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昭和天皇裕仁生前曾表达对侵华战争的悔意?

回答
评价昭和天皇裕仁生前表达的对侵华战争的悔意,需要将其置于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表达的性质、时机、影响以及是否真正反映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多维度解读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肯定”或“否定”来概括。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裕仁生前确实有一些表达,被解读为包含对侵华战争的悔意:

战后的“无罪论”与“民主化”的包装: 战后,在美国占领下,日本进行了政治改革和“非军事化”。作为天皇,裕仁的地位得到了保留,但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政治实权。为了在日本社会中重建天皇制和自身的合法性,裕仁及其身边的人士,特别是宫内省,积极塑造了一个“和平主义者”的形象。
“鸟笼中的天皇”论: 一种说法是,裕仁在战后事实上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元首,受到盟军的严密监控,很多行动受到限制,难以真正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说法认为,裕仁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迫处于一种“鸟笼”般的状态,其言论并非完全自由。
“战争犯罪追究”的规避: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裕仁作为国家元首,理论上负有战争责任。但最终他并未被起诉。这背后有复杂的政治考量,包括美国需要利用天皇在日本社会中的权威来稳定局势,避免更大的混乱。在这种背景下,裕仁的任何“悔意”的表达,都可能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和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策略。

模糊的道歉与“反省”: 裕仁在战后与各国领导人的会晤中,确实有过一些模糊的表达,例如在1971年访问美国时,他曾表示对日本在过去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痛苦”感到“深切的遗憾”。然而,这些表述通常是泛泛的,并未明确指向侵华战争及其在中国造成的具体暴行。
对象不明确: 大部分道歉都笼统地指向“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痛苦”,或者针对的是“战争本身”的悲剧性,而不是明确承认日本政府和军队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具体罪行。
措辞的谨慎: 宫内厅在起草裕仁的讲话稿时,总是极其谨慎,避免使用可能被解读为承认战争责任或为战争道歉的词汇。例如,使用“遗憾”、“惋惜”、“给人民带来痛苦”等词语,而非“道歉”、“承认罪行”等。

对战争的“厌恶”与“和平主义”的姿态: 裕仁在公开场合,以及在晚年的谈话中,多次表达过对战争的厌恶,并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例如,他曾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他对原子弹爆炸感到震惊,并对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到心痛。
“被动”的厌恶: 有学者认为,这种厌恶更多是源于战争给日本本身带来的灾难,比如国土被毁、人民遭受苦难(包括原子弹轰炸),而不是出于对侵略行为本身及其对被侵略国造成的伤害的深刻反思。他可能更多的是后悔战争的失败,而不是后悔战争的 iniciación 和过程。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裕仁表达的“悔意”所存在的局限性与争议点:

缺乏明确的、针对侵华战争的道歉: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绝大多数批评者指出,裕仁从未明确、公开地为日本侵华战争本身道歉。这种回避使得他的任何“悔意”都显得苍白无力。在中国人民看来,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最残酷、最持久的侵略,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民族苦难,一个明确而有力的道歉是必不可少的。
时机的选择与意图的猜测: 裕仁的某些“反省”性言论多出现在战后,而且往往是在受到外部压力或为维护天皇制而进行政治包装的情况下。这使得人们不禁猜测,这些言论是否是出于真诚的反思,还是仅仅为了政治上的生存和形象的塑造。
“自我开脱”的可能性: 一种观点认为,裕仁将自己定位为“被军部裹挟”的君主,试图以此来淡化自己在发动和维持战争中的责任。他在1945年签署投降诏书时,也强调了“忍耐难以忍受,承受难以承受”的苦衷,这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甩锅给军部和战争的结局。
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及历史修正主义的影响: 即使裕仁表达了模糊的“悔意”,但日本国内仍然存在着对侵华战争持不同看法甚至否认其罪行的右翼势力。这些势力往往将裕仁的模糊表述作为自己立场的“佐证”,认为天皇并没有明确承认过错,因此他们也不需要为此负责。
家族和继承的视角: 天皇制是一个家族传承的制度。裕仁的言行不仅关乎他个人,也影响着后世天皇的形象和日本的国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表达也可能受到家族利益和维护天皇制长久延续的考量。

