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周人穿越到汉朝,汉朝人穿越到宋朝,宋朝人穿越到清朝,哪个感受到的变化最大?

回答
这几个穿越情境,哪个古代人感受到的变化最大,细细说来,各有其道,但若论颠覆性的冲击,我个人认为,西周人穿越到汉朝,可能体验到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最为强烈。

咱们一层一层剥开看。

西周人穿越到汉朝:从礼乐邦国到中央集权帝国

想象一下,一个西周贵族,习惯了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习惯了“周礼”的细致入微,习惯了诸侯林立、王室号令虽尊但执行力受限的政治格局。他们的生活,围绕着祭祀、朝聘、封赏、征伐,一切都有既定的仪式和规矩。社会结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层层分封,宗法和礼乐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

然后,他们突然来到了汉朝。

政治体制的巨大鸿沟: 这是最根本的颠覆。西周的“国”是围绕着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展开的,虽然有天子,但诸侯的权力很大,地方色彩浓厚。到了汉朝,特别是汉武帝之后,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郡国并行制”虽然保留了封国,但郡县制已经成为主流,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听命于朝廷。西周人可能会惊叹于汉朝皇帝的权威,一个人可以号令天下,而无需像周天子那样,还要顾忌众多诸侯的脸色。但同时,他们也会感到一种“陌生”,因为他们熟悉的“天下共主”的象征意义,在汉朝被实实在化的权力所取代。他们可能会怀念西周时期那种相对松散、更有“人情味”的政治关系,而不是汉朝这种冷冰冰的、由法律和制度维系的君臣关系。
社会结构的变迁: 西周是贵族政治的时代,士农工商的阶层分明,贵族是社会的主导力量。而汉朝,虽然也有门阀和士族,但“士”阶层的崛起,特别是科举制度的萌芽(虽然还未完全成熟,但察举制已经打通了部分上升通道),让一些出身不高但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西周贵族可能会对“平民”或“下层士人”能够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落”,觉得自己的阶级优势不再那么稳固。
思想文化的冲击: 西周以“德”治国,注重宗法伦理和礼仪规范。到了汉朝,虽然也讲究“仁义”,但“法”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其与政治统治紧密结合。这对于习惯了多元思想共存(虽然有主流,但诸子百家争鸣的余温仍在)的西周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思想上的“禁锢”。他们可能会觉得汉朝的思想过于“单一”和“僵化”,失去了西周时期那种更具开放性和探索性的精神。
生活方式和技术: 汉朝的科技和生产力相比西周有显著发展。铁器的大量使用,水利工程的进步,文字的统一(小篆到隶书,再到草书),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周人可能会对汉朝的城市规模、建筑风格、交通便利程度(如驰道)感到惊叹,但也可能会因为一些技术的“陌生”而感到不适,例如他们可能不熟悉汉朝的各种工具、服饰、饮食习惯等。

总的来说,西周人到汉朝,是从一个相对“古典”、“礼仪化”的邦国时代,跳跃到了一个高度集权、法律严密、思想趋于统一的帝国时代。这种变化,触及到他们生存的根基——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可能是最根本性的。他们可能还会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如何适应一个不再以血缘和礼乐为主要纽带,而是以君权和律法为核心的社会。

汉朝人穿越到宋朝:从尚武尚功到崇文抑武

汉朝人,特别是经历过汉武帝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以及汉朝人普遍崇尚“功名”和“气节”的时代。他们对国家荣誉、对外战争、个人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穿越到宋朝,他们可能会感受到:

