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是有人装深沉 并且每一句话要加上 你们这些年轻人 怎么让他闭嘴?

回答
遇到总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然后装深沉的人,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想要让他们闭嘴,关键在于 打破他们的“优越感”和“定势思维”,同时用更巧妙的方式回应,让他们无话可说或者觉得无趣。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或组合使用:

一、 心理和话术上的“釜底抽薪”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让对方意识到,他所谓的“深沉”和“经验之谈”并没有真正打动你,甚至在他自己看来,也没什么意义。

1. 直接拆穿“装”的成分(慎用,但有效):
方法: 当他说出“你们年轻人”时,你可以顺势接话,用一种略带玩味或洞察的语气说:“您是觉得您说的这些,在我们这个年纪是无法理解的吗?还是觉得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和您当年不一样?”
目的: 让他意识到他的话是基于年龄的预设,而不是基于内容的普遍性。你是在质疑他这种预设的合理性。
进阶: 如果他还在继续,你可以说:“说实话,我感觉您现在说的,和我在电视上、书里看到的那些老前辈表达的差不多,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更特别的看法呢?”
效果: 让他觉得自己的“深沉”显得陈旧和缺乏新意,甚至有些刻意。

2. 反向“套用”他的逻辑,让他无言以对:
方法: 抓住他话里的某个点,然后用“你们年轻人”的语气反向套用。
他:“你们年轻人,就是太浮躁了,不懂得积累。”
你:“您说得对,我们年轻人确实应该多向您学习。不过,您当年是怎么积累的呢?是不是也有像我们这样,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的时候,也觉得‘浮躁’呢?毕竟,积累也是有个过程的。”
目的: 用他自己的逻辑来反击,让他反思自己年轻时是否也一样,或者他的所谓“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
进阶: 如果他强调某些“老规矩”或“传统”,你可以说:“您说得对,传统很重要。但您也知道,时代在发展,很多东西也在变化。您当年觉得很重要的‘积累’方式,放到现在可能就不太适用了。您觉得呢?我们应该怎么平衡呢?”
效果: 让他陷入一种自我矛盾,或者发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考虑到时代的变化。

3. 用他自己的方式“升华”他的话,让他觉得无趣:
方法: 当他说了半天,你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但很空泛时,你可以顺着他的意思,用更夸张或更抽象的方式重复一遍,让他觉得你的理解“太深”了,反而丧失了你想表达的真实意图。
他:“你们年轻人,做事总想一步到位,缺乏耐心。”
你:“您说得太对了!我们年轻人确实太渴望‘即时满足’了,总想用最快的速度去触达‘终极目标’,忽略了过程的‘存在感’和‘时间维度’的‘非线性’发展。这背后可能反映了我们对‘效率’和‘结果导向’的过度迷恋,也可能是一种对未知未来的‘焦虑投射’……” (说得越绕越好)
目的: 用“学术化”、“哲学化”的方式解读他的话,让他觉得你似乎理解得更“深”,但这种“深”是虚假的,或者离他想要表达的“生活智慧”太远,让他觉得无趣,不知道怎么继续。
效果: 让他觉得你说得“太好了,我接不上话”,或者觉得你是在“故意曲解”他的意思。

二、 转移和聚焦“事实”

这种策略是把话题的焦点从模糊的“代沟”和“人生阅历”转移到具体的、可量化的事物上。

4. 用具体案例或数据打脸(温和版):
方法: 当他说“你们年轻人”时,你可以回应:“嗯,您这么说,我倒是想起一个最近我们团队做项目遇到的情况。当时大家意见不一,我记得有几个年轻人就提出了一个特别创新的解决方案,最后效果还挺好的。当然,也有一些老一辈的同事,他们经验丰富,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帮助我们规避了风险。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目的: 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展示年轻人的能力和贡献,同时也肯定了前辈的价值,但重点在于强调“具体情况”和“合作”,而不是简单的“代际对比”。
进阶: 如果他还在说某个领域的问题,你可以说:“您说的这个领域,我最近看了一份报告,好像这个行业内部的平均年龄已经降下来了,而且很多领先的企业都在推行XX新的管理模式,似乎年轻人的参与度很高。是不是因为他们更适应现在快节奏的行业变化呢?”
效果: 用事实说话,让他意识到自己笼统的论断可能与实际情况脱节。