总结来说,对裕仁生前表达的“悔意”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1. 从形式上看: 确实存在一些模糊的、带有“遗憾”或“反省”色彩的表述。这些表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战后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并为天皇制的存续提供了某种合法性基础。
2. 从实质上看: 这些表达未能构成对侵华战争的明确、有力的道歉。它们普遍存在对象不明确、措辞含糊、缺乏对具体罪行的承认等问题。因此,对于那些遭受了巨大苦难的受害国人民来说,这些表达是远远不够的。
3. 从动机上看: 其动机是复杂的,很可能混合了个人情感(或许真的对战争的残酷有所厌恶)、政治现实(如在美国压力下寻求生存、维护天皇制)以及家族传承的考量。 将其简单归结为纯粹的“真诚忏悔”或完全的“虚伪表演”都可能过于片面。
4. 从影响上看: 这些模糊的表述,一方面为日本战后对外关系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另一方面也为日本国内部分右翼势力在历史认知上的模糊和修正主义提供了土壤。

因此,评价裕仁生前对侵华战争的“悔意”,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定论,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理解这一议题,需要剥离掉对特定人物的个人情感投射,而是从历史事实、政治背景、国际关系以及不同民族的记忆和感受出发,进行一个更加全面、审慎的审视。他的表述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如何解读和评价这部分历史,则关乎我们如何理解战争、责任以及和平的真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昭和天皇”裕仁,1901年生人,1926年继位,继位时是个25岁,初出茅庐的青年

昭和二字,取自《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但显然裕仁在位期间,不仅没“协和万邦”,更“为祸四方”



1927年,裕仁继位后近一年,日本发生了罕见的银行大危机,史称“昭和金融危机”

1920年后日本经济本就萧条,加上1923年发生了8.1级的关东大地震,震后损失惨重,银行纷纷借贷给民间重建

大环境本就不好,加上银行大量向外借贷,导致借出去的很多钱都成了呆账坏账,最终爆发了一轮严重的昭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百姓民不聊生,卖儿卖女现象屡见不鲜

但和很多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一样

内部危机,外部解决

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遂将狼爪伸向了中国东北

此人本就是军方人士,有着浓厚的军人背景,日俄战争时担任陆军参谋,随后成为日本长州藩巨头,后又担任日本陆军统制派领袖

主导日军出兵西伯利亚,阻挠沙俄的苏维埃革命



田中义一

1925年为了竞选首相,以大将军衔退役,后顺利当选

但“大将”军衔虽退役,人脉和思想却不会退,这种老牌军阀脑子里就一个词

战争

尤其是日本国内经历了关东大地震,银行大危机,年仅25岁的小天皇又才继位,国家处于极不稳定的状况时

在这类大军阀看来,此时出兵中国东北,即能缓解日本国内危机,又能掌控日本政权,一举两得


年轻裕仁和妻子


当时的裕仁还基本属于一个“棋子”,(但后来就不是棋子了)

对于“田中义一”的侵略决定,天皇不闻不问,既不表达反对,也不表达赞成

但你不说话,就等于默认,沉默也是一种罪恶

更何况日本那群极端军国主义分子,在控制军队和人民,发号施令时,打出的都是天皇的旗号

他们要日本军民绝对服从命令,因为这是天皇的命令

但实际上二十出头的裕仁,会有什么能力去下命令呢?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内将天皇当作傀儡,对外暗杀反战人士

在一波波的政治暗杀事件后,日本政府彻底被军国主义思潮控制

此时的裕仁,也成为了军国主义者

在日本很快吞并了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后,裕仁难掩兴奋的下达诏书

下令加快“大东亚共荣圈”建设

1940年6月,裕仁批准参谋本部《加速执行南进政策》,假如英、美干预,“就不惜与美一战”



1940年9月,裕仁批准日本和纳粹德国、意大利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德意日轴心国形成

