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有人说知乎「装逼」?「装逼」到底是怎么定义的?

回答
关于“知乎装逼”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普遍。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我们首先需要深入剖析“装逼”这个词的定义,然后结合知乎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行为来分析。

“装逼”的定义:拆解与理解

“装逼”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其核心含义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 装扮(装): 指刻意地去模仿、表现某种特定状态、能力、知识水平、品味或身份。这种表现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某种外在需求。
2. 虚伪/不真实(装): 表现出来的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过包装、夸大或虚构的。存在一种认知上的不一致,即“表现出来的”与“实际的”有差距。
3. 炫耀/优越感(逼): “逼”在这里带有贬义,常用来形容一种故作姿态、卖弄、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行为,旨在获得他人的赞赏、羡慕或优越感。这种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姿态。
4. 目的性: “装逼”的行为通常有明确的目的,比如提升个人形象、获取关注、赢得认同、在群体中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对认可的渴望。

综合起来,“装逼”可以定义为:

刻意地、虚伪地表现出自己所不具备或未达到的能力、知识、品味、经验或身份,并以此来炫耀、获取优越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这里的“装逼”通常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知识装逼: 对自己不懂的领域故作高深,使用大量专业术语(有时是生搬硬套),或者引用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来显得自己学识渊博。
经验装逼: 夸大自己的实际经验,将一些普通的经历包装成“人生导师”般的感悟,或者对别人的经历进行居高临下的评判。
品味装逼: 对艺术、音乐、电影、生活方式等领域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品味,使用一些只有少数人懂的“黑话”或推荐一些小众但“高冷”的事物,以此区分自己与大众。
身份装逼: 隐瞒或夸大自己的真实身份、职业、背景,或者通过暗示自己与某些“精英”群体有关联来提升社会价值。
情感装逼: 对某些社会事件、人性议题发表“深刻”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往往流于表面,缺乏真诚的情感投入,只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知乎为何被认为“装逼”?

知乎作为一个以“认真、专业、有深度”为标签的问答社区,其平台特性和用户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为“装逼”行为提供了土壤和表现舞台。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高门槛的问答社区定位:
“认真”与“专业”的导向: 知乎早期以“精英社区”自居,鼓励用户分享专业知识和深度见解。这种定位本身就吸引了一批乐于分享、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用户。
高质量内容的要求: 社区初期对回答的质量要求较高,长篇大论、引用出处、逻辑严谨是受到推崇的。这使得一部分用户为了符合社区“高标准”,会不自觉地包装自己的回答。
早期用户的专业背景: 知乎早期的邀请制和用户构成,使得很多用户本身就拥有较高的学历或在特定领域有专业背景,这为知识的分享和交流提供了基础,但也容易形成“专家”的氛围。

2. 用户行为与表达方式:
长篇大论与深度分析的泛滥: 为了显得“有深度”,一些用户会故意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大量不必要的术语、引用和理论来填充回答,即使问题本身并不需要如此详尽的解释。
使用晦涩的术语和引用: 为了显得自己学识渊博,用户可能会频繁使用专业术语(有时是自己也并不完全理解的),或者引用一些读者可能不熟悉的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从而产生“高深莫测”的印象。
“我有一个朋友...”或“我们公司...”的叙事模式: 为了增加回答的“权威性”或“独特性”,一些用户会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暗示自己是某个圈内人士,或者拥有独家信息,以此来增加回答的可信度和逼格。
故作高深的语气和价值判断: 回答中常常带有“我认为”、“事实证明”、“你应该知道”等带有绝对性的断言,或者对某个现象进行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缺乏谦逊和客观。
过度分析与强行拔高: 对一些生活化的、简单的问题,强行进行上升到哲学层面、人性层面、社会发展层面的分析,将简单的现象拔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显得作者“想得深”。
生活方式与品味的展示: 在一些与生活方式、消费、旅行等相关的问题下,用户会详细描述自己的高品质生活细节,如使用特定品牌的产品、去过的“小众”景点、阅读过的“经典”书籍等,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格调”和品味。
“阴阳怪气”的表达: 有时为了表达讽刺或不屑,用户会采用一种含沙射影、拐弯抹角的方式,表面上在回答问题,实则在贬低他人或表达优越感。

