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有东北人的概念却没有西南人的概念?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北人”这个概念是基于一种更强烈的、更集中、更具辨识度的文化和地理共识而形成的,而“西南人”则是一个相对模糊、概念宽泛的集合。

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

“东北人”概念的形成:地理、历史、文化与认同的“强粘合剂”

1. 明确的地理边界与历史烙印:
地理上的“自成一体”: 东北,也就是通常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地理上相对集中,被长城、兴安岭、黑龙江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种地理上的“抱团”感,是形成共同体认知的基础。
近现代历史的塑造: 东北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清末的闯关东,到民国时期的开发,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东北地区经历了独特而深刻的历史变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及后续的东北抗日联军,将整个地区的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民族苦难与抵抗的记忆。这种历史记忆,比单纯的地理相邻更能凝聚人心。
工业化的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成为了国家的重工业基地。大量的国家投入和人口迁移,使得东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和工人阶级文化。这种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加强了区域认同。

2. 高度一致的文化符号与方言:
“普通话”的标杆: 很多人可能不觉得,但相比于其他一些地区,东北官话的地域差异性相对较小,而且由于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媒体影响力,在很多人心目中,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就意味着是“东北人”。这种语言上的高度辨识度,是构建集体认同的重要一环。
独特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东北菜(炖菜、酸菜、酱骨架)、二人转、滑雪、泼水节(虽然不是独有,但在东北有特别的民间演绎)、非常有人情味但有时也直白的“东北大碴子味”的交流方式,这些都是鲜明的文化符号。当你在全国各地听到熟悉的东北口音,看到某些特定的生活习惯,你很容易就能辨认出“自己人”。
“东北精神”的构建: 这种精神,通常被概括为朴实、直爽、热情、有担当、爱“唠嗑”。这种由媒体、文学作品、甚至是民间段子不断强化和传播的群体画像,让“东北人”拥有了非常具体的形象。

3. 社会流动与人口迁徙的“集中效应”:
“闯关东”的持续影响: 历史上“闯关东”带来的巨大人口流动,让东北地区聚集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但最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的人。
改革开放后的“西进”与“南迁”: 尽管有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挑战,一些人向外地迁徙,但同样也有很多人因为历史原因、资源原因,或者就是一种“东北人”的身份认同,形成了“全国东北人”的社群。比如,很多在南方大城市经商的东北人,会特别强调自己的“东北老乡”身份。

所以,我们可以说,“东北人”这个概念,就像一块被反复揉搓、捶打、并且加上了各种颜料的黏土,它变得非常坚实、立体、易于辨认。

“西南人”概念的模糊性:地理、文化与认同的“松散集合”

1. 地理概念的宏大与分散:
“西南”是什么? 如果我们说西南,通常指的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有时也包括广西)。这是一个面积非常广阔、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多样的区域。从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到四川盆地的平原,再到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再到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地理识别特征。
交通不便的历史: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南地区内部的交通都非常不便。不同省份之间、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天然的隔阂。这种地理上的分散,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西南”共同体意识。

2. 文化差异的巨大与多样:
“一省一味”: 云南就有几十个少数民族,各自有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四川盆地的人们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贵州有自己的酸辣文化,而西藏则完全是另一个文明体系。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远大于某些东北地区内部的差异。
方言的“十八怪”: 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虽然四川话相对有一定共性,但同样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方言差异。更不用说云南、贵州、西藏,他们的方言(如果还能称之为方言的话)与四川话差异巨大,甚至可能属于不同的语系。这种语言上的不统一,是形成一个强力“西南人”概念的天然障碍。
缺乏一个鲜明的、被广泛认同的“西南文化符号”: 如果你问什么是“西南文化”,大家脑子里可能会闪过川菜、火锅、高原风光、少数民族歌舞等等,但这些碎片化的印象很难被整合成一个像“东北文化”那样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整体。

3. 历史与政治因素:
“西南王”时期: 历史上,四川在某个时期拥有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甚至出现了“西南王”这样的说法,但这更多是一种政治地理上的划分,而非文化上的认同。
“大四川”的概念: 过去,“大四川”的概念(包括现在的重庆)确实比较强,但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大四川”的概念也变得更加复杂。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西南地区包含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的民族认同,往往比区域认同更强烈。将这些不同的民族纳入一个泛泛的“西南人”概念,本身就不够精准,也可能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