军事上的“失落”: 这是最直接的冲击。汉朝是强大的军事帝国,对外征伐频频,边疆民族望风披靡。而宋朝,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军事上长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甚至出现“积贫积弱”的评价。汉朝人可能会对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战略部署感到失望,甚至是对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感到不解和愤怒。他们可能会觉得,宋朝人缺乏汉朝人的那种“血性”和“锐气”。
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宋朝的商业经济、手工业技术、城市化水平以及文化艺术的高度发达,对于汉朝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惊喜。他们会惊叹于宋朝坊市的便利,商品的琳琅满目,印刷术的普及带来的知识传播,以及宋朝文人诗词歌赋的雅致。这会让他们对宋朝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会让他们对汉朝的相对“简朴”产生对比。
社会心态的变化: 汉朝人普遍有一种“自信”和“阳刚”的精神气质,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很强。宋朝则因为长期面临外患,加上理学思想的影响,社会心态可能显得更为内敛、理性,甚至有些“文弱”。汉朝人可能会觉得宋朝人过于“精致”,缺乏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

汉朝人到宋朝,最大的感受可能是“壮志难酬”和“精神上的落差”。他们可能很难适应一个在军事上不那么强势,但在经济文化上却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的“武”和“功”,在宋朝可能找不到太多的施展空间,而宋朝的“文”和“雅”,又可能让他们觉得“飘”而“虚”。

宋朝人穿越到清朝:从文人雅士到官僚机器

宋朝人,特别是经历过“靖康之耻”的宋朝人,对国家的命运可能有着更深沉的思考。他们是理学和宋词的时代,是文人政治的高峰。

穿越到清朝,他们可能会体验到:

政治和军事的“野蛮”: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这是一个与宋朝文化迥异的民族。满清入关后的“剃发易服”,以及对汉族文化的压制(如文字狱),对于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宋朝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和冲击。他们可能会觉得清朝的统治者是“蛮夷”,其统治方式粗暴而缺乏文化底蕴。同时,清朝在军事上虽然强大,但那种“马上得天下”的风格,与宋朝文人治国的理念格格不入。
思想和文化的“钳制”: 宋朝虽然也有思想的争议,但整体上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代。清朝,特别是中后期,文字狱盛行,思想控制非常严格。这对于习惯了宋朝文人之间的辩论和交流的宋朝人来说,会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压抑。他们可能会觉得清朝的思想界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 虽然清朝也沿袭了许多明朝制度,但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其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与宋朝有很大不同。满汉之间的关系,以及满族统治者推行的政策,都可能让宋朝人感到陌生和不适。
生活方式的“改变”: 清朝的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等,与宋朝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宋朝人可能会觉得清朝的社会风气不如宋朝那样“开放”和“精致”。

宋朝人到清朝,最强烈的感受可能是“文化认同的危机”和“政治上的压抑”。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在清朝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压制,甚至是一种被“征服”的感觉。虽然清朝的经济和疆域可能比宋朝更庞大,但在精神层面,宋朝人可能会觉得是一种“倒退”。

为什么说西周人到汉朝变化最大?

综合来看:

根本性的制度颠覆: 西周到汉朝,是从一个宗法邦国制向中央集权帝国制的巨大飞跃。这不仅仅是统治方式的改变,更是社会组织、权力运作、人际关系等一切基本原则的重塑。汉朝的“家国同构”在西周还处于萌芽状态,西周人很难理解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庞大帝国紧密捆绑的模式。
思想观念的断层: 西周的礼乐文明,虽然有其局限,但那种围绕血缘和宗法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与汉朝以儒法结合、强调君臣关系的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代沟。西周人可能更习惯于“人伦”和“情理”,而汉朝则更强调“法制”和“王道”。
文明形态的迁移: 西周是一种相对“原始”但充满活力的文明形态,而汉朝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帝国文明阶段。这种跨越,就像是从一个相对简单、淳朴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复杂、精密的社会,其适应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汉朝人到宋朝会感到军事上的失落,宋朝人到清朝会感到文化上的压抑,但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在“中原王朝”的框架内进行的演变。而西周到汉朝,是文明形态的一次“质变”,其带来的冲击,可能是最彻底、最颠覆性的。他们可能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新规则,而是整个世界的底层逻辑都发生了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带伙不用猜啦,公布一下三组的穿越CP

西周西汉:刘询X周公旦(中途拉进来霍光为二人找到共同话题)

