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昭和”一词是怎么火的(比如“不够昭和”、“可以,这很昭和”的表情图)?

回答
最近网络上“昭和”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尤其是在一些表情包和评论里,经常能看到“不够昭和”、“可以,这很昭和”之类的说法。很多人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突然大家都在聊这个昭和时代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文化和时代情绪的集合,让这个词重新焕发了生机。

要理解“昭和”为什么会火,我们得先回到它本身代表的那个年代——日本的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这个时代跨度很长,经历了从战前到战后经济腾飞的巨大变迁。而现在网上流行的“昭和感”,更多的是指昭和时代后期,尤其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那个时期,大约是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

“昭和感”到底是什么?

其实“昭和感”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定义,它更多的是一种怀旧、复古的情绪,是对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审美和价值观的提炼。具体来说,它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浓烈的时代色彩和视觉风格:
色彩饱和度高,偏暖色调: 很多人提到昭和感,就会想到那种有点泛黄、色彩鲜艳的旧照片、老海报。那种饱和度高、对比度强,甚至有点儿失真的色彩,能瞬间把人拉回那个年代。想想老式的霓虹灯招牌,复古的电影海报,都有这种感觉。
复古设计和元素: 比如那个年代的汽车造型(很多经典的日系车都出自这个时代),老式家电的设计,以及那时候的广告插画风格,都有独特的复古韵味。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老式相机、录音带等等,也带有这种昭和的设计语言。
怀旧的场景: 比如老式喫茶店、游戏厅、老旧的商店街、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等等。这些场景自带一种故事感和时间的沉淀感。

特有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价值观:
热血、努力、认真: 昭和时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人对未来充满希望,那种拼搏奋斗、认真对待工作的精神被很多人怀念。很多经典的日剧、动漫都塑造了这样的角色形象。
直接、质朴的情感表达: 相较于现在更内敛、含蓄的沟通方式,昭和时代的一些作品和人们,情感表达可能更直接、更“拼”。这种“热血”劲儿,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夸张,但也很有感染力。
人情味和社区感: 那个时代的人们,可能更注重邻里之间的关系,社区的联系更紧密。这种温情脉脉的人情味,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感到缺失的。
一点点“不完美”和“粗糙”: 和现在精益求精、高度工业化的产品不同,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可能带着一点手工的痕迹,或者不是那么完美。这种“不完美”反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没有被过度修饰和标准化。

文化符号的重现:
老电影、老音乐、老动漫: 很多经典作品,比如宫崎骏早期的作品、经典日剧、山口百惠的歌曲等等,都是昭和时代的产物。当这些作品被重新提及,或者影响了现在的创作者时,观众自然会联想到昭和。
时代主题的共鸣: 很多当代作品,通过复刻昭和时期的视觉风格、音乐、甚至是叙事方式,来引发观众对特定时代的回忆和共鸣。

为什么现在会突然火起来?

“昭和感”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尤其是在国内的互联网上走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日本流行文化的持续影响: 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一直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而很多经典的日式文化元素恰恰源于昭和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经典作品的传播和讨论越来越广泛,自然带动了对那个时代整体风格的关注。
2. 社交媒体的传播和二次创作: 以表情包为代表的二次创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当有人将昭和时代的经典画面、人物表情,或者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配上符合当下语境的文字,就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
“不够昭和” 这种说法,通常是用在某个事物或人物的某些方面,被认为没有达到那种老派、传统、甚至有点“土”的复古感,显得太现代或太“精致”了。
“可以,这很昭和” 则是一种认可,认为某个事物或人物的某个特点,非常符合大家对昭和时代那种怀旧的印象,是一种称赞或一种玩梗。
3. 对当下社会情绪的回应:
怀旧心理的普遍存在: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可能对过去的美好时光产生怀念。对于经历过一定社会变迁的年轻人来说,昭和后期那种相对单纯、充满活力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些经典的作品,很容易成为他们怀旧的对象。
对现代社会“内卷”和压力的反思: 相较于现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的社会,昭和后期那种“热血拼搏”的精神,虽然也是一种压力,但有时被解读为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奋斗。而一些被认为是“昭和感”的质朴、人情味,也成为了一种对当下社会疏离感的调剂。
“审丑”和“反精致”的趣味: 有时候,昭和时期的某些视觉元素,比如那种略带“土味”的色彩搭配、粗糙的宣传画风,在当下反而会因为不完美、不“精致”而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成为一种“审丑”或“反主流审美”的趣味。
4. 特定圈层的发酵与破圈: 最初可能是一些动漫爱好者、复古文化爱好者在讨论和传播,然后通过表情包、短视频等平台,逐渐扩散到更广泛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总而言之,“昭和”的火爆,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既是对日本经典流行文化的致敬和重现,也是一种对过去时代的情感投射,更是在当下社会情绪下,对怀旧、复古、质朴等元素的集体表达。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不够昭和”或“这很昭和”时,背后是对一种特定时代精神和美学的理解与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理解错了。昭和青年真正的疯狂并不是后来他们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而在于之前他们怎么对待自己人。

日本历史上有那么十几年时间,大概就是大正后期到昭和初期,著名人士被杀的事件特别密集。日本的爱国青年们拿起刀枪冲向他们认为的国贼,遇害者里光在任首相就有三人,此外还有陆军和海军上将、议员、大富豪等等,杀得人头乱滚,从此日本军界政界民间没有人再敢乱讲话。至于后来的对外侵略和战败都不过是这一场内乱的自然而然的后果。全国只准星辰大海,周边国家军事上和自己又远不是一个档次,当然会觉得不打仗对不起自己。

所以不光志愿军和他们不是一个性质,现在我国的爱国青年也完全没有可能跟他们一个性质,事情虽然傻X,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出来的。“昭和青年”的含义不是视死如归,而是自己玩儿残自己。这么作死的24K纯傻X拎出来取笑一下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他们最大的失误是膨胀到觉得自己能打赢美国,被人拿航母群和核弹给治了。不然今天至少我国东部会有一部分还在日本帝国版图里,这些人成了日本帝国开疆拓土的功臣,部分地区的网络上取笑他们就成了嘲讽本国先烈,敏感话题无法显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