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老是有人对国家政府不满?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对国家政府不满的声音,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耐心和细致地分析:

一、 历史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与记忆: 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其中不乏动荡、战乱、压迫和不公的时期。许多社会群体,特别是经历过或受过历史创伤的群体(如农民、经历过政治运动的知识分子或普通民众),可能对任何形式的强权或不公保持警惕,并可能将当下的某些问题与历史上的负面经验联系起来。
“过去”的参照与期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价值观的重塑。一些人可能会怀念过去某些被认为更纯粹、更公平的时代,或者对政府未能实现某些承诺(例如共同富裕的实际落地情况)感到失望。

二、 经济因素:

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社会不满根源之一。虽然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财富分配并不均衡。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则面临着低工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这种不均感会引发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和对社会公平的质疑。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尽管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发展,但在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方面,许多民众仍感到覆盖不足、保障不力,尤其是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疾病或失业时,社会安全网的薄弱会让民众感到无助和不满。
经济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民众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对政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效果产生质疑。
就业压力与职业发展受限: 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一部分年轻人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职业晋升空间有限的困境,这会转化为对政府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满。
房地产泡沫与高房价: 高企的房价使得许多年轻人和家庭难以负担,成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这使得他们对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感到质疑,甚至认为政府未能有效解决民生痛点。

三、 社会因素: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诉求: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民众对公平和正义的感知能力和要求也在提高。当他们看到社会上存在特权、腐败、权力滥用或司法不公的现象时,会感到愤怒和失望。
“官商勾结”与特权现象: 许多人认为,一些官员与商人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普通民众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特权现象的存在,如某些群体在教育、就业、晋升等方面享有特殊便利,会加剧社会的不满情绪。
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问题: 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但公众往往无法获取关于某些决策过程和原因的完整信息,也难以监督政府的行为。信息的不透明性会让民众产生猜疑,并可能认为政府在隐瞒或误导。
社会流动性下降: 一些人认为,社会阶层固化加剧,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窄,这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并对现有的社会制度产生不满。
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 除了上述经济和保障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负担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拆迁补偿不公等具体民生问题,都会直接触及民众的切身利益,成为不满的导火索。

四、 政治因素:

政治参与渠道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人民民主”,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相对有限。当民众的意见和诉求未能得到有效反映或解决时,会感到被忽视和无力。
权力监督机制的不足: 尽管有反腐败斗争,但一些人仍然认为权力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腐败现象未能得到根本遏制,权力寻租和滥用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效率的质疑: 在某些事件或危机处理中,如果政府的应对被认为不及时、不透明或效率低下,会削弱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意识形态与宣传的认知落差: 政府的宣传体系往往强调成就和正面形象,但当民众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宣传内容存在较大差距时,会产生怀疑和不满。例如,当宣传“人民当家作主”时,但实际感受到的是限制和约束,这种落差会引发不满。
对言论自由和信息控制的担忧: 对网络言论的限制、信息审查以及对异议声音的处理方式,让一部分人感到言论自由受到压制,对政府的开放度和包容性产生疑虑。

五、 传播与放大效应: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作用: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满情绪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聚集和放大。个别的负面事件或不公正现象,经过网络的发酵,可能演变成普遍性的社会不满。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一些局部性的不满事件,通过媒体报道或网络传播,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共鸣,并进一步加剧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

“不满”的性质是多元的: 并非所有不满都是反政府的。很多不满是对具体政策、具体官员或具体事件的批评,是对生活质量提高、公平正义实现、社会治理优化的诉求。
民众的诉求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民众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调整。
政府也在努力回应: 中国政府也在不断改革和调整政策,试图解决社会问题,提升治理能力。许多政策的调整都与回应民众的不满和诉求有关。
“满意度”并非零和博弈: 即使存在不满的声音,也不能忽略许多民众对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成就的肯定。社会中的满意与不满是同时存在的,并且比例也会随时间而变化。

总而言之,中国老是有人对国家政府不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不满,需要从历史的纵深、经济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以及政治的运作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认识到民众诉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合订本查阅

写在前面,新华日报是我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我党的政治理论早期刊物

以下全部章节均摘选自以上报刊,小管家动手之前最好想想到底是谁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