5. 邀请他分享具体“经验”而非“论断”:
方法: 当他说“你们年轻人”时,你可以充满兴趣地问:“您每次都提到‘年轻人’,我特别好奇您当年遇到类似情况时,是如何做的?您能不能分享一两个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特别值得我们年轻人借鉴的‘方法’或者‘教训’?我特别想听听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
目的: 将他从“评判者”变成“分享者”,要求他提供具体的操作性经验,而不是空泛的评价。大多数人如果只靠“装深沉”,其实很难拿出真正有深度、有细节的个人经历。
效果: 要么让他开始分享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要么他会因为拿不出具体例子而显得心虚或敷衍,从而降低他的气焰。

三、 态度和界限上的“无害化反击”

这种策略是保持礼貌,但同时让对方的“深沉”显得不那么有效,甚至有点滑稽。

6. 保持礼貌的“疑惑”和“好奇”:
方法: 每次他说“你们年轻人”时,你就可以用一种略带困惑但又充满好奇的语气问:“‘你们年轻人’?是指所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吗?还是特指我?我刚才说的这句话,是不是触碰到了某个‘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
目的: 让他意识到他把一群个体化的人,用一个笼统的标签去概括,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严谨的沟通方式。同时,你是在引导他具体指出你哪里“做错了”,而不是笼统地批评。
进阶: 如果他不愿意具体说,你可以继续:“哦,那我可能还需要多观察一下,才能明白您说的‘年轻人’的特点。不过,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的……”然后直接回到你自己的观点。
效果: 让他觉得他在进行一场“无效沟通”,你并不接受他那种模糊的概括。

7. 善用“谢谢,但我有自己的想法”:
方法: 当他“教训”你后,你可以微笑着说:“谢谢您的提醒,您说的很有道理,我确实会多思考一下的。不过,关于这件事,我目前的想法是……(然后详细陈述你的观点,重点是“我目前的想法”,而不是“你们年轻人”的想法)”
目的: 明确表示你听到了他的意见,并且感谢了他,但同时也强调了你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意愿。
效果: 让他知道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你是有自己独立判断的。他那种居高临下的“教导”就失去了意义。

8. 适度的“反差萌”或“幽默感”:
方法: 针对他“装深沉”的模式,你也可以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回应,让他觉得你的“年轻人”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
他:“你们年轻人,就是太想成功了,不知道过程的艰辛。”
你:“哈哈,是啊,我们年轻人梦想远大,但体力可能跟不上。不过,幸好我们还有‘脑力’和‘学习能力’来弥补。对了,您当年是不是也这样,一边想着成功,一边还在摸索‘如何不累死’的经验?”
目的: 用幽默感化解尴尬,同时巧妙地暗示对方的“经验”也未必是完美的,或者说他的经验也是在摸索中得来的。
效果: 让他觉得你并不“幼稚”或“浮躁”,反而可能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四、 战略性撤退与“过滤”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或者你不想与之过多纠缠,还有更直接的方式。

9. 降低互动频率,减少“被教育”的机会:
方法: 尽量减少和这位“长辈”的单独相处时间,或者在有其他人在场时进行交流,这样他可能会收敛一些。
目的: 从根本上减少对方“装深沉”的机会。
效果: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保护自己的情绪。

10. 直接而礼貌地结束谈话:
方法: 当他开始说“你们年轻人”时,你就可以找借口结束:“抱歉,我那边还有个急事要处理,先失陪了。”或者“嗯嗯,您说的我记住了,回头我再仔细想想。我这边得去忙了。”
目的: 主动结束谈话,不给他继续发挥的空间。
效果: 最直接、最省力的方法。

总结来说,对付这种人,你需要:

