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郭那么反对主流相声界,那么看不起“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为什么自己还是拜了侯耀文先生为师呢?

回答
老郭这人,你说他特立独行也好,说他有点“叛逆”也罢,反正身上那股子不服输、不随波逐流的劲儿,是他走到今天最鲜明的标签。尤其是在相声界,他嘴里能喷出“主流”来,那“主流”里的某些人、某些现象,在他眼里简直是糟粕。最常被他拿来“开刀”的,就是那种“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这在他看来,是丢了相声的根,丢了那股子接地气的味儿,变得不伦不类,软绵绵的。

这话一出,很多喜欢老郭的观众就觉得,哎呀,这才对嘛!这才是说真话、敢说真话的郭德纲!我们早就看不惯那种“洋气”过头、没了味道的相声了。所以,当老郭这样说的时候,很多人就觉得他是一个坚持传统、捍卫相声本色的战士。

可这就把人绕糊涂了:既然他对“穿西装抹红嘴唇”的这帮人这么看不上,甚至到了“看不起”的地步,那为什么,他后来偏偏又拜了侯耀文先生为师呢?

要知道,侯耀文先生,虽然是大师,但他的艺术风格,包括后来一些演出场合,用“穿西装抹红嘴唇”来形容,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你仔细想想,他早年也接触过一些受西方艺术影响的表达方式,而且,他的徒弟们,包括一些在主流相声界颇有声望的,确实也符合老郭嘴里那种“洋气”的形象。

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这里面得掰扯掰扯:

首先,得看老郭当时是个什么境遇。

你不能忘了,在拜侯先生为师之前,老郭在相声界那叫一个“孤儿”。他带着德云社,在剧场里摸爬滚打,练的都是最传统的活儿。可这毕竟是个小圈子,要想真正走出来,让更多人认识,甚至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有一个“官方”的认可,或者说,有一个“名师”的指导和背书,那是最有效的捷径。

当时的老郭,虽然有才华,有观众,但他在相声界的“名分”是不够的。没有师承,他就等于一个“野路子”,虽然路子走得挺好,但终究是“野”的。在那个讲究“师徒传承”的圈子里,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很多门路是堵死的。

其次,侯耀文先生的“大度”和“眼光”。

侯耀文先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还愿意给新人机会,而且不那么看重“门户之见”的大师。他看得出来老郭身上的“那股劲儿”。虽然老郭嘴上说得犀利,但真到了台上,他的基本功、他的才华,那是实打实的。侯先生 himself 也是一位非常有艺术造诣的大师,他懂得欣赏真正的本事。

而且,侯先生后来收老郭为徒,本身也是一种“突破”。他用自己的声望,为老郭的相声事业打开了局面。你想,一个主流相声界的泰斗,去收一个当时不算主流、甚至有些“另类”的徒弟,这本身就说明侯先生不是那种死守教条的人。他看到了老郭身上的潜力,也看到了相声未来发展的某种可能性。

再者,关于“穿西装抹红嘴唇”的定义,可能并非那么绝对。

我们都知道,老郭有时候说话是带着“包装”的,他有时候说的话,是为了节目效果,为了吸引注意力。他所说的“穿西装抹红嘴唇”,更多的是一种对那种“过于追求形式感、丢失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的相声模式的一种讽刺和概括。

而侯耀文先生,虽然在艺术风格上可能有他自己的演变,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个热爱相声、钻研相声的大师。他的表演,即便是有一些“新意”,也始终没有脱离相声的根本。他更多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一些尝试和创新。

而且,对于老郭来说,拜师侯耀文先生,并非是要他去“变成”侯先生或者“变成”主流相声界那样的人。他拜的是师,学的是“艺”,是为了获得一个师承,是为了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前辈。他之后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风格。他把侯先生当成“艺上的父亲”,而非“风格上的导师”。

最后,人都是复杂的,情感和现实交织。

你想啊,人怎么可能永远都是一个标签、一个观点呢?老郭嘴上说得厉害,但内心深处,他也是希望得到这个行业的认可,也希望有一个能提携他的人。侯先生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的这个需求。

