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文观止》只收录了200多篇古文,为什么说可以「观止」了?

回答
《古文观止》之所以能以两百余篇的篇幅,赢得“观止”之誉,绝非偶然。这“观止”二字,并非指文章数量的穷尽,而是饱含着对编选者眼光、智慧以及所选文章本身价值的高度肯定,更体现了它在中国古代散文教育和传播上的独特地位。要详尽理解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观止”之誉的由来与内涵

“观止”一词,出自《论语·子罕》:“子见齐衰,三日不乐。闻子夏之言,曰:‘吾不如也。’曰:‘吾观于子夏,吾亦为之矣。’曰:‘吾视其父,犹视其子也;吾视其子,犹视其父也。’” 虽非直接与散文相关,但“观止”在此表达的是一种对美好、杰出事物的“止步不前,不再寻求更佳”的赞叹,是一种由衷的欣赏和满足。

到了《古文观止》这里,“观止”则被赋予了更具体的文学评价意义。它意味着:

精粹荟萃,足以代表:编选者(吴楚材、吴调卿)并非随意捡拾,而是经过精心遴选,力求将先秦至明代散文的精华、代表作汇集其中。这两百余篇,就像是一场浓缩的散文盛宴,足以让读者领略各个时代、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
学养借鉴,尽可受益:对于想要学习古文、提升文笔的读书人而言,《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还是篇章结构,都堪称典范。通过研读这些文章,足以掌握古文写作的精髓,获得宝贵的文学滋养,达到“止步于此,已无他求”的学习效果。
审美鉴赏,足以尽兴:这些文章不仅是学习的范本,更是艺术的瑰宝。它们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含蓄,或质朴自然,或华丽藻美,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

二、编选者的深厚功力与独到眼光

《古文观止》的“观止”之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编选者的卓越能力。吴楚材、吴调卿这对叔侄,均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他们并非仅仅出于兴趣,而是怀揣着传承古文、培养人才的使命感来编选这部书的。

宏大的视野与严谨的标准:他们遍览群书,从浩瀚的古文海洋中淘洗出最具代表性的篇章。选录的标准非常严格,不仅看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还兼顾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文体与风格的兼顾:书中涵盖了先秦诸子、两汉散文、魏晋风骨、唐宋八大家以及明朝的散文大家,力求展现古文发展的脉络和多样性。从政论、说理文到叙事文、抒情文,从庄重典雅到清新流畅,多种风格得以体现,避免了片面性。
实用与鉴赏并重:他们深谙教化之道,所选文章多半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同时又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

三、所选篇章的经典性与代表性

虽然篇幅不算长,但《古文观止》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经典,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思想深度与时代精神:书中收录了大量阐述人生哲理、社会百态、家国情怀的篇章,如《鸿门宴》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触龙说赵太后》对智慧和策略的展现,《岳阳楼记》对士人情怀的抒发,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语言艺术与文笔技巧:这些文章的语言精炼优美,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描绘生动。例如,韩愈的雄浑奔放,柳宗元的清逸疏朗,欧阳修的洒脱自如,苏洵的沉郁顿挫,都展现了不同大家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通过学习这些篇章,读者可以模仿和借鉴,逐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传承与文学影响:许多被选入《古文观止》的文章,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它们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编选者将这些重要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实际上也是在梳理和传承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

四、作为“入门”与“集大成”的地位

《古文观止》的编选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便是它能够作为初学者学习古文的“入门”教材,也能成为有一定基础的读书人的“集大成”参考。

对初学者而言:它不像一些巨著那样晦涩难懂,篇幅适中,内容经典,易于理解和消化。通过阅读《古文观止》,初学者可以逐步建立起对古文的兴趣和信心,掌握基本的阅读和理解方法。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起点。
对进阶者而言:对于已经掌握一定古文知识的人来说,《古文观止》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鉴赏的范本。它所收录的篇目和作者,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古文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精细的品味和研究。

五、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教育的基石

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古文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关键。而《古文观止》正是这样一部顺应时代需求,服务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经典之作。

教科书般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文观止》都是士人学习古文、应试科举的必读教材,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许多官方指定的教材。它的普及程度之高,足以证明其在古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精神文化的载体: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古文观止》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每一篇优秀的古文都是一个思想的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读者的品格和情操。