1941年裕仁颁布《对英美两国宣战诏书》,日本对美国宣战

1945年日本战败,麦克阿瑟掌控日本,美国人担心若将裕仁以“战犯处死”,则会引发日本国内大暴动

这对于美国控制日本极为不利,遂决定放弃审判日本天皇

裕仁,没为其犯下的累累罪行,得到应有的惩罚



1946年1月1日,裕仁发表《人间宣言》,宣言明确否定了“天皇是神”这一点,期望日本人民从迷魅与洗脑中走出来

《人间宣言》字面意思也很明白了,我不是神,我和你们一样是普通人

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真正实现了立宪民主制,最高权力归于人民,天皇只是虚位元首

裕仁这个首要战犯,逃过一劫,但他应该和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同样下场

而关于裕仁战后的记述也不多,直到最近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份《拜谒记》

拜谒记,字面意思就是拜见天皇时候的聊天记录



《拜谒记》由日本首任宫内厅长官“田岛道治”所留下的

“田岛道治”在任期间与裕仁天皇有过613次会面,会面的谈话记录共有330小时,记录了整整18册

《拜谒记》属一级史料,补充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裕仁天皇的秘密。

这次公布的史料内容分为几个方面



对战争的悔恨与反省

1928年,日本谋划了“皇姑屯事件”,在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坐的专用列车要经过的铁路上,预埋炸药

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当天就死了

张作霖掌控东北,自称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日本谋划暗杀张作霖,是日本关东军想着杀了张作霖,那中国当时最强的东北军,群龙无首,必定大乱

到时候日本便可趁机夺取中国东北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张学良继承他爹的位置,控制东北军,面对日本侵华,不发一枪一弹,将东北拱手让了出去



到了1991年,张学良在答日本记者问时,自己讲述了当时的原因

张学良说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可能要占领全中国,我想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藉口扩大战事。

我们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要是日本人杀到全中国来了,我们只能拼死一搏

——1991年5月,张学良,答日本记者问

皇姑屯事件,后来被视为日本侵华的一个起点

而在战后的《拜谒记》里,昭和天皇讲到皇姑屯事件时,说

“皇姑屯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彻底,埋下日本今天战败的祸根



这话什么意思?什么叫皇姑屯事件处理的不彻底,埋下日本今天的战败祸根?

裕仁的“处理”和“不彻底”指的是什么?

结合《拜谒记》上下文的话,昭和天皇这里讲的应该是悔恨当时没有彻底处理,日本内部的“下克上”问题

所谓的“下克上”,很好理解,就是下级不服从上级命令,自作主张

根据日本现存档案,以及已经公布的“关东军密信”不难发现

当年1926年的时候,张作霖和日本关东军有着“秘而不宣”的合作

日本人暗中帮忙张作霖,支持张作霖杀了手下大将,反叛的郭松龄



日本人希望通过帮助张作霖,让关东军获得在东北地区的特权待遇

但是张作霖违背了和日本的密约,在日本关东军帮他后,并没有给予日本人想要的“特权”

由此关东军怀恨在心,向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请命,要求突袭东北军,给张作霖点教训,以解心头之恨

田中义一,可是个军国主义分子,他曾放话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但对于关东军突袭东北军的请命,田中义一认为时机不成熟,给拒绝了

但关东军违抗命令,还是密谋了“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

所以,裕仁所说的“处理”和“不彻底”指的就是当年,下面那群关东军将军,不听你中央政府的话

但中央政府没有及时处理掉,这些不听话的“将领”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首相田中义一本来是要严惩当时下达暗杀命令的日本陆军大佐“河本大作”的

可后来因为陆军参谋总长的反对,田中义一决定,欺骗天皇,对天皇说,张作霖不是关东军杀的

而是被中国的北伐军杀的



对于皇姑屯事件处理的不彻底,直接给全面侵华埋下伏笔

自作主张,不服从命令暗杀张作霖的关东军将领没受到惩戒

几年后如法炮制,日本关东军再次蓄意制造“918事变”

此时张作霖已死,张学良“继位”,张学良奉行不抵抗策略,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



更准确的说是让给了日本关东军,日本关东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中国东北,这使得关东军将领在国内的地位和威信大增

从此以后,日本国内就再也无力阻止军国主义者全面掌权了

所以在1952年的战后,裕仁天皇说,当时没有彻底处理好皇姑屯事件,为今天的战败埋下了祸根

试想如果当年处理了皇姑屯事件的那些军国主义分子,到了1931年他们还敢再炮制“918事变”吗?

