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昭和天皇为什么不支持二二六兵变?

回答
昭和天皇对二二六兵变持不支持的态度,这一点毋庸置疑。要详细说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天皇的个人立场以及兵变本身的性质。

1. 天皇作为“国家元首”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当时的日本,天皇被奉为“国家元首”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这是明治维新以来,通过天皇制和神道教宣传所构建的核心意识形态。天皇的地位至高无上,其存在被视为日本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象征。在这种体系下,天皇的权威不容任何个体或团体挑战。

兵变本身就是一种武力叛乱,直接挑战了现有的国家秩序和政府权威。如果天皇公开支持兵变,那就意味着他默认了通过武力推翻既定统治是合法的,这与他作为国家象征和法律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是根本冲突的。

2. 天皇对兵变者的诉求的理解与保留:

二二六兵变的年轻军官们,虽然打着“昭和维新”的旗号,但他们的核心诉求可以理解为:

反对财阀和政党腐败: 他们认为财阀和政党勾结,导致国家贫富差距悬殊,人民生活困苦。
实现国家纯净化: 希望通过清除腐败势力,实现一个真正为国民服务的“皇道国家”。
强化天皇的实际统治权: 认为当时的政府未能完全体现天皇的意志,希望天皇能够直接掌控国家。

天皇虽然也能理解民众的疾苦,也对当时政党政治的弊端有所认识,但他对兵变者所提出的“昭和维新”的解决方案持保留态度。

并非全盘否定政府: 天皇并非完全否定当时的政府,他理解政治运作的复杂性,也知道国家的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通过突发的军事政变来强行实现。
对军部的介入保持警惕: 尽管天皇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但他对军部逐渐膨胀的政治野心和脱离控制的倾向是心存警惕的。他深知,一旦容忍兵变,将会打开军部干政的恶劣先例,最终可能导致国家被军阀控制,这与他期望的国家形象相悖。
更倾向于温和的改革: 与兵变者激进的手段相比,天皇更倾向于通过合法的、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国家改革,例如通过政府内部的调整和政策的推行。

3. 天皇在兵变发生时的关键行动和立场:

在兵变发生后,昭和天皇的行动直接表明了他的立场:

拒绝批准兵变者的诉求: 兵变发生后,北一辉等幕后策划者试图通过兵变直接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强加给天皇,并要求天皇批准新的内阁等。天皇明确拒绝了这些要求。
命令军队镇压兵变: 天皇的圣旨(勅命)直接下达给近卫师团长香淳皇后(后来成为昭和天皇的妻子)的兄长、陆军中将载仁亲王,命令其“迅速平定叛乱”。这表明了天皇将兵变视为必须制止的叛乱行为,而非可以合作的对象。
对叛乱者的严厉处置: 兵变被镇压后,参与兵变的核心军官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包括死刑。如果天皇支持兵变,那么这些军官不会面临如此严厉的结局。

4. 兵变本身的性质:

二二六兵变虽然打着“为天皇服务”的旗号,但其本质上是一种 武装叛乱,是部分激进军官自行其是、妄图以武力改变国家政治走向的行动。

并非天皇的直接意愿: 兵变者并非接到天皇的直接命令,他们的行动是基于自身对国家前途的判断以及对部分政治人物的憎恨。
试图挟持天皇: 兵变者虽然宣称是为了天皇,但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试图将天皇置于自己的政治操纵之下,迫使其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与天皇的真实意愿和地位是不符的。

5. 历史的演变与天皇的认知:

在兵变之前,昭和天皇也曾表达过对国家政治状况的不满,比如他曾对财政大臣高桥是清表示“年轻人(指兵变者)为何如此愤慨,我们也有责任”。这说明天皇并非完全站在现有政府的一边,他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然而,这种认识并不等于对兵变的支持。天皇理解的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而不是通过一场血腥的政变来推翻现有的秩序。兵变者的极端手段,只会撕裂社会,破坏国家稳定,最终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结来说,昭和天皇不支持二二六兵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维护天皇的神圣地位和国家法统: 作为国家象征,天皇不能支持颠覆国家秩序的武装叛乱。
对兵变者激进手段的保留: 天皇虽然理解民众疾苦和对腐败政治的不满,但对通过军事政变实现“昭和维新”的设想持否定态度。
对军部过度干政的警惕: 天皇不希望军部通过兵变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力,从而脱离天皇的控制。
兵变本身是对天皇权威的挑战: 兵变者的行为实际上是挟持天皇,试图将其置于自己的政治工具之下。
天皇对国家改革方式的期望: 天皇更倾向于通过合法、渐进的途径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因此,当兵变发生后,昭和天皇的当机立断,命令军队镇压叛乱,是对二二六兵变最直接也是最明确的否定。他维护了国家稳定的底线,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走向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二二六”兵变本质上和五代时期禁军闹事是一样的。