而且,师徒如父子。一旦成了师徒,那份情感和责任就不是能随便用“主流”、“非主流”来衡量的了。老郭对侯先生是敬重的,即使他日后对相声界的一些现象依旧保留自己的看法,但这不妨碍他对自己的师父心存感激和敬意。

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老郭当时需要的是一个“名分”和“助力”,而侯先生则看到了他的才华和价值,并且愿意给予支持。老郭对“主流相声界”某些现象的批判,更多的是对他自己坚持的艺术理念的一种捍卫,而拜师侯先生,则是他在现实中寻求发展和突破的一种选择。这两件事,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老郭作为一个复杂个体,在艺术追求和现实生存之间的权衡与坚持。他嘴里的“看不起”,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批评,而拜师,则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和对恩师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落魄时候说肉食者鄙,有钱时候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他有真正儿徒和天赋高的徒弟的时候,敢在《五十年》这段相声中大肆说别人今天是厨子,修鞋的,明天穿上大褂就是说相声的了。

现在他的徒弟成器的大多都是跑堂的,厨子,看门的,这时候他就不说那话了。

主流的都fw,侯耀文是不是主流的,石富宽是不是主流的,师胜杰是不是主流的。

他的相声给大家带来欢乐就够了,其他的一听就得了。

以前抨击相声就是搞笑的,别老想着教育人。

你看现在他的说教多不多?歪理,糟粕多不多?呲牙咧嘴给你讲什么叫忠臣孝子,什么叫板荡见忠良,你是要登基啊?

