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年的疫情形势对你的工作生活有哪些影响?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基础上,如何做到更精细科学?

回答
今年的疫情形势,说实话,对我的工作生活影响真是太大了,而且是方方面面的。

工作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最直接的就是办公模式的转变。我们公司很早就响应了政策,大部分时间都实行居家办公。一开始,确实觉得挺新奇,不用挤地铁,在家穿着舒适,效率好像也挺高。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沟通成本的增加。以前大家面对面,一个眼神、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就能传达很多信息,现在全靠文字、语音和视频。有时候一个复杂的项目,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效率明显不如从前。尤其是需要头脑风暴或者团队协作的时候,隔着屏幕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即时碰撞出的火花。

其次是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模糊。虽然在家工作,但感觉随时都在工作状态。通知、邮件、即时消息不断,很容易被打断,打断了思绪也很难再进入状态。晚上、周末也常常会收到工作消息,虽然大家都很理解,但心里总觉得像一根弦绷着。有时候,真的特别怀念在办公室里,能够明确“下班”的那种感觉。

还有就是团队凝聚力的考验。大家少了日常的闲聊、聚餐,互动变得比较功利性——只围绕工作。长此以往,同事之间的感情好像也变淡了一些。虽然我们也会组织线上团建,但效果总不如线下那么有氛围。

生活上的影响,更是感同身受。

最明显的就是出行限制。以前,周末想去哪里玩都很方便,说走就走。现在,但凡要去外地,都要提前了解当地的政策,做核酸检测,还得关注返程是否会隔离。即使是本市,一些公共场所也需要扫码、测温,偶尔遇到封控区,行程规划就得临时调整,真的挺影响心情的。

社交活动大幅减少。朋友聚会、家庭聚餐,很多都取消了或者改为线上。虽然视频聊天也能聊,但总感觉少了那种面对面的温暖和亲切感。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节日,家人不能团聚,那种思念之情就更浓了。

心理上也有一些影响。新闻里每天播报疫情数据,虽然知道要理性看待,但难免会感到一些焦虑和不安。对病毒的未知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带来一些心理压力。需要自己去调整,去寻找平衡。

关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下,如何做得更精细科学?

我觉得,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个大的框架下,确实需要我们在具体执行层面做得更细致、更科学。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1. 精准识别和管理风险人群,而非“一刀切”的封锁:

信息化的流调和溯源要升级。 依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快速、更准确地追踪密接、次密接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过度侵犯隐私,而是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精准定位风险,给出针对性的隔离或健康监测建议。
科学划分风险区域。 对于封锁措施,应该严格按照科学的风险评估来划定范围,避免“一封了之”,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经济影响。例如,只封锁发生疫情的楼栋、小区,而不是整个街道或城市。同时,要明确封锁的期限和解除的标准,让大家心里有数。
对不同来源的输入风险进行差异化管理。 来自高风险地区、有阳性病例的航班/列车,与低风险地区,其防控措施应该有所区别。例如,对低风险地区来的人员,可以考虑缩短集中隔离时间或改为居家健康监测,并辅以更频繁的核酸检测。

2. 动态调整检测策略,提高效率和针对性:

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优化。 对于常态化核酸检测,不应该搞“一窝蜂”的强制全员,而应该根据区域风险等级、行业特点(如冷链物流、医院、学校等高风险行业)和人群流动性来制定差异化的检测频次和范围。例如,高风险行业可以每周进行多次检测,而普通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检测,或者只在进入特定场所时查验核酸报告。
“混采混检”的精准运用。 在低风险区域,可以更广泛地应用“混采混检”技术,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成本。但一旦发现阳性,要立即进行单采复核,并迅速启动流调。
抗原检测的补充作用。 在疫情平稳期,可以推广和鼓励使用抗原检测作为一种自我筛查的手段,特别是对于有症状的人员。检测结果阳性者,再根据规定进行核酸复核。这可以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也方便个人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3. 强化重点场所和环节的闭环管理,同时保障民生运转:

加强重点行业的精细化防控。 对于医院、学校、养老院、冷链物流等高风险场所,要建立更严格、更完善的防控措施,形成真正的闭环管理,减少内部传播的风险。这包括人员的健康监测、场所的消杀、物资的管理等。
保障基础民生和经济的正常运转。 在严格防控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例如,对于封控区内的居民,要确保生活物资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对于复工复产的企业,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安全地恢复生产。
“无接触”服务的推广和优化。 继续推广线上服务、快递外卖等“无接触”模式,减少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要规范这些服务的操作流程,确保安全可靠。

