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这种医院疫情过后是否应该保留,并推广为今后各地常设的应急医疗设施?

回答
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这三座在特殊时期迅速崛起的医院,不仅仅是建筑实体,更承载了一段历史,一个民族面对重大疫情时的集体记忆。疫情平息后,关于它们“何去何从”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便是:是否应该保留它们,并将这种模式推广为各地常设的应急医疗设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保留的必要性与现实价值

从现实角度看,保留这些医院的意义非凡:

“活教材”与“警示钟”: 这些医院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直观、最宝贵的“活教材”。它们在建设、运营、管理、医护人员的防护、患者的救治等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保留下来,可以作为未来培训、演练的基地,让医护人员、管理人员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复盘。同时,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警示钟”,时刻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放松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警惕。
快速响应的战略储备: 尽管我们希望永远不再有类似的疫情,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新发传染病将成为常态。保留这些设施,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一套现成的、可随时启动的应急医疗能力。在未来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大大缩短从零开始建设的时间,抢占先机,为生命的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这种“未雨绸缪”的战略储备,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专业化的研究与发展平台: 这些医院不仅是救治场所,更是研究传染病防治、医疗技术创新、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的天然实验室。保留下来,可以继续用于传染病学的研究、新疫苗和药物的临床试验、先进医疗设备的测试与应用等。这对于提升我国在传染病研究和防控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象征意义与民心稳定: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代表着希望、力量和国家应对危机的决心。它们象征着科学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和中国人民的韧性。保留这些医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这种精神象征,增强民众的信心,并在未来面对类似挑战时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支撑。

二、推广模式的考量与挑战

将这种模式推广为各地常设的应急医疗设施,是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设想,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

模式的适应性与差异化:
“集中收治模式”的普适性: 小汤山等医院的设计理念是以集中收治、严格隔离为核心。这种模式在应对高烈度、高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时效果显著。但对于其他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医疗需求,或者其他病原体传播的疫情,这种模式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各地需要根据自身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来设计和建设具有差异化功能的应急医疗设施。
“临时建设”与“常设”的权衡: 火神山、雷神山是在极短时间内拔地而起的奇迹,其“临时建设”的特点使其能够快速响应。但要将其变为“常设”设施,则需要考虑其可持续运营、维护成本以及与现有医疗体系的融合问题。完全复制其建设模式可能并不经济,也未必高效。

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与可行性:
成本考量: 建设和维护大型的、专门的应急医疗设施需要巨大的投入。如何在保证充足的应急能力的同时,控制财政支出,避免资源浪费,是一个核心问题。是否所有地区都有必要建设同等规模的设施?如何优化建设标准,降低单位成本?
运营与人员储备: 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营需要专业的人员团队、充足的医疗设备和耗材。常年闲置的设施,其设备维护、人员技能的保持都是难题。是否可以考虑“平战结合”的模式,例如将其部分功能转化为其他用途,但保留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转化能力?或者建立区域性的、共享的应急医疗资源库和人员轮训机制?

与现有医疗体系的融合与协同:
避免资源“挤占”: 建设新的大型设施,需要警惕其是否会挤占现有医疗资源的投入,影响日常医疗服务的水平。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应是现有医疗体系的“补充”和“增强”,而非“替代”。
协同联动机制: 如何确保这些常设应急设施与当地的疾控中心、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形成高效的联动和协同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人员、物资、信息,形成合力,避免各自为战。

技术更新与迭代:
设施的先进性: 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如果将这些设施常设化,需要考虑其技术更新和设备迭代的问题,以保证其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仍然具有先进性和有效性。
智能化与信息化: 未来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例如远程会诊、智能监测、物流配送等,以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

三、可行性推广的路径思考

基于以上考量,将小汤山模式推广为各地常设应急设施,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索:

1. 分级分类建设:
国家层面: 在关键区域保留和升级类似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这样的大型集中收治医院,作为国家级的战略储备和示范基地。
区域层面: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风险,建设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区域性应急医疗中心,可以采用“平战结合”的模式,例如,平时作为康复医院、专科医院,战时快速转化为传染病收治中心。
城市内部: 鼓励各城市在现有综合医院内部,建设独立的、具备负压病房和隔离条件的区域,作为初级隔离和收治单元,以应对小规模突发疫情。

2. “应急模块化”建设理念:
标准化模块: 研发和推广标准化的应急医疗模块,包括负压病房单元、手术室单元、ICU单元等,这些模块可以快速组合、拆卸和运输,应用于新建的临时设施,或者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
“盒子式”医院: 借鉴集装箱式医院的理念,建造可快速部署、移动性强的“盒子式”应急医疗单元,在人员和设备到位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

