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最大的文字狱案也就处死几十人为何最受非议?

回答
清朝的文字狱案,尤其是那些被冠以“最大”之名的案件,虽然最终处死的人数可能不如某些政治运动中的大规模屠杀,但之所以备受后世非议,其根源在于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严酷的政治高压、对思想的极端禁锢以及对文化的反噬。这几十条生命,对于整个文化界和民族精神造成的创伤,远比数字本身要沉重得多。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严酷的政治高压与对异见的零容忍

清朝,特别是前期和中期,统治者极度警惕任何可能挑战其统治合法性和民族认同的言论。他们将汉族文人的思想视为潜在的威胁,因此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思想控制体系。文字狱就是这套体系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令人恐惧的手段。

统治合法性的焦虑: 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尽管统治者努力将自己汉化,但汉族知识分子对“夷夏之辨”的潜在认同始终是他们心中的一根刺。因此,任何提及明朝、批判清朝统治,甚至仅仅是暗示性地表达对前朝的怀念,都可能被解读为颠覆性的言论。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 文字狱的判定标准往往非常模糊且主观。一句无心之语,一个被断章取义的词语,甚至一个错别字,都可能被放大,被解读出政治上的“罪名”。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做法,使得人人自危,不敢轻易发声。哪怕只是在诗文中有感而发,表达一些个人情怀,也可能因为某个词语被联想到反清复明,而招致杀身之祸。
官场的迎合与邀功: 文字狱的执行离不开官场的参与。一些官员为了讨好皇帝、邀功请赏,往往会主动搜寻、告发文人的言论。这种告密文化使得人人互相提防,亲友之间也可能因为政治立场而产生隔阂。这种风气本身就是对社会信任的极大破坏。

二、 对思想的极端禁锢与文化命脉的扼杀

文字狱最令人齿寒之处在于,它直接攻击的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摧残。

扼杀创造力与独立思考: 当写作和思想表达成为一种危险行为时,知识分子必然会产生“噤若寒蝉”的效应。他们为了自保,会主动进行自我审查,回避敏感话题,甚至放弃创作。长此以往,会严重 stifled(扼杀)社会的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以史为鉴的反噬: 许多文字狱的案件都与文人对历史的解读有关。比如,如果有人在评论历史人物时,不符合统治者的胃口,就可能被扣上“歪曲史实”、“恶意诽谤”的罪名。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书写权的垄断,不允许人民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反思过去。
制造“文字牢笼”: 文字狱使得整个文化领域变成了一个充满陷阱的雷区。知识分子在写作时,不得不时刻提防可能的政治风险,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囚禁。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即使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创作过程中的压抑和恐惧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三、 对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破坏

文字狱不仅是政治事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破坏,它扭曲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自身民族的认知。

断绝文脉: 许多著名的文字狱案,例如吕留良案、戴名世案等,都牵连了大量的读书人和学者。这些被处死的文人,很多都是当时有声望的学者,他们的死亡意味着他们学问的失传,以及其思想研究的终止。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制造文化上的虚无感: 当人们发现自己所珍视的经典、历史人物,甚至语言本身都可能成为政治迫害的工具时,会产生一种深刻的文化虚无感。他们会质疑一切,不知道什么才是安全的、正确的,这会动摇整个民族的精神根基。
民族认同的异化: 文字狱中,对于“汉族”、“明朝”等敏感概念的清除和压制,实际上是在试图抹去清朝统治者之前的一些文化印记,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这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大文化自信的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伤害。

四、 “几十人”之说的背后:深远的心理和制度影响

即使最终处死的人数是“几十人”,我们也不能轻视其影响,原因在于:

“鸡杀给猴看”的效应: 少数几起残酷的文字狱,其极高的惩罚力度足以震慑住成千上万的潜在“犯人”。这几十个被处死的人,成为了活生生的警示牌,让无数的读书人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一步。
牵连之广与株连: 文字狱往往不是孤立的个人事件,而是牵涉到家族、师友甚至整个学术群体。一旦有人被定罪,其亲属、学生、同乡都可能受到牵连、流放甚至更严厉的惩罚。这使得“几十人”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更多无辜受牵连者的痛苦。
制度化的恐吓: 文字狱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贯穿清朝的制度性压迫手段。它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心理恐吓,使得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恐惧的氛围之下。这种制度性的压迫,比任何一次性的屠杀都更具破坏性,因为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清朝最大的文字狱案之所以受到后世最深的非议,并非仅仅因为处死的人数多寡,而是因为它们暴露了统治者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极端压制,对文化和学术的破坏,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伤害。 那“几十人”的背后,是无数被禁锢的思想、被扼杀的创造力和被扭曲的灵魂。这些案件的恶劣影响,已经超越了政治斗争本身,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段抹不去的阴影,警示着后人,思想的自由是何等可贵,而对思想的禁锢又是何等可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根据处死的人来判断文字狱的影响