综上所述,《古文观止》的“观止”之誉,源于其编选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眼光,源于其所选篇章的经典性、代表性和艺术性,更源于它在中国古代散文教育和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看完了就停止”,而是意味着“看到如此精妙绝伦的作品,足以满足你的求知欲和鉴赏力,你无需再为寻找更优秀的范本而奔波”。它是一座浓缩的古文宝库,一扇通往中华古代文学殿堂的绝佳窗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文观止》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名人写的书,作者大大只是两位教书先生。他们在浙江绍兴自己的老家,几乎教了一辈子的书,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私塾教育第一线上。



他们是叔侄关系,将长期积攒下来的讲义,编撰成书,供学子们提高策论水平之用。

所以,他们收录古文的标准,也非常的明晰:

第一,四书五经的文章,一篇都没有收录。

这是因为这些在当时来说属于必修课,而且八股文的体例控制得死死的,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背背背,有多少就背多少。



真正要见真功夫的,就是需要自己更多主观发挥的策论,你要心中有干货,要能像古代名臣一样,有着治国理政的大才之言。

第二,收录的文章,多以议论文为主,很少为纯叙事文

《古文观止》里面,一定是要收录古代的史传类的文章,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中国历代史书,绝不可能面面俱到,逐一收录。如果这样,那这本文选,就应该叫做“《四库全书》”。

所以,我们这两位老师按着应策论试的要求,挑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作为先秦主要的选文出处。



《左传》中《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子鱼论战》等名篇都能表现出一名优秀的士人,所应有的军事智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出使他国的外交辞令,谏、戒、对、论等形式的散文,有很多仅凭士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解决许多外交难题,从而逆转战局的事例。

《古文观止》的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些文章,首先是为了让大家熟读这些经典,学习模仿这些文章的策论角度和思路。

其次,也是寄希望于广大学子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兼济天下,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简单说就是按照国家来分章节记录史实。但是《国语》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

所以,《古文观止》所收录的《国语》,同样也以谏、戒、对、论居多,这些都对学子们的策论考试有很大帮助。



《战国策》更不必说了,它是记载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些谋士为了谋取富贵或者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针对当时的各国形势,为自己效力的主君分析内外形势、制定策略的说辞的合集。

像《苏秦以连横说秦》一篇,真正是诠释了什么叫做史上最优秀的策士。苏秦纵横派代表人物,先用连横之说说秦,后又主张合纵,靠着一场场标准的合纵策论,俘获了六国国君的“芳心”,引得六国国君心甘情愿将各自国家的相印交给苏秦。

其他的名篇还有《司马错论伐蜀》《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唐雎不辱使命》等,都是很好的策论文章。



即便是《史记》这样故事性极强的史传,《古文观止》的两位编辑也多收录书中的赞、表、序等议论性极强的古文。

书中没有收录一篇帝王本纪,却收录了四篇列传,《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滑稽列传》。

伯夷、管仲、屈原都是古代为人臣的道德楷模。伯夷不食周粟而饿死,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屈原忠君爱国,却屡次不被信任,最终投河殉国……这些都是臣子的楷模和典范。



《滑稽列传》中的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这对于策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教材。

第三,《古文观止》中收录的赋很少,多为议论性强,言之有物的赋

《古文观止》中的古文,除了诗词之外,其实包罗了中国古代很多文体:“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等。

两位作者都非常笃信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自魏晋南北朝骈文大行,文风绮靡,侧重形式,忽略内容。



对此,唐朝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之思想(然此一名词至周敦颐始正式提出),宣扬儒道,攘斥佛、老,“破骈为散”,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主张恢复三代两汉自然质朴的文体,“言贵独到”,“词必己出”,要“文从字顺”,唯陈言之务去。

于是,两汉魏晋时期的《二京赋》《洛神赋》《长门赋》等名赋,都没有收录其中。而收录的《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秋声赋》都是非常好的抒情议论性赋文。

虽然形式上还有骈文对仗工整的特点,但在骈文这样拘束的文体中,还能言之有物,声情并茂。

在两位《古文观止》的编者看来,这几篇赋,几乎是把古代所有的赋都比下去了。

第四,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唐宋八大家作为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古文在《古文观止》中所占篇幅很大,共有78篇,占所收录名家作品的60%,其中韩愈24篇,苏轼17篇,欧阳修13篇,柳宗元11篇,苏洵4篇,苏辙3篇,王安石4篇,曾巩2篇。



