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或许有?现在即便有也快灭绝了
这会是我在知乎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之后也许会更新文章和想法,但不会回答问题了。
必须承认的是,知乎上有很多问题真的非常棒,如果之后看到优秀问题,我可能会偷窃创意写成公众号吧 lol
为什么要无偿回答专业问题?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对我来说,很努力去写一些专业回答,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感激,一个是因为锻炼自己。
感激
感激是因为我从知乎很多答主这里学到了很多,并不是简单说他们的分享知识,而是因为开拓了我的眼界。很多事情,你学不会不是因为你不会学,而是因为你没看过。有些时候一些思路,即便只有几句话,可以节省你几个月的时间。
我不想at任何人(大部分被at是被喷,所以我每次看到被at都很紧张,己所不欲我不施与人),所以我举出一些例子,篇幅所限我没法一个一个穷举,所以有很多感激我只能在心中默默说出,愿我的好意能传达到
我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还是2017年,当时我不记得在哪个回答下面,十年一在和一群股民激辩,未来会不会有白马股行情。当时很多人觉得小盘股会卷土重来。我必须承认,那个时候我也觉得白马股没啥机会。但年总非常笃定认为时代变了,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不是想说年总看市场多么牛逼,我想说的是,他的这种思路,认为这次不一样这种思路,对我的启发是巨大的,在2019年一季度的时候,当我觉得这次宽松不一样的时候,在2021年觉得通胀和中国可能脱钩的时候,我同样遇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当我看过一些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获得好的回报的时候,我也更有信心。
我记得许哲曾经在某个回答里面,对于期权定价有过一个很精彩的表述,大意是期权价格可以理解是你做gamma scalping的预期回报。这对于一开始不了解期权的我帮助很多。
我还记得在一个描述TIPS的Carry的回答里面,我发现黄金的carry和tips的carry理论上应该没有那么相似,但为什么金价走势和tips yield那么相关。这帮助我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
我也记得以前还叫作切尔尼以及黑话的用户,分享当代和古代中国财政的研究心得并且安利了很多书籍,打开了我研究新世界的大门。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很多时候不是说答案本身多么重要或者正确与否,一个新的视角,一个你以前没有想过可以研究的方向,只言片语之中能获得的感悟是巨大的。我从知乎很多无偿的分享中,获得的灵感和成就是在任何其他中文互联网平台所没有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之前一直觉得,如果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研究,即便不够成熟,也许会有一些只言片语,让其他朋友能够像当时的我一样,获得一些研究的灵感。这样就算有所帮助。而为了方便这些朋友,我在90%的图片下面都给出了网站链接方便他们直接找到原材料,有10%的遗漏是因为有些时候真的不记得了。有些时候我多写很多细节,并不是完全为了锻炼自己,也是为了方便其他人。
我希望我做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但经常会有人喷我“掉书袋”“装逼”“写很多以为自己很牛逼么?”
也会有人喷我“这次怎么不放那些图表了?”“以前不是很有逻辑么?”
