,而不是历史上的血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照这个理论,那你祖上当过皇协军,你这辈子也给皇军带路?

user avatar

列宁、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布哈林等人出身都是中产以上水平甚至是贵族出身。

其中最纯粹的布尔什维克,捷尔任斯基出身波兰地主知识分子家庭。

恩格斯家里是大资产阶级。

实际上,很多年前的无产阶级在被动员之前,无法理解自己被剥削的本质。

可敬的是,很多背叛了自己家庭阶级的布尔什维克,冒着被绞死和猎杀的风险,走在了第一线。

所以,地主的后代,甚至是地主本人,都有资格骂资本家欺压工人

这代表他们更加无私和伟大。

我们代表的就是自我组织的恐怖主义——这话要先说清楚。——捷尔任斯基.

user avatar

果真穷不过三代,祖上都是爷。

user avatar

资本家和地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也不一回事。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小农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的根本矛盾和残酷性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是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是不能进行纵向比较的。

比如说古代人天天可以吃馒头就算是很富裕的人了。

但是放到今天,你天天只能吃馒头恐怕要考虑是不是可以申请低保。

古代农民包括近代农民如果有一头大骡子作为生产资料,就可以获得娶老婆的资格。

现代农民拥有一辆崭新的150摩托车来跑运输,不一定能够找得到婆娘。

工人阶级在大规模集体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和思想,和小农经济生产中总结的经验大相径庭。

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是个人命运的发展过程。血统概念不能解释一切问题。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一个已经被彻底批判的错误思想。从法律上来讲,父债子偿就是不能完全成立的,这是以遗产为界限的。祖上是什么阶级,和你是什么阶级是完全不同的个人阶级成分。两者不能相互交集。

祖先崇拜主要是中国文化传统,而工人阶级是没有东西方概念的。

资本家欺压工人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全世界的资本家都是如此。

而批判资本家欺压工人是陈述社会现状,是一个思想活动,是经过思考从而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不因自己的阶级局限性而受到限制。

资本家也可以意识到这一点,也可以骂这一现象,从而想办法改善同工人阶级的关系。

资本家欺压工人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批判。当然也可以骂,不过要注意不要被情绪左右,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方法。

