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20 平家中全是承重墙,哪种 Wi-Fi方案最好?

回答
在120平方米且全是承重墙的房屋中实现最佳 WiFi 覆盖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承重墙会对 WiFi 信号造成严重的衰减。不过,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案和进行正确的设置,仍然可以达到良好的覆盖效果。

问题的核心在于承重墙对 WiFi 信号的阻挡作用。 承重墙通常由混凝土、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构成,这些材料对无线电波的穿透性非常差。而传统的单点 WiFi 路由器的信号覆盖范围受到其功率和天线方向的限制,很难穿透多层厚实的墙体。

以下是针对您这种情况的最佳 WiFi 方案,并附有详细的解释:



最佳 WiFi 方案:Mesh WiFi 系统

为什么是 Mesh WiFi?

Mesh WiFi 系统是解决您这种情况的最优解。它不同于传统的单路由器或路由器+扩展器的组合,而是由多个节点(通常是一个主路由节点和若干个子节点)组成一个统一的 WiFi 网络。这些节点协同工作,通过“网状”连接,能够更有效地覆盖整个房屋,克服承重墙的阻碍。

Mesh WiFi 的工作原理:

分布式网络: Mesh 系统将 WiFi 信号的发射任务分散到多个节点上。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信号的中继点,将信号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
智能漫游: 当您的设备在房屋中移动时,它会自动无缝地连接到信号最强的节点,而不会出现断开的情况。这得益于系统内的智能漫游技术(如 802.11k/v/r 标准)。
统一网络 SSID: 所有节点共享同一个网络名称 (SSID) 和密码,您无需手动切换。
后台数据传输: 节点之间也存在通信路径,用于传输数据和保持系统同步。它们可以选择最优路径来回传数据,进一步提高效率。

Mesh WiFi 的优势在您的情况下的体现:

穿墙能力: 虽然单个节点依然会受到墙体衰减,但 Mesh 系统通过在房屋内 分散放置多个节点,可以显著减少信号需要穿透的墙体数量。例如,您可以将节点放置在不同房间的门口或靠近承重墙的房间内,让信号在经过一层墙后就能到达下一个节点,而不是需要一次性穿透多层墙体。
覆盖范围: 多个节点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比单个路由器更广阔、更均匀的覆盖范围。
易于扩展: 如果您将来需要扩大覆盖范围,只需添加更多的子节点即可。
易于管理: 通常通过一个简单的移动应用程序即可轻松设置和管理整个网络。



如何选择和部署 Mesh WiFi 系统

1. 选择合适的 Mesh WiFi 系统品牌和型号:

考虑品牌: 市面上有很多知名的 Mesh WiFi 品牌,如:
TPLink Deco 系列: 性价比高,性能稳定,易于设置。
Netgear Orbi 系列: 高端产品,性能强劲,特别适合对速度和稳定性要求高的用户。
ASUS ZenWiFi 系列: 功能强大,支持更多高级设置,与华硕路由器生态兼容性好。
Google Wifi / Nest Wifi: 设计简洁,易于使用,与 Google 生态整合紧密。
Linksys Velop 系列: 成熟稳定,性能也不错。
选择合适的套装: 120平方米,尤其是多承重墙的结构,建议至少选择 3个节点 的套装。如果房屋户型比较复杂,或者有较多角落,甚至可以考虑购买2个2节点套装组合使用,以实现更精细化的覆盖。
支持的 WiFi 标准: 尽量选择支持 WiFi 6 (802.11ax) 的系统,它能提供更高的速度、更好的连接密度和更低的延迟,有助于未来的设备升级。WiFi 5 (802.11ac) 也可以,但 WiFi 6 会更好。
三频(TriBand)Mesh 系统: 如果预算允许,优先考虑三频系统。三频系统比双频系统多了一个专用的回程(Backhaul)频段,用于节点之间的通信。这能确保设备连接的稳定性和速度,而不会因为节点间通信占用原本用于设备连接的频段而影响性能。

2. 节点(单元)的合理放置:

这是实现最佳覆盖的关键步骤。对于120平方米且全是承重墙的房屋,放置原则如下:

