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是有人觉得爱国是道德绑架?

回答
确实,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爱国”有时会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道德绑架”。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也反映出社会在爱国主义认知上的多元和复杂。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健康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是热爱自己的国家,认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希望国家好,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是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土地的情感连接。然而,当这种情感被某些群体或某些话语模式放大、扭曲,甚至强制灌输时,就容易滑向“道德绑架”的境地。

那么,哪些表现会让人们觉得“爱国”变成了道德绑架呢?

1. 模糊“爱国”与“爱政府/爱当权者”的界限:
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一种原因。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被绑架,是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要求“无条件拥护政府的一切政策和言论”,否则就被打上“不爱国”的标签。这种情况下,爱国就从热爱国家本身,变成了对执政者的效忠,甚至是一种政治站队。

具体表现: 任何对政府政策的质疑或批评,都被斥责为“抹黑国家”、“背叛国家”。当国内出现某些负面新闻或社会问题时,一些声音会立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否定”,并要求公众必须“团结一致”、“正面宣传”,不能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这种逻辑下,公民的理性讨论和监督权被消解,取而放在了“忠诚度”的考核上。
绑架逻辑: “你不支持政府就是不爱国。”“你敢质疑这个政策,就是给国家抹黑,就是不爱国。”这种将个体对具体政策的看法,与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感划等号的做法,显然是一种强迫。

2. 过度的、单一化的宣传模式:
当爱国主义宣传过于单一、刻板,只强调光荣伟大的一面,而回避或淡化存在的问题时,也容易引起反感。尤其是当这种宣传与个体生活经验或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时,人们会感到不真实,甚至是被欺骗。

具体表现: 媒体或舆论场上充斥着“中国强大到令世界震惊”、“中国人民幸福感爆棚”之类的口号式宣传,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面临着高房价、教育医疗压力、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当被告知要“感恩”、“要爱国”,去歌颂那些与自身感受相悖的宏大叙事时,这种落差感会转化为抵触情绪。
绑架逻辑: “你看到了吗?国家这么好,你怎么能不爱国?”“你抱怨生活,就是不懂感恩,就是不爱国。”这种用宏大叙事压制个体真实感受的做法,让人觉得自己的抱怨不被理解,反而被指责。

3. 将爱国与“仇外”挂钩:
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在一些讨论中,爱国被简化为“反西方”、“反美”、“反日”等情绪。一旦有人对其他国家或文化表现出兴趣,或者对国内的某些制度或现象持温和批评态度,就可能被扣上“亲日亲美”的帽子。

具体表现: 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先进技术,被质疑是否“崇洋媚外”。购买外国品牌的产品,被指责为“对不起国货”。对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或制度抱有学习态度,被视为“忘本”。
绑架逻辑: “你不骂他,就是觉得他好,就是不爱国。”“你喜欢外国的东西,就是不爱国。”这种将对外开放和借鉴,简化为对国家的背叛,将爱国定义为排他性的对抗,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很容易演变成道德绑架。

4. 消费爱国主义,将爱国作为一种生意或工具:
当“爱国”被某些企业、某些个人用来获取流量、销量、政治资本,或者作为一种压制异见的工具时,其本来的情感价值就会被稀释,甚至被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所裹挟。

具体表现: 一些商家利用爱国主义营销,号召消费者“抵制日货”,或者将产品与“中国制造”的光荣联系起来。一些媒体或个人,在处理敏感事件时,故意煽动民族情绪,以吸引眼球。
绑架逻辑: “你买我们的产品就是爱国。”“你不转发这个爱国视频,就是不爱国。”这种将爱国变成一种消费行为或传播义务,使得“爱国”失去了纯粹性,变得功利和廉价。

5. 缺乏包容性,不允许个体有独立思考和不同声音:
最让人生厌的“道德绑架”,往往在于其缺乏包容性。真正的爱国,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和思想自由的基础上的。但一些“爱国”的论调,却不允许有任何不同的声音存在。

具体表现: 任何与主流声音不符的观点,都被视为“别有用心”。个体在表达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时,会被嘲讽为“娘炮”、“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绑架逻辑: “你必须跟我一样想,否则你就是敌人/叛徒。”这种压制多元声音的做法,将爱国变成了一种思想统一的运动,而忽略了国家进步恰恰需要不同视角的碰撞和理性讨论。

总而言之,当“爱国”这个词,从一种基于情感和认同的价值,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一种排他性的行为准则、一种压制异见的工具,或者一种与政府利益高度绑定的符号时,人们就很容易感受到被“道德绑架”。

要破除这种感受,需要:

区分“爱国”与“爱政府”: 我们可以热爱自己的国家,但依然可以理性地审视和批评政府的政策和行为。
提倡健康的、多元的爱国主义: 鼓励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前途的希望,以及在遵守法律框架下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而不是一味的情绪宣泄或政治站队。
警惕“爱国”的工具化和消费化: 当发现“爱国”被用来牟利或压制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尊重个体差异和独立思考: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才能孕育出真正健康、真诚的爱国情感。

这并非否定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而是希望我们能以一种更成熟、更健康的方式来理解和践行它,让爱国成为一种自发的、积极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令人不安的、被强加的负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蠢。