没有皇姑屯,老军阀张作霖还活着,他可能不发一枪一弹,将那么大个东北,拱手让给日本吗?



《拜谒记》中也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部分

当裕仁天皇谈及此事时,他这样说

对于错误的反省之处,要说有的话,我也有很多

注意,这里只说反省,可从没出现过“道歉”的字眼,日本天皇只会说对战争反省,不会说对战争道歉

这是日本至今仍让人深恶痛绝的地方,对于赤裸裸的战争罪行,只提反省,不提道歉,关于重要的历史问题,能回避就回避

而《拜谒记》里,裕仁天皇对两件事最耿耿于怀

第一件事是,日本对美国宣战

第二件事是,南京大屠杀



关于南京大屠杀,《拜谒记》里裕仁天皇一开始说

支那事变(日本方面称“侵华战争”为“支那事变”)时,在南京发生的那些粗暴的事,我从非正式消息来源里,隐约听到过一点

这是大家都应该好好反省的,我不想再重蹈覆辙的事

看到此处,就特别恨美国人,当时为什么不审判天皇?不处决天皇?

仅仅因为害怕杀了天皇,日本人发疯,你美国人遭殃?

日本天皇的用词令人非常愤怒

对于南京大屠杀,如此深重的罪孽,到天皇嘴里,就成了日军所犯的一点粗暴的事?

一点粗暴的事?

还轻描淡写的说,大家好好反省反省啊,以后别再犯了

天皇对于日本的战争罪行,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随后天皇在《拜谒记》里又说

我之前只隐约听过发生在“南京的事”,从来没有人向我报告过南京的真实情况

一直到终战之后……

(注意,日本天皇不会提“战败”,他只会说“终战”)

一直到终战以后,开始大审判了,我才知道当时在南京发生了什么

我对发生在南京的事非常震惊,更感受到政府和军民对我的背叛,他们什么真相都不告诉我



以前不知道真相,瞒着你,你反省

现在知道残忍真相了,你还是反省,裕仁天皇始终没有一点想道歉的意思

相反,在《拜谒记》里,他提的更多的是“下剋上”这件事,也就是以下犯上

比起道歉,裕仁天皇对于以下犯上更在乎

他说,日本军政府经常无视上面的意愿擅自行动,尤其是当东条英机当政的时候,这种以下犯上的情况已经不受控制了



东条英机这个人是和希特勒,墨索里尼齐名的头号战犯,其发迹于日本关东军,所以也继承了关东军“下克上”的传统

1941年东条英机当上日本首相,实际开始了一段所谓“东条独裁”的情况

东条英机,一人身兼首相,陆相,参谋总长,后来连内相,军需相,商工相,甚至文部相也都兼职了



1921年东条英机和几个陆军士官学校的朋友去德国南部巴登-巴登游学

在巴登-巴登,这几个臭味相投的人制定了一份《巴登巴登密约》

密约的内容简单讲就是,改革日本陆军,实行“军主政从”,建立现代化“总体战”体制

再简单讲就是建立一个“以扩张侵略为总目标的,日本军国主义体系”

东条英机之后的人生,都在随着这条路走

1937年东条英机,强烈主张扩大侵华战争规模,多次写信给陆军大本营,但大本营很少回复

1937年8月,东条英机不等大本营命令,决定“下克上”,自作主张的建立了“关东军东条兵团”

东条兵团迅速攻占中国南口、张家口及大同、包头等地。

陆军大本营一看东条英机屡建战果,不但没有责罚他,还颁发给他一枚陆军勋章

1940年,东条英机作为军事大臣代表日本,与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成为盟友,建立轴心国

1941年,东条英机正式全面掌权

掌权后,偷袭珍珠港,对美宣战,一直到最后战败投降



裕仁天皇在《拜谒记》里说,东条英机总是“下克上”,尤其是在东条英机掌权时期,情况更不受控制

他对于当时没有能力掌控日本军部,让战争持续扩大,非常懊悔,常常反省此事

天皇说自己成了傀儡,受到军国主义分子操控,但真是这样吗?