主节点(路由模式):
连接到您的光猫(Modem)或宽带接入点。
放在房屋的中心位置附近,但也要考虑信号需要首先穿透哪些墙。
理想情况下,主节点可以放在客厅或玄关处,方便信号向各个方向辐射。
子节点(扩展模式):
目标是让每个子节点与至少一个其他节点(主节点或另一个子节点)有良好的信号连接。
避免信号衰减过多的“死角”。 如果一个房间被多层承重墙包围,您可能需要将节点就近放置在距离该房间最近的位置,或者考虑将节点放在门口,尽量减少信号穿墙次数。
均匀分布: 尽量将子节点分散开,覆盖房屋的不同区域。
避免直线放置: 信号衰减不是线性的,而是在穿透障碍物后急剧下降。所以不要把所有节点都放在一条线上。尝试将节点放置在“网状”结构的各个节点上。
尝试性放置和调整:
第一步: 先将所有节点放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例如客厅和相邻房间,然后使用 Mesh APP 查看每个节点的信号强度和连接质量。
第二步: 将信号较弱的节点向房屋中心或信号更好的区域移动,并逐渐远离其他节点,但确保它们之间仍有不错的连接。
第三步: 逐步将节点向房屋的边缘或较难覆盖的区域推进,同时密切关注 APP 显示的连接状态和速度。
示例放置思路(仅供参考,具体需根据户型调整):
如果房屋是矩形或方形,可以考虑:
主节点放在客厅中央。
一个子节点放在卧室门口。
另一个子节点放在书房门口或厨房区域。
如果房屋有“L”形或者更复杂的结构,需要更细致地规划,可能需要在转角处、房间门口等位置增加节点。
“信号中继”考虑: 如果某个房间被特别多的承重墙阻挡,您可以尝试将一个子节点放置在距离该房间最近的 另一个房间内,然后 再将信号从这个节点传输到您最终想覆盖的房间内的另一个子节点,这样信号只需穿透一次墙体(从最近的子节点到目标子节点)。
注意电源插座: 确保每个节点附近都有可用的电源插座。
避开干扰源: 尽量将节点远离微波炉、蓝牙设备、其他无线路由器等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

3. 设置与配置:

使用官方 APP: 大多数 Mesh 系统都提供易于使用的手机 APP 来指导您完成设置过程。按照 APP 的提示进行连接和配置。
设置 SSID 和密码: 设置一个强密码,并可以自定义 WiFi 名称(SSID)。
更新固件: 设置完成后,立即检查并更新所有节点的固件至最新版本,以获得最佳性能和安全性。
测试连接: 在房屋的各个角落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测试 WiFi 连接速度和信号强度。可以下载 Speedtest 等应用进行测试。



其他辅助措施和注意事项

尽管 Mesh 系统是最佳方案,但您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WiFi 6E / WiFi 7 的潜力(如果设备支持): 如果您所有的设备都支持最新的 WiFi 标准,考虑支持 WiFi 6E(增加 6GHz 频段)或 WiFi 7 的 Mesh 系统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性能,因为 6GHz 频段受到的干扰更少,穿透性相对更好(尽管仍然会受到承重墙影响)。但目前支持这些标准的设备和 Mesh 系统成本较高。
2. 有线回程 (Ethernet Backhaul) 如果可能: 如果您的房屋在装修时预留了网线,或者您愿意进行布线,那么使用有线连接节点(即通过网线将节点互相连接起来)是 最高效、最稳定 的方式。这可以完全避免无线信号在节点间传输时可能遇到的衰减和干扰问题。如果能实现有线回程,您甚至可以考虑购买两个独立的 WiFi 6 路由器,然后通过网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设置成 AP 模式(接入点模式),也可以达到类似 Mesh 的效果,但管理不如 Mesh 方便。
3. 使用带外部天线的节点: 带有可调外部天线的 Mesh 节点,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天线方向,尝试优化信号覆盖。
4. 避开高密度承重墙的楼层: 如果您的120平方米是其中一层,而楼上有更多的承重结构,那么需要更精细的节点布局。
5. 评估家中设备数量和使用需求: 如果您家中有大量的智能家居设备或者需要高带宽的游戏/影音需求,那么选择一款性能更强的 Mesh 系统(如支持三频、WiFi 6E 的高端型号)会更合适。



总结

对于120平方米且全是承重墙的房屋, Mesh WiFi 系统是实现稳定、全屋覆盖的最佳解决方案。 关键在于选择一套性能可靠的 Mesh 系统(建议至少3个节点,考虑三频),并根据您的户型进行 精细化的节点放置。花时间进行尝试和调整,找到最佳的节点位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信号穿墙的次数和衰减,您就能获得满意的 WiFi 体验。

如果您在选购和部署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咨询您的路由器品牌的技术支持,他们通常能提供更专业的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C+AP吧,最优选择。千万别听那些没自己装过房子的人选mesh,包括某些卖mesh的厂商答案

买一个好一点的路由器,比如我自己用的华硕ac86放在客厅,光猫接到路由上,路由器的信号可以照顾到客厅和厨房等范围。买个TP家的带poe功能的前兆交换机、千兆AC控制器和三个ap面板就好了

我搜了一下有个答主也采用了和我几乎一样的模式,写更详细你可以看看zhihu.com/question/2934

user avatar

既然你每个房间有网线口,那最合适的就是AC+AP方案。不用mesh路由。都有有线回程了条件了,为啥还要选择无线回程?都说了全是承重墙。

最大的空间,客餐厅,用吸顶式AP。其他房间可以用面板式AP。也可以把一个吸顶式放在两个卧室外面的走廊,如果线好走的话。是否用双频千兆的AP就看你的需求了。

我现在就是这样弄的,AC+5个AP,全屋5G频段无缝漫游,当然上面有个软路由。入户千兆光纤、NAS、4K HDR播放,还有科学**什么的应用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