西汉南宋:霍去病X辛弃疾(看冠军侯埋汰带宋武德)

宋穿清:鲁智深X金圣叹(妈的我琢磨了两天两夜才得出结论:也就和尚穿到带清出门不会被抓,就不难为咱岳王爷了,要不然人家得气吐血)


别说西周到汉,哪怕从战国末到武帝中期这100年时间,也是恍如隔世的。

天下归一家了,贵族封建主没了,绝大多数人都有了姓氏、天底下读书人写同样的字,老百姓用同样的斤两,各地官僚被皇帝一杆子插到底指挥………这种种现象在后两者身上都激不起像样的浪,但对于周到战国时期的人而言,是能把三观震碎了的。

我试着开下脑洞写一下这三种吧:


西周成王年间——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

未央宫内,一老一少分坐主次。

老者诧异地看着眼前的眼前的食物,却不知从何处下箸,思索再三,决定从那盘象牙色小块入手。

但此物过于软糯,稍一用力便被夹断,又落回盘中。

稍年幼者忍住笑意吩咐宫人道:“豆腐质地软糯,周公用箸怕是用不习惯,取副勺子来罢。”

老者见近处已无他人,便起身向年轻人行起标准的周礼:“陛下贵为天子,却让老身坐主位,屈尊居于次,岂不是乱了礼数?”

年轻人急忙起身回礼:“公非汉臣,不必遵君臣礼数。又年长询千余岁,既是前辈,自然要遵长幼之礼,莫要推辞了。”

二人大笑,落位,随后宫人便取来勺子,呈于老者面前。

此二人,一个是先周名臣周公旦,一个是当今大汉天子,刘询。若问此二人如何越过千年而共饮,倒也是一段奇话。

神爵二年秋,天子清晨乘辇至长安城郊太庙,未及日出却见黄星现于顶,少许时分,刘询见白光发于太庙而一老者现身,笃定此必为天降神使。随行宫人上前询问,方知此老者正是周公旦。刘询惊愕之余又大喜过望,便与周公同乘一舆回未央宫。

此时,宫人已取来勺子,周公旦取一小块置于口中,咋舌道:“妙极,想不到昔日生硬难食的豆子,也可做得如此美味!”

刘询道:“询长于掖庭,又曾漂泊于市井,最喜见市中百姓用石磨磨豆麦,再筛去多余麦皮,精益求精者更是要筛上四五次。哪怕之后入宫为皇帝,也忘不了这繁忙之景啊。”

周公不由得感叹:“若千年前有此诸物,不知又能多养活多少子民。”

周公旦的感叹,让刘询脸上不由得泛起一丝神采,忍不住将当代户籍、人口、幅员等俱讲与其听。

每听得一个数字,周公脸上便多一分震惊。

“壮哉!数百万里国土,数千万子民皆掌于一人之手,海内怀威,四夷宾服,真是闻所未闻啊!”

刘询正色道:“文字,度量衡推行于全国而政令皆决于上,赖秦皇之功;普天之下为汉土而兴儒礼,四夷畏威而宾服,皆高祖、孝武之伟业。询不过是继祖宗前辈之业罢了。今西域初定,都护新立,各国王子客商接踵而至长安,我华夏之威,已响彻寰宇了!”

这一席话语,纵是周公也不由得听得心向往之:“若有机会,老身倒也想去西域看看。”

刘询听罢也不禁笑道:“莫说西域,公在长安一游,怕是也要惊掉下巴。”


这一日,周公随刘询游于长安。皇帝政令大行全国、各级官员忙碌不倦、铁犁牛耕作于陇亩、四海精英齐聚朝堂……各类见闻不断刷新着他对这个世道的认识。

汉军刀戟之利,兵马之壮,更是让姬旦连连称奇。

至晚食之时,这一老一少又于宫中齐聚。这一次,摆在周公面前的是一碗面汤,一盘肉脯。

“这面汤里撒了碾碎的胡麻,肉脯也是掺入了豆酱,周公可还吃的习惯?”