为什么没有可能是东条英机是傀儡,而天皇才是幕后那个真正操控者呢?

反正以现在公布的日本政府的史料来看,天皇都是被蒙蔽的,天皇并不坏,是下面的人坏

这可真像中国古代的皇帝啊

皇帝可不坏,皇帝没罪,是下面的人坏,控制了皇帝

但真是这样吗?老实讲我对于日本天皇,在战争时期是一个“纯正的傀儡”,持高度怀疑态度

甚至认为,对于谁是最大战犯这个问题,东条英机,他反而是一个傀儡

我更倾向于,东条英机,是一个狂热的笨蛋

而裕仁天皇,则是个精明的小人

这个看法在日本人那里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在他们眼里,战犯是东条英机,天皇是无辜的

东条英机,一直“下克上”的操控着天皇



至少有几件事证明,裕仁天皇绝非无辜的“白莲花”

当年东条英机在中国东北组建臭名昭著的731部队,这个组建731部队的文件诏书,需要裕仁签字才行

文件送到裕仁那里,裕仁签字后,731部队正式成立

而在战后,731部队的恶行曝光,曾亲笔签下诏书的裕仁却推脱说

根本不清楚细菌战是干什么的

还说我没看清楚内容就签了

拜托,真的是睁眼说瞎话


年轻的裕仁在生物实验室


谁都知道,裕仁是一名海洋生物学者,早在1926年继承皇位前就对于真菌,杆菌和各种菌类做了培养研究

你说这样一位生物学者,不懂细菌战是干什么的?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根据美国学者谢尔顿·H·哈里斯,考证历史后认为

裕仁天皇,非但很清楚细菌战是什么,他还相信科学是实用工具,也是必要的战争手段

这种手段就包括化学战和细菌战。



如此一来你甚至可以判断,当年根本不是东条英机想要建立731部队的

东条英机是什么学历?从小到大,十足的一个狂热武夫,从小到大读的都是什么陆军学校,军官学校

你问他懂不懂细菌,懂不懂化学?

他怎么可能懂

你说东条英机建立集中营的可能性,都要比建立731部队来的高

更有可能的历史真相是,深信科学乃实用工具的裕仁天皇,下令让东条英机去建立的731部队

为以后打细菌战做准备

但如此惨无人道的731部队,又怎么可能由天皇来建立,于是这罪名就落到了东条英机头上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东条英机1937年写信给日本陆军大本营,要求展开全面的“侵华战争”

日本陆军大本营迟迟不给回音,于是东条英机就“下克上”的自己组建了“关东军东条兵团”

这支东条兵团组建完成后,裕仁天皇亲自检阅了这支部队,甚至还在阅兵式上,大大的夸赞了这支部队,称其是英勇无比的,“皇军”

随后这个东条兵团,这个受到天皇首肯的“皇军”,在未得到陆军大本营同意的情况下,连续占领了中国多处领土

这个例子就能从侧面证明了,真正想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幕后黑手,可能就是裕仁天皇

而在日本陆军内部,却对是否要发动全面侵华,存在严重分歧

裕仁天皇,不方便明确表态,要全面侵华

但他巧妙地借着东条英机组建的这支“东条兵团”,传达了心里的意思

他亲自称,东条兵团为“皇军”,意思就是,代表我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所做的事,就代表我想做的事



裕仁,骑白马阅兵

所以你说,裕仁天皇确实没有明白下达全面侵华的命令,但他的心思却时不时的通过些小地方表现出来

裕仁,就是那个侵华战争的幕后黑手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对美宣战上

东条英机主导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自此对美国宣战

东条英机是1941年10月18日当上首相的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

也就是在东条英机当上首相仅仅两个月后,日本就偷袭珍珠港了

可以说东条英机一上任,就干了件轰动世界的大事

但这真的是东条英机的意思吗?

或者说,仅仅是他的意思吗?

