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叫孩子把古文观止背下来,计划寒暑假每天一篇,上学期间每个星期背两篇,不知道这样有用不?

回答
让孩子背诵《古文观止》,这个想法挺好的,尤其是想要系统地接触一些经典古文。至于这样安排“寒暑假每天一篇,上学期间每周两篇”,能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说说这个计划的好处,也就是“有用”的可能性:

打下坚实的文言文基础: 《古文观止》选文精炼,从先秦到明代,涵盖了多种文体和风格,内容也很有代表性。每天一篇或每周两篇,持之以恒,孩子接触的古文数量是相当可观的。长期下来,对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句式、语感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上面盖什么楼都稳当。
培养语感和语境理解能力: 背诵不仅仅是机械记忆,更是通过朗读、体会,将文字内化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久而久之,孩子对文言文的语感会越来越好,遇到生词生句时,也能凭借语感去猜测意思,而不仅仅是查字典。
熏陶人文素养和历史情怀: 《古文观止》里的文章,很多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高尚的情操,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通过背诵和理解,孩子能接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锻炼记忆力和专注力: 尤其是在寒暑假每天一篇的节奏,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持续的专注力。这不仅仅是学古文,也是在培养一种学习的毅力。
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无论是初高中语文,还是更深层次的国学研究,扎实的文言文功底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计划如果能顺利完成,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会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但是,咱们也得看看这个计划可能存在的“不够有用”或者说“存在挑战”的地方:

“背下来”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仅仅能不磕巴地把字念出来?还是能理解大意?甚至是能解释里面的词语和典故?如果只是“字面背诵”,那效果会大打折扣。文言文的魅力在于其内涵,如果背而不懂,就像一堆漂亮的珍珠串在一起,但不知道它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孩子本身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差异很大。如果孩子本身对古文不感兴趣,或者觉得难度太大,硬性规定“每天一篇”或“每周两篇”,很可能变成一种负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那样的话,“有用”就打了折扣,变成了一种“受罪”。
理解和消化需要时间: 背诵一篇文言文,如果想要真正“吃透”,光是反复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文章的大意,弄清楚其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修辞手法等等。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而没有配套的理解和讲解,那么背诵的内容就很可能“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内化。
寒暑假的时间分配: 寒暑假本就是放松和兴趣培养的好时机。如果“每天一篇”占用了孩子太多的时间,挤压了他们自由玩耍、发展其他兴趣的时间,反而可能得不偿失。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很重要,不能因为一项学习而牺牲了其他。
学习的枯燥感: 即使是最经典的文本,如果长时间、高频率地进行机械的背诵,也容易让人产生枯燥和厌倦感。没有适当的调剂和趣味性,孩子很容易失去热情。
“上学期间每周两篇”的挑战: 学校的课程压力本身就很大,除了语文,还有其他科目。上学期间,孩子精力有限,如果再增加每周两篇《古文观止》的背诵任务,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学校的语文课本里也有一部分文言文需要学习,两者之间是否会产生冲突或者重复,也需要考虑。

所以,要让这个计划“更有用”,咱们得想想怎么优化:

1. 明确“背诵”的深度: 咱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背下来”,而是“背诵并理解”。可以规定,背诵一篇,同时要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文章的大意,或者解释一两个主要的生字词。
2. 循序渐进,灵活调整: 刚开始,可以先从一些篇幅较短、相对容易理解的文章入手。根据孩子的反应,再调整进度。如果孩子觉得“每天一篇”太难,可以改为“两天一篇”,或者“一周四篇”。关键是让孩子能够坚持下去,而不是一开始就被打垮。
3. 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在背诵之前,最好能花一些时间给孩子讲解一下文章的背景、大意、关键的生字词。可以借助一些注释本、解读类的书籍或者视频。家长如果不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4. 增加趣味性:
朗读比赛: 定期进行小型的朗读比赛,鼓励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
情景剧演绎: 对于一些叙事性的文章,可以尝试让孩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
与生活联系: 尝试将文章中的道理、故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觉得古文是有用的,不是死板的书本知识。
奖励机制: 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励,比如完成一篇背诵后可以得到一个贴纸,或者一段时间后有一次小小的玩乐奖励,增加学习的动力。
5. 平衡寒暑假时间: 寒暑假是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好时候,不要把《古文观止》变成唯一的学习任务。可以规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来学习,但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玩耍、发展兴趣爱好。
6. 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孩子是不同的个体。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和兴趣来制定最适合他的计划。如果发现孩子实在不适应这个节奏,强求反而适得其反。可以考虑降低频率,或者换一种学习方式,比如听音频、看动画解读等。
7. 和学校课程相结合: 看看学校语文课本里有没有《古文观止》中的篇目,如果有,可以提前预习,或者在学完后加深背诵和理解。