比如一个吃低保的人,他觉得是这破锅让他混不好吃低保的。

但实际上如果不是这破锅,哪还有低保发给他?当年我老家村上被kmt抓壮丁的,好像就2个人回来了。

至于剩下那些是在外面裂土封王、荣华富贵,还是尸体都不知道埋哪去了,你猜。

user avatar

有此想法的人,必要有不必爱某一国的本事

user avatar

爱国不是道德绑架,要求别人爱国是道德绑架。

按照古典政治伦理,国的合法性由神授权的君主所确立并归属于君主,民有效忠于代表神权的君主和君主的国家的道德义务,可以说忠诚或者爱君主的国是民的义务。但在启蒙运动解构了君权神授的古典伦理之后,近代国家的法统建立在社会契约论之上,即国为公民的集合,公民让渡部分权利组成政府,政府作为公民的代理人管理国家。政府有尽责治理国家的道德义务,公民有依法让渡权利和遵纪守法的道德义务——并不包括爱与不爱。

一般而言,公民是否出生在某国,是否与某国建立社会契约不是他本人可以事先选择,他不具有为他不能选择的社会关系无条件付出情感的道德义务。当然如果是成年移民,具有完全自主选择能力,移民国政府可以把宣誓爱国作为移民的条件。

在此社会契约下,爱国成为一种完全的情感自由,摆脱了道德枷锁。你可以描述性说由于某个政府治国有方,治下的多数国民产生了爱国情怀,但不能说由于该政府治国有方,所以治下的国民有爱国的义务。

——而现实也完全一样,爱国情怀只能自发产生,强行以责任义务为理由进行道德规训只会激发逆反心理。

user avatar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算我求求你们了,搞点儿封建的吧= =……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太强调集体主义,无论什么事,只要你和集体态度没有统一,就被扣帽子:50w。这也就导致了某些人的不理智行为,比如十年前的砸日系车的行为。还有某些人认为不买华为不爱国,用苹果和三星就不爱国,这就叫道德绑架。自己心里有一个能约束自己的道德去要求他人也这样做,这就是“道德绑架”的定义了。

然而,“爱”是一种心理活动,会表现在各种各样的行为上,但不是喊几句口号、买一辆国产品牌的汽车、不买外国货这些个别的或单一的行为就是真正爱国的表现。

好好上学、踏实工作、遵纪守法、依法纳税就是爱国表现,这也是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可以做到的事。我们可能没有战略家的远谋,也可能不懂前沿技术,但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做到以上几点,为国家富强贡献了一份力量,也是爱国,根本不需要喊那些个空洞的口号,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上才有说服力,要以实际行动服人。爱国也要付诸实践,但这个实践也不是一件难事。

那些看到负面消息就打爱国牌,就抄起大棒说别人不爱国的,那些人自己爱国吗?我看也不一定。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去评判一件事情是对是错,充其量就只是跟风而已。我看西安买菜难,某些地方层层加码的新闻下,都有人刷爱国,某些人真的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吗?

看见国家的问题不让人说,这更不是爱国。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的目标不是实现社会主义吗,不是共同富裕吗?然而现在分配上、产业上有阵痛,法律有不尽完善之处,法律的执行上是有执行力是存在不足,但是爱国就成为某些人选择性无视的理由吗?人和国家都需要“正反馈”,但是在该改进的地方就没有理由不改进,没有一个人、一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完美的。这个国家有有识之士在提供建设性意见,也有一些是超脱个人利益的,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就不爱国?这就是行走的50w?我不知道这部分人是如何想的。道理其实根本就不难理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组成的,所以,容不下第二种声音,容不下逆耳忠言、吃不下苦口良药,这还是个健康社会吗!

不过我可以说,如果父母、老师爱一个孩子,你就去教好一个孩子,就去教他各种知识,让思想丰盈;引导他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用科学技术使祖国强大,用产业升级把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提到更高的位置,用内部调控让人民幸福,用不断的完善去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就是爱国。

我想,如果我们的zf和上位者的治理水平更高,能让更多人不至于每天辛苦劳力却无法住有所居、子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爱国的人会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爱祖国。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正反馈永远是相互的,这是人性,是心理道理,也是社会学中非常基础的定律。国家和人民对相互作用永远不会消失

user avatar

谁来玩道德,就用道德玩死他,比如这个案例:请问,战狼的投资方都有哪些?追溯到最终投资者,有没有中外资本家发了爱国财?占多大比例?一个人爱国的能力更大,是不是就可以住抵押价值八千万的别墅?然后这种贫富差距还算不算公有制为主体?

user avatar

道德绑架在当今社会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舆论阵地。定义爱国标准。

爱国成为了一种舆论武器。

对于这样的行为进行抨击是有道理的,因为你也想占据舆论上的优势。

互相争斗,但是只能以爱国对抗爱国。

此爱国批判彼爱国。

因为爱国本身是正确的。

唇枪舌剑,文字交锋,甚至会发生到相互斗殴的程度。

这说明什么?

天下太平,文人相争。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的机枪可不管你是此爱国还是彼爱国,全部打成马蜂窝。

口头或者笔杆子表达爱国,相互争论谁的爱国主义才是标准。

那就想一想日本鬼子的机枪。

user avatar

当然爱国。

每个人对国定义不同吧,求个公约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