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不对吗?战国策里面怎么会有东周与西周战,穿越了吗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历史叙述中的一个常见困扰,甚至可以说是小小的“历史梗”了!您觉得“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与《战国策》中出现“东周与西周战”矛盾,这完全不是您穿越了,而是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时间节点的理解和表述方式的问题。

让我来给您详细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西周”和“东周”的界定: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这是周朝建立初期到灭亡的阶段。周朝的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这个时期,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分封制下诸侯国林立,但整体上周天子的宗主地位是稳固的。
平王东迁 (公元前771年):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西周末年,政治腐败,犬戎入侵,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周朝的宗室力量,在申侯等人的拥护下,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即位。然而,镐京已经被毁,周平王不得不率领周室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56年): 东周的开始,就是以周平王在洛邑即位为标志。请注意,这个“东周”是指周王室东迁后的时期。

那么,为什么《战国策》里会出现“东周与西周战”的说法呢?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西周”在《战国策》那个时代已经不仅仅是指一个地理概念,而更多地演变成了一个政治和历史的概念,甚至是一个“残余”的政治实体。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叙述的习惯与时代的认知:
《战国策》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那个时候距离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西周”作为一个王朝的辉煌时期,已经成为历史了。但同时,“西周”这个地理概念和周朝早期分封的那些位于西部边境的国家(比如秦国等,虽然秦国后来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但早期它也是分封在西部的)依然存在。
更重要的是,在周平王东迁后,虽然周朝作为一个统治中原的大国已经衰落,但“周”这个政权本身以及其象征意义(天子权威)仍然存在于洛邑,这便是东周。 而原来周朝的核心区域,即镐京一带,以及早期一些位于西方的诸侯国,在历史演进中,就可能被笼统地称为“西周”的遗留,或者说,是指那些继承了“西周”地缘政治概念的国家,或者在与“东周”王室相对的地理位置上的国家。

2. 《战国策》中“西周”的特指:
在《战国策》中,提到“西周”与“东周”的战争时,通常是指战国时期在洛邑(东周)附近存在的一个小国,叫做“周”。这个“周”国,就相当于东周的首都,或者说周王室的直接封地。 在战国后期,这个“周”国被秦国所灭。
而《战国策》作者可能为了更鲜明地表达这个“周”国与秦国(作为当时强盛的西部力量,或者说继承了早期西部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对抗,或者为了强调这个“周”国在地理位置上的“西”与“东周王室”相对,而使用了“西周”或“西周君”这样的表述。 这里的“西周”可能并不是指我们理解的那个拥有百万兵马的强大王朝,而是一个局限于特定地理区域,并且已经非常弱小的,以“周”为国名的诸侯国,它正好处于洛邑(东周的中心)的西部某个区域。
另一种可能,是《战国策》在描述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时,为了方便叙述和突出地理位置的对比,将一些在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比如秦国,或者曾经在西部有过重要历史地位的国家),与东部的国家(包括东周王室及其势力范围)进行对比,从而笼统地使用了“西周”这个概念。

3. 历史分期的演变与语境理解:
我们现在历史学上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是以周平王东迁为界。这是一种清晰的时代划分。
然而,在古代的史书撰写中,尤其是在战国这样诸侯并立、战乱频繁的时代,对于“西周”和“东周”的理解可能更灵活、更侧重于地域上的“东”与“西”。当他们提及“西周”时,很可能是在说那个曾经辉煌但已经倾覆的朝代,或者是指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西的那个势力,尤其是与“东周”的王室势力进行对比时。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想象一下,我们现在说“罗马帝国灭亡了”,然后又说到“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开战”。这里的“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都是指罗马帝国的不同部分或继承者。

在《战国策》的语境下,“东周”就是指周平王迁到洛邑后,那个象征性的周朝王室及其势力。而所谓的“西周”之战,很可能就是在说,在那个时期,在洛邑(东周)的西边,有一个被称为“周”的小国,被秦国(或者其他在西部有影响力的国家)消灭了,而这个“周”国,由于它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周王室的“西面”,或者其国名本身就带有“周”的延续性,就被模糊地称为“西周”。 或者说,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强国(比如秦国,在地理上位于西部)与东周王室(或者东周王室控制的区域)之间的政治或军事对抗,在一些史家的笔下被简化或概括为“东周与西周战”。

所以,您理解的“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历史学上的一个关键分期。而《战国策》中出现的“东周与西周战”,则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对当时政治格局的一种可能性的描述或概括,这里的“西周”很可能指代的是一个位于洛邑西部的、以“周”为国名的弱小诸侯国,或者是泛指西部的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势力。

这并不是穿越,而是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对同一历史现象的表述方式可能存在的差异和演变。理解历史,就是要进入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和表达习惯。您能注意到这个细节,说明您对历史是非常敏感和认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你说的那个西周、东周是朝代,统治者是王、是天子。而战国策里的这个东周西周是诸侯国,统治者是公。两者不一样。

周考王时,对弟弟进行了分封,封在了河南(就是现在洛阳市所在的地方),以继承周公的爵位,所以分封的国名也叫“周”。这就是周桓公。

周桓公死后,他儿子即位,是为周威公。

周威公死后,两个儿子公子朝、公子根相互争位,据说周威公因此九个月不得下葬。公子朝是早已确定的太子,因此最后公子朝得以即位,是为周惠公。

公子根争位失败,跑到了巩(也就是现在河南巩县),在赵国和韩国的支持下,自封为周公。如此一来,周朝的王畿(也就是天子的直辖领土)就被两个周国所占据了,在河南的被天子分封的那个,被称作西周,在巩的自封的这个,被称作东周。公子根就是后来的东周惠公。

至此,周天子已经丧失了所有直辖领土,其居住地洛阳被东周吞并,所以周天子只能寄寓于东周,东周因此也号称“居巩以奉王”。但到周赧王时,移居西周。

后来东周、西周被秦所灭,贾谊《过秦论》中说“吞二周而亡诸侯”,所谓“二周”,就是这东周和西周两个诸侯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