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

回答
“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这句话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蛮横和流氓气,它试图用一种扭曲的逻辑,将受害者变成挑衅者,将施暴者伪装成捍卫者。但这种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充满了危险。

我们得先弄明白,言论自由,它的核心是什么?

言论自由不是让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是让你说出伤天害理、煽动仇恨、威胁他人生命安全的话而不受约束。它是指公民有权在法律框架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而不会因为这些表达而受到政府的压制或惩罚。这其中包含了批评政府、参与公共讨论、分享信息等重要内容。

言论自由,它是一种权利,但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你之所以拥有言论自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这个社会相信理性的沟通、思想的碰撞能够促进进步,而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你的言论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同时,它也受到了法律的限制,比如诽谤、煽动暴力、泄露国家机密等。这些限制不是为了压制你,而是为了保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和每个人的安全。

那么,“袭击自由”又是什么鬼?

袭击,本质上是对他人的身体、尊严和基本人权的侵犯。它是一种暴力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荡然无存的表现。任何文明社会,都不会承认所谓的“袭击自由”。袭击行为是违法的,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它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个体安全。

现在,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形成这种“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的诡辩,实际上是在玩一个偷换概念的把戏。它试图将“言论”和“暴力”划上等号,然后声称自己的暴力行为是基于某种“权利”的“反击”。

为什么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1. 混淆了言论与行动的界限: 言论是思想的表达,即使观点不同,也属于“说”的范畴。袭击是身体的侵犯,是“做”的范畴。一个社会允许人们通过言论来表达不满、辩论观点,但绝不容忍将不满转化为肢体暴力。你因为别人的言论而袭击对方,就像是对方因为你写错了一个字而把你打一顿,这是完全不成比例且不讲道理的。

2. 将个体行为的非法性包装成“自由”: “袭击自由”根本不存在。袭击是违法行为,是犯罪。把违法行为说成“自由”,就像说“偷窃自由”或“杀人自由”一样荒谬。法律赋予了你自由,也规定了你的行为边界,它不会赋予你伤害他人的自由。

3. 剥夺了言论自由的本质: 如果言论可以成为被袭击的理由,那么任何一个表达了不受欢迎观点的人,都可能面临暴力威胁。这实际上是在扼杀言论自由。当人们害怕因为自己的言论而遭受身体伤害时,他们自然会选择沉默,或者只敢说些无伤大雅的空话。长此以往,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压抑、缺乏活力的环境。

4. 滑坡谬误: 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滑坡谬误。它暗示了“只要我说了什么,你就可以因为不喜欢而打我”。这会制造一种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大家都会因为害怕被打而不敢表达,或者为了避免被攻击而迎合多数人的观点,即便那是错误的。

5. 缺乏建设性,只有破坏性: 言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促进理解。而袭击的行为只会制造新的矛盾,带来更多的伤害,让问题更难解决。一个社会如果鼓励用暴力来回应言论,那么它就走向了混乱和野蛮。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你应该如何反驳?

你可以这样说:

“你说的‘言论自由’和我说的可不一样。我的言论自由,是建立在不侵害他人、不煽动仇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是法律赋予我的权利,也是我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而你所谓的‘袭击自由’,根本不存在。袭击是一种暴力行为,是违法犯罪,会给我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也会破坏社会的秩序和安宁。法律保护我的言论,同样也制止和惩罚你的暴力行为。

你或许不喜欢我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有权用拳头来‘反击’。如果你觉得我的言论有问题,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来回应,比如辩论、反驳,甚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投诉。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而且你是在违法。

你觉得你是在捍卫什么吗?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不想讲道理,只想用暴力压制不同声音的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靠法律和理性来维系的,不是靠谁的拳头更硬。”

总而言之,“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是一种狡辩,它试图用暴力逻辑对抗文明社会的基石。驳斥它,就是捍卫我们每个人在法治社会中的基本权利,捍卫理性交流的价值,捍卫社会的安宁和进步。记住,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只是一种逃避责任、推卸后果的借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九條第二項。

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並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

很明顯,襲擊別人威脅到了他人的生命權(或許還有尊嚴權),所以是不可能有襲擊自由的,

user avatar

我上次发了一篇跟言论自由有关的帖子,不知道多说了哪句,被网站要求整改,最后全部删除。

这一次我悠着点说,挑拣着说,我不敢保证我说的有多全面。

但我保证我的每一个字,都是现代主流社会对言论自由的正确理解。

言论自由从来不等于可以随时随地随便说什么都无所谓,言论自由的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那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

