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日本最棒的地方是妻随夫姓?

回答
关于“日本最棒的地方是妻随夫姓”这个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并且需要放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 说它“最棒”,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或者小群体基于自身认同或某些价值观的解读,而非普遍性的共识。

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个“妻随夫姓”在日本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这么看。

日本的“妻随夫姓”是怎么回事?

在日本,结婚后选择妻随夫姓,或者夫随妻姓,甚至各自保留姓氏(虽然这在日本法律上 noch 尚未实现,但也是社会上讨论的热点),是需要双方协商并向户籍部门申报的。 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会选择更改为夫姓。

这不像很多国家那样,是默认的自然而然的趋势,而是有法律规定的选择。 日本的《民法》规定,夫妻结婚后必须采用同一姓氏。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家庭选择了丈夫的姓氏。这背后,固然有历史因素,也有社会观念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妻随夫姓”是日本最棒的地方?

持这种观点的人,其理由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且往往带有一定的怀旧情结或者对传统秩序的偏爱:

1. 家庭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核心论点: 认为同姓可以象征着一个家庭的“一体性”和“完整性”。当所有家庭成员都使用同一个姓氏时,这在视觉和象征意义上都代表着这是一个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具体表现: 比如,在学校、社区,或者填写表格时,一家人同姓会带来一种“归属感”。有人认为,这种同姓制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减少个体分散的迹象,从而巩固家庭的凝聚力。
类比: 就像一个团队,大家穿着一样的队服,使用一样的队名,这能增强团队意识。同姓在日本文化语境下,也被赋予了类似的意义。

2. 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继承:
核心论点: 日本社会历史上深受父权制影响,姓氏的传承也更多地与父系家族挂钩。妻随夫姓被视为一种对这种传统家族制度的尊重和延续。
历史渊源: 在古代,姓氏更多的是贵族、武士家族的标志,具有很强的血脉传承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女性出嫁,便是“嫁入”男方家族,其身份和归属也随之转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
“自然而然”的秩序: 对于一些人来说,妻随夫姓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安排,是千百年来的社会运作方式,不应轻易改变。他们可能会觉得,保持这种传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

3. 简化户籍管理和法律程序:
核心论点: 理论上,家庭成员同姓能够简化在户籍管理、法律文件(如房产、继承、保险等)上的操作。
实际考量(也是争议点): 在日本,改变姓氏是需要申报的,如果夫妻不同姓,在办理一些需要证明夫妻关系的法律事务时,可能需要额外的手续。同姓可以避免这种潜在的麻烦。
这是一种“便利性”的解读: 虽然这种便利性对很多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些强调效率和秩序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加分项。

4. 社会身份认同和融入:
核心论点: 妻子选择夫姓,也是一种向夫家“融入”的姿态。它表明了女性愿意接受并融入新的家庭,并在社会层面代表的是丈夫的家族。
社会标签: 在一些传统的观念里,女性的社会身份往往与她的丈夫紧密相连。夫姓就是一种社会标签,表明了她的婚姻状态和所属家族。

5. 避免“女性主义”或“激进”的印象(反向论证):
核心论点(反思): 也有观点认为,对于一些对性别平等观念持保留态度的人来说,“妻随夫姓”正好避免了“女性独立”或“挑战传统父权”的意味。
“不搅乱”的稳定: 这种选择,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顺应主流”,不制造麻烦,不显得“过于激进”的体现。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个人解读”而非普遍共识?

尽管有上述理由,但要说“最棒”,就有些夸张了,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站在特定的立场上。 现代日本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和城市居民中,对“妻随夫姓”的强制性规定以及由此带来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有越来越多的担忧和不满。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 许多女性认为,结婚后更改姓氏剥夺了她们原有的个人身份,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她们希望能够保留自己的姓氏,或者至少拥有选择的权利。
个人身份的珍视: 姓氏是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不愿轻易放弃。
对家庭定义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家庭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父系结构。

总结来说,认为“日本最棒的地方是妻随夫姓”的观点,是基于对家庭统一性、传统秩序、社会稳定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便利性”的看重。 它是一种将姓氏同质化解读为家庭力量和文化根基的体现。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代表日本社会的普遍看法,也忽视了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和个人身份认同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更多的人,特别是女性,正在积极地讨论和争取保留各自姓氏的权利,以及对这种传统做法的反思。因此,如果有人这么说,更像是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对这种现象赋予了某种高度的肯定,而不是一个普适的“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不了解。实际上,他们可以觉得日本有无数的优势,唯独不会因为“妻随夫姓”。因为日本法律规定的是“夫妻同姓”,从来没有“妻随夫姓”的说法。

虽然在日本通常是女方在婚后改为男方的姓氏,但实际上还是有约4%的情形是“夫随妻姓”。而对于涉外婚姻的双方,则完全不存在所谓改姓的说法,比如之前嫁给梶原一骑的白冰冰老师和嫁给黑泽良平的志玲姐姐。