最令人头大的评论是“说了和没说一样”
所以那就算了吧
第一次有人私信我的时候,是我的一个读者,他想给我付费,然后给他一些投资建议,他非常真诚,我当时几乎是红着眼眶给他回复了一大段,然后我没有收钱,我甚至关掉了付费咨询的通道,因为我觉得也许会有人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回答,如果不用付费的话他们问起来不会有负担,即便我能力不一定够,但我至少可以尽责。
到今天晚上之前,我回复了95%的私信,问题五花八门,我不能说我每个回复都做到了尽全力,但我不想有人觉得被忽视。我觉得每一个声音都应该被重视。
有些时候我会看到有人从我这里问到了数据来源或者图表,过几天我就在其他公众号上面看到了原图。
之前我想,没关系,知识是用来分享的,大家可以不重复造轮子也很好。
但以后我也懒得再回复任何私信了,很抱歉,但就是不想回复了。我设置了只有关注的人才能私信我。有很多之前在评论区经常指正我的朋友,和你们的交流是我在知乎上最大的快乐。我没有关注你们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我懒。真的很不好意思。
如果说之前写回答,是一种表达感激的方法,那么今天写出这些感激,也就意味着到此为止。这些朋友的智慧和文字我深深感怀。我也希望有人可以从我的分享里面获得灵感。但到此为止了。
锻炼
很多东西你觉得想明白了但说不出来,很多东西你说的出来但写不下来,很多东西你写下来但经不起时间考验。
写作是一种进步的最好办法,至少你在写作的时候逻辑是自洽的,可以说知乎的输出倒逼我学习了很多知识。知乎的朋友们再评论区的斧正和指点,是我学习和进步的源泉之一。
所以我会继续写作(我争取每天更新),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学习方法,我不可能放弃。之前有朋友建议过我不如搞个知识星球,有偿分享。我之所以不这样做的原因是我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看很多博主的文章,之前都是免费的,Macrotourist,zerohedge以前都是免费的,但后面就变成收费的了。我不想这样,我觉得应该有一些免费的知识分享渠道。
之前之所以在知乎而不是微博或者公众号分享是因为,知乎读者的质量很高,我可以在评论区获得很多优质的反馈。但实话说评论区有价值的回复越来越少,我觉得没价值的评论,我不回复,有人说我不敢回复,我回复,又不知道怎么回复。
我之前即便有人在评论区骂我,我都不会删除评论,我觉得应该允许不同的意见。因为毕竟我从评论里面学到了很多,不能一边获得回报,一边不承受任何代价
实话说我一点都不想删除别人的评论,也不想拉黑别人,前几天我试了试拉黑和删评,我爽了几天之后就不爽了。当你需要用这种方法来取悦自己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失败了。从来都是环境改变人,没有什么人改变环境。新年新气象,我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知乎上我被喷的角度五花八门,语气各异,倒不是说被喷有多难受。主要是我不能理解一个人对另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为何可以有如此恨意。
务虚名图实祸这六个字我深深警惕。我觉得继续在知乎上写回答或者涨粉,就是一个务虚名图实祸的事情。我确实想锻炼自己,但也不想锻炼出风险
目前文章的阅读量要小很多,意味着图实祸的概率要更低,所以我还会更新一段时间的知乎文章,等到哪天文章下面也是喷我的人,那就到了和这个平台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删除了自己的很多认证信息和个人信息,因为每一个认证的信息都被人找过角度喷过。我有想过要不要把所有答案都删掉,我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很多回答下的评论并非出自我手,这些评论非常有真知灼见,我在思考我有没有权利删掉那些在我回答下,别人写的优秀评论。
最后我真的很想对知乎说一声谢谢,这个平台的用户和这个平台本身给了我很多新视界,也给了我锻炼自己的一个舞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在上面分享他们的知识。
我会更新自己的公众号,我也可能做一个自己的网站。但在知乎回答专业问题,到此为止了。
(不专业的问题其实我很有兴趣回答,但也敬谢不敏,因为每次这样也会被喷,叫做跨领域回答不好,或者不要强答。有时候就很无奈,凭什么我不能在我不熟悉的领域发言,因为我对某个领域更熟悉?这什么逻辑嘛?)
因为手欠。自从治好这个毛病以后,就没知乎啥事儿了
不清楚。
在我看来(以下都是用来打比方的约数),知乎上的100个人,起码有90个是看不懂专业知识的,同时有95个是不需要专业知识的。剩下的5个需要专业知识的,其中有4个仅是把专业知识当博物学一般的日常娱乐来看待的。再剩下的最后那一个,即看得懂又真的需要专业知识的人,早就有获得和输出专业知识的确定途径和小圈子了,跟知乎也不需要有啥关系。
知乎在过去乃至今天的一大存在特征,是建立在 “90个人中以为自己看得懂专业知识” 和 “95个人中以为自己竟然需要专业知识” 的个体心理上的。
我不否定这种心理,毕竟也没什么危害,乃至值得夸赞。我只是说,其实没什么实质区别。
更具体点儿,随便举个例子,随便什么硬核理工科或形式科学(数学或逻辑学)的真·专业知识,一堆公式那种,别说 “你” 看不懂了,我也大概率看不懂。“你” 看来做甚呢?