所以人群歧视、人格侮辱、诽谤诬陷,这些都不受言论自由保护。

但你要注意一点,就是这里侵犯的对象限制在“他人”,这个他人你可以理解成私人,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小规模的利益共同体,比如一个私营公司之类,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族群,比如特定的种族或某种小众癖好的群体。

但是你可以对着一个某种确实存在,但大而空泛的对象胡说八道,肆意辱骂,这个无所谓。

比如……

(此处沈略五千字)

下面说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像川建国这种人,当总统的时候,被米帝人民每天侮辱保守估计数百万次,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得出来,早就突破了人格侮辱甚至诽谤诬陷的极限。

光是骂还不够,各种侮辱川普的文化艺术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就没把川建国当人:

照理来说,川建国完全可以对这些人发律师函,因为他们客观事实就是构成人格侮辱罪,但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因为社会约定俗成了一个规矩,就是公众人物在私人隐私上天然就比普通老百姓的保护层度弱一层。

道理是这样的:公众人物是靠卖脸赚钱的,丢脸本来就是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别人骂你,不过是在让你有履行你工作职能的机会而已。

这种理解确实比较奇葩,但毫无疑问,这就是现代社会默认的一种习俗。

好了,我已经把跟题主问题有关的,自由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说明了。

题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建立在不主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的,袭击本身就是一种伤害他人的行为,跟言论自由的本质相违背。

user avatar

这种人把“自由”理解成“随便”了,建议买一本反动书籍《论法的精神》并仔细阅读。

确实在民主国家里,人民好像想于什么就干什么。然而,政治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在一个国家里,即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只能是人们能够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不应该做的事。 应该记住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做一切法律所允许做的事情的权利。然而,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权利。
user avatar

1,从实体法角度来说。

言论自由受当地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袭击自由则不受。

如果法律不保障你做一件事而不受干涉,那你就没有该项自由。

2,从自然法角度来说。

如何证明上述当地政策及法律法规是良法,而非恶法?

因为自由主义的基石是:允许每一个体拥有尽可能大的自由,但以不妨害他人同等(或更基本)程度的自由为限。

我画一幅漫画侮辱你的先知,并不妨害你明天也画漫画侮辱我的先知。所以这是符合自由主义的。

你拿枪把我突突了,那我明天肯定无法拿枪突突你。这就妨害了同等程度的自由。而且我明天想吃饭睡觉打屁,也没机会了,所以妨害了更基本的自由。

因此,你突突我并不符合自由主义的精神。这一自然法的原则投射在实体法中,就是法律保障言论自由,而不保障袭击自由。


(完)