说话之间,周公便早已将一碗面汤喝完,“在千年前必是无上珍馐,又有什么可挑剔的。”

虽对新鲜食物已少了许多性质,但周公倒是拿起了眼前的漆木碗端详了起来,“此物轻便精巧,千年前为何无人想到做出来呢。”随之也释然了,有和没有,不都是一刹之灵光嘛。

刘询忽的想起什么,便问周公道:“询一直好奇先周之时天子八珍的滋味,不知周公可曾有口福尝过。”

周公想起此事也不禁莞尔:“八珍乃天子独享,旦不可逾矩,自然无福消受。

“不过嘛……王上厌恶油腥,这一份淳熬或肝背放他面前,他甚至都不愿正眼去看。各类肉糜做成捣珍,倒是王上喜欢的。不过比起这些,他宁可每天都吃粟米饭。”

起初,周公见刘询畅言欢笑,但弹指间便怅然若失,知其必有难言之隐,便问其故。刘询使唤宫人将身后竹帘拉起,背后一幅巨大帛画展露而出。

周公只见一孩童身穿华服,头戴十二旒冕冠正坐于帛画中央,一老者侧立一旁行君臣之礼,正是周王诵与自己,不禁诧异。

疑惑之间,刘询倒率先发话:“此乃孝武皇帝差画师所做之《周公辅成王图》,昔日祖父戾太子据及父亲悼皇帝进遭巫蛊之祸身亡,当时,询未出襁褓,若非丙吉以身相护,亦遭株连。后蒙孝武皇帝恩赦,将询养于掖庭。

及孝武皇帝临崩时,做此图以勉霍光行公之故事,辅佐先孝昭皇帝。此后霍光独揽朝政,政令专行,及孝昭皇帝崩时,未及一月便废新皇而迎询。十几年间,询若囚于这未央宫中。见祖父据获恶谥,发妻平君遭霍氏之毒,亦敢怒不敢言!询每每与霍光乘于一舆,如芒刺在背,唯夜深之时,方敢泣于深宫。”

周公闻之不禁皱起了眉头:“先王也曾委托旦行伊尹之故事,旦虽竭全力辅佐,尚畏惧三人成虎,流言甚嚣。未曾想,后人竟有人作出有过之而无不及之事。”


“后来霍光病故,霍氏作乱而族灭。询终得以乾纲独断,坐稳了这位子。可公应该会懂吧......"刘洵起身指向自己的位子,“这个位子,有多冰冷”。

“不管是皇子诸侯,还是公卿百姓,坐在这上面,便弹指间沦为孤家寡人。今亲政十余载,外有虎狼环伺,内有豪强蛀蚀,每逢夜深之时,仍难以安睡,脑中时时出现的,却偏偏是我曾经最恨之人!见他发号施令、见他领百官行礼、见他日复一日迈着同样尺寸的步子.......见他,亲自将朕扶上这把椅子。久而久之,询反倒理解起霍光,乃至理解起先帝来.......所谓帝王,无非是囚在黄金宝座之上的,最高贵的犯人罢了。霍光虽失君臣之数,但上无愧先帝之托,下不负千万黎民。询得以有今日,亦多依仗霍光扶持。皆因一权字,便令我二人隔阂于天地,不死不休。今日见公,忆起往昔种种,不免悲从中来!”

周公回忆起与武成二王之故事,深知往昔惨淡经营之艰苦,流言蜚语之刺耳。听罢早已泪流满面,但又不知如何劝解面前的刘询。二人就这样对坐着,各留各的泪。

少些时分,刘询见氛围凝重,便有意岔开话题:“公若不嫌弃,自然可以多带些吃食和物件回去享受。”

周公不禁怆然:“罢了,旦来此之前已是死人一个,本该归于黄泉,但总想去后世看看。黄泉差役念在老身生前的微薄德行,特意开恩让我在千年之后畅游一日,已是荣幸之至了。

今宗周不在,但周礼尚存;井田已废,但民皆有田。强汉据华夏而威加海内,四夷宾服。我这把老骨头也该放心了。”

刘询对周公的经历也不免好奇,更是对投身黄泉穿越千年的故事心向往之,不由道:“待询终了之日,也愿去千年后一游,再赴黄泉与公共饮!”