大佐教你专业打灰?大佐的博士论文就在网上呢,专业得一塌糊涂,你看得懂么?
北美高华们把源程序发到知乎上来?你是码工,为何不去github?你不是码工,你看得懂么?
我没啥专业知识,只是懂点儿金融皮毛。在我看来,CFA一二三级的内容,简单得跟狗屎一样,以至于当初备考时间确实就是一周/三天/一个月。又凡尔赛了吧?但就是如此。可我随便从这里面摘点儿内容出来,你看得懂么?再稍微加深一丢丢就更别说了,你连怎么解热传导方程都不会不是么。
是否可以看得懂?可以,但需要作者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大白话。而在这一步,基本上必然,就已经不是在输出专业知识了,而是在输出观点乃至洞察了。
可 “你” 又有能力分辨高质量或低质量的观点和洞察么?不,你不可以。
于是结果就还是没区别。
更不用说,在知乎上存在的绝大多数不涉及数理公式或程序算法的 “专业知识”,知识层面的内容覆盖,连英文版维基百科都没有超越,顶多能到维基百科+引用文章的abstract层面。而后者,对于 “看得懂” 且 “需要” 的人来说,从来都是信手拈来。
那输出者为何还要输出?典型原因,一是写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思维梳理和自我提升,二是社交平台可能会让自己的专业交流面稍微扩张一下,三是社交平台能提供各种虚妄(关注数、正面评论、等等)。
如果以上价值都不存在(了),或输出者觉得无所谓了,边际效用极小了,那确实也就没什么输出的必要了。
我是觉得,不论是输出者还是接受者,能尽早认清并承认,一切大规模主流社交平台,都必然是休闲娱乐撕逼平台,多少算是一个人拥有 “看得懂且确实需要专业知识” 的那个智商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而若 “你” 真的觉得自己需要专业知识,那我的建议也始终都没有变:
零散不费力的方法 — 英文维基百科 + 引用文章。
集约且费力的方法 — 从阅读公认经典专业书籍开始吧。
啥?你不知道怎么在我国看英文维基?啥?你看不懂英文?艹。。。那你是干嘛呢?
想让一个大众社交平台,扮演这个角色,你……你这脑子,也就歇了吧,还不如开开心心去刷抖音和小红书呢。
将自己制造的模因传递给其他的模因载体,是一种自我制造、自我复制行为,也就是繁殖行为。
人是自然选择塑造的自我制造大分子和模仿子组成的生物、模因载体,在自我制造功能正常、条件适当时,理应可以进行此类模因繁殖行为。
按题目的补充说明,在成为“大V”之前发表的大量看起来专业的回答是一种缓慢、低效的积累,做这种积累的原因通常是此人先前缺乏名气、光靠身份之类吸引不到足够多的关注者。
目前知乎没有加V认证的功能,人们对“知乎大V”的定义是不严格的。
很简单,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不光是无偿回答问题,从 2011年末来知乎,我很早就一直义务的给知友讲一讲围棋方面的知识,当然是在围棋群里。有时候开一个视频按着自己兴趣说,说着说着新人们会迷糊掉,但是我自己会越来越有收获,最后自己摆开心了,大家只好等下次再听再来拆解一遍试着跟上。
我在知乎写的着实不多,相对来说义务讲棋时间很久很久,这对我才是真正的提高,从一个以投资为业的狂热棋迷到可以和各种顶尖棋手完成合作,和偶像合作是开心加升华,我觉得这是我当初不敢想的意外收获。
最近没事还是会看一看王小波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很应景:
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
王小波 《黄金时代》
有时候正是没什么一定要达成的目标支撑着你去写,你去讲着讲着反而成了习惯,等到需要有一个强硬的目标支撑的时候,又会没有了方向。
@Patrick Zhang 上面讲,冲着钱写不出好的东西。