至于小山智丽女士(中文原名何智丽),那是因为她嫁给日本人的时候已经入籍日本,双方都属于日本国籍人士,所以自然适用“夫妻同姓”原则。

《日本国民法典》

第七百五十条 夫妻的姓氏

夫妻可依结婚时所定,称夫或妻的姓氏。

我知道有人肯定想提清子公主、典子公主、绚子公主和真子公主,因为她们在嫁人后都“冠夫姓”,成为黑田清子、千家典子、守谷绚子和小室真子。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所谓的“冠夫姓”,而是因为日本皇族没有姓氏,几位公主的丈夫又都不是皇族,公主婚后即自动脱离皇籍。

而公主们脱离皇籍后就成了平民,也要适用《日本国民法典》。而正因为几位“驸马爷”都是平民,又都有姓氏,既然双方都是平民,那么就要遵循“夫妇同姓”原则,所以公主们自然也就获得了其夫家的姓氏。


《皇室典范》

第十二条

女性皇嗣只要嫁给皇族以外的男子,皆自动脱离皇籍。

成为皇族则会失去姓氏,像雅子皇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皇后婚前姓“小和田”,名字就叫“小和田雅子”,雅子婚后成为皇族,但正因为皇族没有姓氏,于是她就失去了姓氏。

《皇室典范》

第十五条

皇族以外的人及其子孙,除了女子成为皇后,或是和男性皇嗣结婚之外,不得成为皇族。

是的,所以我想,他们大可以羡慕日本发达的经济、发达的刑事法律体系、发达的科技水平,还有独特优美的景色,还可以关注一下日本的近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唯独不能去评价和羡慕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对不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最棒的地方是妻随夫姓”这个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并且需要放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 说它“最棒”,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或者小群体基于自身认同或某些价值观的解读,而非普遍性的共识。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个“妻随夫姓”在日本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这么看.............
  • 回答
    关于“日本科技比中国先进”这个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一些特定的观察视角和历史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断定谁更强。历史积淀与产业根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日本深厚的科技发展历史。日本在二战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迅速崛起成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一些人会对万历援朝战争(也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得出“日本完胜明军”的结论,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历史解读的误区、信息来源的侧重,甚至还有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且不同立场、不同关注点的人.............
  • 回答
    有人认为“骂日本需要理由”,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民族情感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一、历史原因: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原因。 侵略与战争罪行: 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特别是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审美的、历史的,甚至一些刻板印象的交织点,挺有意思的。为什么日本人觉得日本黑帮(ヤクザ, Yakuza)的纹身“酷”,而有些人觉得东北“大哥”的纹身“土”?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看图说话那么简单,得拆解开来看。日本黑帮文身:一种仪式感与身份象征的沉淀首先,要理解日本黑帮纹身的“酷”,得先.............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的复杂情感和价值判断。确实,很多人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会感到强烈的悲愤,认为日本人的行为极其残忍,而在谈及广岛原子弹时,一部分人则会认为美国的做法是必要的,甚至是为了结束战争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感受的差异,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双重.............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之所以觉得日本人素质高,这其中有挺多说法的,而且很多都来自于我们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种种细节。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片段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印象。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日本人遵守规则。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都非常突出。比如,排队,无论是在车站、便利店还是景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有些人偏爱日语的悦耳,而对韩语则觉得有些刺耳,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语言本身的语音特征、发音习惯以及文化语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纯粹的语音层面来看,韩语和日语的发音系统存在显著差异。韩语中有许多辅音,尤其是送气音(如k, p, t, ch)和紧喉音(如kk, pp, tt, tch),这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日语考研更容易”的说法,其实背后有很多角度和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当然,这里的“更容易”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某些专业或者某些考生群体而言。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确一点:考研的“容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本身的背景、基础以及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如果一.............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情况确实是一个在许多高收入人群中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虽然1300万人民币(我们姑且将其视为家庭可支配资产或年收入,下文会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在很多地方都算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但在上海这样的环境中,感觉日子过得“苦”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先.............
  • 回答
    建国后至文革的几十年,对于中国广大的资本家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尽管面临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地位的变化,甚至有些资本家拥有出国和定居的条件,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留在中国。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
  • 回答
    关于“学外国和新冠共存”的讨论,其实涉及复杂的科学、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成因和背后的逻辑: 1. 疫情初期的“零感染”策略与“共存”策略的对比 “零感染”策略:许多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在疫情初期采取严格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快速隔离措施,目标是彻底阻断病毒传.............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尤其是非教育行业或者对大学教学模式不太了解的人,会认为大学老师,特别是青年大学老师,是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这种认知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表面观察到的“轻松”之处: 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 相较于许多需要加班、轮班的职业,大学老师的工作时间通常是围绕着教学.............
  • 回答
    看到有人觉得二次元“恶心”,我一点都不意外。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远不止“看不懂”这么简单。如果要细说,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一、认知与接受度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次元,尤其是更细分的那些,它的美学风格、叙事方式、甚至是情感表达,都跟我们在主流影视、文学作品里习惯.............
  • 回答
    关于“女团不用看脸”这种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考量。当然,这绝不是说脸不重要,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可能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个考量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女团”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多元。现在我们说的女团,可不是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歌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这涉及到个人感受、社会约定俗成,还有一些对身体的普遍认知。我猜想,会觉得户外跑步只穿运动内衣奇怪的人,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细细道来。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对身体裸露程度的接受度。在很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女性在公共场合裸露上半身,即使只是运动内衣那种程度,也会被视为不合时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