首先, 清代文字狱破坏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乾隆二十二年, 大规模地搜毁禁书。“其搜采各书, 并有来自挟种族之愧, 不愿以 (胡) 字、 (虏) 字、 (夷) 字加诸汉族以外族人, 触其禁讳, 于是毁弃灭迹者有之, 砍削篇幅者有之, 至明代野史、防禁尤力, 海内有收藏者, 坐以大逆, 诛戮累累。” 经过大规模地搜查禁书活动, 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被焚毁, 或者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据统计, 十年间, 共毁书24次, 共538种, 计13862部之多。

其次, 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在学术界造成了一些禁区。特别是对明末清初的历史, 大多数学者不敢触及。于是, 一些历史学家把精力放在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上, 使考据学大为兴盛。考据学的兴盛虽然对整理古籍和史料有一定的贡献, 却只是为了学术而学术、严重脱离了实际, 失去了清初考据学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精神。与史学相似的, 还有学术界其他领域, 如经学和地理等, 学者们都潜心于古籍的考订和辩正。乾隆吴派代表人物惠栋首先举起了“汉学”的旗帜, “凡古必真, 凡汉必好”, 强调要回到汉以前的经籍。考据学兴盛, 成为清代学术界的主流, 使读书人陷入了泥古、复古的歧途。

第三, 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士风的转变, 不讲廉耻之人大量出现, 讲求气节之人大为减少。明末清初, 气节在士大夫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时许多士大夫投身于抗清的斗争之中, 清朝的统治稳定以后, 他们拒绝与清廷合作。为了树立专制权威, 雍正帝借打击朋党, 刷新士风, 把士大夫反对暴政和不屈服于专制淫威的民族气节也扫荡殆尽。乾隆帝大兴文字狱, 以此扫荡士大夫的“能忧心, 能愤心, 能思虑心, 能作为心, 能有廉耻心, 能无渣滓心”, 结果“一人为例, 万夫为柔”。专制淫威固然树立起来了, 却出现了一大批阿谀奉承、蝇营狗苟的无耻之徒。 士风日趋卑下, 败坏了社会风气。

第四,18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处在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脱离创新、从古籍中寻找灵魂,埋头于故纸堆中, 养成了烦琐的考据学风, 形成了乾嘉学派, 一昧的盯着前人的文学著作,不考虑从新角度发展新的文学(所以说清代的古典文学造诣是封建王朝的巅峰),毫无创新精神,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后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user avatar

因为满清的文字狱对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影响最严重!

  1. 其他王朝的文字狱并没有像满清这样,文字狱从顺治一直持续到光绪时期,历经九代帝王;
  2. 同样,也没有像满清这样文字狱历经将近延续近两百年;
  3. 也没有像满清这样对中国的思想禁锢这么严重;
  4. 没有像满清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阉割的如此厉害!
  5. 满清是唯一一个可以将文字狱玩转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朝代,论满清的文字狱的禁锢手段其他朝真是望尘莫及!

清代文字狱在顺治时期就已开端,在康、雍时期逐步增加,最终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之后由于社会矛盾激化,满清无暇顾及再加上自身统治力减弱遂导致文字狱下降,最终在慈禧时期的苏报案为满清的文字狱划上了句号!