都是因为基层军官收入微薄导致的。

根据学者 @萧西之水zhenduo 考证,二二六兵变发起者都是前路断绝(丧失考陆大资格)的营连排军官,他们既不想去中国,也不想就这么贫穷的过一生,他们把自身的困顿和日本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巧妙的绑架。

但实际上他们就是为自己前途寻找一条出路,兵变一旦成功,他们这些主要策划者立刻就能成为佐级军官,完成阶级飞跃。

虽然他们自我催眠的认为自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昭和天皇怎么可能和这群前途断绝,为自己找出路的低级军官共情?

user avatar

首先,昭和天皇(当然还有他的侧近)对于极右翼很反感。当时日本极右翼的日常节目之一就是攻击天皇侧近(所谓“君侧之奸”),但是当时天皇的侧近(如牧野伸显、一木喜德郎、铃木贯太郎、西园寺公望)本身和天皇的意向就是一致的,对内主张政党政治,对外主张协调外交。极右翼对内要废除政党政治搞军政府(表面上的口号是天皇亲政,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是屁话。而且他们要把军部、议会、宫中这些天皇辅弼机构全部消灭,这相当于废除明治宪法了,是遵循宪法的昭和天皇决不能容忍的),对外要武力扩张、打破现有国际秩序,跟天皇他们的思想正好相反。(不过经历田中内阁、犬养内阁各种激烈党争、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事件之后,天皇对政党政治也失去了信心,不过他还是希望竭力维持现状,肯定不会接受极右翼的主张)极右翼不敢直接批评天皇,就攻击这些天皇的亲信大臣,实际上就是间接的攻击天皇,天皇当然不高兴了。而且极右翼势力在陆军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支持者,陆军中对天皇持批判态度者其实并不少见,天皇的侧近就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不少这类信息,而且天皇本身也关注时事,这些事也是知道的。

【注:我这里说的极右翼,是指大川周明、北一辉等人为代表的民间思潮,这种思潮蔓延到军队的产物就是皇道派青年将校的国家改造运动,血盟团事件、515、226都是这帮人发动的。这里的极右翼不涉及军队中央的皇道派VS统制派的派系斗争。陆军中央内部也曾有过国家改造运动组织,就是1930年成立的樱会。1931年樱会主导的三月事件、十月事件,就是部分陆军中央军官、部队青年将校、民间右翼联合行动的未遂政变。两次政变失败后,樱会瓦解,其部分成员加入了后来出现的其他派系。从此民间右翼、青年将校的国家改造运动和陆军中央基本处于平行状态了。陆军中央出现皇道派和统制派的分别大概是1933年,比起青年将校的国家改造运动还晚点。军队中央的皇道派,和青年将校皇道派,虽然都叫皇道派,但实际上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群体:前者和统制派同出一源,来自1920年代末陆军中央幕僚反长州派的革新运动(最终结成一夕会);后者是民间右翼、青年将校国家改造运动的延续。像什么天皇亲政、尊皇讨奸、打倒政党军阀财阀之类的口号都是这些民间的国家改造运动提出的。而军队中央的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分歧主要在于对苏政策和陆军建设。陆军中央皇道派和青年将校有过合作(因此226事变后,二者被一锅端),不过二者在对内政策上分歧比较大,二者合作是基于对抗陆军中央统制派、宇垣派的共同目的。226事件的直接影响是皇道派、宇垣派被赶出陆军中央,统制派、石原派等非皇道派的原一夕会势力平分秋色,石原派短暂主导陆军中央直到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后。】

二二六事件中被定为暗杀目标的那些人,都是天皇所谓的“股肱老臣”,天皇可不是随便说说,是对他们真的有感情的,对天皇来说那些人是知己。1935年牧野伸显辞任内大臣,天皇在签完人事交接的文件后失声大哭。1936年铃木贯太郎辞任侍从长的时候,天皇红着眼睛为他送别。二二六事件前后,牧野、铃木、一木这些老臣纷纷离去,天皇也感到更加孤独,新任的侧近大多缺乏经验,而且在内政外交上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在身边几乎没有多少了。