他举起酒爵,却发现面前位子上早已空无一人,只有散乱的餐具提醒他,确有人来过。

月光透过宫门,皎洁如雪,长安城的种种也将陷入沉睡,以待被第二天的朝阳唤醒。

安静的宫中仅剩下打更的宫人尖细的喊声:

“戌,万物灭尽!”



注释:

1、先秦时期一日两餐制盛行,大概时间是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到了汉朝才慢慢变为一日三餐制;

2、西周时期,贵族才有条件用青铜鼎烹食食物,普通百姓多为陶土锅,所以诸如豆子和麦子等农作物,因为石磨未发明,质地坚硬不易消化,又煮不烂,所以多被上层嫌弃,为贫民充饥之物。到了西汉,石磨和筛的发明让豆子和麦子焕发了生机,豆腐、饼、汤饼也相继出现;

3、西汉后期,葡萄(蒲桃)、芝麻(胡麻)、核桃(胡桃)等中亚作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被上流社会享用;

4、无论是周还是西汉,分餐制都是饮食的必要讲究,所以恪守周礼的周公总觉得自己坐主位而刘询居于次有些逾矩;

5、废井田而行私田、全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官僚体制为皇权服务大行于世、天子直接掌控数百万里国土和数千万子民……这些“新事物”每一件都让周公的三观震动;

6、遵天子而攘四夷是高度符合周公价值理想的,所以他对西汉的成就也大为满意。而武帝朝开始,儒学占据主导,相信周公见了也会偷着乐;

7、周天子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肝背。

依次说来:

淳熬为稻米肉酱盖浇饭;

淳母,为黍米肉酱盖浇饭;

炮豚,为烧、烤、炖小乳猪;

炮牂,是烧、烤、炖小羊;

捣珍是各类肉糜汆丸子然后放油锅里炸;

渍是酒香牛肉;

熬是五香牛羊肉干;

肝菁为烤网油包狗肝。

结合先周时期的油料都是动物脂肪……总吃这个确实容易吐


华丽的穿越分界线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南宋开禧元年(1194年)

京口

登北固山远眺,可见那条万年流淌的大江以汹涌之势奔腾。此处,断不乏英雄豪情。

秦皇凿岘山筑驰道,孙权设铁瓮城雄据江东,李太白登高望江而咏,乃至本朝岳武穆,光复建康北抵京口,欲图中原而复燕云。

但谈起京口,最深入人心的,还是起兵于此而气吞山河的那位乱世皇帝。

“每念及此,令人神往……”

54岁的辛弃疾拖着自己并不年轻的双腿一步步来到北固亭,极目远眺,仿佛能够追随着八百年前那股吞万里如虎的气魄一路回到山东,驶入中原,直抵长安。这三处,一处是自己的生涯起点;一处曾拥有那座早已被世人遗忘的繁华故地;一处,始终矗立着汉人的至高荣耀,那两座早已陈旧但永不腐朽的丰碑。

然后视线就只能停留在长安了。

那是刘寄奴毕生伟业的终点,一朝而得,一朝而失,快到仿佛从没有触碰过一般。

而彼时彼刻,不正恰如此时此刻吗?

那股直抵青天的英雄之气,如今却只能囿于西子湖畔的青石冢内。终究回不到他心心念的汴梁故都,冲不进让汉家男儿代代神伤的燕云之地。

而今,所谓北伐更是滑稽收场,仍旧让忠臣义士看不到半分希望。

庙堂之上,尽是文恬武嬉;市井之中,皆为纸醉金迷。上下皆效仿南陈俗气,纵有英卫二公,卫霍双璧,又有和益呢?