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看一下满清的文字狱:

顺治: 函可《变纪》案;毛重倬刻制艺序案;黄毓祺案;冯舒以《怀旧集》案;张晋彦诗序案。

康熙:庄氏《明史》案;孙奇逢《甲申大难录》案;闵声吴宗潜《岭云集》案;沈天甫纂伪诗集诬陷案;黄培诗案;邹漪案;朱方旦案;何之杰诗案;熊赐瓒案;陈鹏年诗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徐转遭书词案。

雍正:年羹尧“夕阳朝乾”案;汪景祺《西征随笔》案;钱名世诗案;查嗣庭案;邹汝鲁案;宋在诗科场试题案;吕留良文字狱;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湖南浏阳《朱姓家规》案;裘琏案;刘芳杰案;徐骏案;屈大均诗文案;范世杰呈词案;孟甫世案;沈伦《大樵山入诗集》案;吴茂育刊刻《求志篇》案。

乾隆:伪造孙嘉淦奏稿案;王肇基献诗案;杨烟昭案;丁文斌案;刘震宇案;世臣诗稿案;刘冠春案;胡中藻案;刘裕后案;程贽案;杨怀震案;朱思藻案;刘照德案;刘朝于案;左必臣案;施尔信案;彭家屏案;段昌绪案;陈邦彦案;周瑞家案;陈安兆案;林志功案;鲍体权案;阎大镛案;余腾蛟案;李雍和案;王献壁案;章知邺案;林时元案;杨锦案;刘三元案;郭良肱案;王宗训案;邓文亮案;朱文呈案;胡学成案;张明炫案;周煌案;文韬案;蔡显《闲渔闲闲录》案;张廷用案;齐周华案;柴世进案;李绂诗文案;徐鼎案;张廷瑞案;李浩案;席守业案;李坚仁案;李超海案;安能静案;张震南案;余朴妄案;查世柱案;游光辉案;戎英案;王珣案;屈稔浈案;陆显仁案;王作梁案;秦功德案;高纲案;张毅数词案;梁小晓善案;沈德潜案;王锡侯案;王仲智案;王尔扬案;刘翱案;黎大本案;袁继咸案;徐述夔案;殷宝山案;金从善案;韦玉振案;范起凤案;刘峨案;龙凤祥案;张灿案;黎元宽案;李璘案;黄检案;冯王孙案;智天豹案;沈大绶案;程树榴案;王大蕃案;俞益谟案;石卓槐案;祝庭诤案;王铁山案;戴移孝案;艾家鉴案;吴英案;刘遴宗谱案;梁三川案;尹嘉铨案;王仲儒案;僧明学等经卷悖逆案;吴碧峰案;程明諲案;张士杰案;卓长龄案;萧万载案;高治清案;方国泰案;海富润案;赵文言案;毛奇龄案;冯起炎案;戴如煌案;楼绳案;吴文世案;孔继汾案;刘遇奇案;郭大至案;僧元采案;骆愉案;贺世盛案;马晏清案;仲绳案;陈道铃案;刘文德案;赵九如案;李连秀案;文绍虞案;段松庐案。

嘉庆:孔昭虔等案。

光绪:《苏报》案。

果不如然,一说到满清文字狱,某些人就坐不住了!开始说前朝某某某也有过之类的比烂环节,真是可笑!评论区里有位神仙,扯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

那我就好好说说!

秦始皇“焚书”并不是烧毁所有的书籍,史籍记载“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书”不在焚烧之列。而秦始皇下令焚烧的列国书籍、诸子书籍也仅限于民间藏书,官府和宫廷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同样,秦始皇的“坑儒”,仅仅是针对咸阳儒生非议皇帝的偶发事件,并非针对全国的儒生,否则哪有后来的儒生全国遍地跑?关关东的儒生们往来奔走于各种反秦势力之间就是很好的证明!况且秦始皇坑杀的四百六十余人大部分是方士!

其次,由于汉代自末期以后,儒学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对于儒学在秦代的遭遇,儒生一直是耿耿于怀的,因此其竭力强调秦始皇的残暴,特别是对先秦典籍的灭绝,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某些人也就别翻来翻去的扯了,还不想搭理?不想搭理,你评论什么?嘴上一套手上一套,学乾隆学疯了?呦呵,这位大人反驳不了还急眼了???真是长见识了!

user avatar

大家知道,论种族灭绝的话,欧美殖民者和蒙古帝国才能拍前列

但是大家提起来种族灭绝,想到的绝对是犹太人的灾难

为什么

因为欧美殖民者和蒙古灭亡的,都死光了,没死光的也都苟延残喘了


文化灭绝也一样,西班牙在南美,把玛雅文化直接给扬了,文字全部销毁,祭师全部杀光,每个西班牙男人都有几百上千的混血儿后代。几代下来,现在南美洲早就没有印第安男性留下的血统了