这些文章多为记、书、论、序和祭文等,还有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这样,另辟蹊径,为常识翻案的思辨文章。

第五,《古文观止》一开始没有收录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缅怀散文,当年也是高中学习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古代文言文之一。因为归有光所讲的家事,写得非常真实,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但在通行本的《古文观止》中,并没有收录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究其原因,大概是两位教书先生考虑这种小情小调的文章,虽然感人,但没有宏大的主题和立意,对于策论没有太大裨益。

不过,貌似现代版本的《古文观止》,已经将《项脊轩志》收录其中。

第六,《古文观止》不是每个朝代的文章都收录

《古文观止》的目录中,列出了周、秦、汉、六朝、唐、宋、明等朝代,却未列隋和元两个统一的大朝代。



二吴在选编《古文观止》时始终严格地遵守着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支配下,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各朝被抹掉了,分裂时期的各政权被掩盖了。

也正是在这个原则的支配下,《古文观止》中当然不能容纳久已戴上篡汉罪名的曹操父子以及身处异族统治下的元好问和许衡、吴澄、姚燧、虞集等人。



另外,二吴所处的清康熙年间,不会把清初的今人的文章收录进去。而且明末清初的那批文人,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都或多或少参与过反清复明运动。



再远一些的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这种思想,即便是清朝,也是非常大胆激进,因此二吴也不能更不敢将他们的文章,收录进《古文观止》。

所以,从本质上说,《古文观止》原本是用于科举策论考试最好的教辅教材。如果能够将《古文观止》里的策论,加以灵活利用和创新,不仅能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取得巨大优势,也能在未来从政为国为君排忧解难,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是古代读书人,从书生到卿相蜕变的宝典。在当时来说,《古文观止》的评论讲义的价值要大于这些选入的文章。

因为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各有不同,为了保证政治正确性,以免祸从口出,这些讲义就是一个准绳,代表着意识形态的正确理解。