我同意,为了收入很容易就会媚俗下去,很多答主喜欢怼人,原因就是关注高。
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给用户带来整体的提高,就非得收费做内容计划不可,这是面向用户,不仅仅是收入。
比如最近评论两极分化的一场live,请到的是仅次于柯洁的周睿羊九段讲围棋与专注,我一方面欣喜于大家可以有一个目的来听,听完之后可以用一个吃完料理的食客的眼光客观的写评价,这是改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很多人付费还是有一点盲目的,比如说会有人讲围棋世界冠军要少讲围棋就光说专注力。
从前我义务讲棋的时候人员流动很快,很多人听一听就当个热闹,没有目的。
现在按部就班开了收费系列,我很欣喜的看到我们准备的作业、讲义都有很大比例是完成的。客观的说,线下好的围棋教育资源还是有限的,能帮到一个是一个。
所以付费与免费是两回事的内容,一个是针对性不强面向非特定人群做内容输出。一个是面向目标很清晰的用户做内容设计策划。我策划,你参加获得如果获得提升,没有不收费的道理。
说回免费内容,想想我们工作一天,大部分内容和不相干的人没什么可说的,但凡有一点感慨觉得有趣,写出来,文章长短当然因为平台氛围有一些变化。这是免费内容的出发点,我相信这样的免费内容一直会有。
关于专业优质的免费内容,很多问题问的好,虽然简单但是写着写着就会收不住手,整理当中总会感觉自己收获很多,我有两三篇每年会修补修补,这是因为真的想改改,与旁人也不相干。
我们看到老用户点赞在变少,内容数量整体在攀升,这是为什么大家可以想想。
我觉得 @dhchen 的答案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第一是因为问题有趣,第二是因为可以温故而知新。当然有趣还是最主要的,因为如果问题没有趣,那么太简单的问题我没动力答,太难的问题我没动力钻研,难度适中的问题——咦,我为什么要在网上做考卷呢?
我从小就比较 geek,喜欢钻研有趣的问题。钻研出来以后,也总爱把解题的过程写出来,一可以帮到别人,二可以防止自己忘掉,三可以日后拿出来回忆峥嵘岁月。
我也一直在网上寻找可以回答有趣问题的地方。中学的时候,我活跃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论坛,在那里回答一些课程范围内的问题;也在大榕树论坛上发过很多信息学竞赛题解,Maigo 这个名字就是从那时候起为人熟知的。不过,这两个论坛的主题都比较「专」,当我高中毕业、竞赛退役之后,就不再有去这些论坛的动力了。
本科的时候,我活跃的地方是人人网和百度知道。但我在这两个地方总觉得不够过瘾。人人网上的用户都是现实中的同学和朋友,geek 占比并不高,我发的 geek 内容往往都是曲高和寡,只能收获一大片「不明觉厉」的赞叹。而百度知道从我开始用不久就被各种伸手党问题占领,失去了「有趣」的特点。
出国以后,我曾经被室友描述为「早上刷果壳,晚上刷知乎」。这两个网站讨论的话题都很开放,并且用户的水平也都很高。但最终我离开了果壳,因为我发现果壳上的讨论收敛到了转基因、中医等几个日经口水话题。而知乎的环境则让我感到很舒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知乎上有一群能看懂我写的东西,并能与我进行有效讨论的朋友,主要集中在数学和语言学(尤其是音韵学)领域。这样的朋友不需要多,几十人足矣。而他们也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回答和有趣的问题,让我在知乎上输出的同时也能有足够有营养的输入,这就足够让我在知乎扎根了。最近两三年知乎的水化,我也都看在眼里。但我觉得,只要有这样一群朋友在,我们完全可以守护住知乎的一个角落,管它冬夏与春秋。
乐在其中呗,多帮助他人也是对自己的提升,毕竟你每次为了帮别人也在了解新知识巩固老认识,愿意打赏提问我自然也很感谢!