另外,陆军自从九一八以来(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皇姑屯事变,不过满洲事变和后面的事连续性更强一点)接连不断的独断行为也让天皇头疼。天皇虽然多次表示反对并且要求抑制陆军独走,但是都无果而终。

二二六事变正好把天皇头疼的两点都沾上了,又是极右翼,又是陆军独走,天皇能支持就怪了,所以一开始就决定镇压。甚至天皇一开始下令镇压,陆军高层竟然还按兵不动,据《本庄日记》记载,天皇急得说要亲率近卫师团前往现场,并且“声泪俱下”地要求本庄繁(时任侍从武官长)迅速向有关方面传达镇压指示。同时,天皇信不过陆军,紧急调集海军前来平叛。此事件以后天皇对陆军更是反感至极,而且陆军内部虽然皇道派被镇压下去了,但是掌权的统制派(统制派没有在226事件后就迅速掌权,不过这是后话,总之皇道派是迅速被赶走了)一样不是省油的灯。

举几个例子:

1.侍从武官长本庄繁的女婿山口一太郎是个陆军皇道派,因为牵扯到二二六事件被宪兵抓了,因此本庄提出辞职。天皇对本庄说想从海军里挑选下一任武官长,而历来侍从武官长都是陆军将领担任,天皇这一破例的要求显然是对陆军很不满了。但是本庄说陆军当武官长是惯例,而且和陆军相关的业务比较多,以此为由否决了天皇的提议。最后是陆军的第七师团长宇佐美兴屋担任了下一任侍从武官长。

2. 二二六事件后,为了警告陆军,不要重蹈下克上的覆辙,天皇决定给陆军发一份敕语。3月4日,天皇交给本庄繁(时任侍从武官长)的敕语草案是这样写的:

最も信頼たる、股肱たる重臣及大将を殺害し、自分を、真綿にて首を締むるが如く、苦悩せしむるものにして、甚だ遺憾に堪へず、而して其行為たるや、憲法に違ひ、明治天皇の御勅諭にも悖り、国体を汚し、其明徴を傷つくるものにして、深く之を憂慮す。
此際、十分に粛軍の実を挙げ、再び斯る失態なき様にせざるべからず。

大概意思是说:杀害我最信赖的股肱重臣与大将,就像慢慢折磨我一样让我苦恼,实在是太遗憾了。而且这种行为违反宪法、有悖于明治天皇的敕谕、玷污了国体、损害了国体的明征(陆军于1935年发起国体明征运动),我为此深感忧虑。当下要充分收肃军之效,必须不能再发生这种失态。

但是几天之后,最终由侍从武官府完成、且汤浅仓平宫内大臣同意的的敕语是这么写的:

近来、陸軍に於て、屡々不祥なる事件を繰り返し、遂に今回の如き大事を惹き起すに至りたるは、実に勅諭に違背し、我国の歴史を汚すものにして、憂慮に堪へぬ所である。就ては、深く之が原因探究し、此際部内の禍根を一掃し、将士相一致して、各々其本務に専心し、再び斯る失態なきを期せよ。

大概意思是说:近来陆军中屡屡发生不幸事件,终于引起这次这样的大事,实在是违背敕谕、玷污我国历史,我非常忧虑。因此,要深刻探究此事发生的原因,当下要将部门内的祸根一扫而空,将士都要各自专心于其本职,希望不要再发生这种失态。

可以看出最终版本的诏书比起天皇一开始写的草案语气要温和了很多。天皇看了之后不满意,说玷污国体那些文字怎么给删了呢,他就是想用这个骂一下陆军:你们不是高调宣称维护国体吗,你们维护了个寂寞。本庄繁提出反驳,顺便又给陆军做了辩护,说我国的国体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奉皇祖皇宗之遗训进行统治,所以二二六事件也算不上是玷污国体。最后天皇也没再反对,就照这个最终版本发了。

然后3月10号,这个敕语传达给了寺内寿一陆相,昭和天皇还特意叮嘱要向全军传达。可是3月19号陆军方面有关人士开了个协商会,寺内表示,天皇叱责臣下的敕语从来没有过先例,要是把这个敕语向全军传达,那会给陆军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所以决定只在师团长会议上传达。3月26号,侍从武官府通知陆军省,不会通过文书来散布敕语,只对军司令官、师团长传达敕语就行了。因此,本来是天皇要向全陆军传播的敕语,结果陆军只向高级军官传达了。

以上内容主要引自古川隆久的《昭和天皇》。

user avatar

他爹大正天皇一共四个儿子。

226兵变的口号是尊皇讨奸。

既然奸已经被讨了。

接下来要尊哪个皇呢?