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就要来看东条英机的前任首相

就是被赶下台了的前任首相,近卫文麿



近卫文麿

近卫文麿这个人,是个日本贵族世家,也是个军国主义分子,但他当时,也就是1941年还当首相的时候,是极力反对对美国开战的

那时英美已经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岛国日本资源匮乏,如果不能获得石油,那这仗不用打就败了

而且美国国力强大,近卫文麿偏向与美国谈判,反对对美宣战

但这个谈判并不顺利,当英美决定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和资产冻结等制裁措施后,日本政府内部迅速分为两派

近卫文麿倾向于放弃东南亚,但日本保持在中国的势力,以换取和美国达成协议

但另一派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主战派,则认为

美国态度傲慢,而且美国也没有说日本只要放弃东南亚,就解除制裁啊

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想让日本不光放弃东南亚的领土,更放弃已经拿到手的中国地盘

美国人的话,我们能答应吗?

随后东条英机直指近卫文麿,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日美这仗还没打,你怎么就断定美国一定比日本强?

美国也可能不堪一击



裕仁天皇(中间那个歪着的人)来到议会参与讨论,当时近卫文麿是首相,东条英机还只是他的内阁成员

政府内部的分裂和争吵一直在持续,最后近卫文麿决定辞职,他在解散政府的时候说了一句,我付不起这个责任

这里的责任,指的就是“对美宣战”

他认为日本对美宣战,是一桩重大的战略决策错误

1941年10月16日,近卫文麿宣布辞职

第二天,也就是10月17日,裕仁天皇突然召见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去皇居见了天皇,天皇告诉东条

我和“东久迩宫稔彦王”(裕仁的叔叔)一起,已经商量决定了,让你来当新首相

东条英机一听,诚惶诚恐,大感意外



所有日本政府人士都知道,东条英机是反美急先锋,特别主张对美国出重拳

但滑稽的是,东条英机是陆军大臣,可和美国人打,主要还是海军的事

东条对海军事务不熟悉,却一个劲的叫嚣对美开战

要知道在当时

美国石油产量是日本的500倍,生铁20倍,铜9倍,铝7倍

美国平均工业产量更是日本的74倍以上

如开战,日本年均损失战舰140万吨,远超补充能力,到第三年,日本所有民用船只都将消失

但此时此刻,裕仁天皇找来东条英机,任命他为首相

那天皇让东条英机来组政府,这个信号就很明显了

就是天皇支持“东条派”的主张,对美宣战

如果天皇支持的是近卫文麿,那近卫文麿根本就不会辞职

有人说是东条英机“逼宫”裕仁天皇,才让天皇不得不任命他为首相的

这实在是高看了东条英机,拿现在的日本天皇来比照过去的天皇,是非常错误的

现在我们新闻里看日本天皇温文尔雅,那是被美国阉割后的天皇

日本天皇自从“大政奉还”后,手上掌握的实权远比现在天皇多得多

要说在天皇刚继位20出头的时候,控制控制天皇还可能,但随着天皇越来越成熟,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他就很难再甘心zuo

而且东条英机一个有勇无谋的军国主义分子,更不可能有那么大本事,去什么逼宫天皇

事实是,任命东条英机担任首相,是裕仁天皇和“东久迩宫稔彦王”,一起商量后决定的

“东久迩宫稔彦王”,是裕仁天皇的叔叔



光从任命东条英机这一点来看,你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天皇在对美宣战上,是有倾向的,也是负有直接责任的

他就是想继续走日本军国主义道路,他不喜欢“近卫文麿”所提出来的,什么跟美国和谈,把已经侵略占领的地方都吐出来

裕仁很想完成“大东亚共荣圈”,他心里也有着强烈的军国主义野心

这一点,从最新公布的《拜谒记》里也能得到佐证

《拜谒记》里宫内厅官员和天皇聊天,问裕仁对日本历任首相有什么评价时

裕仁最先想到的,就是近卫(文麿)和东条(英机)这两个首相

裕仁天皇说,“我想如果近卫和东条,两个人的长处能合二为一就好了”

裕仁天皇认为,“近卫文麿”这个人善于倾听,又善于交流,有很多优点,但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软弱,而且近卫还缺乏政治智慧

裕仁接着说,外面的人都认为我和近卫的意见好像一致,但事实不是这样

接着裕仁天皇又评价东条英机,他说

东条和近卫性格相反,东条在很多地方都很强势,太过强势,以至于让部下厌恶



裕仁主持“御前会议”