要是我们夏商周的时候也遇到大航海时期的殖民者,文字全部销毁,祭师全部杀光,后来人只能看殖民者的记录,出土的文物里也能证明我们是残暴的种族,大家也都相信

就像我们现在相信玛雅文明是残暴的一样


满清的文字狱就是时间太短,再持续个几百年


就不会受到非议了

其实到了清朝末期,这个效果已经有了

为什么呢

因为清朝的规定是这样的:“乡会试为士子进身之地,文律更严,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 时见存之人。“

“《十三经注疏 》《监本五 经 》《钦定七经 》并颁在学官,苟为乡会试二场计 ,则此数部已足,毋庸再读他书 。”

也就是说,清代的读书人,为了科举,只能看皇帝钦定的四书五经,

别的书,引用了就直接罢黜

明代万历的时候,大臣上奏说现在考生四书五经写完了就写其他的儒家经典,写完了就写诸子百家,后来连道经佛经都写,

到了清朝,你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写了

写超了,就罢黜了

民国时候,郑振铎说:“到了清代,蒙童读的史学书,几乎一部也没有。元明二代的那些史籍,也都几成为罕见的东西。亡人国的,必须灭其历史。这手段是很恶辣可怕的。”

钟毓龙就说:士子所熟读者,无非陈文墨卷;所研求者,无非高头讲章小。所有历史事实,因文中禁用,故多不涉猎。

张元济(1867—1959):少时原本“心界、眼界无一非三代以上景象”,后来才:“乃知战国以后尚有谓曰秦、曰汉、曰三国、曰晋、曰南北朝、曰隋、曰唐、曰宋、曰元、曰明,乃至于我大清者。”

申报有过记录,说清朝末年科举改革,答题的时候可以写历史了,结果很多考生连康熙乾隆时候的事儿都不知道········


清朝再统治几年,文字狱就不会在大家的脑海里存在了

大号印度诞生

儒教正式进化成印度教中国分教

user avatar

以死亡人数定历史事件性质?那么有史以来罪大恶极者有四(事实也的确如此):

蒙元东征西讨屠杀数千万,满清入关屠杀数千万,日本侵华屠杀数千万,纳粹二战屠杀数千万

军队战死可以先不算,各为其利,成王败寇,但这四者屠杀无辜平民的数量依然冠绝古今,人类自诞生以来丧心病狂无过这四者,可谓禽兽恶魔,古往今来最大的四次血腥屠杀,华夏汉族受戮三次,可谓惨烈!

只是,虽后两者的罪行已经在舆论上形成共识,但前两者却有无数魑魅魍魉前赴后继千方百计地要淡化罪行,招魂洗白

可对比二战后德日两国,纳粹的罪行全球公认,德国人也老老实实认罪受罚,而日本人呢?反战败不反战,为何日本人可以不认罪?日本侵华罪行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因为日本罪行主要是对中国犯下的!

这就是为何四次大屠杀畜行相同但结果不同,为何后两者与前两者评价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因为蒙满当年杀的是华夏汉族,所以至今洗白反污都有人支持!而之所以蒙元屠杀洗白者比满清屠杀洗白者少,则是因为蒙元还杀了中亚西亚欧洲其他民族

因为死掉的是华夏汉族,所以就可以洗白可以不认,可以倒打一耙可以颠倒黑白,罪恶可以变成功绩,禽兽屠夫可以打扮成民族融合,哈哈哈哈哈哈哈汉人现实地位可见一斑!堪称群魔乱舞!

双标自然是屠夫后代们普遍而平常的操作,无耻也是毫不奇怪的囚徒社会优点,毕竟屁股立场永远大于社会公理,而哪怕社会公理,也是各执一词,党同伐异,视己论为理所当然伟大正义,视他言为反动混乱恨不能诛

但,不管这些理论也好主义也罢,究竟如何强词夺理指皂为白,包括题目所言明初汉武时期如何连坐无数,人类世界在这种论是非定褒贬的问题上也是有一个基本原则的

我以为这个基本原则应该是,事件行为对守序善良阵营是善意还是恶意,抛开主观,客观上对守序善良阵营是好是坏……一看动机,二看结果,本质上就是“守序者阵营天然正义”(这是社会形成的基石,此处不做展开)

主观上对守序阵营善意的,客观上对守序阵营有利的,那就是正义,反之则无可洗白

———————————————————————————

说回问题:

清朝最大的文字狱安也就处死几十人为何最受非议?
对比朱元璋胡惟庸案蓝玉案,汉武帝巫蛊之祸都有数万人被处死,在皇权时代人命本就如草芥,为什么杀人较少的清朝文字狱收到的责难最多?

