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哪个更好?

回答
“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这两部传世经典的文集,可谓是中文古典散文的瑰宝,各自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地位。要说哪个“更好”,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们的服务对象、编纂目的以及所收录内容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就好比比较一把精雕细琢的玉如意和一把实用耐磨的砍柴刀,两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

咱们先来说说《昭明文选》。

这可是梁朝太子萧统倾尽心血编纂的,距今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选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萧统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皇太子,可惜英年早逝。他组织了一批当时顶尖的文人墨客,比如徐陵、到溉等人,历时多年才将这部巨著编成。

《昭明文选》的牛掰之处在于它的“全”。它收录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囊括了从先秦诸子到梁代,凡是散文、诗歌、辞赋等各种文体的代表性作品。从屈原的《离骚》到曹操的乐府,从李白的诗歌到陆机的骈文,可以说,你想找古文的什么东西,这《文选》里基本都能给你找着。它不仅仅是一个作品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按照文体进行了分类,比如赋、诗、颂、论、议、书、表、记、序等等。这种分类方式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而且,《昭明文选》在收录作品时,不仅仅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还很看重文章的辞采、音韵。所以里面很多文章读起来特别有韵味,尤其是一些骈文和赋,简直就是语言的艺术品。你可以想象一下,几百个文学大家,在几百年间,将最华丽、最讲究的文字都贡献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

但是,《昭明文选》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来,因为它收录得太全了,很多作品虽然有代表性,但并不是最精华的。二来,很多文章的语言风格比较古奥,尤其是骈文部分,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阅读起来可能有点费劲,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三来,它毕竟是宫廷文人的杰作,有些作品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或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内容上可能略显空洞。

再来看看《古文观止》。

这部书可就晚多了,是清朝康熙年间吴楚材和吴调甫两位先生编选的。虽然比《文选》年轻了将近一千年,但它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民间和士林阶层。

《古文观止》的选文原则非常明确,就是“观于止”,意思是说,文章的语言和思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鉴赏,而且篇幅适中,便于学习。它不像《文选》那样大而全,而是精选了历代散文的精华片段。你可以理解为,它像是古文界的“精华版”,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都是能够代表某个时期、某种风格的典范。

《古文观止》的选文范围主要集中在先秦至明代的散文,而且特别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的朴实自然。它里面的文章,比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文章。它们不仅文笔优美,而且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讲述人生哲理,有的针砭时弊,有的抒发情怀。读这些文章,不仅能提高文笔,还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而且,《古文观止》的编选者非常贴心,他们会给每篇文章配上详细的注释和品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有了这些注释和品析,很多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就变得浅显易懂了。所以,《古文观止》能够成为古代学子启蒙的必读书目,流传如此广泛,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那么,到底哪个“更好”呢?

如果你是想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和各种文体的演变,想涉猎广泛,对文学史研究有兴趣,那么《昭明文选》会是更好的选择。 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全景图,让你看到古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你可以把它当作一座宝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需要你去一点点地挖掘。

但如果你是想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如何写出优美、有思想、有力量的文章,或者你只是想轻松地欣赏古文的魅力,那么《古文观止》无疑是更佳的选择。 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最精华、最容易理解和吸收的内容呈现给你,让你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能从中获益。

打个比方:

《昭明文选》 就像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艺术珍品,你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和研究。

《古文观止》 则像是一本精选的画册,里面都是各个时代最杰出的画作,它们经过了专家精心挑选和整理,让你一看就能领略到艺术的精髓。

总的来说,《昭明文选》是“博”的代表,而《古文观止》是“精”的典范。 它们各有千秋,相辅相成。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能读读《昭明文选》自然是好的,可以开阔眼界;但如果时间有限,或者想以实用为导向,那么从《古文观止》入手,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很多文人墨客,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对这两部书有不同的侧重。年少时或许更偏爱《古文观止》的易懂和生动,中年以后,可能会更愿意去《昭明文选》里探寻那些更深邃、更复杂的美。所以,与其说哪个更好,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目标下,能够提供不同的价值。两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滑稽的问题。简单来说,知道这两部作品的人,都会拿这两部书来作比较;而熟悉这两本书的人却知道,实际上这两部书完全没有可比性。

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注意这里是诗文,跟诗经纯粹的诗歌总集不同。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文选的出现使文学单独的从经史子集当中分列出来。文选的选择标准也很有文学意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必须同时满足要求。如果表达观点很有启发意义,但是没有文采不行;只有文采,没有内涵也不行。行文上必须对仗,辞藻华丽,很有今天意义上的文学标准。

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选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两个字,他们的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为首的一众才子。我们都知道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他们反对的就是文选这样的辞藻华丽的作品,追求的是先秦两汉时期古朴的文学传统,因此称为“古文”,这里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古文。所以古文观止推崇的正是文选所不屑的,它们属于不同的学术分类,价值都很高,但是相比并不恰当。