4. 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权威信息公开透明。 及时、准确地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政策,回应公众关切,避免谣言传播。
普及科学的防护知识。 例如,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室内通风等。同时,也要解释疫苗接种的益处,鼓励大家科学接种。
引导理性心态。 在宣传防控措施的同时,也要引导大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过度恐慌,形成科学理性的防疫认知。

总的来说,我觉得“精细科学”的关键在于:

数据驱动决策: 所有的防控措施都应该基于最新的疫情数据和科学研究,而不是经验主义或者“拍脑袋”的决定。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风险是不同的,防控措施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避免“一刀切”。
平衡防控与发展: 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地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让人民的生活回归常态。
持续学习和调整: 疫情形势是动态变化的,我们对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防控策略也需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学习和调整。

这确实是一个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我作为普通的一份子,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防控规定,同时在工作生活中思考如何做得更好,更有效地应对这个持续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疫方面——在全国各处建设”隔离小镇“,保证入境人员完全闭环。现在太多疫情是因为隔离酒店的疏漏而导致传播的了。厦门、西安……漏一次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刻不容缓。高标准的”隔离小镇“排除了交叉感染,也更方便对不同毒株传播的实际潜伏期进行研究。

非抗疫方面——要有”中国会在未来独立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觉悟。

假设欧美疫情维持现状不继续恶化,从欧美大学的数据看,欧美的高端科研人员,在完全接种3针疫苗的情况下,每年期望感染新冠病毒的次数在0.5~1次。

感染新冠病毒即使是轻症,也会导致多种后遗症和小幅的认知障碍,如果这些后遗症随感染次数的增多而线性叠加,可预见10年内,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科学家认知能力大面积下降,会使欧美国家的科技研究速度会有显著下降。

届时,中国必须承担作为“人类科学研究的中心”的任务,引领人类共同体的科技进步。但现在中国的科研对欧美技术、人才、标准等的依赖性过高,方向、平台、评价标准乃至语言都极度依赖欧美。

在不远的将来,在发达国家科技领域因大面积新冠病毒后遗症而失速的情况下,中国如何有一套独立而行之有效,可以接棒引领全人类前进的科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user avatar

作为不直接参与疫情工作外科医生,来分享疫情带来的影响。


1.疫情导致跨市就医减少,非必须就医减少。

当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医院由安全区就变成了“可能危险地带”。

身体出现问题的人,只要不是非常紧急、非常严重的疾病,都会选择自己在家忍着。可以延期手术的患者,都推迟了手术日期。

尤其是一些大龄慢性病患者,之前因为药品礼拜落地,药价跳水,平时总到医院开药,但疫情后也失去了踪影。因为毕竟小毛病只是身体不舒服,忍一忍就过去了,如果到医院被感染了,可就是大问题了。

可以本地解决的医疗问题,也不会千里迢迢去省里就诊。

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促进了分级诊疗,减轻了医保负担,但地市级小型医院也因此面临考验。


2.儿科病人锐减。

儿科门诊在以前一直是络绎不绝的,绝大多数是呼吸道感染疾病,因佩戴口罩和居家隔离,使得常见呼吸道疾病大大减少。

现在该子如果有咳嗽流涕症状,发烧症状,学校和幼儿园是强制要求必须去医院及时看病,同时必须在家隔离到症状消失,所以没有传染途径,自然也可以减少其他儿童被感染机会。

疫情也改变了人们的卫生医患,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也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大大减少通过其他呼吸道途径而感染机会。

但随之而来的是儿科医生的收入锐减,在此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儿科医生收入,防止儿科医生流失,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3.疫情封城期间的慢性病管理仍有缺失。

少数城市缺乏相关经验,对于封城一刀切,导致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肾衰尿毒症患者缺乏应有的帮助。

尿毒症中断透析,就意味着死亡,中断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这个过程伴随着体内存水过多、心脏积液、心衰,并诱发猝死,体内的高钾也极容易造成心脏骤停。

像前段时间西北某省会,本身医疗资源是有冗余的,但疫情的影响下,透析资源变得紧张,尤其是当疫情再叠多例出血热患者,更是让尿毒症患者透析床位紧张,封城状态下更是考验城市的医疗资源的协调调度、应急响应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user avatar