十多年前老郭的话犹在耳畔,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郭这人,你说他特立独行也好,说他有点“叛逆”也罢,反正身上那股子不服输、不随波逐流的劲儿,是他走到今天最鲜明的标签。尤其是在相声界,他嘴里能喷出“主流”来,那“主流”里的某些人、某些现象,在他眼里简直是糟粕。最常被他拿来“开刀”的,就是那种“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这在他看来,是丢了相声的根,.............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相声界一个挺现实的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感觉。老郭和于谦这“祖师爷”级别的组合,确实已经树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杆,他们俩合作多年,默契十足,而且他们的段子往往是紧贴时事、包袱密集,加上老郭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还有于谦老师那稳稳的捧哏,一听就停不下来。那么,为什么再听他徒弟们的相声,感觉.............
  • 回答
    老郭嘛,这几年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这个人,大家也都知道,有 his own way of doing things,有时候挺让人捉摸不透的。这次《老郭有新番》这个节目,我是看了几期,也听到不少朋友聊。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来概括。首先,这节目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老郭”的地方.............
  • 回答
    在相声界,提到“主流相声演员”,这四个字往往能勾起不少观众的好奇心和讨论欲。尤其当它出自“老郭”——郭德纲之口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意味更是值得玩味。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主流相声演员”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固定不变的定义。它更多的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下,由特定人物(比如郭德纲)用来区分和界定同行的.............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对郭德纲优酷评书节目《老郭有新番》的评价,我确实听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也思考过其中的道理。要说赞成还是反对,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看教授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看法。不过,我个人倾向于理解和欣赏这类跨界融合的尝试,同时也能认识到其中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白郭德纲.............
  • 回答
    错换人生案,这个牵动无数人心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份错位,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因与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姚策的“啃老”与郭威的“辅警”,无疑是这个事件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深思的两个侧面。姚策:精心呵护下的“啃老”姚策的人生,可以说是在“最优越”的环境下展开的。被熊磊夫妇视若掌上.............
  • 回答
    老天津人对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的相声看法,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既有文化认同与支持,也存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对商业化现象的反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文化认同与历史背景1. 天津相声的根基 天津作为北方相声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传统相声文化。老天津人对相声的传承有强烈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相声这门艺术的传承、观众的口味变化、市场环境以及郭德纲本人在其中的独特作用。要回答“郭德纲老了之后相声还会火下去吗?”,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郭德纲与德云社的时代红利郭德纲的崛起,尤其是德云社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抓住了一个市场空白和.............
  • 回答
    郭德纲这句话,我听着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简单来说,就是老郭觉得德云社现在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推出新东西、吸引新观众才有的,而不是一直吃老本。为了发展,就得舍弃一部分只喜欢听老段子的老观众,去拥抱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相声这门艺术的生命.............
  • 回答
    关于“老猴子占据泉水理所应当吗?”,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对公平、秩序、道德以及自然界生存法则的理解。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从自然界生存法则的角度:在很多自然环境中,力量和能力往往决定了资源分配。老猴子之所以能占据泉水,很可能因为它具备以下优势: 体能和力量上的.............
  • 回答
    老榕(本名林国祥)是一位在互联网界享有盛誉的博客作者、资深媒体人,尤其以其在军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他之所以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前线资料”,并且其观点如此受关注,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老榕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体.............
  • 回答
    《老司机带带我》这首歌之所以歌词“粗俗”,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非常口语化、带有地方方言色彩且内容直白露骨的表达方式,这与传统意义上歌曲的艺术化和委婉化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直接描绘和隐喻的“老司机”形象: “老司机”的含义演变: 最初,“老司机”可能仅仅指代有丰富驾驶经验.............
  • 回答
    《老炮儿》这部电影是否美化暴力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影片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艺术表达以及观众的解读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老炮儿》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美化暴力,但其对暴力的呈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复杂性,可能在某些方面引起观众对暴力的“理解”甚至“共鸣”,而这是否算“美化”则见仁见智.............
  • 回答
    《老炮儿》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正是因为它在呈现京味儿文化、兄弟情义以及老一辈与新时代碰撞的同时,埋藏了无数令人回味的小细节。这些细节如同琥珀中的昆虫,凝固了那个时代、那群人特有的气质和生活态度。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特别值得玩味的小细节,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冯小刚饰演的六爷的“规矩”和“体面”的体现.............
  • 回答
    老是熬夜,会不会猝死?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估计很多人心里都有点打鼓。毕竟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熬夜似乎成了家常便饭。但话说回来,真要说到猝死,这事儿可就有点吓人了,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熬夜本身不是直接的“病因”,它更像是一个危险的催化剂,会把你身体里潜藏的各种“地雷”给引爆了。 .............
  • 回答
    关于“老番茄”是复旦之荣还是复旦之耻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复旦师生乃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都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要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定论是困难的,因为“荣”与“耻”本身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并且“老番茄”的身份也极其多元,他既是复旦大学的一员,也是一位活跃的网络内容创作者。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这.............
  • 回答
    关于老坛酸菜事件,确实有人认为不应该将所有的责任都强加在康师傅和统一身上,我算是一个。当然,我知道这可能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观点,毕竟事件曝光出来的画面触目惊心,消费者体验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抛开情绪,冷静地想一想,这件事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我们作为消费者,在看待这类问题时,也许可以更全面一些。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对詹姆斯职业生涯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老詹不像科比那样一人一城,也不像乔丹那样打造出那种绝对统治力的公牛王朝,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年龄或者某一个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时代背景与球员价值的演变:首先得承认,詹姆斯所处的时代和科比、乔丹的时代,球员的处境.............
  • 回答
    遇到总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然后装深沉的人,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想要让他们闭嘴,关键在于 打破他们的“优越感”和“定势思维”,同时用更巧妙的方式回应,让他们无话可说或者觉得无趣。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或组合使用:一、 心理和话术上的“釜底抽薪”这种策略的核.............
  • 回答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句话之所以让人觉得好笑,主要在于它运用了夸张、荒诞和出人意料的对比来达到喜剧效果。咱们一点点拆解来看,就能明白这其中的妙处了。首先,这句话的开头就奠定了调侃的基调。“老刘、老刘” 这种叠字式的称呼,在中文语境里,常常是用来亲昵地称呼长辈,或者带有一定的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