作统治者的喉舌,看起来象自由了,但那自由也只限于豪奴、恶仆应得的“自由“,超出范围就是不行的

也就是说 你尽可以有吆喝奴隶人民大众的自由,但对主子则必需奉命唯谨的,毕恭毕敬,半点也不敢自由。


《新华日报》1941年6月2日

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办法,这是 促使文化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

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

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没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真正的新闻自由,决不可能。


《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有三个: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开放党禁;三是实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很多,但目前全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会结社的自由,是言论出版的自由。


《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8日

关于人口素质不够的问题,共产党说过,不应因人民素质不高而拒绝民主,应用民主政治教育人民。

解放区的直选,是用各种豆子代表候选人,在候选人背后的碗里面投豆子的,所有一切都公开在露天举行,现在的素质,比那时候好很多吧?

他们以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再来实现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 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


《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

要彻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实行普选制,使人民能在实际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则必须如中山先生所说,在选举以前,“保障各地方团体及人民有选举之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之自由。“也就是“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完全自由权。“否则,所谓选举权,仍不过是纸上的权利罢了


《新华日报》1945年7月4日

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 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但是,在这一切之前,之上,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


《新华日报》1944年10月3日

我们尊重并且愿意接受美国朋友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正如我们对孤立主义提出批评,应受到尊重一样,这也是从彼此激励互求进步以加强两国人民的合作出发的。我们丝毫也不心存疑惧,认为美国朋友的批评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新华日报》1944年3月15日

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动能有正当的发展……可分两种

一种是主张思想统制。这就是说,把一定范围以内的思想,灌输给青年,对于这种思想是没有怀疑和选择的余地的。

另一种主张是思想自由。只有自觉和自愿,才能产生心悦诚服的信仰,和惊天动地的创造活动。一般民众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这样。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则结果都是十分可悲的。

有许多事实说明在强迫注入的训练之下,青年感到很大的痛苦…这种办法是必须改正的。我们主张思想应当是自由的。


《新华日报》1946年9月1日

要真正做到出版自由,必须彻底废除现行检查办法。


《解放日报》1942年4月23日

可见民主和言论自由,实在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当把民主国先进的好例,作为我们实现民主的榜样。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3日

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新闻:据说美国在马绍尔战场协助土人实行民主,让他们自己选举行政官。这是很平凡的事:从民主的美国来说,正应当如此。这也是不平凡的事:从不民主或尚未民主的国家来看,觉得新奇、觉得刺耳、觉得不平凡。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9日

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们不害怕民主的批评和指责,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的选举。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因此他们才被人民选中了是大家所需要的人。


《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7日

而民主与不民主的尺度,主要地要看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其它自由权利是不是得到切实的保障,不做到这点,根本就谈不到民主…保证一切抗日人 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移之自由权…中国共产党一向是忠实于它对人民的诺言的,一向是言行一致的,因此它的纲领中的每一条文与每一句语,都是兑现的。我们决不空谈保障人权,而是要尊重人类崇高的感情与向上发展的愿望。


1945年9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为笔的解放而斗争》,提出给人民以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废除新闻检查。这一主张立即得到重庆等地报刊的响应。

首先是重庆的十大杂志发起了"拒检"运动,其中,包括保守的《东方杂志》和《新中华》半月刊,也联合出版增刊,自动实行原稿不送审查。拒检运动得到了成都、昆明等地新闻出版界的热烈响应。

1945年9月10日,成都的22家通讯社、报纸、杂志拒绝国民政府检查原稿。15日,重庆20家杂志也拒绝国民政府检查原稿。同时,各大学出版的刊物也拒绝送学校训导处审查。

《新华日报》在专制的国民党统治区共出版9年1个月又18天。


报纸出版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氛围,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报纸审读工作。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出版的报纸进行审读。下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定期向上一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交审读报告。

主管单位须对其主管的报纸进行审读,定期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

报纸出版单位应建立报纸阅评制度,定期写出阅评报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可以随时调阅、检查报纸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

现行《报纸出版管理规定》


睿帝如果真的每年送你们半年大会员,你们还会这么骂他么?

user avatar

就是因为有人对前朝不满,所以才有新中国!

user avatar

人有各自的利益,有人觉得赚了,那自然有其他人觉得自己亏了。一件事一半人满意了,另一半人必然就会不满意;能让90%的人满意,说明做事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user avatar

早上醒来,我走出家门。我一看,这怎么满大街都是黑人,一个中国人都看不到???