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早几年还有实名制,还有邀请制,还有一群人相互指正讨论。那时候知乎还在维护每个答案的质量,后来为了盈利和发展,放开注册,渐渐沦为营销公众号的水乎。想用知识挣钱的人也开始了参差不齐的live。
一般人无从辨别答案里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真实,是否客观。大V之间出现对骂互踩,你会发现每个ID后面都有一个努力自我约束,但又非常容易失控的人。大家把知乎当成宣传阵地,而不是传道讲台。
有的人还在努力维护答案质量,却要面对评论里的恶语相向。有的营销号混得风生水起,变现能力令人咋舌。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知道有多少知识贡献者失望的离开了知乎。挖一挖早年的答案,就会惊讶于其回答的精致和深度。再想关注,发现已经是个弃号。
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我也从每周认真写一个答案变成了每月认真写一个答案。写点科普费时费力门可罗雀,还不如写个段子火爆异常。这样没多久,我的很多回答就慢慢成了表个态,摆一下观点,哪有什么干货。 认真写答案 ----》写点段子搞笑 ----》认真写段子搞笑
小心啦,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我的回答仅代表个人意见,不针对任何其它知乎用户。
闲得慌,不如上来装个逼
费曼学习法,你如果真的会是要能给别人讲。
而且知乎是目前汉语本科数学物理这方面最好的交流论坛了,你能找到的质量较高的本科生笔记大部分都出自这里。
从这个角度没有可以取代的论坛,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热统里定义熵要用对数函数,为什么牛顿力学不研究加加速度……说实话你百度经常也是直接到知乎了。
贴吧以前不错,现在不行;校内论坛和超理论坛人少得一批;外网有些论坛倒是不错然而聊天总是习惯汉语了……
很多时候促使着一个人做成某些事情的最主要的东西,并不是资源的多寡,而是动机的强弱,在创作领域尤其如此。知乎恰好能够给很多人以这个创作的动机,促使着很多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存量思考挖掘出来,同时又有各种各样迷幻的原因,能够把另一部分人创作的动机彻底打掉。
回答专业问题的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将脑海里面混沌想法整理出来,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的梳理过程。知乎可能有着中文互联网上最多的“杠精”和“问题儿童”,出于其信息流的组织形式,在原理上就应当能够输出最高质量的问题,给出高质量的comment。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便能够发现那个对的问题,沿着问题走下去思考,并且通过知乎的社群生态,对原来一些错误的理解进行修正,这种自我梳理与自我提升是极其重要而难得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那个心性和能力保持着学习的强度,对自己诸多的视觉盲区进行一一补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分辨洞察(知乎最为宝贵的内容)本身的质量,这也会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不详细解释过程)。
此外再简单地谈一谈知乎的社群和用户账号。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知乎这一社区的生态位和特征也变得复杂多元起来,内部的议题、圈层与用户网络逐渐演变为“内部多角化”。一些(相对)小众议题,比如热统板块、、计量史学板块、联邦学习板块等,围绕特定的议题进行讨论,由于其小众的特性以及本身的专业讨论门槛,尚且可以保证其信息密度与讨论质量,但是讨论的活跃度往往要依赖于某些“发动机”账号,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讨论,能够维持相关的话题热度,并且在广度和质量当中维持一个平衡,那这个大类就繁荣起来了。
在军事和政治类话题中,他可算是知乎一宝。
山高县长期高效率地输出专业内容,立场极鲜明,原创性很强,言之自有其理。这样的人知乎里面非常少。
知乎任何一个大类里面如果有五个山高县,就可以繁荣起来了。
——持续低熵的回答:如何评价知乎用户@山高县。
知乎的发展历程当中最为可惜的事情便是,没有让一些较为安全的领域的头部账号参与到社群生态建设当中,对具有足够专业的知乎用户并没有开出足够的价码,从而使得知乎的整体生态沿着分水岭的另一条不归路踩下了油门。
大众话题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呈现出舆论战场的趋势。一些较为古早的用户以社交为主,发布的内容包含着许多的生活日常,有着个人的性格与脾气,但相对来说便不是那么“安全”,也很难承受得起另一个数量级的戾气投送。于是随着版本的演变,现在的一些用户注册账号就是为了讨论和宣传一类议题,或者是借由某些观点来做成某些生意,此时便也已经脱离了“无偿”的范畴,那便是另一个世界了。
谢邀。