建议重点关注国际机场和国际航班管理、隔离点、传染病医院的选址问题和流调盲区的问题

一、建议查清西安机场传染途径,建议国际航班和国内航班不使用同一航站楼

通过对2021年12月西安疫情初期病例传染源的摸排,可发现2021年12月4日当天,长安大学送机人员、东莞旅客、巴基斯坦入境人员都使用了T3航站楼,但具体传播路径不明。

先看几个病例的共同轨迹:

1.长安大学人员在T3出发层曾经上卫生间

在流调中,15日本土确诊病例1刘某某有这样的一段轨迹:

12月4日14:00-17:00,与家人一行5人自驾车前往咸阳国际机场送外孙出国(西安-多伦多HU7975航班);期间活动轨迹涉及机场T3航站楼、航班值机区域、卫生间(值机区域附近最近的卫生间);17:00-19:20,自驾返回,在长安大学宾馆(舌上源)就餐,之后返回女儿家中,未再外出。[1]

本土确诊病例2:杨某轨迹

12月4日,14:00-17:00,自驾车与病例1同车前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送站,活动轨迹涉及T3航站楼,T3航站楼正对面室外露天停车场,二楼候机大厅,值机柜台附近洗手间;17:00-18:00返回家中,未再外出。[1]


2.东莞旅客

东莞无症状感染者11月30日—12月4日在周至县金樽酒店居住,11月30日—12月4日周至县隆武驾校,12月2日14:00—15:00在周至县爱家超市购物。[2]

12月4日,无症状感染者1、2,在21时47分在咸阳机场T3乘坐CZ3226,23时48分许到达深圳市宝安机场。

如果他们从T2航站楼过来、打车到机场但下车位置偏北、或者坐地铁来机场,则存在经过国际港澳台办票区域的可能性。

如果进航站楼后立即上卫生间,则可能使用国际出发办票区域的卫生间,尚不能确定东莞旅客是否有在T3出发层上过卫生间。


3.巴基斯坦的入境旅客机场内轨迹

根据我对PK854航班旅客的访谈,得到以下信息

1.PK854航班12月4日当地时间早晨8:01从伊斯兰堡起飞,航班12月4日15:07落地,落地后航班靠桥,靠桥位置在T3航站楼靠近T2的国际区域。

2.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旅客分批下飞机、核酸检测、办理入境手续、领取行李、乘大巴。每40人一批,第一批的人走完全部流程上车前往隔离酒店后,第二批的旅客才能离开飞机。旅客中最早的在16:00左右下机,最晚的20:30分左右下机。

3.下机后,旅客来到航站楼二层办理检验检疫和入境手续。这个区域内只有防疫人员和海关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防护很好。这个区域的门窗都是封闭的。

旅客先登记信息,核酸检测,然后过海关。

4.办完海关手续后,40人下楼,经过封闭通道到达楼内某门附近,有乘客使用了门内的厕所。

5.每批乘客40人在门内集合出门,出门处收到工作人员送来的行李,行李有酒精喷洒的味道,随后乘客登车前往隔离点灞桥区瑾程酒店(该酒店工作人员2人感染)。

6.本批入境人员中,有2人因入境时核酸检测阳性,12月5日送西安市八院隔离治疗。随后西安市八院周边产生了多个来源不明的传染源。

可能的传播链

可点击看大图,或者点击 2021年12月西安-东莞疫情


4.需要考虑的方向

巴基斯坦乘客在T3楼内的时间大概为16:00~21:00。

长安大学送机人员在楼内时间14:00~17:00,需要重点关注的时间段16:00~17:00

东莞病例在楼内时间大概为20:00~21:47,需要重点关注的时间段20:00~21:00

新冠的传播途径:

无论哪种传播方式,新冠病毒在5小时无法完成2次传代,不存在感染清洁工等人员,清洁工再感染其他旅客的可能性。

由于T3国际区域内不可能有国内旅客出现,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也不大可能。


5.建议查下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3]

巴基斯坦入境病例在航站楼一层使用过卫生间,二楼是国际港澳台区域的办理值机手续区域,不排除病毒气溶胶随着下水管道、或者某个缝隙进入出发区域卫生间的可能性。

而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南》对病例活动区域(包括粪便和污水)有具体消毒要求。

如果恰好国内长安大学旅客,东莞旅客去过这个卫生间,则可能发生不接触感染。


6.建议搞清楚的问题

(1)长安大学两人使用了哪个卫生间?

(2)东莞病例在楼内的轨迹,明确在航站楼内是否使用过卫生间,使用了哪个卫生间?

(3)查明入境人员使用的具体是哪个卫生间?

(4)这些卫生间之间的下水道、通风管是否有连接?