胡惟庸蓝玉案,巫蛊案,包括明初同样牵连无数的南北榜等等

动机是什么?找理由杀大臣以为新君平路维护皇权稳定,或者削弱江南士族平衡南北力量增强国家凝聚力,或者确有其罪杀鸡儆猴以警天下豪门官吏,这些动机虽然不一定是为了守序民众,但客观上都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秩序稳定,在事实上减少统治阶层财富资源,削弱守序阵营的敌对势力,并且打击恐吓对象并非民众,对守序阵营有利

况且死的都是些什么人?贵族、士族、官吏,都是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贪污受贿草菅人命欺压良善奴役平民这种事几乎是标配……换句话说,任何掌权的既得利益集团,必然侵夺底层利益,迫害底层生命,上层既得利益集团狗咬狗而已,杀了通通都属于正义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满清的文字狱,剃发易服,以及我在开头说的在屠杀平民事业上登峰造极的四者

侵略他族他国,少数奴役多数,侵略者和奴役者恐惧于被侵略被奴役者的庞大数量和反抗迫害第一选择就是屠杀,日本侵华时如此,蒙满污华时亦是如此

屠杀第一目标是为了灭其族,如做不到,也可削弱其力量,恐吓其反抗,降低侵略和奴役的难度,抢劫侵占物资财物利益,以维持其奴役统治

满清文字狱和剃发易服,文字狱针对的是敢言敢不跪者,剃发易服屠杀的是平民,其目的无非也是敲打反抗者,杀鸡儆猴,培养奴性,永做殖民,不为平民只为打造吸血食髓的铁桶,结果就是清初满清集团就把赋税定到了明末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压榨利益吃空民众……这才是满清的动机和结果:封杀守序阵营的一切思考、反抗可能

补充:评论区知友 @游兵 谈到,根据历史记载,满清文字狱所杀无辜也绝非什么“几十人”这种如同笑话一样编造的数字!一人被陷,连坐全家全族,一次屠杀几百人都是正常,更何况满清三百年文字狱无数,到提问者这里就变成了区区“几十人”?满遗异族为其禽兽祖先洗白真是篡改历史毁书造谣无所不用其极……因剃发易服惨死的也并不比满清屠城少

———————————————————————————

所以,满清文字狱杀人几何重要吗?责难最多奇怪吗?

况且以当代现状,满清目前所受根本谈不上责难,罪所应当,谈何责难?伐罪讨畜而已

太轻了!太轻易放过了!太便宜它们了!远远不够!千万冤魂山河染血的仇,岂是一个轻飘飘的“责难”就能了之的?简直笑话!