裕仁天皇很明确的说了近卫的最大缺点是“软弱”,“缺乏政治智慧”

所以在国家关键时刻,他弃用了软弱的近卫,转而选了强势的东条,去贯彻自己想要继续侵略,继续扩张的野心

“近卫文麿”也好,“东条英机”也好

所谓的“下克上”,也主要指的是下级军官,反抗上级军官的“下克上”

二战时期,从来就没有官员去克天皇的这种“下克上”



如果要找人来为侵略战争负最主要责任的话,那个人就是裕仁天皇

了解的史料越多,越感觉到天皇绝不是傀儡

真正做傀儡的,是天皇手下那批人,那批贯彻着他侵略野心的人



但战后美国对于天皇的“网开一面”,让正义失去了审判一名恶徒的最佳时机



战后天皇“洗心革面”,屡次懊悔和遗憾,但对道歉只字不提,洗白了其在二战中元凶祸首的真面目

到了今天你想要再去审判天皇已经不可能了,日本全国上下也都在极力塑造,“天皇是无辜的,坏的是下面的臣子”的舆论环境



昭和天皇去世,日本民众跪地痛哭

2004年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揭秘裕仁天皇》,纪录片直指“天皇是逃脱了终极审判的战争头目”

这部纪录片引起日本上到政府,下至平民百姓的强烈反对

日本政府施压BBC,要求立刻停止该纪录片的制作,但最后这部纪录片还是在2005年播出了

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战争的主要责任者,一谈及抗日战争,罪犯是谁,都说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

有几个知道“近卫文麿”的?

更别提有多少人会直接把侵略罪行和天皇直接挂钩的?

裕仁天皇的战后洗白工作,做的可谓是相当成功



但我只希望以后,一提到抗日战争最大战犯,大家别只想到东条英机

最大战犯,明明是日本天皇裕仁


好了,借着日本公布《拜谒记》的机会和大家聊聊藏在战争背后的真正战犯,感谢大家关注,在看,转发三连

下一次的日本战毁系列,将会和大家来说说战后的“东京黑洞”


微信搜索,微观系列,获取更多好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昭和天皇裕仁生前表达的对侵华战争的悔意,需要将其置于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表达的性质、时机、影响以及是否真正反映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多维度解读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肯定”或“否定”来概括。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裕仁生前确实有一些表达,被解读为包含对侵华战争的悔意: 战后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发现。海关能够查获这样一份昭和五十一年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委任状”,本身就足够引人关注了。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份“委任状”到底是什么。它的名称就足够爆炸性——“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委任状”。这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文件,而是直接触及了日本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敏感的时期。时间节点.............
  • 回答
    文昭甄皇后,名宓,字子建(后人多称其为甄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帝曹丕的皇后,也是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她容貌出众,才华横溢,一生跌宕起伏,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悲剧的结局,因此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咏叹的对象。她的美貌与才情关于甄宓的美貌,史书记载不多,但民间传说和后世文学作品极尽描摹。据说她姿容.............
  • 回答
    北齐孝昭帝高演,这个人,怎么说呢,在北齐皇帝谱里,算是个比较特别的存在。他不像他大哥高洋那样,是开国君主,锐气十足,但也留下了一些令人扼腕的痕迹。高演上位,很大程度上是时势所逼,也是他个人能力和野心的结果。要评价他,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他是个“苦孩子”出身,但又从小就展现出一定的过人之处。高欢的.............
  • 回答
    提起北齐的神武明皇后娄昭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权倾朝野、心狠手辣的“母后”,是那个在北朝政治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女性。然而,抛开这些标签化的印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她作为一个鲜活个体,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以及她为北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娄昭君出身于鲜卑化的汉族士族,她的父亲娄.............
  • 回答
    日本大使馆微博评选的“国人最喜欢的日本歌”名单中,《昭和维新之歌》赫然在列,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昭和维新之歌》这首歌本身。这首歌诞生于二战前后的日本,歌词充满了对国家、对天皇的效忠,以及一种变革、革新.............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