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清平乐》等以其他朝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热播,清宫剧似乎有落寞的趋势,各位怎么看?

回答
最近《清平乐》等以其他朝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热播,而曾经风光无限的清宫剧似乎有落寞的趋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也确实引起了很多讨论。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不妨详细聊聊。

1. 审美疲劳与内容创新困境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审美疲劳。清宫剧作为一种类型的剧集,在过去十几年甚至二十年里产量非常大,类型也相对固化。

相似的剧情模式: 很多清宫剧,尤其是以雍正、乾隆时期为背景的,都会围绕着后宫争斗、权力斗争、皇帝与嫔妃的情感纠葛等展开。即便是不同的角色和故事,核心的叙事逻辑和冲突点也常常惊人地相似。观众看多了“谁谁谁又被陷害了”、“皇帝又宠幸了谁”之类的桥段,自然会感到腻烦。
“套路化”的创作: 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很多制作方会沿用成功的模式,导致剧情缺乏新意,人物塑造也变得脸谱化。观众很容易就能预测到剧情的发展,这大大降低了观剧的乐趣。
人设雷同: 无论是“腹黑心机女”、“纯良小白兔”还是“霸道总裁型皇帝”,在清宫剧中出现的频率太高,观众已经很难对角色产生新鲜感和共鸣。

2. 政策与审查的“无形之手”

在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都会受到一定的政策和审查影响。

“限宫令”的传闻与实际影响: 虽然没有官方明确的“限宫令”,但坊间一直有传言称广电总局对清宫剧的审批趋于严格。这使得制作方在立项和拍摄时会更加谨慎,可能会避免一些过于敏感或容易触碰红线的题材,从而限制了题材的多样性。
历史正剧的回归与政策导向: 近年来,国家提倡制作更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影视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多元呈现,尤其是那些能展现古代政治制度、文化风貌、民族融合等积极向上的内容,而清宫剧在某些方面可能与这种导向有所偏差。

3. 其他朝代剧的崛起与市场需求的变化

《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剧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观众对其他朝代剧的浓厚兴趣和市场需求。

更广阔的文化想象空间: 除了清朝,中国古代还有汉、唐、宋、明等辉煌的朝代。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服饰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素材。
汉朝: 雄浑大气、开疆拓土、儒家思想的奠基,可以讲述权臣斗争、丝绸之路、政治改革等。
唐朝: 开放包容、繁荣昌盛、诗歌的黄金时代,可以展现盛世气象、东西方文化交流、宫廷政治、江湖侠义等。
宋朝: 文人雅致、科技发达、市民文化兴盛,可以描绘市井生活、文人风骨、科学发明、宫廷斗争的细腻之处。
明朝: 制度的严谨与后期的一些问题、航海大发现、文化艺术的繁荣,可以讲述海禁、宦官专权、文化复兴等。
精良的制作与考究的细节: 近年来,一些以其他朝代为背景的电视剧在服化道、礼仪、建筑、场景等方面都力求考究和精良,例如《长安十二时辰》对唐朝市井生活的还原,《清平乐》对宋朝文人审美的极致追求。这种“匠人精神”能够满足观众对历史真实性和美学品质的要求,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
题材的多元化吸引力: 其他朝代剧可以承载更多元化的故事类型,不局限于后宫争斗。例如,《长安十二时辰》是古装悬疑,《知否》是宅斗与家族史,《鹤唳华亭》是权谋与亲情。这些题材的丰富性使得观众的选择更多,也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
满足观众对“文化自信”的表达: 在当前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观众也乐于看到能够展现中国古代璀璨文明的影视作品。这些剧集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承载着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感。

4. 清宫剧本身的“反思”与“转型”

清宫剧并非完全没有未来,而是可能需要转型和创新。

“小成本”、“另类视角”的尝试: 并非所有清宫剧都集中在“九子夺嫡”或纯粹的后宫斗争。一些小成本的、或者从非传统视角切入的清宫剧,例如专注于某个历史事件、某个文化现象,或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那个时代,也可能获得成功。
深挖历史内涵: 清朝本身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深度内容,例如康乾盛世的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科技发展、对外交流等。如果能够摆脱过度宫斗的模式,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层面,清宫剧依然有潜力。
观众口味的变化: 随着观众的成熟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他们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好看,更需要有深度、有内涵。