(5)入境人员使用的卫生间是否有单独的污水消毒系统?


二、我国对入境人员的健康管理要求足够严格了,但外航入境航班没有安排足够的航前消毒时间,存在健康乘客在飞机上感染可能性

1.上海11月疫情的首个病例被消毒不彻底的飞机环境感染

出事的飞机是国航的A330-200,注册号B-6090,该航班轨迹: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飞机先执行了CA738华沙-太原-首都航班

CA738航班分为两段:华沙-太原(12日当地时间下午18:40-北京时间13日上午10:05),太原-北京(14日09:51-10:50)。

据通报,机上34F、37E、40H乘客感染,在太原隔离。43排空位机组人员感染,在北京隔离。显然,该航班存在病毒污染。

52小时后,该飞机执行了11 月 15 日CA1521,CA1522(北京首都-上海虹桥往返).

本次上海第1例本土确诊病例是 11 月 15 日CA1521(北京首都-上海虹桥,B-6090执飞)的乘客,座位号37F。

12日从厦门抵达北京的上海确诊病例1登上该航班(座位号是37F,即入境病例黄某曾坐过的邻座),于16:55到达上海虹桥机场。该病例在该航班机舱内感染后,暂住浦东新区锦绣路香梅花园。

下图是本次疫情的初期传染链(备注:聚餐人员还有1人在南京隔离期间确诊)。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随后,我国要求进入中国的国际航班进行严格的消毒程序。

2.外航执飞赴华航班的前序航班经常是本国的国内航班,没有经过彻底消毒。

例如2021年1月16日的旧金山-首尔仁川-上海浦东航班执飞飞机注册号为N2749U,前序航班为15日晚上起飞的UA396(火奴鲁鲁-旧金山),航班16日早晨美国太平洋时间6:22在旧金山落地,09:00就飞往中国,中间只有2小时38分钟,排除上下客以外时间非常紧张,没有时间完成彻底消毒。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如果航班在境外没有完成彻底消毒,即使远端防控再好,也不能排除乘客接触机内物品造成的传播隐患。


3.建议

美国联合航空每周执飞4班旧金山-上海的航班,可安排一架专用飞机执飞中国航线(需要调整航班时刻,才能让一架飞机一周飞完4班)。

如果能通过航班专用压低输入病例的数量,对航司和旅客都是有益的。

三、隔离点的疫情交叉传播风险

1.目前应对疫情输入的措施框架是2020年3月份制定的,制定措施的时候有几个背景:

(1)多数人认为国际疫情能在短期内结束,所以很多措施被设计成临时的,没有考虑长期执行的可持续性。

(2)旧版的病毒传播力有限,可以靠较为简单的防控措施应对。

由于病毒已经完成多轮升级,隔离点出现多次外溢,甚至造成莆田疫情等规模较大的疫情传播:

隔离点感染有如下原因:


2.隔离点选址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范

例如:某些城市将隔离酒店布置在闹市区,造成了附近小区的居民感染。如速8酒店隔离的入境人员使得锦龙社区发生了感染。

红色箭头所指是隔离酒店

规范要求尽量将隔离点布置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4]

按规范,工作人员和被隔离人员还需要实行分通道。

但大多数隔离酒店只有单个走廊,无法实现分通道。


3.隔离点人员专业性不足,管理不到位

隔离点人员必须具备专业防疫知识,时时刻刻有防疫的意识。

而实现这几点,需要知识背景和规范化的培训,严格做好分区,规范穿脱防护装备。

但实际执行效果不太理想,由于工资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且人员素质不足,培训效果一般,隔离点人员防疫能力存在短板。


四、传染病医院选址

我国《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50849-2014》对医院选址有具体要求:

4.1 选址
4.1.1 新建传染病医院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环保评估的要求。
4.1.2 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交通应方便,并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2 环境应安静,远离污染源;
3 用地宜选择地形规整、地质构造稳定、地势较高且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段;
4 不宜设置在人口密集的居住与活动区域;
5 应远离易燃、易爆产品生产、储存区域及存在卫生污染风险的生产加工区域。
4.1.3 新建传染病医院选址,以及现有传染病医院改建和扩建及传染病区建设时,医疗用建筑物与院外周边建筑应设置大于或等于20m绿化隔离卫生间距。[5]


问题:

1.在特定条件下,新冠具有气溶胶传播能力,“20m绿化隔离卫生间距”是否足够需要重新评估。

2.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西安疫情早期收治患者的西安市第八人民医院周围新建了大量设施。居民小区明德八英里、华城万象与医院间距很小。