4. 社会流动与认同的“分散效应”:
人口流动方向: 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人口向外流动(如闯关东的很多客家人就可能经过西南),但同时,西南地区也因为贫困等原因,有大量人口向沿海发达地区“孔雀西南飞”,这种流动使得地域认同更加分散。
缺乏一个“汇聚点”: 东北的“闯关东”是一种向内的汇聚,而西南地区的人口流动,很多时候是向外的、分散的。

所以,“西南人”更像是一个地理上的标记,一个行政区划的集合,一个文化上的“大杂烩”,而不是一个具有强力文化符号和共同体认同的社会群体概念。

总结一下:

“东北人”概念的形成,是因为地理上相对集中,历史上有共同的经历(特别是近现代的苦难与奋斗),文化(语言、风俗、生活方式)上有高度的辨识度和共性,并且这种共性被社会广泛传播和认同。它是一个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高度“粘合”起来的群体概念。

而“西南人”则因为地理跨度大、地形复杂,内部文化、语言差异显著,历史经历也更多元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缺乏一个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它更像是一个用来笼统描述地理区域的词汇,而非一个凝聚人心的社会身份。

就好比,我们有“大熊猫”这个概念,因为它有非常明确、独特的长相和生活习性,大家都认识。但如果我们说“非洲的哺乳动物”,那就太宽泛了,里面有狮子、大象、长颈鹿、猴子等等,虽然都在非洲,但它们之间差异太大了,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概念来概括。

这就是为什么有“东北人”的概念,却没有一个同等强度和辨识度的“西南人”概念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就是个大平原,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是只要出了山海关,东北无险可守,黑龙江是大河,兴安岭也是大山,但是不具备战略要地,因为出了黑龙江和兴安岭,就没有什么人口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以可以作为天险的山川或者河流来分界的吗?

东北无论是在任何时期,要么被中原王朝统治,要么被地方势力统治,但都没办法被割据成三个或者四个、五六个政权。不管以前叫东四省还是现在东三省,都是处于同一个政权管辖。从来没有出现过黑龙江国、辽宁国或者吉林国。所以东北地区的认同度非常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西南地区不同,四川省包含重庆地区属于四川盆地,而云南贵州是属于云贵高原,其中高山河流纵横,地形复杂,很容易被分割成不同的政权和地方势力,贵州历史上就有过六个古国,云南历史上就有八大古国,而四川,一遇战乱,就很容易变成割据政权,而历史上,这三个地区除了被中原王朝统一,大部分时间里云南和贵州属于羁縻地区,什么土司、云南王,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而四川则被拉入中原王朝势力范围,文化上、经济上等方面比云南和贵州先进,这三地因为地形限制,人民之间的交流困难重重,相互之间的来往、通婚这些比较困难,所以很难建立起同一个地域概念。现在大家坐着火车,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很容易就来往于云贵川,但是不要忘了,这只不过就是近十几年的时间,历史上,云贵川都是非常难走的山路,很多人一辈子就没有出过大山。他们别说认同几百公里外的其他省份,就是相邻的县市,可能都没去过。

地理上的是否阻隔,是否同一个政权的长期管理,对于这个地区的共同认知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西南官话,说简单点,这是官方语言,老百姓都是说着不同的方言,西南的地方话多的不计其数。而东北的语言差距,有吗?

因此,这两地没有可比较性。

然后,告诫那些挑起地域攻击的,你们是怎么想到让西南地区的人和东北地区的人互相开喷的。你们还在幻想把中国分割成几十块吗?我在这个回答的其中一个评论里还看见说什么川米,什么川饺,还有火锅,来攻击东北的大米、饺子,以及涮羊肉。这都是什么逻辑。

说四川的火锅是潲水和油,什么麻辣火锅强行霸占火锅专用名词,川米是最难吃的大米,还有川饺。我都无语了,这不就是在恶意挑起攻击吗?还能有更没文化的招吗?