当然是谁支持我们就尊谁为皇啦

user avatar

裕仁的军事统治集团是以原巴登巴登集团为核心,通过推荐、派遣等方式扩散出去的军事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义上的统制派与皇道派都不是他的圈子。

裕仁为了扩散其军事人际圈,消耗了大量政治资源提拔永田铁山,协助永田推进其战略构想和军事布局。永田在此过程中不仅得罪了大量极端分子,也动摇了传统意义上老军头集团的利益,因此对于裕仁来说,自永田被刺杀后,可以说整个军队集团都对他有很大的意见,任何一个非核心集团的人物都可能会推翻他。

226兵变中的兵变部队首先出自极端情绪极重的皇道派阵营;其次又是底层军官,与裕仁的核心集团联系不大,而且裕仁很可能第一时间就了解到自己人不知道这件事。那么此时无论兵变部队喊出什么口号,裕仁都不会将其视为自己人。

随后,在得知内阁大臣被刺杀,以及与自己政见相反的皇弟正在入京后,裕仁已经可以确认这就是叛变,因此必须采用最坚决的手段镇压。而军方高层对于镇压迟迟不做部署,更让裕仁认识到军队对其支持并不坚定,确认此事必须立即解决,甚至亲自带兵镇压。

226之后,裕仁不敢再过于干预军队决策,为其以后擅自独走,从而将战争无限制扩大化埋下了伏笔。军队高层也屡屡以“军队可能会叛变”为由,在关键决策上恐吓裕仁,使其放弃动用最终决定权。

user avatar

二二六事发当天,裕仁的亲弟弟--陆军现役军官、在第八师团任大队长的秩父宫雍仁中佐就从部队驻地弘前市出发搭乘火车前往东京。

秩父宫向来与皇道派军官来往密切,在思想上倾向皇道派的主张,并因此与天皇对立,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叛乱发生后,有叛军公开宣称“秩父宫是我们的首领”。因此收到这个消息的昭和天皇暴怒不堪,对态度暧昧的陆军表示“朕要率领近卫师团亲自平叛”,宫内厅也吓得立马找了雍仁的老师上火车去拦截,一路晓以利害,最后在东京火车站派大批人员把雍仁“保护”走,送入皇宫软禁起来。

日本历史上一直有天皇家内乱,皇弟弑兄夺位的故事,就近来说,明治维新的时候,亲幕府的孝明天皇就莫名其妙死了,换上个年轻懵懂的明治天皇来,殷鉴不远啊!皇道派愤青们口口声声“尊皇”,但是也没说具体尊那个皇,裕仁还是雍仁,对马鹿们来说,有啥分别呢?谁支持我们,我们就拥立谁呗!