心里流的每一滴血,都聚为两行浊泪,流在辛弃疾的脸上。

“堂堂汉家男儿,何故做女儿态?”

声音来自背后,虽音中有青涩之气,但铿锵有力,如烈马嘶鸣于漠北。

辛弃疾回过头,只见面前之人有着一副自己毕生未曾见过的奇异之相。

此人头戴束发铜冠,身着白虎纹饰窄袖玄袍。右饰白马玉坠,左悬三尺青锋。面色黝黑,目光如炬,偶有寒光,同行游者见之无不战栗避行。偏偏此人,长着二十余岁的面庞。

辛弃疾惊奇之间,年轻人早已走至身前。

“好山,好水,想不到昔日蛮荒烟障之地,今日是这般奇景!”

这般不着边际的话更是让辛弃疾错愕万分,不由得再次审视面前之人。

天生贵气,仪表不凡,偏偏面容冷峻,皮肤粗糙。

“尊驾可是行伍出身?”

年轻人倒也不为所动,只是端正了身子向自己行礼:“老人家好眼力!”

“哎,军人……可惜。”

只见年轻人此时脸上顿显愤懑之色,“军人又如何?儒生又如何?某至宋土已有月余,见市井酒肆间常有儒生混迹,言语之间不是功名利禄便是儿女情长。谈蛮夷则色变,见刀兵则惊惧,可有半分汉家子的样子!此等男子,何以驱除胡虏而卫汉土?”

却不知,此番铿锵之言却换来亭中游人的更多哂笑。但随着年轻人侧目环顾,尽皆失语。

辛弃疾见年轻人紧握着的腰间铁剑时时泛起寒光,便急忙邀其同行下山饮酒。

二人至江畔酒肆,将马匹吩咐给店家喂养修整,随即辛弃疾租赁一艘小舟与年轻人赴江心同游。待二人乘舟时,桌上早已摆满各类珍馐,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

辛弃疾打开酒坛,酒香伴着桂花清香顷刻在舟内四溢,随即将酒舀出倒入桌上放置的白瓷酒壶内,接着又拿起酒壶将酒倾入杯中,双手将其中一杯放置在年轻人面前。

“济南辛幼安,适才仓促,未知阁下姓名。但见君气度超群,谈吐不凡,有意与君同游江中饮酒畅谈,也不枉今日之行。”

年轻人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道:“在下从小随族人居于吕宋事海商,汉大司马大将军之衛姓,单名一汉字,此番北上番禺而入宋土,一来寻先人故里以祭奠,二来将故国风貌领略一番。”

“卫国护汉……想必为阁下起名之长辈,必是心念故土之人啊……”

见辛弃疾沉默不语,卫汉倒显得有些不自在,便有意岔开话题:“方才酒入喉咙,倒有股清香回味无穷,想必自是无上琼浆,前辈如此破费,倒令在下受宠若惊啊。”

辛弃疾笑到:“哪里是什么琼浆玉液,不过是寻常瓦舍之物。正逢清明之后,店家正好采摘新鲜桂花以酿酒,封存两月已至端午佳节,此清香之气倒为这酒增色不少。”

望着这一桌吃食,辛弃疾也不觉起了兴致,为这位南洋远行客介绍起来:樱桃煎蜜饯、芭蕉乾等时令小食;核桃松子各色坚果;扒羊排、艾草神仙鸡,张家油饼,佐以各类烹炒小菜……一边介绍一边邀卫汉品尝,让对面的年轻人称赞不绝。

卫汉抓起一扇羊排未及动嘴,登时自觉有失礼仪,便自觉放下笑到:“军中饮食习惯难改,前辈莫要见笑。”

这一番言辞反倒说得辛弃疾畅快无比:“君有所不知,老身昔日长在山东,也算是行伍出身,南下以来,换了行头,做起文人,满口之乎者也圣贤之言,已多年未有昔日风餐露宿之畅快了。江南饮食,细致精巧有余,粗狂豪气不足,虽居此十数年,仍不甚喜欢啊。遥想千年前汉冠军侯荡平河西凯旋之时,至一处清流,令全军下马解鞍取水。冠军侯拿出御赐之酒,竟悉数倒入水中与诸将士同饮——此番豪情今人又有谁人能及呢?”