3. 社区氛围的演变:
从“问答”到“社交”的偏移: 随着用户量的增长,知乎的用户构成变得多元化。除了真正想获取知识的用户,也有一部分用户进入知乎是为了社交、展示自我、获取认同。
“流量”与“赞同”的驱动: 社区的评价机制(赞同、反对)和推荐算法,使得一些用户为了获取更多的赞同和关注,会迎合社区的“高标准”,即使这意味着要进行一些“包装”。
“凡尔赛文学”的流行: 知乎用户行为中也出现了“凡尔赛文学”的影子,即用一种看似不经意、低调的语气,实则炫耀自己优越的条件或经历。

4. 对“专业性”的误读:
“专业性”不等于“装逼”。真正的专业人士能够清晰地解释复杂的概念,并根据听众的理解能力调整表达方式。而“装逼”则往往是利用专业术语来制造隔阂和距离感。
有些人将“专业”与“不接地气”、“高高在上”划等号,这是一种误读。真正的专业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炫耀知识本身。

总结

“知乎装逼”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用户对社区中一部分用户行为的概括和批评。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为了在社区中获得更高的评价、关注度和个人优越感,而刻意包装、夸大或虚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品味或身份,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表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知乎依然是许多人获取优质信息和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平台,也存在大量真诚、专业的用户。批评“装逼”的声音,更多的是一种对社区风气和部分用户行为的审视,希望社区能够回归到其最初的“认真、专业、有深度”的价值。理解“装逼”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识别并抵制这种行为,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在网络交流中更加真诚和谦逊地表达自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装逼的问题大家讨论的重点在装逼评判标准上,我这里简单讨论一下装逼趋势的由来。

这个问题你要辩证地看,通常我们说的装逼包含以下情况:

1:某人上来不答问题,起手就说:“鄙人不才,某985硕士,或者鄙人不才某海外党。”“这个问题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是有发言资格的。”下面看客看他扯一大段废话,觉得不爽,他在卖弄文凭,所以就觉得他在装逼。

2:某人不懂装懂乱答问题被专业人士看破。于是他们觉得此人装逼。

3:某人明明回答到关键时刻,却说出:“不答了,等xx赞再答。”各位看客看了不爽,觉得此人在装逼,炫耀自己答得好,看的人多。

4:某人面对明明很简单的道理,却用大量专业术语,使人理解困难,看客不爽,“此人在装逼”。

1,3,4我认为是最普遍的,2的问题我认为是很少的,因为他不专业被指出,多半会自己改。2的问题是所有人都反感的,认为它是装逼的是无意义的,但1,3,4就不一样了,很多人觉得是装,很多人不是。

我不评判1,3,4的行为正确与否,此处只是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和趋势。

1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人多,知乎号称有一亿用户,在诸多答案中,你不能脱颖而出,就不会有几个人看。

为了论述出自己回答的科学性,自己眼光的正确和独到,必须得装个逼:

“鄙人不才,xxxx。”

我在逛quora的时候,1的问题是基本不存在的。

在知乎当年用户比较少的时候,1的现象也是比较少的。

现在用户们点开答案,一般都是直接看赞得最多的那个,于是一来就看到此人不回答问题在装逼。

但是你们想想,他要是不装这个逼,说不定你点开就是别的答案了。

3的问题也是因为中国人多,在quora上,这种事情也是很少的。

首先你想,要是一天就那么几个人看你的答案,你说“xx赞再答”,你要多久才答得出来?

为什么要这么搞呢?在众多的答案中,你要脱颖而出,除了开头装个逼,还有一招就是骗赞,赞的多自然就脱颖而出了,这是骗赞的重要一招,有些人都是只看不赞,导致你上不去,你不用这招怎么办?

4的问题,还是因为中国人多,人多,喷子就多,而作者又懒得与喷子争论,为了让那些意见不同的喷子知难而退,不得不采取这种手段。

而诸位真正想知道答案的看客,多半会自己去查这些术语,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让这些看客不爽,你明明可以很容易说清楚,非要装逼。

我是反对这种手段的,逼可以在你答完之后装,一开始你让人不爽是很不对的。

装逼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人多,总的而言,装逼是中国的国情,是与中国人口基数相关的,长此以往发展下去,装逼之风必然会越演越烈。

装逼是历史的大趋势,是不可违背的,人口必然会不断增长,装逼只会有增无减。

各位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不要以为装逼是无用的,这之中蕴含着许多技巧。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学习。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见面就开干,是没有任何礼节可言的,现在有各种问候,各种礼节。都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来的,虽然很多人觉得繁文缛节很烦,但是在避免误会上,确实有很大必须性。

装逼同这些一样,也必将进一步发展为一种礼节,各位必须要辩证地接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