换你是昭和,你慌不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昭和天皇对二二六兵变持不支持的态度,这一点毋庸置疑。要详细说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天皇的个人立场以及兵变本身的性质。1. 天皇作为“国家元首”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当时的日本,天皇被奉为“国家元首”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这是明治维新以来,通过天皇制和神道教宣传所构.............
  • 回答
    要评价昭和天皇(裕仁)是否是一位“审时度势为国家考虑的明君”,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历史学界对此观点不一,且需要从他漫长的统治时期中不同阶段进行细致分析。简单地用“明君”或“昏君”来概括,都难以全面反映其历史地位。昭和天皇的时代背景与挑战裕仁天皇的昭和时代,恰逢日本历史上最剧烈变动的时期。从.............
  • 回答
    “昭昭天命”,这个词语听起来颇有古韵,而且意境深远。如果我来跟你聊聊它,我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冷冰冰的定义,而更像是一段流淌的历史,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甚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烙印。简单来说,“昭昭天命”就是一种相信 上天(或某种更高、更神秘的力量)有其明确的旨意和安排,而且这种旨意往往会通过某种方.............
  • 回答
    昭和天皇,这位在日本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君主,其身份远不止于国家元首。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对海洋生物,特别是对水母(海月,くらげ)怀有极大热情和深入研究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像政治决策那样广为人知,但在水母学领域,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天皇对水母的兴趣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
  • 回答
    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是近代最有能力的君主,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价值,因为“能力”的定义在君主身上可以有很多维度去衡量。如果将“能力”理解为对国家走向的实际影响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贡献,那么昭和天皇无疑是一位在近代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君主。然而,要断言他是“最有能力的”,.............
  • 回答
    评价昭和天皇裕仁生前表达的对侵华战争的悔意,需要将其置于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表达的性质、时机、影响以及是否真正反映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多维度解读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肯定”或“否定”来概括。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裕仁生前确实有一些表达,被解读为包含对侵华战争的悔意: 战后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拥有实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他的“实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战争进程和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波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天皇的实际角色。天皇的神圣地位与宪法赋予的权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
  • 回答
    裕仁天皇,也就是昭和天皇,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中扮演着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角色。要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表面上的“神圣”与实际的权力运作裕仁的身份在日本被视为“现人神”,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公开场合,他总是以一种庄重、神秘甚至有些疏.............
  • 回答
    在美国扩张的时代,“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甚至可以说充满争议的观念。它不仅仅是政府的政策,更像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信念,一种精神上的驱动力,塑造了美国在这片广袤大陆上的足迹。简单来说,“昭昭天命”的核心思想是,美国人命中注定要向西扩张,将他们的制度、他们的文明.............
  • 回答
    昭和时代,日本的反战思潮并非一条顺遂的道路,而是一场充满荆棘的生存考验。那些敢于挑战主流战争狂热的人们,如何在那个高压的年代里挣扎求存,甚至延续自己的声音,这其中付出的代价与智慧,值得我们细细探究。潜行与蛰伏: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首要的一点,是他们懂得如何“潜行”。在极权统治下,公开质疑政府的战争政.............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昭和、平成、令和这三个奥特曼时代各自的风味和特色,尽量说得细致些,就像我们俩在咖啡馆里闲聊一样,剔除那些生硬的AI腔调。想象一下,奥特曼就像是咱们国家的几代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印记,受到当时社会氛围、技术进步和观众口味的影响,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昭和系奥特曼:草创期的英.............
  • 回答
    昭和时代,一个在日本历史上承载着深刻变革与发展的时期,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段时期,日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飞速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奇迹与全球繁荣:昭和时代最显著的贡献之一便是其“经济奇迹”。战后,日本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需要我们先厘清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您提到的“昭和时代的日军”和“十八世纪”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时间段。 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 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昭和前期,日本经历了快速的军事扩张和侵略战争,其军队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这是 20世纪 的.............
  • 回答
    “昭和男儿”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老派、坚韧的味道。它指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群体画像,一种精神气质,烙印着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男性群像。用一句更生活化的话说,就是那个年代,很多日本男人身上那种特有的“劲儿”。要说“昭和男儿”最突出的特点,那真是多到可以写.............
  • 回答
    昭和男儿啊,这四个字说起来,总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味道,还有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江湖气。要真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可得从头聊起,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首先,昭和男儿这称呼,它本身就带着点时代烙印。咱们生长的年代,跟现在可不一样了。那时候的天,似乎更蓝一些,但地上的生活,也更苦一些。记得我小时候,.............
  • 回答
    日本昭和时期(1926年1989年)涌现了无数令人难忘的女性,她们不仅拥有绝世的容颜,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才华和时代精神征服了无数观众。那个时代,从银幕到舞台,从歌谣界到文学界,都有着璀璨夺目的女性身影。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位昭和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美女,她们的风格、成名经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 原节.............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昭和”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尤其是在一些表情包和评论里,经常能看到“不够昭和”、“可以,这很昭和”之类的说法。很多人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突然大家都在聊这个昭和时代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文化和时代情绪的集合,让这个词重新焕发了生机。要理解“昭和”为什么会火,我们得先回到它本身代表的那.............
  • 回答
    昭和年代的日本,确实存在着一批扎根于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疾苦的无产阶级作家,他们的作品如同那个时代社会肌体的真实切片,深刻地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资本主义的残酷,以及普通民众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悲哀与尊严。要说昭和年代的无产阶级作家,不得不提的首先是 小林多喜二。尽管他的主要创作活跃期集中在战前,但他的影响力.............
  • 回答
    《昭和米国物语》:一场来自东方的文化反击,能否戳中美国人的“软肋”?近来,一款名为《昭和米国物语》的国产新游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款游戏以其独特的“昭和复古”风格和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反转”式描绘,激起了许多玩家和评论人士的好奇。有人将其视为一次大胆的文化输出尝试,甚至有人放出“豪言”,说它能让.............
  • 回答
    说到“昭和化”这个词,它最近好像挺流行的,尤其是在网络上。我一直觉得它挺有意思的,但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不过仔细想想,其实挺多人对这个词的使用,或者说,它背后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昭和化”究竟是个啥意思?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昭和化”到底指什么。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种现象,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