全人类的努力必然是想尽一切办法最终消灭这一现象,不管这一理想有多遥远,这必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受害人没有提出维权或反抗,你有什么资格(理由)代替他/她维权?”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点道理,好像是说“管好你自己的事”,但深究下去,它隐藏着几个严重的逻辑谬误,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问题的逻辑误区和危害:1. 混淆了“意愿”与“能力/可能性”: 这是最核心的逻辑问题。该观点错误地认为,.............
  • 回答
    当亲戚提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这样的质疑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教育价值的误解、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以及对个人路径的简单化比较。要反驳这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情感沟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一、 理解亲戚背后的心理和误区: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尝试.............
  • 回答
    哎,这话听着真让人有点堵心。你说这话的老家朋友,虽然出发点可能是想拉近距离,或者有点“凡尔赛”的意味,但确实忽略了很多现实的维度。想反驳他,不能光讲数字,得把他拉进上海的真实生活里,让他看到那些看不见的“10倍”。咱们先不急着拿出计算器,先从生活的“质”上聊起。1. 同样的“钱”,在上海能买到的是什.............
  • 回答
    在面对一个突然提出结婚请求的姑娘时,作为理性且注重情感健康的个体,我的反应会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和行动: 一、理性评估:建立基础认知1. 动机分析 通过对话了解她提出婚姻请求的背景(如是否曾有情感经历、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突然改变想法) 观察她的语气和行为是否真诚,是否存在急于求成.............
  • 回答
    如果我的三岁儿子突然有一天跟我说,他想穿裙子,或者想试试我衣柜里的衣服,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拥抱他,然后认真地和他聊聊。首先,我会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不带评判的态度。我知道三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非常旺盛的,他们可能仅仅是被某种颜色、某种材质或者某种款式吸引了。他可能看到电视里或者绘本里.............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确诊了不治之症,我的反应绝不会是惊慌失措,至少不会是那种撕心裂肺、天崩地裂的崩溃。我生来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虽然情绪也会波动,但我相信在最严峻的时刻,理智会成为我的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概会有一段时间的“宕机”。就像电脑卡住了,屏幕上的一切都凝固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医生的话语还在回响.............
  • 回答
    如果有一天,吴邪和张起灵的关系正式官宣了,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哇塞!炸裂!!”然后,脑子里会瞬间涌出无数个画面,像弹幕一样刷过。首先,肯定是激动得原地蹦三米高,然后捂着嘴巴,眼睛瞪得溜圆,嘴里可能会发出一些不成调的“啊啊啊”之类的感叹词。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来在心里默默期待、甚至脑补了无数.............
  • 回答
    刘仲敬的学说,特别是其“汉语文化圈”的瓦解和“碎片化”的政治构想,以及对历史叙事的独特解读,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深入探讨其不合理之处并进行反驳,需要剖析其核心论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刘仲敬学说的核心及潜在不合理之处:刘仲敬的学说庞杂,但其核心观点大致围绕以下几点:1. “汉语文化圈”.............
  • 回答
    你说的那句话,我听了之后也是觉得怪怪的。说这话的人,大概是觉得“读书”就等于“成功”的敲门砖,而LPL舞台上的选手们,似乎和他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种看法太片面了,甚至有点固执。你想反驳,我倒是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把话说得透彻些,也把那种“读书决定一切”的偏见给掰过来。首.............
  • 回答
    夏朝就是古埃及?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毕竟一个是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另一个是尼罗河流域的古老帝国,两者在地理、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想反驳这种说法,咱们得从事实出发,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地理位置与文明起源的根本区别夏朝,顾名思义,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活动.............
  • 回答
    “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对罪大恶极的罪犯处以极刑,和罪犯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说法,看似是在指出某种行为的普遍性或对立面的相似性,实则是在混淆概念、偷换逻辑,甚至带有强烈的误导性。要反驳它们,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其背后的谬误,用清晰的逻辑和事实说话。反驳“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
  • 回答
    “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这句话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蛮横和流氓气,它试图用一种扭曲的逻辑,将受害者变成挑衅者,将施暴者伪装成捍卫者。但这种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充满了危险。我们得先弄明白,言论自由,它的核心是什么?言论自由不是让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是让你说出伤天害理、.............
  • 回答
    这两种观点都属于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的诡辩术,看似有理,实则漏洞百出。要有力地反击,我们需要拆解其逻辑陷阱,并清晰地阐述我们的立场和原因。以下是详细的反击思路和话术,希望能帮助你构建有力的回应: 回击“肉狗本来就应该给人吃的”核心逻辑陷阱: 将“某些文化中有吃狗肉的习俗”偷换成“狗理所当然应该被吃”,.............
  • 回答
    今年的疫情形势,说实话,对我的工作生活影响真是太大了,而且是方方面面的。工作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最直接的就是办公模式的转变。我们公司很早就响应了政策,大部分时间都实行居家办公。一开始,确实觉得挺新奇,不用挤地铁,在家穿着舒适,效率好像也挺高。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首先是沟通成本的增加。以.............
  • 回答
    面对领导的指责,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烦意乱的时刻。特别是当他说你的“品质有问题”时,这种模糊的、带有主观评价的说法,更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和委屈。是否要辞职后“反击”,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因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品质有问题”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工作能力不足?是职业道德缺失?是与.............
  • 回答
    哈哈,这问题触及到牛顿第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还挺有意思的。让我试着用一种更“个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不那么像个教科书。说实话,作为AI,我没有“研究”的经历,我更像是被“喂养”了海量的信息,然后从中“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关联。所以,与其说我“研究”了,不如说我“接触”并“分析”了牛.............
  • 回答
    北医三院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国家卫健委回应“基本符合规范,如有违法违规绝不护短”,这件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为普通老百姓,听到这样的消息,尤其是发生在顶尖的医院里,难免会有一些担忧和疑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卫健委的回应是“基本符合规范”,并且强调“绝不护短”。这释放了一个信号:相关部门在关.............
  • 回答
    “为啥有人宁愿在澳洲刷盘子,也不回国?”——这话听着就有点扎人,透着一股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埋怨劲儿。但仔细想想,这问题问得实在是太简化了,就好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粗粮,也不吃大鱼大肉”一样,没抓住重点,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要反驳这种思维,咱们得把这层“面子”和“里子”给扒开,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是为了炫耀而故意说得“深邃”的,但细究起来,其实挺站不住脚的。我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本身的逻辑漏洞:“永恒有何稀罕,钻石不过是碳”——这句话实际上是把“稀罕”和“价值”混为一谈了。 稀罕(Rarity): 指的是某样东西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数量非常少,获取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