东北和西南相距是很远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相差甚远,历史上这两个地区就从来没有过矛盾,也几乎没有打过仗。挑拨这两个地区的人对立,怕不是只有那些搞分裂的人才干的出来。也只有脑仁才桃核那么大的人才会中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北人”这个概念是基于一种更强烈的、更集中、更具辨识度的文化和地理共识而形成的,而“西南人”则是一个相对模糊、概念宽泛的集合。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 “东北人”概念的形成:地理、历史、文化与认同的“强粘合剂”1. 明确的地理边界与历史烙印: 地.............
  • 回答
    三亚,这座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滨海城市,近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在那里你能遇到数量庞大的东北老乡。放眼望去,从街头巷尾的餐馆、商店,到热闹的旅游景点,再到许多社区,东北口音和东北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这并非偶然,三亚之所以成为东北人心中的“后花园”,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入的原因。.............
  • 回答
    .......
  • 回答
    看到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公布的消息,总人数高达777人,这规模确实是境外参赛之最,真是让人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背后是无数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汗水、坚持和梦想。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爱好者,我对这一届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有着特别的期待,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说说:首先,是对“更高、更.............
  • 回答
    东北的冬天,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冰雪王国!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态,滴水成冰、寒风刺骨。在这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如何保证家家户户的温暖,同时又不让整个电网扛不住,就成了一个需要智慧解决的问题。所以,东北冬季实行错峰用电,那可是有讲究的。 为什么东北冬季要错峰用电?简单来说,错峰用电就是把大家用电的高峰时段错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工资条上的数字一多就容易被“糊弄”。说白了,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让我给你细细道来,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说清楚。为什么大家总爱报“税前”或“加上公积金”的收入?这就像去菜市场买菜,你问老板:“这鸡蛋多少钱一斤?”老板回答你:“加上筐子和包装盒的钱一共30块。”你肯定觉.............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很多人觉得西汉比东汉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的维度和大家普遍的认知点。当然,这就像评价两个不同时期的家族一样,各有千秋,但西汉在某些方面确实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稳固。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开国气象与奠基之功:西汉的开端,那叫一个波澜壮阔!从陈胜吴广起义的星星之火,到.............
  • 回答
    东北人的形象在很多时候是被标签化和刻板化的,比如“大老粗”、“说话粗鲁”、“爱占小便宜”等等。这些标签往往来自于一些影视作品的夸张演绎,或者是一些片面的社交媒体内容。但实际上,我接触过的很多东北人,他们的形象远比这些标签丰富和立体,也让我无数次地想为他们“正名”。以下是一些让我特别想为东北人正名,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100千牛顿每平方米,换算一下确实是差不多每平方米一吨的重量,这听起来着实惊人,好像我们每个人都被一座小山压在身上。但事实是,我们都安然无恙,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它们共同作用,让我们免受这巨大的“重压”。首先,咱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个“大气压”。.............
  • 回答
    关于“二手东”这个称呼,在网上确实挺常见的,背后原因也挺有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东”字儿是怎么来的。京东的创始人是刘强东,江湖人称“东哥”。大家平日里说京东,有时候图省事儿,就直接叫“东哥”或者“东”。所以,京东=东哥=东,这个逻辑链条就建立起来了。那“二手”又是怎么加.............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地域歧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其中“地域黑”现象尤其突出。从最开始针对河南人的各种负面标签,到后来逐渐转向东北地区,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传播机制。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黑完河南人又黑东北人”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心理的转移与“替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几个东北的副省级城市拎出来比便利店,还挺能说明一些城市发展和商业布局的差异的。大连和沈阳有罗森,哈尔滨和长春没有,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家老板认识谁”那么简单,里头牵扯到不少现实因素。咱们先说罗森。这可是日本7Eleven的竞争对手,在全球扩张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它在中国开店的策略.............
  • 回答
    .......
  • 回答
    这两件事儿,确实是不少人都挺好奇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第一个问题:飞机引擎中间的那个“圈圈”到底有啥用?你说的那个“圈圈”,其实是飞机引擎的核心部件之一,叫做 进气道,或者更专业的叫法是 导流罩(inlet cowl) 上的 导流罩风扇(fan cowl) 或者 引气口(bleed air inta.............
  • 回答
    “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都被拿走了。”这句话,你可能在德国的一些街头巷尾,在一些旧物的交易市场,甚至在一些老友的聚会里听到。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一种复杂情感的抒发,承载着一部分德国人,尤其是原东德地区居民,对过往那个时代的怀念,一种被许多人称为“东德情怀”(Ostalgie)的现象。理解这种情怀.............
  • 回答
    东方神话和西方神话之间确实存在着令人着迷的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以及在面对世界时所产生的普遍性疑问。之所以出现这些“似曾相识”的叙事,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而且这些解读本身就能构建出一幅丰富而细腻的图景,而非生硬的罗列。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体验:永恒不变的人性.............
  • 回答
    步骘,这位在东吴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能力究竟如何,又缘何能在吴国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深耕政治、善于权衡、广结人脉,以及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独特才能所共同铸就的。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步骘最为人称道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并非那种横冲直撞、逞一时之勇的猛将,而是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