我回答的“专业问题”其实不多,很多数学问题也就习题难度,顺手做一下。真正到研究生级别的数学问题,不是我这个方向的我基本答不上来,我这个方向的问题知乎上又太少(也不一定答得上来)。然后还有问学习建议的,那就更简单了,随便做个课程内容概括或者开个书单就行了。在你们看来可能是专业回答,在我看来都不是严肃回答,消遣而已。知乎上很多数学问题都不过相当于MathOverFlow上的soft questions,而hard questions很少,即使有关注者也很少,因为真有这样的问题都去MOF上问了(简单一点的就去stackexchange上问了,MOF对问题难度还是有门槛要求的),谁上知乎问啊。。
另外我答题基本就是文字+LaTeX公式,从没贴过图片。我并没有把答案做得更精致的兴致,在没有其他激励因素的情况下。
居然有人来邀请我回答这个帖子,也好,就和大家说说吧。
我的确是写了很多东西,也被知友们认为是提供了最多干货的人。至于是否是大V,我自己认为不是。若真的是大V,他们是不会写这些东西的。
首先,我来讲一讲我为何要写这些所谓的干货,或者说专业问题。
第一: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写书
写书不同于写帖子。写书的内容必须是完整的,而且具有自洽性,尽量不留瑕疵。但这样一来,可读性就差了。所以我把书稿中的内容部分地拆开放到知乎上,让知友们来评判。如果某个观点和看法能得到知友们的欢迎,那么这篇东西就为大众们所接受。
由于我的书稿内容广泛,因此帖子的内容自然也就十分广泛了。
为何如此?这与电气专业有关。
电气专业,它不但牵涉到电力,还涉及到电器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模电和数电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机械原理、电磁原理、材料的发热理论、电动力理论、电弧理论、电接触理论、传感器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高压电器和低压电器技术,还有自动控制原理等等。
除此之外,有一门基础课,就是电路分析。
由于电气材料也会受到氧化腐蚀,因此还需要知道电化学原理,如此一来,对无机化学也必须知晓。
与供配电技术相关的数学工具有:高数和复变函数。高数一般用于求解导数、积分和微分,而复变函数则作为电气分析的基本数学工具。例如相量,它是电学计算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可见,电气专业的知识确是博大精深,它的任何一个分支,就足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
我还在大学担任一定的教职,给大三的本科生上专业课。上课不同于上班,上课必须把自己知晓的东西,结合教材,有机地全面地讲解给学生听。因此,上课是最锻炼人的理论知识和表达能力的。
下图是我的学生们,在课前的放松状态。
注意到他们中间是有女生的,这在电气专业中有点稀罕。我曾经连续几个学期一位女生也见不到的。
可能是写书和上课的历练吧,我写的东西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也即知友们说的深入浅出,且能旁引出许多相关知识。我认为这就是科普作者写作的必须风格。
当我和客户见面交互时,客户也能得到许多信息和资料。客户告诉我,他们着实是上了一堂课。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为人师者毕竟不多,何况这是需要有技术知识在背后作支撑的。
第二:对科普的爱好
小时候曾经看过一本科普书,叫做《太阳》,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位研究员写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而且作者还到我们学校给孩子们上科普课,给我留下终生的记忆。
我们天天见到的太阳,它居然有如此多的知识和未知世界!小学5年级的我,感到非常惊讶。当时就在想,如果我能成为一名科普作家该多好。
然而事不由人,生活现实却让我当了电气工程师。当下在知乎上重新拾起对科普的爱好,真有点峰回路转的感觉。这要感谢我的女儿,是她把知乎推介给我的。
当下,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都和我约稿来写科普书籍。书名叫做《你所不知道的电气知识——电气世界漫游》。按计划,此书应当在今年8月底截稿。然而今年8月对我来说犹如拿破仑的滑铁卢,电脑的硬盘居然损毁,并且无法修复,资料和稿件尽失。没法子,只好重新写。新学期虽然已经开学,好在课程负担不重,每周只有2天有课,我会尽量让此书与本月底前完成。
我最喜欢的科普作家是阿西莫夫,一位美国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对我影响也很大。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中国在科普方面有点弱势,他们期望我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
我很热爱科普事业,也希望能够我国的科普工作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因此,我在知乎上写了许多科普帖,目的就在于此。
第三:是否有钱可挣?答案是否定的:在知乎上写帖子,一分钱也没有。
正是因为在知乎上写帖子没有任何补偿,我才有可能把这些文章写好。
如果知乎上写帖子有钱可挣,说实在的,人一旦奔钱而去,写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是什么样子的:一定是类似产品样本的内容,这种东西还会有人要看吗?