user avatar

文字狱是借古讽今。

前朝文字狱牵扯的人数可是非常壮观,不过投鼠忌器,就借着骂清朝来骂吧。

要我说皇汉从他公知爸爸那里没学着啥好玩意儿。

user avatar

没想到,鞑清现在还是当年那套话术,在数字上做点文章,然后把自己屁股上的屎夸成米其林蛋糕。

user avatar

因言获罪不稀奇,但大家痛恨的是满清文字狱的背后是类似种姓制度的民族压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的文字狱案,尤其是那些被冠以“最大”之名的案件,虽然最终处死的人数可能不如某些政治运动中的大规模屠杀,但之所以备受后世非议,其根源在于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严酷的政治高压、对思想的极端禁锢以及对文化的反噬。这几十条生命,对于整个文化界和民族精神造成的创伤,远比数字本身要沉重得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中国领土的扩张、最终的割地赔款,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压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剥离那些僵化的标签,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个时代。领土的扩张:从辽阔到萎缩的轨迹清朝入关后,其对领土的扩张是相当显著的。与明朝相比,.............
  • 回答
    清朝文字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令人扼腕的现象,常常被提及,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中国最黑暗的时期。要判断它是否“最”黑暗,需要一个相对的视角,将它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动荡、压迫的时期进行比较。但无论如何,文字狱的出现,确实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上的一大阴影,其残酷程度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的二百多年间,功过是非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要论清朝最大的功劳,我认为可以将其概括为“维护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并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功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具体体现:一、 疆域的奠定与巩固.............
  • 回答
    清朝是否对现代中国贡献最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事实上,许多历史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标签化的思维,细致地审视清朝在哪些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是中国最后.............
  • 回答
    这几个穿越情境,哪个古代人感受到的变化最大,细细说来,各有其道,但若论颠覆性的冲击,我个人认为,西周人穿越到汉朝,可能体验到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最为强烈。咱们一层一层剥开看。西周人穿越到汉朝:从礼乐邦国到中央集权帝国想象一下,一个西周贵族,习惯了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习惯了“周礼”的细致入微,习惯.............
  • 回答
    雍正皇帝被许多人誉为清朝最出色的君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对清朝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的统治时间不算长,但其留下的政绩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在政治层面,雍正皇帝最显著的贡献在于强化了中.............
  • 回答
    清朝的覆灭,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一系列深层矛盾和外部压力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若要探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内部结构性的衰败:封建制度的僵化与改革的滞后清朝的统治基础,依然是那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体制。这个体制在早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埋下了制度性衰败的.............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关于宋朝到清朝,陕甘汉人是否一直是“最优质”的兵源,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历史、地理、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但可以肯定的是,陕甘地区长期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居民在很多时期都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精锐士兵,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
  • 回答
    周世宗柴荣,这位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常常被后人提起,尤其是与“最有作为”、“毫无黑点”、“三不朽”等溢美之词联系在一起。要评价一位皇帝是否“最有作为”,乃至是否能称得上“三不朽”,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以更宏观、更审慎的视角来审视。“最有作为”: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我们首先要明确,周世宗所处的.............
  • 回答
    要评价一个大一统王朝是否“最没有骨气”和“最昏暗”,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命题,因为它涉及到价值判断和历史标准的选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其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无疑留下了极其复杂和多层面的遗产,也因此招致了许多批评。如果我们把“骨气”理解为抵御外侮的决心、民族气节的坚守,以及统.............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要说清朝最让人“恶心”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挺个人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点和价值观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触动很多人、带来深重痛苦,并且带有一定“令人不适”意味的行为,那我觉得“文字狱”和随之而来的“思想钳制”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很多细节,可能不直接是“恶心”这两.............
  • 回答
    评价一个朝代的皇帝,将其拉出来进行高低对决,往往容易陷入主观和片面。尤其是要说“明朝最差的皇帝也比清朝皇帝强”,这种说法颇具争议,也需要细细琢磨。首先,我们得明白“最差”这个定语的分量。明朝近三百年,朝代更迭中自然会有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君主。但如果把“最差”的标准放在清朝皇帝身上,同样也不难找出几个难.............
  • 回答
    清朝是不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这个问题,我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触及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也太容易落入一种片面的解读。但如果非要说它“悲剧”在何处,我倒觉得可以用“繁华背后的巨大隐忧”和“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挣扎”来形容。我们先看看它那段辉煌的开端吧。满族入关,建立了大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传奇.............
  • 回答
    清朝是否是世界史上最强的封建王朝,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最强”这个过于绝对的标签,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清朝的强大之处,以及它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从疆域与人口来看:清朝在鼎盛时期,特别是康乾盛世,其疆域辽阔,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延伸至中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把一个老掉牙的设备塞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里,能不能运行,还得看具体怎么操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这清朝穿越到秦朝,能不能把那秦军给“吊打”了。首先,咱们得把这“最衰弱的清朝”给具象化一下。我猜您说的“最衰弱”,应该是指晚清,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或者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垂帘听政,.............
  • 回答
    清朝法制相对于明朝法制,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变革,要数其在延续与革新之间对“满汉一体”这一核心政治理念的司法实践。明朝的法制,虽然在中华法系中也自成体系,但其背后潜藏着“华夷之辨”的影子,虽然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僵化,但其法理根基与王朝的正统性建构,多少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到了清朝,尤其是随着其统治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