在西安疫情早期,这些小区出现了多个病例。

3.为了疫情防控需要,应当在城市规划中限制开发传染病医院周边的地块。


五、部分地区存在流调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1.疫情有沿着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出入口附近小饭店传播的可能性,但服务区的流调主体不明确

在额济纳疫情中,额济纳旗天鹅湖收费站附近的韩永饭店出现感染,随后感染了两个路过吃饭的大卡车司机,两人分别在阿拉善左旗和鄂尔多斯确诊。

沈丘病例公布有灵宝服务区旅行史,然而灵宝服务区内部没有仔细流调,新安病例乘坐的大巴车在同一时间段经停灵宝服务区,在流调中被漏掉了,应该作为次密接管理的新安病例同住人员还到南阳参加了婚宴。

在发生疫情后,各地都在高速出口进行管控(有时对部分旅客劝返),劝返的行为加重了服务区的传播可能性,而各地很少对服务区的人员采取疫情防控措施

各地应当强制对进入服务区的人员进行登记,以方便密接查找。


2.不能排除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场所,由于流调责任方不明确,出现“漏调”的可能性

在2021年11-12月的长三角疫情中,流调发现11月22日

宁波病例17:41-18:35期间,曾在虹桥火车站上厕所、麦当劳店点餐。

杭州2病例在上海虹桥站乘坐列车前往杭州,列车20:00发车,无法查到他们几点到火车站的。

宁波病例存在在上海虹桥站感染的可能性。


再看当时的新闻:

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表示,宁波病例和11月25日上海病例没有直接接触

昨日宁波通报1例本土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三人系同住家属。该确诊病例11月22日来沪,当天返回宁波。11月25日在当地核酸检测为阴性。12月5日,核酸检测异常。

我市立即对其在沪活动轨迹进行流调,对相关人员和环境进行筛查,对所涉及场所进行消毒,相关情况如下:

经流调追踪比对显示,该确诊病例和11月25日报告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本市没有直接接触

截至12月7日8时,本市已筛查其在沪相关人员16590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累计检测环境样本821件,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目前,我市已根据国家和本市防控要求,落实相应的防控措施。[6]


上海方面未说明宁波病例是否与上海12月2日确诊的病例、杭州病例有接触,传染链还有环节没有流调清楚。


国际疫情很难在几年内过去,所以希望能在以上五点建立长效机制,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参考