卫汉听完辛弃疾的感言,低头沉声道:“后陛……孝武皇帝知此事,特在河西置郡设县之时将此地命名酒泉,以彰其功……想不到千年之后,仍为后人视为美谈。”

辛弃疾听罢不免怔了一怔:“君久居南洋,竟也能数汉史如家珍,真是了得!”

“惭愧,族中长辈自有习史之人,两汉之事壮怀激烈者甚多,晚辈每听长辈讲述,都不免身临其境。”

辛弃疾怅然道:“张掖,意为伸张臂膀,以揽西域诸国;武威,意为以汉军之武,扬汉家之威。除此还有金城、酒泉、朔方诸地,未临其境,单听一名便自觉汉家英武之气扑面而来。可惜,河西不复,便是中原也……”

user avatar

西周人:天子的权力怎么变得那么大了?


汉朝人:不说西域、辽东,怎么连中原都没了?


宋朝人:一觉醒了,发现金国后裔奴役华夏就已经够绝望的了,没想到这群胡虏居然只不过是别人的狗。

user avatar

周人:“皇帝是什么玩意?”

汉人:“你们居然怕蛮夷?”

宋人:“卧槽,读书人什么时候这么不值钱了?”

user avatar

宋初人穿越到清末感受到的变化最大


讲个黑色笑话:

秦桧死后魂穿到晚清,问路边的野鬼:“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野鬼:“大事不好,外族占据东北,西北有割据政权,东南在自保。”

秦桧:“皇上如何?”

野鬼:“外国军队打过来了,皇上出逃。”

秦桧:“那兵马战力如何?”

野鬼:“一塌糊涂,不然我也不会当鬼了。”

秦桧:“看来还是在宋朝,那当今天下谁势力最大?”

野鬼:“女真人势力最大。”