3. 人员与技术储备:
“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建立一支常备的、经过专业培训的应急医疗队伍,可以采取轮岗培训、专项补贴等方式,保持人员的技能和状态。
“平战结合”的人才机制: 鼓励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调整工作重心。
科技赋能: 加大对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的投入,建立国家和区域的应急医疗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4.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完善应急预案: 为常设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明确其在不同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定位。
财政投入与管理: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
激励机制: 为参与应急医疗设施建设、运营和培训的人员提供适当的激励政策。

结语

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的“诞生”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将它们作为模式推广,并非简单地复制建筑,而是要吸取其背后的精神和理念:强大的应变能力、科学的组织协调、无私的奉献精神。

我们应当保留并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但推广的形式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元,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建设一套更加完善、更具韧性、更具前瞻性的常设应急医疗设施体系。这不仅是对过去付出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安全的负责。让这些“特殊医院”的精神在未来的常态化建设中得到升华,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筑起更坚实的屏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建筑都是临时建筑,采用活动板房搭建,又是临时赶工,选址也没有经过论证、环评(譬如雷神山外面就是商品房),设计时也没有做长期使用的打算,因此从各种角度来说都不适合长期保留。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各地都修建了偌大的永久传染病收治隔离单位,花费了重金,在平时只能闲置浪费,显然也是很不合算的。

所以,各地在这次结束以后,比较好的选择是,各地应该规划好本地的「临时传染病收治隔离地点」:

  • 这个地点应该选择在交通便利、远离繁华区和水源地的地方,周围做好规划控制。
  • 对这个地点做好硬化,地下预先铺设好管网,周围做好电网、通信的预留。
  • 但在上方不进行建设,而是可以设为公园、绿地、广场之类。
  • 同时,储备好板材等物资,做好预案,提前设计好图纸。

这样一旦出现禁止状况,就不用临时设计图纸、准备物资、铺设管网线路,直接按照预案图纸搭建组装就行了,可以迅速在两三天内完成隔离收治单位的修建。

user avatar

医院的核心是医生,而不是建筑物

user avatar

没必要,这种临时建筑撑不了几年。

但是可以留好图纸、土地、供应商、应急预案之类。

user avatar

更新

一天被搞了2600+赞同了,感谢大家的肯定。很多人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传染病医院,这是对的,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传染病医院,是坚固的钢混结构建筑,各医院一旦发现了法定传染病患者都往这个医院送,医院有比较完备的防疫措施和设备,平时也收治普通病人。

这个问题主要是说要不要把小汤山、二神山这种医院进行保留。这种建筑就是在疫情爆发情况下,常规医院无法满足患者入院需求的情况下临时搭建的医院。我依然不建议保留这些医院。

有知友说到可以改成纪念馆,这个从建筑耐久性的角度来说不现实。临时搭建的医院,无论其受力结构还是建筑材料都不适合长期使用,而纪念馆明显是一个准备长期使用的公共建筑。原址改造,其实和推倒重建大致是一个意思。

也有知友提到医疗资源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一些大城市确实有就医难,住院难,医院拥挤不堪的情况,但是医疗资源的最短板其实并不是医院建筑,而是医生,特别是好的、有经验的医生。真诚希望,我们国家可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医学人才。

以下是原答案

先给结论:留经验,留规划,留图纸,但是不留医院。理由有三:

一、保留成本太高。2003年是北京,2020年是武汉,我们并不知道下一次的情况会发生在哪里,难道我们要给每一个城市都配备1-2所传染病医院,并保留足够的医疗设备吗?这些医院在平时并不收治病人,而且也不知道何时会收治病人,但是却要因此支付高昂的维护成本,这明显是不划算的。

二、必要性不足。别管是小汤山,还是二神山,都是在十天左右就完成了建设并迅速投产。建设期间,同时还要进行医务人员的调动,医疗设备的采买,药品的运输等很多事情,并不是一个医院放在这里,马上就可以收治病人的,所以即便留了医院,从开始调动资源到可以收治病人的时间并不会缩短太多。

三、房屋耐久度较低。和永久坚固的人防工事不同,这些医院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配备了医疗设施的活动板房,国家对这类建筑规定了明确的使用期限,而且风、雨、雪等天气因素对这类建筑也会造成比较明显的伤害。

所以,保留这些建筑的做法并不明智,而做足预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知道该怎么应对,知道哪里适合建造医院,医院怎么建造,需要多少建筑材料,知道医务人员从哪里调动比留下一个医院的壳子更合理,更经济,更科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