哦,原来是因为我在坦桑尼亚啊。

你在互联网上看到所有人都在抱怨,是因为互联网这个地方本来就是给人抱怨用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都肯定有人满意,肯定有人不满意。满意的人总不可能整天上网感恩,说党的政策亚克西吧?肯定都是不满意的人才会去说,占到便宜的人不仅不会说满意,而且在别人问起他的时候,他还要说两句,哪有哪有,我也吃亏了,都怪这个杀千刀的社会。

一个政策出来,有人不满意上网抱怨。下一个政策出来,原来不满意的人满意了,人家直接走了,好像无事发生;原来满意的人不满意了,就接替他们继续抱怨。而你看向互联网,你永远都在看人抱怨。

人不可能对社会100%满意。人的一生要经历政府的一千个政策,总不可能这一千个每个都让你占便宜。哪怕是最红最红的感恩人,他肯定也有不满意的时候,肯定也有抱怨的时候。就算这1000个政策有999个都是他占便宜,只有一个他吃亏,他占便宜的那999次也不可能上网去感恩,但只要吃亏一次他就要上网抱怨。

这不是人之常情吗?痰盂里面你不吐痰,难道用来装水盆羊肉?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社会的不满总要有一个发泄的渠道。你上美国的互联网,那也一样天天都是骂美国的,不会有人在网上感恩。美国人也不会拿痰盂装玉米糖浆,这一点人类都没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才过了一年,题主就蚌埠住了?



user avatar

战狼2,长津湖,那么好看,骂的人照样一堆。

无论什么东西,都无法满足全部人的口味。

多数人喜欢就行。

user avatar

坏也骂,好也骂,那就是反社会人格。

user avatar

每个国家都有对政府不满的人,这很正常,政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 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国家四要素:政权,主权,人口,土地。政权当然不等于国家,我很清楚这一点,评论区大聪明们不要再试图沾沾自喜地向我灌输这个高中政治常识了——尤其是这个常识和我的回答并没有任何关联,你们纯粹是为了说这句话而说这句话。但是没有了政权,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好比你的大脑当然不能代表你这个人,但是如果你没有脑子,那你也不能被称为一个人了。


你们爱咋咋地吧,我急了,我破防了,我输得一干二净,我对左壬、网络左壬、堕落左壬、念经左壬、1450、二极管、见习神友、登子的牌只有感恩。

user avatar

初中时候我们一个老师下课回家被人扔了黑砖,肩膀被砸骨折,报警,人找不到。

那位老师真的很好,博学多识,人很幽默,也很用心,我们班同学都挺喜欢他,因此,对他的遭遇很愤怒。

过了几天,警察来学校,弄走了隔壁班的一个男生,原因是扔黑砖的那个男生说漏嘴了,被听到的同学举报了。

警察很快问出来了原因,男生因为那个老师说了他几句,怀恨在心,就找个机会扔黑砖,那一砖下去可能会要人命的。

那个男生父母来到县城找老师磕头,希望不要追究,老师就和警察求了情,最后转学走了。

一个老师况且都不可能让所有同学满意,何况是一个政府?

在野党上来都一样,对老百姓来说,有个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已是难得,没有枷锁,就没有自由,与其抱怨,不如做好自己,况且抱怨又没用,匹夫一怒罢了。

user avatar

首先,国家和政府是两件事。任何国家都很少人对国家不满,因为国家就是个名字,最多是片土地,它又不招你,你对它能有什么不满?至于为什么对政府不满,其实也简单也复杂。当代人都知道,人的痛苦主要来自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被伤害的人肯定要对自己遭到的伤害归因,归因就只有两个结果,自身原因和非自身原因。所以对政府不满几乎是二选一且不可避免的。

user avatar

机制性解释是很多治理模式需要依托自下而上的不满才能运行,这学问非常之麻烦,不然民主化这种寄希望于社会自发达成平衡的躺平式治理就不会如此有吸引力了

user avatar

就是,在我们苏联,没有人对任何事不满意!

user avatar

只要再年长一些,有了一点坛坛罐罐,和生活亲密接触了之后。

就会发现……我对国家满不满意有什么P的意义。

最好就是爱咋咋地,我专心搞钱……好吃好喝好玩我不香嘛……

我满意又怎样不满意又怎样~研究研究政策面,怎么从里面找到机会和风险,比想别的有意义的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