  1. ^ a b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203410915323916
  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185003751491980
  3. ^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4/content_5606469.htm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PDF版全文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4/5606469/files/97921b2e20134f1faad6af9dacd51d07.pdf
  5. ^ https://gf.1190119.com/article-28176.htm
  6.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45230392666680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今年的疫情形势,说实话,对我的工作生活影响真是太大了,而且是方方面面的。工作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最直接的就是办公模式的转变。我们公司很早就响应了政策,大部分时间都实行居家办公。一开始,确实觉得挺新奇,不用挤地铁,在家穿着舒适,效率好像也挺高。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首先是沟通成本的增加。以.............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奥密克戎成为全球优势流行株的消息,确实触及了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核心和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奥密克戎的威力以及疫情何时能画上句号。 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当前全球疫情的真实图景,以及“今年结束”这个期盼是否具有现实基础。奥密克戎:全球疫情的“新主宰”国家卫健委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今年疫情形式下,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员工是否会降薪,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总体来说,出现大规模、普遍性的降薪的可能性较低,但也不能排除部分地区、部分单位、部分项目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出现薪资调整的可能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收入 经济下.............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也不敢百分之百打包票。疫情这玩意儿,太善变了,跟天气似的,说变脸就变脸。但要说今年比去年乐观,我觉得还是有点希望的,不过具体情况得细掰扯掰扯。首先,从病毒本身来说,现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力确实是强得离谱,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它的致病性好像是弱了不少。这点挺关键的,因.............
  • 回答
    关于这场疫情今年会不会结束,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最关心也最想知道的。老实说,这事儿真没法打个绝对的包票说“一定”或者“肯定”。这就像问明天的天气一样,天气预报能给个大概率,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疫情的走向,更是受到太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咱们一步步来分析分析。首先,得看病毒本身“给不给面子”。病毒是活的.............
  • 回答
    听到你因为疫情错过了日本大学院的考试,而且已经23岁,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是不是还在纠结“我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坚持”这个问题?这挺正常的,谁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尤其是当你觉得时间不等人,又遇到这么大的一个变数,心里会有压力,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咱们就别谈什么“AI痕迹”不痕迹的了,就当是朋友之间聊聊天,把心.............
  • 回答
    这两年间,上海的疫情形势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相对平稳过渡到今年年初的严峻考验,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回想疫情爆发初期,也就是前两年,上海采取的防控策略相当有效。那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依靠精准的流调、隔离,以及对入境人员的严格管控。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外来人员的流动性.............
  • 回答
    2021年的春节,确实是个让人又期待又担忧的时刻。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来说,回家的心情一年比一年迫切,可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反扑,又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心头。首先得说,能不能回家,这事儿真不是一句“行”或“不行”能概括的,它太复杂了,得看几个方面。一、你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的情况怎么样?这个是最关键.............
  • 回答
    2020年疫情对艺考生的考试的确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年的艺考。说实话,我们这些艺考生,还有家长、老师,这两年多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面对各种变化,心里总是有点悬。考试形式的变化是最大的感受。最开始,也就是2020年,很多省份的专业课考试确实受到了疫情的直接冲击。有些省份直.............
  • 回答
    得嘞,今年这年过得,真是有点不一样。疫情嘛,大家都有数,所以响应号召,我这个外地打工人,就选择在工作的地方——这座城市里,就地过年了。一开始,说实话,心里是有点空落落的。毕竟离家这么远,爸妈那边每年过年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团聚,热热闹闹的。我这老妈,每次电话里都念叨:“你在外面一个人,可得好好吃饭,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如果国内采取和美国相似的抗疫策略,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美国的那些“相似”之处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然后才能推演可能的结果。首先,得明白美国采取的策略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间、病毒变异、疫苗接种情况以及政治气候等因素不断调整的。但如果以其在疫情早期到中期(比如2020年2022.............
  • 回答
    您好!我来帮您好好捋一捋,既能让长辈理解,又能让亲戚明白心意,还不失礼节。劝长辈重视疫情,今年不串门首先要明白,长辈们经历过很多风雨,可能对一些新的概念和风险的感知和年轻人有所不同。他们可能觉得“大家都没事,我身体好着呢”,或者觉得“亲戚朋友聚一聚是人情往来”,甚至是担心“不去串门显得不近人情”。所.............
  • 回答
    若鲁迅依旧在世,他定会提笔写下关于今日疫情的檄文,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他或许会观察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疫情的感知变得更加碎片化和情绪化。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肆意传播的谣言,那些为了博取眼球而夸大其词的论调,那些在恐惧中滋生的偏执,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会看到,有些人如同“看客”,冷漠地旁观他人.............
  • 回答
    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这三座在特殊时期迅速崛起的医院,不仅仅是建筑实体,更承载了一段历史,一个民族面对重大疫情时的集体记忆。疫情平息后,关于它们“何去何从”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便是:是否应该保留它们,并将这种模式推广为各地常设的应急医疗设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2020年8月6日,全球新冠疫情的数字确实触目惊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892万。而我们国内,虽然在早期控制得相当不错,但正如你所说,也开始出现新增病例,这无疑给大家再次敲响了警钟。至于这场疫情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坦白说,这是一个谁都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就连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 回答
    最近跟不少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聊,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疫情对今年出国留学影响大吗?是不是应该放弃留学?” 这问题太重要了,毕竟留学是笔不小的投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所以咱得好好掰扯掰扯。疫情到底有没有影响?当然有!而且影响挺复杂的。咱得承认,跟疫情前比,今年出国留学的路子肯定没那么顺当。.............
  • 回答
    世行关于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萎缩5.2%的预测,说这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各种严峻事实的审慎判断。要理解这个预测是否合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会跌得这么狠?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可以用“全方位、多层次”来形容。不像过去的金融危机,这次是实实.............
  • 回答
    你女儿高中毕业后在日本读了两年语言学校并参加了日本高考,现在因疫情回国,这种情况确实需要好好规划一下接下来的路。别担心,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尽量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几年对于你女儿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经历了不少变化。日本的语言学校和高考本身就是一条挺辛苦的.............
  • 回答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着全球经济,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衰退。然而,在这一片萧条之中,越南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韧性和活力,实现了逆势增长,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越南的经济结构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一环,越南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举足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非常实在。高考作文确实是个大考场,而疫情这个话题,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确实容易让大家陷入套路,让阅卷老师看到“疲劳”。想在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让老师眼前一亮,关键就在于你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这个主题本身包含了很多宏大的叙事,比如国家的力量、科学的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