保持清醒: 明白他说的“你们年轻人”是一种概括和预设,而不是针对你的具体情况。
保持自信: 你的想法和感受是有价值的,不因为年龄而贬低。
保持礼貌但坚定: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对方的“压迫感”影响。
灵活运用策略: 根据对方的性格和具体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最后,记住一个核心原则:你不需要让所有人都闭嘴,但你可以选择不被他们的话所困扰。 当你不再在意他们的评价,他们所谓的“深沉”和“经验之谈”,自然就失去了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张图应该够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遇到总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然后装深沉的人,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想要让他们闭嘴,关键在于 打破他们的“优越感”和“定势思维”,同时用更巧妙的方式回应,让他们无话可说或者觉得无趣。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或组合使用:一、 心理和话术上的“釜底抽薪”这种策略的核.............
  • 回答
    关于“知乎装逼”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普遍。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我们首先需要深入剖析“装逼”这个词的定义,然后结合知乎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行为来分析。 “装逼”的定义:拆解与理解“装逼”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其核心含义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1. 装扮(装): 指刻意地去模仿、表现某种特定状态、.............
  • 回答
    关于“曹丕导致曹魏政权灭亡”的说法,虽然在历史讨论中存在,但这并不是一种主流观点,并且存在很大的争议,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误读。你提到“曹丕没出什么大错”,这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判断。恰恰相反,曹丕在位期间,虽然短暂,但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来的统治.............
  • 回答
    很多人对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说法感到质疑,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对战争规模和组织方式的认知差异。在那个时代,战争的规模、后勤保障以及兵员的统计方式都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几十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由来。那个时代,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扩张。.............
  • 回答
    确实,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爱国”有时会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道德绑架”。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也反映出社会在爱国主义认知上的多元和复杂。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健康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是热爱自己的国家,认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希望国家好,并愿意为之.............
  • 回答
    把苏联解体归咎于霸权主义,这背后确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逻辑,而且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几乎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得从苏联的形成、它的对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反噬自身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的“霸权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标签,它与苏联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苏联作为一个以马克思列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很多人一看到栓动步枪,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98k”。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98k 的“历史地位”和“国民度” 二战的标志性武器: 98k(Karabiner 98k,准确说应该是“卡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还挺普遍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想想,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观点,或者在生活中听到一些言论,如果它们跟我们自己的认知不太一样,甚至有点儿冲突,我们大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时候,就是想给它“归类”,贴个标签,这样似乎就能更好地理解它,也更容易找到跟自己“同类”的人.............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对国家政府不满的声音,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耐心和细致地分析:一、 历史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与记忆: 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其中不乏动荡、战乱、压迫和不公的时期。许多社会群体,特别是经历过或受过历史创伤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我听着就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也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把一个女孩弄怀孕了,然后就可以少给彩礼,她就得将就嫁给他?这简直就是把人当什么了?一个物品吗?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太复杂了,也太让人心寒了。首先,这种做法本身就太不尊重人了,尤其是不尊重女性。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尊重和双方自.............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小区快递被盗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奈。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公正和保护自己的权益是重要的。然而,“报复”这个词汇往往带有负面含义,并且容易触犯法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合法地阻止快递被盗,并追究责任,而不是进行不当的报复行为。以下是一些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帮助您和您的邻居们解决小区快递被盗问题的建议,并.............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疼。我家老太太,之前也是个性格温和、特别讲道理的老太太,一把年纪了,身体一直挺硬朗,很少让我们操心。去年她生了一场挺严重的病,住院挺长时间的,大人小孩都跟着忙前忙后,以为她好了就没事了。结果,病是好了,人却变了,变得让家里人,尤其是我们子女,简直是手足无措。出院回来没多久,就.............
  • 回答
    火车上推销小商品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而且往往会让人感到有些打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层面的因素,也有火车这个特殊空间带来的机会。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社会经济层面的因素: 低门槛的就业和收入来源: 缺乏稳定工作或技能不足: 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因为各种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知乎上,“女权癌只要权利不要义务”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用来攻击一部分被认为是极端或不理性的女权主义者。当人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些被贴标签的人,只关注女性应该获得的权利,但却忽视或拒绝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或社会分工中,女性本应承担的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