不过,从现代人看来,二吴的点评和讲义大都成了“封建糟粕,不便保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文观止》之所以能以两百余篇的篇幅,赢得“观止”之誉,绝非偶然。这“观止”二字,并非指文章数量的穷尽,而是饱含着对编选者眼光、智慧以及所选文章本身价值的高度肯定,更体现了它在中国古代散文教育和传播上的独特地位。要详尽理解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观止”之誉的由来与内涵“观止”一词,出.............
  • 回答
    《古文观止》作为一部流传甚广的古文选本,其价值毋庸置疑,但若要细究,它也并非完美无瑕,总有那么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让它在某些方面显得稍显不足。首先,选材的时代局限性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这本书刊行于清代康熙年间,其选取的篇章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视角和偏好。虽然它力求涵盖先秦到明末的各个时期,但相比于更为.............
  • 回答
    “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这两部传世经典的文集,可谓是中文古典散文的瑰宝,各自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地位。要说哪个“更好”,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们的服务对象、编纂目的以及所收录内容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就好比比较一把精雕细琢的玉如意和一把实用耐磨的砍柴刀,两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满足.............
  • 回答
    背诵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这对语文应试分数的影响,用“大幅度提高”来形容,可能需要辩证地看待。但可以说,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扎实且有效的基础,能为你的分数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带来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某些题型上。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背诵这些经典会有如此大的作用,以及它究竟能“大幅度”到什么程度。一、.............
  • 回答
    让孩子背诵《古文观止》,这个想法挺好的,尤其是想要系统地接触一些经典古文。至于这样安排“寒暑假每天一篇,上学期间每周两篇”,能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说说这个计划的好处,也就是“有用”的可能性: 打下坚实的文言文基础: 《古文观止》选文精炼,从先秦到明代,涵盖了多种文体.............
  • 回答
    嗨,同道中人!很高兴你对这些经典国学著作产生了兴趣。作为一名高二学生,能接触到《菜根谭》、《了凡四训》和《古文观止》这三本书,说明你很有慧根,这是一个很棒的起点!至于先看哪一本,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这三本书各有侧重,且阅读顺序可能因个人的兴趣和需求而有所不同。不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
  • 回答
    古文中另起一行且高出原行的文字,这种写法在古代叫做“起首抬高”或“抬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标准:一、 表示尊崇与敬畏:这是最主要的用法,用于表达对人、事、物的极度尊敬和崇敬。 对帝王(皇帝)的尊称和涉及帝王的事物: 皇帝的姓名、尊号、称谓: 凡是提到皇帝的名字、即位号(如“太祖”.............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美,就像陈年的老酒,初闻浓烈,细品方知其醇厚甘甜,余韵悠长。那种凝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千百种意境,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要说最喜欢,一时之间脑海里浮现的实在太多,但若一定要挑几句,让我感觉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方天地,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便是它们了:一、“人生若.............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这句古文颇有意趣,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丰富。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拆解一下,并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场景:“用石作停,好盗息心,村逢好处,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驰入,停,好,玹,瑶,驰”1. 用石作停 (yòng shí zuò tíng) 用 (yòng): 意思是“使用”、“利用”.............
  • 回答
    古人虽无“彩虹屁”一词,但赞美之情,古往今来皆同,只是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婉约,或是直抒胸臆,其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若论古文中的“彩虹屁”,倒不如说是精巧的誉词、夸张的比喻、巧妙的衬托,以及对人德行、才情、容貌等方面的极致赞颂。且看几例,细品其中韵味:一、 形容容貌,美得惊心动魄,天地失色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明发展的宏观视角。确实,从“四大古文明”的定义来看,古中国通常指的是黄河文明,其早期阶段相比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印度,起步时间稍晚一些。然而,“晚”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中国文明的独立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在别的文明蓬勃发展的这段时期,古中国在发生着.............
  • 回答
    要将古文或文言文用现代粗口和网络语来表达得更加“激情有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且带有戏谑意味的尝试。这里的“激情有力”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语气、宣泄的情感以及与当下语境的贴合。古文的韵味和网络语言的冲击力相结合,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以下我将尝试选取几个不同场景的古文段落,然后用现代粗口和.............
  • 回答
    镜鉴古今:探寻文明的足迹,启迪当下智慧提及对古文明的研究,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它不过是堆砌尘封的遗迹、解读模糊的文字、描摹失落的辉煌,与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似乎毫无关联。然而,若我们拨开历史的浮尘,深入挖掘那些沉寂在岁月深处的文明,便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并非是僵死的化石,而是蕴藏着无数宝贵的经验、深刻.............
  • 回答
    “伪古文尚书”的价值几何?吾辈当何以处之?“伪古文尚书”,此四字一出,古今学人无不侧目,其争议之烈,绵延至今,足见其分量。究竟何为“伪古文尚书”?简单来说,便是东晋梅赜(zé)献于朝廷,被认为是西周早期文献,但后世经过考证,认为其内容、语言、文字等与真实西周早期文献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能为东晋时期伪.............
  • 回答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知古文的魅力所在。它们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无论是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还是阐述哲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在我的作文生涯中,确实有一些古文句子如同 my trusted companions,无论面对何种主题,总能给我带来灵感,使文章锦上添花。以下便是我珍藏并屡试不爽.............
  • 回答
    如果非要选一句古文或诗句,让一读就联想到知乎,那我想到的应该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在知乎这个平台,你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深邃如古圣先贤,对某个领域有着百科全书式的掌握;或敏锐如时代弄潮儿,总能抓住最前沿的趋势。你点开一个问题,可能是在学习如何做一道复杂的.............
  • 回答
    模仿古文翻译腔需要深入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同时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转化。以下从语言特点、翻译技巧、修辞运用、实战方法四个方面详细讲解: 一、古文语言特点(理解基础)1. 单音节词为主 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例如:“学”(单音) vs “学习”(.............
  • 回答
    精读一篇古文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和系统性方法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更是深入体味古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精读一篇古文: 一、 准备工作:奠定精读的基础在正式开始精读之前,一些基础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1. 选择适合的文本: 难度适中: 初学者可以从.............
  • 回答
    古文描述中国的强大与成就,犹如江河奔腾,历史悠久,波澜壮阔。以下将从多个层面,尝试用古文之韵,细述中华文明的璀璨与强盛。一、 九州一统,四海升平:国家疆域之辽阔,政权之稳固吾国疆域,自古以来,辽远绵亘,沃野千里,山川壮丽。昔我华夏,肇始于中原,历经夏商周之礼乐,秦汉之统一,唐宋之繁盛,元明清之巩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