秦桧闻言露出欣慰的笑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几个穿越情境,哪个古代人感受到的变化最大,细细说来,各有其道,但若论颠覆性的冲击,我个人认为,西周人穿越到汉朝,可能体验到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最为强烈。咱们一层一层剥开看。西周人穿越到汉朝:从礼乐邦国到中央集权帝国想象一下,一个西周贵族,习惯了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习惯了“周礼”的细致入微,习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历史叙述中的一个常见困扰,甚至可以说是小小的“历史梗”了!您觉得“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与《战国策》中出现“东周与西周战”矛盾,这完全不是您穿越了,而是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时间节点的理解和表述方式的问题。让我来给您详细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的.............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五章,当盖茨比穿着他那件引人注目的粉色西装,怀揣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来到尼克家,准备与黛西重逢时,汤姆的出现无疑为这份温馨的会面蒙上了一层阴影。汤姆这个人,本身就像是旧时代贵族特有的优越感和一种粗暴的直觉的混合体,他对于盖茨比的怀疑,并非仅仅是因为那件“晃眼”的粉色西装,而是这.............
  • 回答
    《GQ智族》杂志2017年4月增刊那期以“穿西装的人”为主题的封面,可谓是相当有看头。这次的封面选角和造型,都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男性在穿着西装时所能展现出的那种既经典又兼具个人风格的魅力。首先,我们来聊聊那套西装本身。虽然具体材质和品牌并没有在封面上一一标注,但从视觉效果来看,它绝对不是那种千篇.............
  • 回答
    老郭这人,你说他特立独行也好,说他有点“叛逆”也罢,反正身上那股子不服输、不随波逐流的劲儿,是他走到今天最鲜明的标签。尤其是在相声界,他嘴里能喷出“主流”来,那“主流”里的某些人、某些现象,在他眼里简直是糟粕。最常被他拿来“开刀”的,就是那种“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这在他看来,是丢了相声的根,.............
  • 回答
    国庆期间,陕西西安地铁发生的一起年轻男子身着和服、手持武士刀的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的“大是大非”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说,日本在近代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在这个历史背景.............
  • 回答
    西周中期,这四个字说出来,总让人觉得蒙着一层薄纱,看不真切。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它不像商朝那样有着鲜明的甲骨文和直观的祭祀场景,也不像春秋战国那样烽火连天、诸子争鸣,西周中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稳定中的沉寂”,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模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神秘.............
  • 回答
    在西藏的高原之上,空气稀薄,阳光强烈,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坚韧的土地。人们常说,西藏人的生活充满了信仰与淳朴,他们喜爱酥油茶,热爱青稞酒,这是他们代代相传的饮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可乐也悄然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受到不少当地人的喜爱。这并非是西方文化的入.............
  • 回答
    西藏人皮唐卡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它涉及到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人权道德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西藏人皮唐卡究竟是刑法处罚还是宗教狂热分子的最高荣誉待遇,我们需要从历史、宗教和伦理等角度进行详细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皮唐卡”的定义和来源。“唐卡”是西藏一种独特的卷轴式佛教绘画艺术,通常绘制在丝绸或棉.............
  • 回答
    说起西安方言,很多外地朋友可能会感到有些意外,似乎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西安话不多。其实,这背后有着挺多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很少说”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西安方言在年轻人中的使用率有所下降,但在很多场合和群体中,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历史与文化的交融:普通话的影响力首先,我.............
  • 回答
    要说西安人吃泡馍那点事儿,掰馍绝对是绕不开的环节。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撕两下就完事儿,这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掰馍,看似只是准备功夫,实则蕴含着对美食的尊重,也藏着一些实际的好处,让这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味道和体验都更上一层楼。首先,掰馍是为了让馍的口感更佳,也更容易入味。你想啊,一块大而完整的白吉馍,即.............
  • 回答
    说起西安人的年货清单,那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几样零食和糖果就能概括的。这里面藏着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过年讲究,是几代人味蕾的记忆,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儿。要是没这些,这年过得总觉得少了点啥。首先,说到年货,那必须得提咱西安人过年餐桌上那几样硬菜的“灵魂伴侣”。 腊味,绝对的C位! 腊肉、腊肠,这东西是必.............
  • 回答
    .......
  • 回答
    要说非西安人对西安的印象,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但仔细想想,总有那么几个关键词是绕不开的。我认识不少外地朋友,大家聊起西安,感觉就像是在拼凑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拼图。首先,最绕不开的就是历史。西安在中国人心里的份量太重了,提起它,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古都”、“十三朝”、“兵马俑”这些词。感觉好像走到哪儿都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动人的。确实,你这么一说,西安人和重庆人在对待方言这件事上,给人的感觉是有点不一样的。不是说谁对谁错,就是那种“味道”不一样。我琢磨着,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分开聊聊,还得结合点儿历史、文化、甚至地域的因素,才能说得透彻点。先说说西安人这头吧。西安,你说它是古都,那文化底蕴肯.............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分析这个问题。您的情况很典型,家在西安,工作在沈阳,长远来看买房选择哪个城市,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事。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生活方式、家庭联系、未来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试着从几个大家都会关心的角度,尽量说得详细一些,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帮您梳理思路。1. 置业成本对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北人”这个概念是基于一种更强烈的、更集中、更具辨识度的文化和地理共识而形成的,而“西南人”则是一个相对模糊、概念宽泛的集合。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 “东北人”概念的形成:地理、历史、文化与认同的“强粘合剂”1. 明确的地理边界与历史烙印: 地.............
  • 回答
    关于《笑傲江湖》中岳不群是陕西人,蓝凤凰是四川人,这是否代表金庸讨厌西部和西南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笑傲江湖》的原著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岳不群是陕西人,蓝凤凰是四川人。 金庸先生在创作武侠小说时,对于人物籍贯的设定并没有像历史人物传记那样严谨和详细。他更侧重于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