总结来说,清宫剧的“落寞”并非意味着其完全消失,更像是一种市场选择下的“调整”和“转型”的信号。 观众对新颖题材、精良制作、深度内容的需求,加上政策的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共同推动了其他朝代剧的崛起。

未来,清宫剧如果想重回热门,可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打破套路,寻找新的叙事角度和人物关系。
在服化道和细节上继续追求考究,但更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思想性。
不仅仅局限于宫廷内部,可以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经济层面。
大胆尝试不同的风格和类型,例如古装探案、古装爱情、古装喜剧等,只要与清朝背景相结合,并能拍出质量,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而其他朝代剧的兴起,则预示着中国古装剧的创作正在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和有深度的时代,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平乐》与其说是“宋文化”、“汉文化”如何如何,倒不如说是正午阳光的水平和市场敏感度过硬。事实上,正午阳光过去几年来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可以说是口碑和收视率双赢的。你要是把《清平乐》扔给郭敬明来做,大家只会不停地骂。

把眼光放得再大一点,从90年代开始,央视就有所谓的“开年大戏”的传统。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开年大戏”,都是既有口碑,又有收视率的好剧。比如从98年到08年,央视的开年大戏分别是《水浒传》、《雍正王朝》、《突出重围》、《紫荆勋章》、《天下粮仓》、《DA师》、《国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镇长》、《闯关东》。从西汉到当代,每个时代的题材都有,跟什么汉文化、满清文化有什么关系?

有些人啊,就是不愿意承认好好做一部剧比整天瞎琢磨什么“文化”有价值的多。2018年,清宫剧是不是早就让人审美疲劳了?但是《延禧攻略》怎么又瞬间火爆全网?于妈之前的所有剧都被人骂得要死,但为什么到了《延禧攻略》大家开始夸起来了?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有个好剧看,比整天叨叨华夷之辩重要得多。

user avatar

在我这种有点偏激的人看来,用宋朝来反映汉文化,就好像用维希法国来反映法国文化 ——简直是赤裸裸的“乳法”。

user avatar

也别过度解读了。。。其实是清朝那点破事拍了这么多年真的是看吐了。。。可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少了。。。

一个批乾隆,几个老婆来回戏说,几个不同的电视剧都tm连上了,你说离谱不离谱?

你说这带清,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没入主中原,咱不熟,好像也一直懒得熟。

顺治开始就进入了清朝戏能串上串的部分了,首先是孝庄和多尔衮那点事儿《孝庄秘史》;然后顺治长大了,得谈恋爱吧!所以再搞一个他谈恋爱的《格格要出嫁》;接下来顺治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跑路了,康熙即位,鳌拜开始作妖,来个《鹿鼎记》(同时还有前作《碧血剑》做补充同期庙堂之外的内容);康熙靠我们韦爵爷除鳌拜打沙俄削三藩收台湾,用完了工具人,国家统一了,开始微服私访《康熙微服私访记》;老了老了儿子太多还得挑继承人《李卫当官》、《李卫当官2》;他这几个儿子不能天天为了皇位活啊,还得处对象不是?于是整个《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宫锁珠帘》;雍正也没活太久,毕竟太绿了《甄嬛传》;雍正不太行了李卫也不干了《李卫辞官》;乾隆上线,跟弟弟抢女人《书剑恩仇录》;掰扯那几个老婆《如懿传》、《延禧攻略》;一裤兜子风流债开始还《还珠格格123》;同时还不忘了跟刘墉刘罗锅、纪宝宝、和萌萌逗闷子,《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乾隆蹦跶不动了,嘉庆干掉和珅,基本上就是清朝最后的辉煌阶段了,接下来就剩个《金枝欲孽》了。

清朝到这,青春就结束了。

接下来观众朋友们就没心思再看宫里这些批人的破事儿了,洋人要来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都没啥可看的,到宣统这终于又可以看看他裤裆里那点事儿了《末代皇帝》,毕竟他从小就民国了,强行安排的皇后给他戴绿帽,皇妃还跟他离婚,实惨。

看,清朝就这么点玩应,从顺治说到嘉庆就差不多了,其他的大家都不爱看,说着说着发现,真就说烂了。

我觉得这已经和辫子无关了,这主要还是和段子有关。就跟知乎段子手天天回答美国新冠肺炎破多少万的感想一样,真没料了。

所以差不多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