钱这东西,烫手得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我会主动地适度隔离。只要生活过得去,有一份工资可拿,就足够了。名和利,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我不需要这些。
我还写了另外两本书,分别是《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原理及其控制技术》、《老帕讲低压电器技术》。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原理及其控制技术》刚出了第三版,被机工社评为优质技术丛书之一。此书在个大专院校图书馆里都有,读者群也很多。
这两本书的稿费与流行文学读物的作家相比,可能连零头的再零头都不到。即便如此,我还是乐此不疲,原因就在于热爱。
热爱,源于兴趣;而兴趣,会更加提高自己的热爱。这就是我写作的原因。
第四:会很花时间吗?
答案是:还好。
我写帖子有一个特点,其中配图较多,且配图与内容紧密关联。
配图绘制,对一般人来说,是很消耗时间的,并且选用何种软件来绘图,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由于我长期进行工程制图,对AutoCAD(以下简称ACAD)十分熟悉,我能修改它的菜单和若干功能块为我服务。所以,我能利用ACAD快速的绘图,这应当也是我制图基本功比较扎实所致。
除了ACAD,还有MATLAB制图,以及ACAD的三维制图等等。
MATLAB,主要用来绘制准确的函数曲线,以及用来仿真,并获得仿真后的效果图。
ACAD的三维制图,不同于动画片中的三维图,它是为写作服务的。ACAD三维图用于描述被解释对象,并且把对象用便于识别的三维形象表达出来。例如我用ACAD三维制图来绘制谐波和电弧分析,效果特别好。
每每我提到ACAD的三维图,立马就有知友说不如EPLAN好用等等。其实,这很容易理解,EPLAN本来就是为了绘制三维机械图服务的,当然它的机械功能比ACAD强。但这种图非常死板,不适用于我。
下图是我的ACAD界面图:
常看我帖子的知友不难从中看到最近帖子的插图。
再一个就是打字速度。盲打是必须的,我的盲打最高速度是每分钟140个字。如果写作时还要看着键盘来输入,可想而知写出来的东西需要花掉多少时间,这是划不来的。
在知乎写帖子,很多时候都是在往返学校的班车上完成的。
班车距离市区较远,路上单程耗时约50分钟,再加上等车时间,耗时1个小时。这时间足以让我写一个帖子了,还能利用空余时间,一举N得。当然,这要事先做好功课,就是在电脑上把图绘好,并保存在手机中,在班车上只是打字而已。可见,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大众。
第五:知友们能从我的帖子中学到什么?
这就因人而异了。
由于帖子上的内容都是一个个的点,而不是能连贯成线成面的知识。读者只能从帖子中看到问题的局部,而不能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建议知友们如果有时间,还是系统性地学习比较好。
第六:工作经历是否会起作用?
这是肯定的。
我在大型玻璃企业呆过,又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从中建立起来的知识量当然很丰富。不管是PLC技术也好,机械设计也好,甚至是化学试验也好,都能讲出一些道道来。
当然,这些知识与专业人士相比,要逊色得多。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经历给我带来了许多知识储备。给人的印象是:什么都知道,笑!
其实,从事于电气设计,最后的结果必然如此,因为涉及面的确有点广。
记得有次和同事讨论电动机保护装置的外壳设计,居然与人的视觉效果和美学挂上了沟,还专程到工艺美术学校找老师来讨论,收获颇丰。
——————————————————
主要就是这些。谢谢大家的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