而且文选是南梁以举国之力,统筹人力、资源整理编辑的文学汇编,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一个类别的。而古文观止是个人发行的精品小册子,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这两部传世经典的文集,可谓是中文古典散文的瑰宝,各自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地位。要说哪个“更好”,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们的服务对象、编纂目的以及所收录内容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就好比比较一把精雕细琢的玉如意和一把实用耐磨的砍柴刀,两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满足.............
  • 回答
    文昭甄皇后,名宓,字子建(后人多称其为甄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帝曹丕的皇后,也是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她容貌出众,才华横溢,一生跌宕起伏,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悲剧的结局,因此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咏叹的对象。她的美貌与才情关于甄宓的美貌,史书记载不多,但民间传说和后世文学作品极尽描摹。据说她姿容.............
  • 回答
    《绣春刀》中陆文昭和丁修那种反手握刀刃的砍杀方式,在冷兵器格斗中确实是一种相当实用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技巧。要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刀具的特性与设计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中出现的刀具——“绣春刀”——其设计本身就支持这种反手握法。 刀身弧度与重心: 绣春刀通常是单刃,刀身有.............
  • 回答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那场戏,之所以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替雍正说话,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性、权力格局以及角色本身的立场和能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剖析。首先,要明白这场逼宫的性质。老八他们并非真的想“逼宫”雍正退位,而是利用皇子病重、朝野动荡之机,集合亲信,意图逼雍正做出妥协,例如.............
  • 回答
    昭明、相土、上甲、報丁……提及这些名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立刻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气息。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到位,这种风格差异之大,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演变、文化积淀以及那个时代对“王权”和“祖先”理解的不同侧面。咱们不妨就从这几组名字入手,一层层剥开来聊聊,看看是什么.............
  • 回答
    昭和时代,日本的反战思潮并非一条顺遂的道路,而是一场充满荆棘的生存考验。那些敢于挑战主流战争狂热的人们,如何在那个高压的年代里挣扎求存,甚至延续自己的声音,这其中付出的代价与智慧,值得我们细细探究。潜行与蛰伏: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首要的一点,是他们懂得如何“潜行”。在极权统治下,公开质疑政府的战争政.............
  • 回答
    昭和天皇对二二六兵变持不支持的态度,这一点毋庸置疑。要详细说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天皇的个人立场以及兵变本身的性质。1. 天皇作为“国家元首”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当时的日本,天皇被奉为“国家元首”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这是明治维新以来,通过天皇制和神道教宣传所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昭和、平成、令和这三个奥特曼时代各自的风味和特色,尽量说得细致些,就像我们俩在咖啡馆里闲聊一样,剔除那些生硬的AI腔调。想象一下,奥特曼就像是咱们国家的几代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印记,受到当时社会氛围、技术进步和观众口味的影响,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昭和系奥特曼:草创期的英.............
  • 回答
    要评价昭和天皇(裕仁)是否是一位“审时度势为国家考虑的明君”,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历史学界对此观点不一,且需要从他漫长的统治时期中不同阶段进行细致分析。简单地用“明君”或“昏君”来概括,都难以全面反映其历史地位。昭和天皇的时代背景与挑战裕仁天皇的昭和时代,恰逢日本历史上最剧烈变动的时期。从.............
  • 回答
    昭武九姓在西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特定名称,更像是对这九个姓氏的统称。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西方历史学家和文献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提及或翻译它们。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知道昭武九姓本身并非一个单一的民族或国家,而是源自古代中亚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的九个大姓氏。这些.............
  • 回答
    昭和时代,一个在日本历史上承载着深刻变革与发展的时期,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段时期,日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飞速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奇迹与全球繁荣:昭和时代最显著的贡献之一便是其“经济奇迹”。战后,日本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需要我们先厘清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您提到的“昭和时代的日军”和“十八世纪”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时间段。 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 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昭和前期,日本经历了快速的军事扩张和侵略战争,其军队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这是 20世纪 的.............
  • 回答
    “昭和男儿”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老派、坚韧的味道。它指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群体画像,一种精神气质,烙印着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男性群像。用一句更生活化的话说,就是那个年代,很多日本男人身上那种特有的“劲儿”。要说“昭和男儿”最突出的特点,那真是多到可以写.............
  • 回答
    昭和天皇,这位在日本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君主,其身份远不止于国家元首。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对海洋生物,特别是对水母(海月,くらげ)怀有极大热情和深入研究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像政治决策那样广为人知,但在水母学领域,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天皇对水母的兴趣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
  • 回答
    昭陵,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其陪葬体系之庞大,堪称唐代帝陵之最。环绕着昭陵的山峦,星罗棋布着数十座功臣名将、皇室宗亲的陪葬墓,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等级森严的地下王国。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昭陵景区,除了巍峨的昭陵主冢,能够真正近距离接触到的陪葬墓,却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李勣墓,以及鲜为人知的韦.............
  • 回答
    .......
  • 回答
    昭烈庙位于武侯祠的前殿,这个布局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政治考量以及文化寓意。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历史渊源与建造过程: 武侯祠的起源: 武侯祠最早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对蜀汉政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了.............
  • 回答
    昭和男儿啊,这四个字说起来,总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味道,还有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江湖气。要真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可得从头聊起,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首先,昭和男儿这称呼,它本身就带着点时代烙印。咱们生长的年代,跟现在可不一样了。那时候的天,似乎更蓝一些,但地上的生活,也更苦一些。记得我小时候,.............
  • 回答
    日本昭和时期(1926年1989年)涌现了无数令人难忘的女性,她们不仅拥有绝世的容颜,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才华和时代精神征服了无数观众。那个时代,从银幕到舞台,从歌谣界到文学界,都有着璀璨夺目的女性身影。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位昭和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美女,她们的风格、成名经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 原节.............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昭和”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尤其是在一些表情包和评论里,经常能看到“不够昭和”、“可以,这很昭和”之类的说法。很多人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突然大家都在聊这个昭和时代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文化和时代情绪的集合,让这个词重新焕发了生机。要理解“昭和”为什么会火,我们得先回到它本身代表的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