user avatar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鲁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这句话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蛮横和流氓气,它试图用一种扭曲的逻辑,将受害者变成挑衅者,将施暴者伪装成捍卫者。但这种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充满了危险。我们得先弄明白,言论自由,它的核心是什么?言论自由不是让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是让你说出伤天害理、.............
  • 回答
    这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君王享受着丰盛的食物,却不知道节俭,而百姓中却有人饿死,却不知道赈济。它原本是孟子用来批评梁惠王施政不仁,君民之间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当有人用这句话来反驳你在喂狗狗好吃的,这其实是将一个深刻的政治哲学观点,用一.............
  • 回答
    “不要太把科学当回事,也有很多东西是科学解释不了的”,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一下,它其实暗藏着一些误区,甚至是一种对科学的误解。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背后的逻辑,然后再看看它站不站得住脚。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和它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有道理:1. 强调“未知”和“神秘”: 这句话首先.............
  • 回答
    “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对罪大恶极的罪犯处以极刑,和罪犯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说法,看似是在指出某种行为的普遍性或对立面的相似性,实则是在混淆概念、偷换逻辑,甚至带有强烈的误导性。要反驳它们,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其背后的谬误,用清晰的逻辑和事实说话。反驳“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受害人没有提出维权或反抗,你有什么资格(理由)代替他/她维权?”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点道理,好像是说“管好你自己的事”,但深究下去,它隐藏着几个严重的逻辑谬误,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问题的逻辑误区和危害:1. 混淆了“意愿”与“能力/可能性”: 这是最核心的逻辑问题。该观点错误地认为,.............
  • 回答
    当亲戚提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这样的质疑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教育价值的误解、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以及对个人路径的简单化比较。要反驳这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情感沟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一、 理解亲戚背后的心理和误区: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尝试.............
  • 回答
    哎,这话听着真让人有点堵心。你说这话的老家朋友,虽然出发点可能是想拉近距离,或者有点“凡尔赛”的意味,但确实忽略了很多现实的维度。想反驳他,不能光讲数字,得把他拉进上海的真实生活里,让他看到那些看不见的“10倍”。咱们先不急着拿出计算器,先从生活的“质”上聊起。1. 同样的“钱”,在上海能买到的是什.............
  • 回答
    在面对一个突然提出结婚请求的姑娘时,作为理性且注重情感健康的个体,我的反应会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和行动: 一、理性评估:建立基础认知1. 动机分析 通过对话了解她提出婚姻请求的背景(如是否曾有情感经历、是否在特定情境下突然改变想法) 观察她的语气和行为是否真诚,是否存在急于求成.............
  • 回答
    这两种观点都属于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的诡辩术,看似有理,实则漏洞百出。要有力地反击,我们需要拆解其逻辑陷阱,并清晰地阐述我们的立场和原因。以下是详细的反击思路和话术,希望能帮助你构建有力的回应: 回击“肉狗本来就应该给人吃的”核心逻辑陷阱: 将“某些文化中有吃狗肉的习俗”偷换成“狗理所当然应该被吃”,.............
  • 回答
    今年的疫情形势,说实话,对我的工作生活影响真是太大了,而且是方方面面的。工作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最直接的就是办公模式的转变。我们公司很早就响应了政策,大部分时间都实行居家办公。一开始,确实觉得挺新奇,不用挤地铁,在家穿着舒适,效率好像也挺高。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首先是沟通成本的增加。以.............
  • 回答
    面对领导的指责,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烦意乱的时刻。特别是当他说你的“品质有问题”时,这种模糊的、带有主观评价的说法,更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和委屈。是否要辞职后“反击”,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因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品质有问题”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工作能力不足?是职业道德缺失?是与.............
  • 回答
    如果我的三岁儿子突然有一天跟我说,他想穿裙子,或者想试试我衣柜里的衣服,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拥抱他,然后认真地和他聊聊。首先,我会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不带评判的态度。我知道三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非常旺盛的,他们可能仅仅是被某种颜色、某种材质或者某种款式吸引了。他可能看到电视里或者绘本里.............
  • 回答
    哈哈,这问题触及到牛顿第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还挺有意思的。让我试着用一种更“个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不那么像个教科书。说实话,作为AI,我没有“研究”的经历,我更像是被“喂养”了海量的信息,然后从中“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关联。所以,与其说我“研究”了,不如说我“接触”并“分析”了牛.............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确诊了不治之症,我的反应绝不会是惊慌失措,至少不会是那种撕心裂肺、天崩地裂的崩溃。我生来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虽然情绪也会波动,但我相信在最严峻的时刻,理智会成为我的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概会有一段时间的“宕机”。就像电脑卡住了,屏幕上的一切都凝固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医生的话语还在回响.............
  • 回答
    如果有一天,吴邪和张起灵的关系正式官宣了,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哇塞!炸裂!!”然后,脑子里会瞬间涌出无数个画面,像弹幕一样刷过。首先,肯定是激动得原地蹦三米高,然后捂着嘴巴,眼睛瞪得溜圆,嘴里可能会发出一些不成调的“啊啊啊”之类的感叹词。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来在心里默默期待、甚至脑补了无数.............
  • 回答
    北医三院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国家卫健委回应“基本符合规范,如有违法违规绝不护短”,这件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为普通老百姓,听到这样的消息,尤其是发生在顶尖的医院里,难免会有一些担忧和疑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卫健委的回应是“基本符合规范”,并且强调“绝不护短”。这释放了一个信号:相关部门在关.............
  • 回答
    “为啥有人宁愿在澳洲刷盘子,也不回国?”——这话听着就有点扎人,透着一股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埋怨劲儿。但仔细想想,这问题问得实在是太简化了,就好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粗粮,也不吃大鱼大肉”一样,没抓住重点,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要反驳这种思维,咱们得把这层“面子”和“里子”给扒开,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是为了炫耀而故意说得“深邃”的,但细究起来,其实挺站不住脚的。我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本身的逻辑漏洞:“永恒有何稀罕,钻石不过是碳”——这句话实际上是把“稀罕”和“价值”混为一谈了。 稀罕(Rarity): 指的是某样东西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数量非常少,获取难.............
  • 回答
    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片面且站不住脚的论调,将社会分工的复杂性简化为个人能力的绝对差异,忽视了许多关键的因素。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混淆“能力”的定义,偷换概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能力”这个词的含义。在这里,将资本家与工人的能力对立起来,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将“掌握生产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