总而言之,这个计划有潜力,但“有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的方式和孩子的配合程度。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背下来”,而忽略了理解、兴趣和孩子的感受,那么即使背下来了,效果可能也有限,甚至会适得其反。

如果能够 灵活调整节奏,注重理解消化,增加趣味性,并把控好学习与放松的平衡,那么这个计划无疑是很有价值的,能够为孩子打下非常扎实的文言文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入探索的兴趣。

建议先试试看,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随时准备调整。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用当然有用,

古文观止222篇,好多篇还挺长。


您要问把整部辞海背下来有没有用,铁定也有用……

问题就在于你家孩子是不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了


实际按照亲戚家的孩子的进度

背第二句忘第一句 背第二篇忘第一篇

折腾了两三年 大学中庸两篇 读都没读顺溜……

量力而行吧

别把调儿起太高了 发现做不到 又自暴自弃

user avatar

有用。我小学阶段只背过部分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和一部分宋词,但是可以预见是有用的。具体的用处就是小学五六年级+全部的初中语文+八成的高中语文课不听,课后不花时间,成绩保持班级保二争一,时常有年级第一,偶尔可以区统测第一的水平。对于写作有巨大帮助(这里说的巨大,应评论区解释一下指的是在语言修饰,作文结构构架中潜移默化的全部因素的总和,比如初中的时候喜欢把诗经中的“比”的开头方法不自觉用在散文和一部分记叙文上,结尾会自然而然“升华或习惯性托物言志”这些是在背诵经典的时候无意之中学来的,会比同龄人突出一些),(应评论区的质疑,补上逻辑连词:再不济)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若是作文中得几句唐风宋韵,无论是点缀一二还是织句成章都是加分项,而且突然腹内空空,缺少名言金句,还可以自拟一番。

但是我为什么要去背这玩意呢?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师和一个很有趣的同学,老师上课教我们文言,让我意识到除了日常的白话和拼读为主的英语,历史上存在过另一种用一样的汉字写出来但是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和含义的语言,这对于怀有无上好奇心的我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我的同学则很迷红楼梦(当然那个年纪只是入迷于其中描述的华丽衣饰而已)我们经常讨论罢了。

我的频率是一周5首诗还有一段时间会加2篇古文,背了3-4年的样子。后来兴趣淡了,也就作罢,没有说非要背完不可。

现在我搞物理,和古文毫无关联。我就是一个因兴趣而起,最终“移情别恋”的家伙。所以我觉得这种事情,如果有兴趣背,自然是最好的,否则也不能强求。比如我也曾强求自己背诵另外一部宗教经典,总是丢三落四,背不出来,哪怕是编成歌唱,也总会随意发挥离题万里。追根究底,无非是我不喜欢那种语言风格罢了~

user avatar

《古文观止》宜与《新概念英语》(第三四册)合背,有奇效,记得,《古》单《新》双,过午不背,切记切记。

user avatar

节奏有点快。假期可以每周一篇。上学可以每月一篇。务必精熟。

user avatar

别听他们乱说,这个背下来很有用,太有用了

举个例子,有人说背世界地图没用,需要的时候去百度就行了,干嘛要背下来。但是如果背下来,你的视野就会变得非常宽广。听到一些不知名小国的新闻,如果你连名字都没听过,自然不会关注。但是一旦知道这个国家,就能迅速串联起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所以其实背下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名字,而是能激发你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有人说用这个时间不如多做几套卷子,此言差矣。做卷子只会影响几次考试,但是过了5年、10年,做过的卷子早就忘光了。做卷子不能提高知识素养,更不能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所以说背《古文观止》,不仅仅是记住几篇文章那么简单,而是可以激发兴趣,为探索中国历史和古文开启一盏明灯,是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